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下载本文档
1、敦煌石窟覆斗顶考古学观察(下)内容摘要:石窟覆斗顶作为一种建筑形式,从建筑本身去寻访渊源应更可靠。覆斗造型不利溜水的平顶结 构,限制了其在房屋建筑中的普及和应用;覆斗造型在墓葬 建筑中却独擅胜场,尤其横穴墓室确立后,覆斗顶所特有的 高敞通透的空间造型优势使之成为最主要的墓顶造型。河西地区两晋十六国墓葬继承了这一墓葬文化传统并积累了砂砾岩层墓室的工程施工技术储备;石窟营造直接借鉴墓葬构筑经验势属必然。故可确信,石窟覆斗顶直接取法于本地区 墓葬。关键词:房屋建筑;覆斗顶墓室;河西十六国墓葬;技术储备;窟室法于墓室中图分类号:k879. 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 (2013)
2、04-0012-13二覆斗顶渊源管窥 敦煌石窟中的覆斗顶作为一种建筑造型,欲探讨其渊源,从建筑本身去寻访答案似更可靠。(一)覆斗造型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考古资料表明,正四棱台/覆斗状造型自夏文化起就成 为夏王朝宫殿建筑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偃师二里头夏文化 宫殿遗址f1,现存夯土台基平面近方形,东西长108米、南 北宽101米,“周围台壁呈缓坡”,现存高0. 801.05米 1,为一典型的正四棱台/覆斗状台基,开我国古代宫殿高 台建筑之先河。甲骨文"京”字作:2,为宫室建于台基 的象形,取“高、大”之意,西周时更成为“天子之居”镐 京国都的专称。台,尔雅释宫曰:“四方而高曰台。” 3李耳
3、老 子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4可见台的基本结构 与形式是:累土夯筑成顶部平整高耸的正方棱台/覆斗, 其上再建宫室楼阁。当然,由于中国位于北半球,坐北朝南 的居住模式出于最佳利用阳光资源和抵御凛冽北风的需要, 宫室多为长方形,其台基则为上下底是长方形的四棱台(蠡 形)。台基的出现最初出自平整房基的建筑需要和防水、防潮 的生活功能需要,此后又派生出审美和政治功能,即客观的 巍峨恢宏气势这一美学感觉则又成就了帝王尊崇君临的社 会政治意义,使得高台建筑成为自夏商以迄明清历代宫殿建 筑的基本模式。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筑台之风甚盛,台已摆 脱"基”的范畴,虽台上仍建宫室,但台体本身反成主体
4、。 如楚灵王所建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 5,致有 登台“三休”之谓。傅熹年先生对近年发现的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建筑图 像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中有12幅高台建筑图像的“屋顶四 周为斜坡屋檐,中为平顶”(图1-2) 6,推测“这类屋顶 应是中间平顶、四边坡顶的'畫顶'式屋顶”,其中“盪顶” 式屋顶的平顶部分是“用木梁榜上铺土坯”(图3) 6870 此说如成立,则其时不仅台基为棱台/覆斗状,而且高台上 建筑屋顶造型亦有呈棱台/覆斗状之例。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于甘泉宫“作通天台,置祠 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 7。注引汉书旧仪云:“台 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 74
