笔记

学术的主流目前是认为这三窟开凿于北凉时期

将“北凉”具体对应268、272、275这三个窟,40年代应该就有提出(如向达),正式提出最早是1958年索柏认为272 窟和275 窟人物风格与田弘石塔接近,因而判断为北凉开凿,即北凉说的开始

之后,是樊锦诗、马世长等先生合著的敦煌莫高窟北朝石窟分期一文将莫高窟北朝石窟分为四期,其中第 268、272,275 窟为北朝第一期,开凿时代为北凉。段文杰、史苇湘等先生在文章中也表述三窟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代

宿白先生曾文章支持早期三窟北魏说,即北魏时期开凿。宿白先生将三窟与云冈石窟进行窟室形制、造像题材、壁面布局、建筑装饰等维度的比较分析。我的朋友白老师在历史讲坛公众号有一篇删减和解读的文章可以对照看看——“对比云冈后,宿白先生说莫高窟北凉三窟有可能不是北凉的?您怎么看”(这篇的编者按中,提到了我给的一个感觉:莫高窟275窟可能是北魏的)

早期三窟的上限,宿白先生估计大约和大同云冈第一期接近。但宿白先生在80年代末的莫高窟现存早期石窟的年代一文,又认为三窟开凿时间与云冈第二期石窟开凿时间相近

当然还有“西凉说”等观点

有幸在不同时间段,在2008年进过268、272,在2008、2017、2019、2022年都进入过275窟。也曾在275的复制窟里面徜徉。大体说一下我的感受

图源自白郁老师的现场拍摄

目前三窟的层面大概如下:

第一层:盛唐 482、483、484 窟及中唐 479、478窟(目前没看过详细介绍,看过段文杰先生临摹的482窟藻井)。478边上是高度占据1、2层的大窟55窟(55看过相应材料)

第二层:隋代56窟、初唐57、58、59 窟(其中57窟为开放特窟,56看过相应材料)

第三层:早期三窟268、272、275窟,不远处是隋代266窟

第四层:盛唐458、460窟、晚唐459 窟(目前没有看过详细介绍)

图源自华夏地理《大敦煌莫高窟全景图》画册的翻拍

三窟在崖面占位方面位居中心,话说这样的位置为以空间改造为目的进行的修葺肯定是不可少的,可能类似麦积山的78窟,隋代是一个很大的“坎”,可能躲不开重修或整修

10 世纪曹氏家族对周边石窟的修缮及第 61 、55 窟的开凿,由于61和55 窟两座大型石窟,恰好位于北凉三窟两侧。不可能不带动包括这个崖面的整体修缮

具体看一下三个窟的情况【介绍文字主要参考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 窟考古报告的笔记,图片参考平等社书上的和网络图像】

图源自赵蓉敦煌莫高窟北凉三窟开凿次第述论

▼268窟

📍:莫高窟268窟

268窟规模很小,甬道式狭长的窟室,我180的个子要低头,进深3米余,宽约1米,正壁塑造一尊交脚佛像,两侧壁各开凿2耳洞,耳洞只能坐1人,左右对称,显然这是一个供4 人坐禅修行的禅窟,但有个问题,269、270耳洞与267、271 耳洞地面高度不同,与268 主室地面高度也不同,相当于五个空间共有三种地面高度,可以推测,268 窟内部几种地面高度的变化与石窟空间改造存在联系

相比其他三个耳室的深度,目前编号 271 窟的靠近272的里侧的耳室进深较浅,或是为了避让272窟南壁,可以推测 271 窟开凿时272 窟已经开凿完毕

📍:莫高窟268窟内的271窟

发生在第 268 窟较为明显的重绘现象,是西壁龛下壁面的供养人绘迹。贺世哲先生认为供养人画像经过两次重修,表层是北凉供养人像,与炳灵寺169 窟建弘题记处的供养人像风格类似,北凉供养人画像下还覆盖有一层供养人像。这个后面还会说到

272窟

📍:莫高窟272窟

惟一保存有外立面的洞窟,外壁一对小龛里各塑一躯禅僧坐像;编号好像是272A和274。洞窟比268稍大,正壁居中开一大龛,龛内塑一尊倚坐佛像,龛顶和窟顶均作穹窿形

穹窿形窟顶中心作叠涩方井,窟顶壁画按覆斗形四披布局,第一印象与巴米扬窟相近。窟内空间犹如一所专供礼拜的殿堂

西壁上半部红底色的壁面,目前表层绘有供养天人、供养菩萨,被覆盖的底层壁画隐约可见绘有千佛。隐约能看到头光及背光痕迹。原也有专家认为天人画可能是仿照龟兹菱形格因缘故事画中的人物形象而创作出来的人物群像……(挺脑洞的)

