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九华山(Jiuhua Mountain),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文物古迹众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宝殿、慧居寺、百岁宫等古刹78座,佛像1500余尊,藏有明万历皇帝颁赐的圣旨、藏经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
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
最早在九华山进行宗教活动的是道教。据《福地考》载,曾有不少高道在九华山修炼,今仍在九华山流传着许多与道教有关的故事和诗文,九华山不少地名也都与这些道教人物和传说有关。
东晋末至中唐之前九华山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
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朝廷特——闽许道教信众在九华山营建开元观,并诏以馆元真。今观冲,即是开元观遗址。
天宝年间(742—756年)建有仙坛宫。
乾宁年间(894—898)高道赵知微建延华观。
南唐大顺年间(890—891年)建有保宁观、崇贞观。
自唐开元年间新罗僧盘乔觉卓锡九华之后,九华山被佛教信众崇枣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佛教日渐兴盛,信众云集,寺庙林立,香火不绝。
两宋时期,曾兴旺发达的延华观被佛教徒改建为“沙弥庵”。
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修建的“甘贽道庄”也被改建成“龙门寺”。
明清时期,九华山虽然修建了云峰堂、玄夷堂、九华正院等道观,在太极洞、古仙洞、伏虎洞等古老的岩洞处有一些道人聚居,但道教的势力仍是日趋衰微,活动范围日益缩小。而佛教在九华山的地位则日益巩固,且得到帝王的敕赐和地方官府及广大信众的支持。
在清至民国时期,道教的影响更为减少,还出现了僧道杂居的特殊现象。如据1942年九华山僧道名册统计,九华道院、太极茅蓬、海慧寺、净修茅蓬、西来庵等处共住有道士8人,女冠13人。
建国后。从建国初“农禅两不误”到“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间虽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壮举,但佛教的正常活动受干扰;改革开放后,九华山抓住机遇,成立协会、建立佛学院、保护文物、开展学术交流,九华山佛教也随对外开放、旅游产业开始兴起,逐步走向世界。
九华山佛教是佛教徒弘通世俗,导化、融合儒道的产物,九华山就是释儒道互动下形成的佛化自然。作为一种文化化自然,九华山千百年来承载着民间对地藏精神的信仰,这种信仰及其活动又繁衍了特定的九华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