5、79汉武故事:“筑通天 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 8洛阳灵台,"汉光武所筑” 5547,是观测天象的皇家 礼制建筑。后董卓火焚洛阳"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 无复孑遗” 9。曹魏都洛,得以重修。“黄初二年(221) 正月,郊祀天地明堂。是时魏都洛京,而神祇、兆域、明堂、 灵台,皆因汉旧事” 10 o五经通义曰:“王者受命而 起,所以立灵台灵台制度奈何?师说云'积土崇增,其 髙九仞,上平无屋。'髙九仞者,极阳之数;上平无屋,望 气显著。” 11 1974年冬至1975年春,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洛阳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灵台遗
6、址建于古雒阳 城南郊,位于今河南偃师佃庄镇岗上村。发掘表明,灵台中 心建筑为一座方形夯土高台,“地面下的台基长度约50米 见方” 12。史载台“高六丈”,顶“方二十步” 5547o 东汉一尺合23. 75厘米,则原高14. 25米,顶边长28. 5米。现测得顶部边长27.5米,较水经注所载误差仅1米。 其建筑造型采用了规范的覆斗状(图4-5) l335-336o以上资料表明,覆斗造型虽很早就见于宫室建筑,但此后覆斗造型的应用仅限于特殊建筑1,并未能在房屋建筑 中普及应用。这显应系覆斗造型本身的结构局限所致。覆斗 造型虽顶小底大,但如用作建筑顶部,由于当时的材料局限2,其上部平顶毕竟不利溜水。可
7、以说覆斗造型自身形成的弊害,限制了其在房屋建筑中尤其屋顶的应用。(二)墓葬中的覆斗造型墓葬建筑作为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其营造史可以说与房屋建筑基本同步。棱台/覆斗状造型亦很早便 应用于墓葬建筑中。1. 墓葬封土的覆斗造型棱台/覆斗状建筑形式,很早就应用于墓葬建筑的地面 封土。史载上古三代“墓而不坟”133、“不封不树” 14。考古资料证实上述文献记载基本是可靠的。春秋 以降,墓葬上覆封土一一 “坟”逐渐流行。关于其时封土形 制,子夏对来奔孔子之丧的燕国客人说孔子曾言:“吾见封 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 矣。” 13郑玄注:“封,筑土为垄。堂形四方而高。”孔 颖
8、达疏:“封谓坟之也,若如堂基,四方而高。” “坊,堤 也。堤坊水,上平而两旁杀,其南北长也即孔子见过的 坟丘,有的四方形如堂基一一覆斗状;有的如堤坊(坝)一一 长方形覆斗状;有的如覆屋檐(两面坡);还有的哨如斧刃。 墓葬封土出现伊始,虽形制不一,但覆斗形态最为常见并以 此为贵。湖南临澧九里春秋楚墓封土现仍呈覆斗状(图6) 15 o春秋晚期浙江安吉八亩墩、九亩墩越王墓封土高约10 米,"其平面形态做四隅圆角的长方形,外观似覆斗 形” 15174-175。可见孔子所言其见“封之若堂”之言非 虚。覆斗状上小下大的方正造型,显应系当时流行的高台宫 殿建筑的翻版,在结构上本身就具有沉稳持重的视
9、觉特质, 而大型覆斗更平添雄伟庄严的心理效应。因而,春秋以降, 覆斗状封土更成为秦始皇至宋代帝陵的不二之选(唐代虽由 于太宗之故多“因山为陵”,然凡堆土为陵的仍做覆斗形, 如高祖献陵、敬杲庄陵、武杲端陵、僖杲靖陵等),以显不 皇权的至高无上。礼记礼器:“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 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 16 覆斗状封土取法于高台宫殿,以此可见其强烈的象征意义。 战国时期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北的秦公陵园,“南陵 封土外形为'覆斗状',现高14米,底边长约100米。顶边 长40余米”。“北陵南距南陵145.8米。封土外形为截锥 体,现存高度17.5米。底