275窟

📍:莫高窟275窟

275窟较大,进深约 5.5 米,高、宽各约 3.5 米,窟顶作纵向的盝形。目前敦煌研究院的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兰州院部、苏州博西馆敦煌展都有275的复制窟

两侧壁上段开列龛,其左右各 2阙形龛、1 双树形龛;正壁不开龛,壁前方形台座上塑 3.37 米高的大型交脚菩萨像,考古报告认为属于大像窟的格局(………)

虽未见有禅室、禅龛或禅僧像,但以塑像和壁画表现了坐禅观像

“像观”:正壁双狮座上高大的弥勒菩萨交脚像和两侧壁上段列龛阙楼下的菩萨交脚像、 双树下的菩萨半跏思惟像

“法身观”:北壁壁面中段五铺连续展开的本生长卷式的壁画故事画

“生身观”:南壁对应的以四个情节连续表现佛传四门出游图的壁画故事画

考古报告认为现存的三个洞窟呈现了禅窟、礼拜窟、大像窟的组合,在建筑布局和壁画塑像的题材、内容等方面表现出了其体系的完整性

三窟的主尊分别为交脚坐佛像、 倚坐佛像和交脚坐菩萨像。268、272的交脚、倚坐的佛像,是下生成佛的弥勒。而275交脚坐的菩萨,是上生弥勒。对应此时的北凉弥勒三部经,尤其是由沮渠蒙逊的弟弟沮渠京声译出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体反应了《高僧传》卷二佛陀跋陀罗条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贤来那段——信仰弥勒的,通过禅定可通达兜率天;由禅定而获阿罗汉果,即能谒见弥勒菩萨。应该说弥勒净土更加促进了禅观修行

268、272以及268边上的266的开凿方向基本一致,都是东偏南。275窟的开凿方向不同,东偏北

272 窟左、右壁和前壁大半壁面铺设的壁画千佛,左右成排,上下成列。千佛一律趺坐、结定印,按各尊头光、袈裟、莲座等部位颜色的不同搭配,交替变化成组,有规律地连续排列,产生绚烂的装饰效果。这种形式见于甘炳灵寺石窟169窟,也见于新疆吐鲁番吐峪沟石窟, 甚至广义版本成为整个北朝乃至隋代、初唐西北地区石窟寺遵行的规制。关于吐峪沟与敦煌北凉壁画之间的相似性,可参见贾应逸吐峪沟第 44 窟与莫高窟北凉洞窟比较研究一文

赵蓉在2022年发表的敦煌莫高窟北凉三窟开凿次第述论里面论述是由268窟前期形态——275窟开凿——272窟开凿——268 窟扩建的开凿过程,这个主要依据打破关系和开凿方向

敦煌研究院郭青林副院长有一篇佛教石窟断代方法新进展:如何基于贝叶斯模型(OxCal)和考古信息提高碳十四测年精度的论文,将早期三窟的始建年代进一步精确。当然这篇最早是牛津大学考古与艺术史实验室推送给我的,后来又专门请教过郭院长。文章的结论,在 84.4%—84.5%的置信度下,莫高窟第 268、272、275 窟的建成年代应分别在410—437、412—438 和408—443 之间,合并出来时410—445年间,此时的敦煌地区大致是西凉(403年开始)和北凉(439年结束)

另外文章揭示,268窟壁画底层样品的测年结果,理论上或许可代表268窟的始建年代,但该样品的最后建模结果为409—435,并没有早于其他样品。所以这个和前面所说的北凉供养人下面的早期供养人矛盾

而原来有研究院学者在非官方的讲座推测说,268 窟的建造时代为牧犍时期,即433年左右;而 275、272 二窟的建造时代在北凉末年,约在公元 436 年。不知道官方未来新的说法是什么

还有莫高窟较一致采信的开凿时间是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沙门乐僔“造窟一龛”,268靠近269这边(靠近266)有没有机会呢。会不会先开的部分在目前的耳室呢?