10、边长60米左右。顶边长约10 米"17。秦始皇陵空前绝后的宏大建筑标志着中国古代墓葬构 筑的顶峰,其地面大型夯筑封土虽经两千余年岁月侵蚀,现 底部边长355米,顶部东西边长34. 5米,南北边长20米, 高34米。“今所看到的秦始皇陵封土是一座人工堆积起来 的巨大的平顶四方锥形台体”(图7-8) 18,实即正四棱 台/覆斗状。自上世纪60年代起,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以及陕西考古 工作者结合文献记载,对西汉11代帝、后陵进行了系统考 古调查、勘探并对相关遗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古发掘,基 本厘清了西汉诸帝陵的名称、位置、布局、结构。除文帝霸 陵“因山为藏,不复起坟”外19,其余10代帝、后陵
11、均 延续了始皇陵陵上封土的覆斗形态(图9-10) 20 1。河南永城夫子山一号梁王墓虽于山腹"斩山为郭,穿石 为藏” 5757,但其却于墓室上方相应的山顶夯筑覆斗形封 土 21。两汉时期中小型墓葬虽发掘较多,但公开发表的考古资 料却很少记录封土状况。河北万全县北沙城汉墓和阳高县汉 墓地面封土外观如馒头状,但其实测图却表明原为覆斗形15 191o东汉以降墓葬无论大小均流行圆形坟丘。需要注意的是,魏晋时期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墓葬却流行 覆斗状封土,这一作法甚至成为这一地区重要的文化特征之-22-23o2. 墓室顶部的覆斗造型墓葬作为人类归宿的最后设施,其历史可以说与人类本 身一样古老,它伴随
12、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 变化。竖穴土坑墓是最古老也是人类使用时间最长的墓葬形 式。上古三代,虽受竖穴的限制,在形制本身很难有大的突 破,但人们已开始极力从与之相配合的棺椁中去完成其对生 前居室的追求。如左传成公二年载:“宋文公卒,始 厚葬,用蜃炭,益车马,始用殉。重器备,椁有四阿,棺有 翰桧。” 24四阿乃天子、诸侯所用庇殿顶宫室的突出特征 1,椁作四阿,显取生前所居宫室之象征。西汉初,墓葬虽仍延续竖穴土坑墓模式,但一些墓葬中 木构椁室在结构和形制上极力模仿地上建筑的倾向更为突 出25 2;另一方面,发端于战国晚期秦国土洞墓这一在 地下构筑立体埋葬空间的新的墓葬形式一一横穴墓室则在
13、 武帝以后不断发展完善并成为墓葬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往 于竖穴土坑中以椁为室3的墓葬传统向在地下构筑横穴墓 室这样一种墓葬变革铺平了道路,而地下横穴墓室模式的确 立,使得自史前时期开始流行了数千年的竖穴土坑墓逐渐退 出历史舞台。古代墓葬文化的核心是“事死如生” 4,地下横穴墓 室尤多室墓的使用,为象征性挪移生前居室提供了条件。墓 葬建筑平面布局及立体形态的居室化和宅第化成为墓葬建 筑的重要标志和墓葬制度规范。因应于这一时代潮流,汉代 人们在石刻题记中将地下墓葬建筑视作宅第而称“宅”、"第”、“室”、“堂”、“舍”、"府舍”、"室宅”等 。横穴墓室使用的早期受原竖穴
14、土坑墓椁“室”的影响 墓室顶部尚多为平顶(图11) 21图版x x x ii : 1, 26, 但很快各种仿自房屋建筑的“人”字形屋殿顶(图12)27、 双脊屋殿顶(图13) 6 28和拱券顶(图14) 29即应用 于墓室之中。东汉时期是横穴墓室逐渐完善的最重要的历史时期。西 汉晚期开始出现的正四棱台状墓顶/覆斗顶1、穹窿顶,成 为东汉及以后最为普遍和最为重要的墓顶空间造型。尽管对 于覆斗顶某些学者有不同认识(图15-16) 2,但这类墓顶 造型本身却成为横穴墓室立体化成熟的标志。多室墓流行 前、中室覆斗顶后室券顶模式。而多室画像石墓流行依墓室 平面的不同分别作覆斗顶和盞顶。永城县太丘ml东汉
15、早期 画像石墓前室为覆斗顶,中、后室为盪顶(图17) 30 o河 南省襄城县茨沟东汉中期画像石墓在前、中、后室的框架内 于前、中室两端分别加筑侧室,形成多达7室的复杂宅第化 格局,其中左、右前室和左后室均作覆斗顶3(图16) 31。 安丘董家庄东汉画像石墓则除甬道券顶,前、中、后室均做 蠡顶4(图18) 32。沂南东汉晚期画像石墓更是多达9 室,其中前、中室中部立承梁柱,以梁为界,前、中室分别 叠涩收成四顶,计9室11顶,其中前室的东西两侧室作覆 斗顶,其余9顶均为畫顶(图19) 33。覆斗造型应用于墓室顶部,可以说是墓葬建筑的创新, 使得墓室中央纵向空间得以拓展。墓葬前室覆斗顶相较于后 室券
16、顶的崇隆,遂使墓葬仿像宫、寝的前堂后室格局得到确 立和普及。河西走廊地区墓室覆斗顶的出现基本与中原同步,而且 自东汉中期直至两晋时期,覆斗顶一直为这一地区墓室顶部 造型的主流。武威地区磨嘴子、五坝山、旱滩坡等汉代墓群曾先后经 过正式考古发掘,蒲朝线先生对武威地区汉墓进行了形制和 断代的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武威地区覆斗顶墓室贯穿于东汉 中晚期34 o魏晋时期墓葬发掘较多,在东起武威西至敦煌的整个河 西走廊地区,无论砖室墓抑或土洞墓、无论多室墓还是单室 墓均流行覆斗顶。前者如嘉峪关新城、酒泉丁家闸、敦煌佛 爷庙湾诸画像砖墓中的前、中室22111, 35-36;后者如 敦煌祁家湾、佛爷庙湾墓群诸两晋墓
17、葬,构筑于敦煌故城东 西两端的戈壁滩上,戈壁滩特有的粗砂、砾石地质结构难免 致墓室壁面粗糙,然凡“顶部保存完好的多为覆斗顶(图20) 239, 37-38 o其中祁家湾墓群中一些墓葬位于戈壁滩中 的党河故道,其覆斗顶及上凸藻井在古河道淤积的泥沙层条 件下则修制的较为规整细腻2326,图版vd: 2o相较于墓室平顶的压抑和屋殿顶的狭仄,墓室作覆斗 顶,其最大特点是顶部的增高和扩展。而这一墓葬顶部造型 的变化,与其时所行丧礼的需要不无关系。先秦时期礼,作 为当时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渗透和涵盖了制度 文化的各个方面。论语为政谓"死,葬之以礼” 39 o 作为最重要的凶礼一一丧礼已
18、髙度规范化。周礼春官 冢人条载:“大丧,既有日,请度甫轟,遂为之尸凡祭 墓,为尸。” 40据礼制,在营墓穿坑之前及埋葬藏形之后, 均要在墓地举行由活人扮作受祭者(尸)以祭祀地下神祇 一一后土的祭墓之礼(尸祭)。两汉之时,祭墓仍盛行不衰。 王充论衡四讳篇载时俗"被刑之徒,不上丘墓”,'若 至墓侧,不敢临葬”。其义有二:“以徒被刑”“形毁不 全”,故“愧负刑辱”,“惭负先人”(孝经曰:身体 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外,“缘先祖 之意,见子孙被刑,恻怛惨伤,恐其临祀,不忍歆享,故不 上墓” 41。汉代流行的壁画(含画像石、画像砖)墓虽反 映了其时崇华尚丽的厚葬流俗,
19、但夸强示富、说教述德显然 是给入墓祭奠和观礼之人看的1。东汉时期横穴墓室内常 设祭台,上置祭器(案、杯、洗、勺、盘、尊等)、祭品(鸡、 羊、猪、牛骨等),可窥墓内祭奠之一斑邙艮于篇幅不赘举) 2。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墓中此俗仍盛(图21,图版18) 3o 地下横穴墓室处理成覆斗顶,在工程结构上符合力学原理, 顶部压力四向分解,重心稳定,具有较强的稳固性。拓展的 纵向空间及其上小底大的造型,会给入墓设奠行礼的亲属、 来宾以通畅舒展和稳定之感。有学者认为在地下埋葬设施 中,祭祀空间与埋葬空间的分离状态成为以前堂后室为中心 的基本形制的定型化和成熟化的标志1592。可以说因应东 汉时期盛行的墓内设奠之俗