我早先的观点(形成于2008年)一直是:

268本体未拓展前的小窟,或者第一个开的耳洞(靠近266窟)可能很早,也可能接近400年左右。但当时大概率就是个禅窟

268现存本体及最外面的另外一个耳洞、272是北凉窟,时间可能要靠近421 年北凉再破敦煌后。宋书渠蒙逊传记载“鄯善王比龙入朝,西域三十六国皆称臣贡献。”资治通鉴对应 421 年,我觉得是有道理的。隗仁在420年为高昌郡守后会不会支持了敦煌莫高窟的这次拓展?这次是不是已经有了系统的规划(266、268、272?)

268最里面的2耳洞,275目视应主体为北魏早期440年左右,268进行了第一次的重绘

当然275的重绘次数未来还会很多,北魏中期460年前后可能就还有一次,阙型龛也许是此时,也许会更晚一点

THE END
0.樊锦诗潜心考古事业 从1963年开始,樊锦诗先后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8]于2011年带领团队完成了莫高窟考古报告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该报告后获得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法兰西学院汪德迈中国学奖”。[5][20][21]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2286;15:::>>:5a71:A582:?90|mvon
1.石窟寺考古报告的典范——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摘要】:为了永久地保存敦煌石窟,并留存科学的档案资料,就要编著科学、完整、全面的石窟考古报告。敦煌研究院编《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就是在前人对莫高窟调查、记录、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是半个世纪以来敦煌石窟考古的结晶和划时代之作。本书以敦煌石窟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JI[S7237622;60jvs
2.《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莫高窟第266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全二册)(盒)9787501031733 收藏 ¥ 累计评价 0 降价通知 - + 加入购物车 jvzquC41kvkn0si0eqs0395;6;<55?:9874ivvq
3.樊锦诗:83岁高龄仍在编写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由樊锦诗主持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是国内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石窟考古报告,为其他石窟寺遗址考古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借鉴;在她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率先建设“数字敦煌”档案,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为新世纪敦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构筑了宏伟蓝图。如今jvzq<84o0epn7hqo1mc1jwvkerfu8724332385:1euovnsva[Q[qpKo;84ivvq
4.《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出版记者从敦煌研究院获悉,历时10余年编写、30多万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7、259窟考古报告》于日前出版。 1994年,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樊锦诗组织开展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的编写工作。2011年,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出版,这也是我国第一份正规的石窟寺考古报告。 jvzq<84yyy4ykwmwcpku0lto1dupm87246634:4g56?6emihch;5e>k:ec76ej9::c?gf;>1e0nuou
5.面对面|樊锦诗:心归处是敦煌2011年,多卷本《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正式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石窟考古报告,报告综合考古、美术、宗教、测绘、计算机、摄影、化学等人文和自然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编纂而成,为国内首次。百卷《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是樊锦诗在敦煌最初也是 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6:38>4;?;952=969::;8
6.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受邀在东南大学“六朝松”大师讲堂作学术报告黄如代表东南大学为樊锦诗颁发东南大学荣誉教授聘书、佩戴东南大学校徽,并赠送学校文化纪念品——南华彝绣《六朝松》。樊锦诗向东南大学赠送著作《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7、259窟考古报告》。 樊锦诗坚守大漠半个多世纪,被誉为“敦煌的女儿”,被评为100位新中国jvzquC41umi/unz0gf{/ew4424:02?631e842;
7.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教授来我院做学术讲座新中国成立后,莫高窟考古工作蓬勃发展,有夏鼐的《漫谈敦煌千佛洞与考古学》,宿白的系列讲座《敦煌七讲》等。2011年,樊锦诗院长主持编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融汇了考古、历史、美术史、佛教、测量、计算机、摄影、化学、物理学、信息资料等多学科的手段,成为石窟寺考古报告的范例。jvzquC41yy}/jrxvqt/yqz0gf{/ew4kphu039:316<547mvo
8.樊锦诗:陪伴莫高窟一甲子在莫高窟的60年间,樊锦诗的青春年华曾被耽误过,她也因其他工作奔忙过,但却从未忘记老师们的嘱托和自己肩上的责任。终于在73岁那年,她完成了《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两分册8开780页。这是我国第一份正规的石窟寺考古报告。 jvzquC41{|jtd7mgdpkxu7hp1ri0rjugt1i04975295248hqpvkovh6;36970qyon
9.党史·时代先锋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她对莫高窟早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为敦煌石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和采纳;主编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是国内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石窟考古报告,是莫高窟永久保存和研究利用的基础,为其他石窟寺考古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借鉴。提议并策划实施了莫高窟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保护工程——敦煌jvzquC41yy}/jngere4dp8olin5jpot133911;6:50nuo
10.人民画报—樊锦诗:择一事 终一生1994年,樊锦诗院长主持重启“敦煌石窟全集”计划,按照考古报告要求重新编订了“百卷本”的分卷规划,确定了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的编写体例。她身体力行,与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蔡伟堂、文物出版社编审黄文昆共同撰写了《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并于2011年出版。今年1月,第二卷出版。jvzq<84yyy4soqg0eqs/ew4ty1814=621v814=6243e9298:32>10qyon
11.荼阿白对《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的笔记(1)《全集》拟分为“敦煌莫高窟分编”“敦煌西千佛洞分编”“瓜州榆林窟分编”三部分。通盘考虑三处敦煌石窟的数量、体积、保存程度等具体状况,《全集》拟编成100卷左右。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包括公认敦煌建造最早的“早期三窟”。由此卷开始至第86卷为敦煌莫高窟分编,第87卷到第89卷为敦煌西千佛jvzquC41dqul0mtwdct/exr1rguqnn4gpf€{1jspqvgukxs1926869=1
12.“为了敦煌的久远长存”(序与跋)2011年,由我主持编写的多卷本记录性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正式出版,为敦煌研究院继续编写各分卷奠定了基础,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7、259窟考古报告》也即将出版。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富有挑战性且永续的事业,我有幸成为这项事业的jvzq<84iu0vfqyqg0eun0ls1p4532;9123781l87:3>5/=59397347mvon
13.《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自述不平凡的人生★ 2017年《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 相关评论 在樊锦诗的身上,呈现着一种少有的气质,单纯中的深厚,宁静中的高贵,深沉中的甜美。 ——顾春坊 前有常书鸿,后有樊锦诗。 ——季羡林 一个樊锦诗,半部敦煌史。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B9882?:28
14.莫高窟第266当当水月镜像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 敦煌石窟全集卷+莫高窟第256 257 259窟考古报告 第二卷 文物出版社》。最新《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 敦煌石窟全集卷+莫高窟第256 257 259窟考古报告 第二卷 文物出版社》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8794>2:9<0jvsm
15.守护敦煌60载你所不知道的樊锦诗张先堂记得,《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从院级课题立项到完成出版,前后历时11年。“其中缘由很多,除了历史机缘的集聚、学术条件的逐步改善需要时间外,更与樊先生对学术研究工作高度负责、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严格把关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有关。”他说。 jvzq<84{p0vfqyqg0eun0ls1p4532;812:691l8946;4/=57459277mvon
16.樊锦诗其中《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是第一部敦煌石窟考古报告,获得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法兰西学院汪德迈中国学奖”;在石窟的科学保护和管理方面,积极推动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法制化管理,促成甘肃省人大颁布《敦煌莫高窟管理条例》。jvzquC41yy}/fqf0ce4dp8nphq526A5166:80qyo
17.“敦煌女儿”樊锦诗,捐赠1000万给北大!2011年,她主持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正式出版,是国内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石窟考古报告。为了让敦煌石窟的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樊锦诗带领团队开启了“数字敦煌”的构建。经过30多年的探索,敦煌研究院已建立起系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敦煌文化与艺术真正地走出洞窟jvzquC41yy}/ew|qogt/exr0ep532;81275178>;49862:3jvor
18.精彩故事,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新闻频道敦煌莫高窟是诞生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无价之宝,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是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的古人用智慧创造出的文化艺术宝库,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樊锦诗走遍了莫高窟735个大小洞窟,看遍了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历时40年,她主持编写出版了《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jvzq<84pgyy/{xzvj0io1po142833;4v42833;7;a3:34<<640nuo
19.计算机学术研究论文范文(三)敦煌石窟的研究方面,随着《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的出版发行,首次开启以考古报告记录敦煌石窟的新时代,标志着敦煌石窟考古报告工作全面开展。与此同时,敦煌石窟的研究开始进入探索石窟内容所反映的佛教思想、流派、信仰和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与敦煌石窟相关联的中外文化交流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46;6;7mvon
20.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石窟保护与管理、石窟考古方面的研究。2017年《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jvzquC41o0qpppk|0eun1rygo187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