20、是墓室覆斗顶出现和流行的重 要原因,从而使得覆斗顶在墓葬建筑中独擅胜场。3. 覆斗顶墓室的壁画装饰及布局特点地下横穴墓室立体化在安全、适用的同时,也为墓葬的 内部装饰进一步创造了条件1;而其地下宅第化的倾向, 则为其采用借鉴房屋建筑的装饰方式提供了可能。因而画像 石、画像砖等壁画墓应运而生。其中覆斗顶宽阔高敞的空间 特点也为墓内壁画的布置和绘制提供了便利,同时覆斗顶墓 葬中的壁画装饰也形成了 一些不容忽视的布局规律。洛阳西汉昭宣时期卜千秋壁画墓为双脊斜披顶,尚属横 穴墓早期阶段,其壁画绘制和内容亦较简略,但此滥觞期墓 内壁画特定内容与墓室位置的对应联系已呈现出规律性的 格式。该墓由主室和四个侧
21、室组成,壁画绘于主室。后室平 面长方形,顶部作双脊斜披顶,构成断面成梯形的天井,壁 画布置于门额内上方、天井的脊顶和后壁山墙上部梯形壁 面。其中脊顶绘伏羲、女蝎及入墓主夫妇升仙场景;山墙上 部梯形壁面绘猪首人身“薛收”(图版19) 42 o宜阳尹屯新莽壁画墓已分别以藻井、四披作为绘画单元,分绘日、月 和青龙、神人等(图22) 43 o东汉中晚期是壁画墓的极盛期。安丘董家庄东汉晚期 墓,使用画像石103块,画像70幅(含地袱)。该墓均覆斗 顶,封顶石和顶部四披亦布满画像,画像内容为象征天上世 界的诸神和奇禽异兽:伏羲、女姻、三足乌、九尾狐、玉兔、 蟾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仙人戏虎以及龙、朱
22、雀、 瑞兽等(图23a-b)o反映墓主日常生活的车马出行、拜谒、 乐舞百戏、渔猎以及历史故事等则布于各室壁面329-22。 而东汉晚期沂南东汉画像石墓、武威雷台东汉墓盞顶与莲花 藻井的组合(图24-25) 335-9, 44,表明新的文化因素 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上述壁画布置已具有模式意义。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画像砖墓是这一地区的重要文化特点之一,多室墓中除后室券顶,前、中室均覆斗顶。但画 像砖属小砖画,一砖一画,即绘于小砖再镶嵌于墓壁,而砖 室墓由于顶部内收发券的需要,顶部只能平砖错缝叠砌,以 便叠涩收顶,故覆斗顶四披均无画像22 11-17, 23 16-17, 24-25, 34o然而酒泉丁
23、家闸十六国壁画墓虽亦砖室墓,但其于砖壁敷施地仗“薄施筛过的草泥一层,再于表面施一层 极薄的土黄色泥皮"45,突破了这一地区传统的小砖画画 幅的限制,遂可满壁施画。该墓方形藻井内绘饰莲花,四披 则分绘东王公、西王母、三足乌、九尾狐等具有强烈仙幻色 彩的神话题材,四壁绘墓主燕居行乐、庄园生产生活等场景 (图26,图版20) 4514-7,完全继承了东汉晚期中原壁画 墓壁画布局模式。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壁画墓在流行画像砖墓的河西走廊 西部地区可谓异军突起,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自身一些不容 忽视的特点,如戈壁横穴墓室的掏挖构筑、砖壁地仗的敷施、 覆斗顶及四披仙幻壁画的绘制及布局等。这些特点,对于此
24、 后的石窟开凿和壁画布置而言,无疑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 意义。(三)敦煌地区墓葬覆斗顶与石窟覆斗顶的源流关系西汉中期以降,洞室墓的应用可以说是墓葬形态的革 命,以此为契机,人类在地面建筑方面取得和积累的建筑技 能和经验开始应用于墓葬构筑并形成自成一格的墓葬构筑 模式。石窟虽是西来的佛教建筑形式,但石窟开凿的工程施 工,毕竟是石窟开凿地区本身工程施工技能储备的应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魏晋墓葬构筑于上更新统洪积戈壁 组砂砾石层,结构较为松散;敦煌石窟开凿于中更新统洪积 冲积酒泉组半胶结砾岩,一般为半固结或无固结体,具有 胶结程度低、结构较松散的特点。以上两组地层就地质结构 而言,均有较为松散的岩层特
25、性,但由于其中砾石、砂砾经 泥质、钙质的长期胶结作用,地层内力相对稳定,坚实性、 整体性较好。墓葬构筑经长斜坡墓道的过渡在2-12米深的 地下掘进横穴建构墓门、甬道、墓室(多方形、覆斗顶;含 多室、耳室、壁龛)等立体空间(数百年间墓室覆斗顶的实 践和稳定应用,表明这一顶部空间造型完全适应这一地区的 砂砾岩质);石窟则于山体断崖处直接掘进横穴构筑窟门、 甬道、窟室(多方形、覆斗顶;含龛)等立体空间46 o以此可见,两者施工的工程地质条件相近,施工过程及建筑形 式基本相同。虽墓室建筑与石窟建筑的功能性质有别,但前 者与中原墓葬的内在文化脐带联系及垂数百年的构筑历程 所积淀的经验和技能与后者于建筑模
26、式和工程技术方面的 源流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即以敦煌早期石窟窟顶所展现的发生发展轨迹而言,对我们了解墓葬与石窟覆斗顶的相互关系亦不无裨益。敦煌石窟现存十六国石窟中第268窟,平面长方形,平顶,上浮塑斗四平棋(图版21)o第275窟,平面长方形,“窟顶作起脊较宽的纵向人字披形”(图版22) 47。第 272窟,平面方形,“中心藻井至壁面顶边垂直高度约50厘 米”,“窟顶形制大致介于穹窿形与覆斗形之间”(图版23) 48 o北魏第259、254等“中浮宝刹”的中心塔柱窟是最具印度支提遗韵的窟室形制,但却又于塔柱前部采用华地 文化传统的人字披屋殿顶(图版24) 49。如前所述,西汉中期地下墓室普及后,
27、囿于椁室的传统 惯性墓室顶部仍流行平顶,但很快相继出现仿像房屋建筑的 “人”字形屋殿顶、双脊屋殿顶以及覆斗顶。敦煌石窟早期 的第268、275、272、259、249窟,窟顶形制与上述墓室早 期阶段的平顶、双脊屋殿顶、人字形屋殿顶及覆斗顶可谓异 曲同工。值得玩味的是这一现象集中出现在敦煌石窟营造的早期阶段,完全复制了墓室肇始阶段墓顶曾经的发展演化历程,这显然不是偶然现象,它所体现的应是开窟伊始在建筑模式、技术储备极为充分的条件下,窟顶造型出现的比较、选择的客观状态(表1)。而以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壁画墓为代表的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所积累和蕴涵的在砂砾岩 层地质条件下覆斗顶空间建筑造型、师承中原地区传统
28、的藻 井、四披壁画分布模式等宏观建筑、艺术理念及工程施工、 地仗敷施处理等具体工艺技术方式,对于敦煌石窟的创制而 言,无疑具有典型的标本和示范意义。事实上敦煌石窟西魏 第249窟无论窟室造型,抑或四披壁画分布,甚至四披壁画 题材(图版25) 4668,都与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壁画墓如出 一辙,真实地展示了具有深厚中原墓葬文化底蕴的河西走廊 西部地区墓葬建筑与敦煌石窟建筑的客观传承关系(表2)。如前所述,墓室覆斗顶是因应亲属宾客入墓祭奠的产物。而敦煌石窟中覆斗顶窟是仅就形制而言,在功能上,覆 斗顶窟虽亦有禅窟、僧房窟和影窟等不同用途,但95%以上 的覆斗顶窟系用于礼佛、供养的佛殿窟。以此可见入窟礼拜
29、 的僧俗人等对窟内空间的需求及覆斗顶窟整齐的顶、披给予 壁画绘制及观赏的便利,使得具有建筑空间优势的覆斗顶在 不断地比较筛选过程中最终成为敦煌石窟造型的首选和主 流。就石窟覆斗顶窟的整体形态和源流关系而言,窟室显然 直接取法于墓室。结语本文上篇从名物制度角度论述了覆斗顶模仿斗帐说误 释典籍,与文物考古资料相悖,因而是不能成立的。敦煌石窟中覆斗顶,作为一种建筑造型,从建筑本身探 访渊源应更可靠。经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覆斗/正四棱台造型虽很早就见于宫室建筑中,但其造型所特有的不利溜水的平顶结构,导致这一造型除建筑局部 及某些特殊建筑外,很难在房屋建筑中普及应用。因而,石 窟覆斗顶与房屋建筑中的覆
30、斗造型没有直接关系。覆斗状上小下大的方正造型,在结构上成就了沉稳持重、雄伟庄严的视觉特质,因而春战时期覆斗形态首先在墓 葬封土造型中得以广泛应用,此后亦为历代帝王所独钟。两汉之际,伴随着传统的竖穴土坑墓向横穴立体化墓室 的变革,为墓葬宅第化的建筑需要提供了可能。此外,特定 丧仪及墓室装饰的客观需要,使得墓室顶部造型在经历平 顶、人字顶、双脊斜披顶的选择历程之后,覆斗顶所独具的 高敞通透的空间造型优势便于人们入墓安葬设奠等活动,其 顶及四披的平整既利于绘制壁画以表达时人的心理诉求亦 便于人们观赏,遂成为东汉中期以降最主要的墓室造型。河 西走廊西部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在这一地区特定的砂 砾岩层地
31、质环境中全面继承了汉墓的上述物理和文化特点, 从而积淀了充分的相应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施工技术储备。敦煌石窟所处断崖与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墓葬的工程地质条件相近,建筑形式及施工过程基本相同,修建石窟的工 匠直接借鉴分享墓葬丰富成熟的构筑经验势属必然。石窟礼 佛、供养的功能需求和满壁施画的客观需要,使覆斗顶逐渐 成为窟顶造型的最佳选择而终独擅胜场。因而可以确信,敦 煌石窟覆斗顶造型直接法于敦煌地区两晋十六国墓葬。参考文献:1 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27-282 商承祚.殷契佚存m.南京: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 所丛刊甲种,1933 (民国二十二年):374.3 佚名.尔雅释
32、宫m/cd/四库全书经部小学 类训诂之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4 李耳.老子道德经m/cd/四库全书子部道家 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5 郦道元水经注m.王国维,校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84: 913.6 傅熹年.战国铜器上的图像研究g/傅熹年.中国 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4-65, 78.7 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79.8 佚名.三辅黄图台榭m/cd /四库全书子 部道家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 1999.9 范晔.后汉书董卓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3、 2327.10 沈约.宋书礼志m/二十五史:第3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677.11 刘向五经通义m/王谟,辑汉魏遗书抄经翼 四集刻本金溪:王氏,1798 (嘉庆三年).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 城南郊的灵台遗址j.考古,1978 (1): 54.13 戴圣,编.礼记注疏檀弓上m/cd/郑玄,注.孔 颖达,疏.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上海迪文出版公司,1999.14 佚名.周易系辞下m/cd/王弼,注.孔颖达,疏. 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迪文 出版公司,1999.15 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m.长沙:岳麓书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