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地处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部,北枕长江,南靠黄山,东接铜陵,西邻贵池。诗仙李白赞其九峰秀如莲花,有“灵山开九华”之吟,故得名“九华”。她与五台、峨眉、普陀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有“莲花佛国”的美誉。现已开放山前、九华街、闵园、天台、花台五大景区,环行步道30余公里,风景区总面积约120余平方公里,区内现存寺庙94余座,僧尼700余人。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以其风光旖旎而独领风骚,又以“香火甲天下”和“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名扬天下,是善男信女们的朝拜圣地。九华山风景最著名者,旧记载有“九华十景”:天台晓日、化城晚钟、东崖晏坐、天柱仙踪、桃岩瀑布、莲峰云海、平岗积雪、舒潭印月、九子泉声、五溪山色。此外,还有龙池飞瀑、闵园竹海、甘露灵秀、摩空梵宫、花团锦簇、狮子峰林、清沟探幽、鱼龙洞府、凤凰古松等名胜。
有“佛国仙城 ”之美誉的九华山,以众多的佛教寺庙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灿的明珠。九华山形成于新生代晚期,九华山佛教始自南北朝时期。据史料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即有僧名伏虎,在九华山拾宝岩建伏虎庵;唐朝开元年间,有僧人檀号来此修行。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755年),新罗国王室贵族金乔觉出家为僧,渡海来华,到九华山苦修,居住东崖峰的岩洞中,感动众多善男信女,当地乡绅诸葛节等损资,为金乔觉建寺。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池州太守张岩奏请朝廷赐“化城”额於该寺。金乔觉圆寂时,相传山呜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尸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众尊为地藏菩萨,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千余年来,九华山佛教历经兴衰,大体有五个时期:唐中期初创;唐后期至五代衰微;宋元有所发展;明清达到鼎盛。明朝洪武、宣德、万历年间屡次赐金修建化城寺,万历年间还两次给九华山化城寺颁赐《藏经》。自明代起九华山日益兴旺,寺庵总数超过一百,僧尼众多,与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共称为中国佛 教四大名山。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巡游江南,分别钦赐“九华圣境”、“芬陀普教”御笔匾额,屡赐重金修缮化城寺。九华山佛教又有了进一步发展,除化城寺十方丛林外,又形成了百岁宫、甘露寺、东崖寺、祗园寺四大丛林。到清朝未年,九华山寺庙一度增至一百五十余座,僧众多达三、四千人,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佛教文化
九华山佛教历史悠久,遗存的佛教文物众多。除历代名人书画外,还有不少摩崖石刻,大多散布在闵园到天台途中,石刻内容多与佛教有关。又有许多修建寺庙的记事碑,为考证九华山佛教历史提供了确凿史料。为广度众生,九华山佛教“地藏利生宝印”为一大特色,现存有“九龙金印”、“九龙铜印”、“狮钮铜印”、“龙钮铜印”、“九狮玉印”等。佛教经籍是九华山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梵文贝叶经二札,明版<<藏经>>两部,明代血字<<大方广佛华严经>>,清版<<藏经>>三部,弥足珍贵。还有不少佛教塑像、法器、寺庙,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天下名山僧众多。历代文人雅士、高官显宦游历九华山,交接高僧,谈禅赋诗,留下不少千古佳话。九华山古称九子山,诗仙李白于唐天宝年间(约公元754年)来游,与友人作<<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称“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诗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此后刘禹锡、杜牧、萨都刺、梅尧臣、王安石、周必大、文天祥、王阳明、汤显祖、董其昌、袁枚、魏源、康有为、张大千等历代大诗人、文学家、画家相继来游,留有不少佳作真足迹,有些至今还保存在九华山佛教文物馆。
气候
九华山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同时具有高山小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3.4℃,年平均降水量2437.5毫米。阴雨天气多,日照时间比山下短。九华山春来迟,秋偏早,夏短冬长。而且海拔越高,这种四季变化的规律就越明显。九华山冬季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0℃左右,冰冻时间长。春季,春雨潇潇,云雾迷漫。云层一般为90米至400米,如果云层厚度在1000米左右,在天台就可以看到云海。此外,在百岁宫、神光岭、小天台等处有时也能看到云海。山上常年有雾,l至6月和9至10月尤其多。全年雾天多达168天。有时雾粒、低云和毛毛细雨,相互交融,能见度极低。有时在风力作用下,云雾时涨时消,山峦时隐时现,犹如蓬莱仙境。九华山无风时间很少。风速大于17米/秒的大风年年都有。以5月份出现大风最多,年均19.4天。九华山还经常出现规模较小的地方性的山谷风,一年四季,特别是秋、冬两季,游人在回香阁可以耳闻山谷风所形成的阵阵松涛,目睹竹海翻腾的壮观景象。
节日
九华山重要佛事节日活动很多,主要有如下数种: 佛诞节 夏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诞生日,佛教徒在这一天过佛诞节,是佛教最大的节日。传说释迦诞生时,有龙喷出香雨浴其身,因此,逢佛诞节,九华山寺院僧尼齐集大殿供佛、诵经,并以香汤洁洗释迦佛像,称为浴佛法会。浴佛法会期间,寺院除施素供僧外,还举行亡度鬼(放焰口、烧法船)等活动。自恣日 夏历七月十五,称自恣日,意思是自行检查一年来的修行情况,是佛教又一重大节日,又称盂兰盆 节。每逢此节,九华山寺院僧侣及信徒供佛、拜忏、自恣,还举行拜“梁皇忏”、拜“地藏忏”,超度祖先和十方饿鬼。 地藏法会 夏历七月卅(月小为九 )是地藏菩萨圣诞日,传说新罗僧金乔觉亦于此日成道,九华山要举行 隆重仪式,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称地藏法会,一般历时七天(七月卅---八月初六)。法会期间,香客们还举行百子会,朝山进香。 佛成道节 夏历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九华山林有腊八粥的习惯,用红棘、桂圆、香菇、豆类煮粥,自食和施舍,以示对佛祖的感恩。 水陆法会 全名“法界圣心水陆普渡大斋胜会”,简称水陆法会、水陆会、水陆道场,俗称打水陆。, 瑜珈焰口 是对饿鬼施水施食、救其饥渴之苦的一种佛教仪式,俗称放焰口,凡重大会圆满之时或丧事 期中都放焰口,设素施食,广结善缘。
九华山是以佛教名胜为主要特色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一道誉为四大佛教名山,分别以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的道场而名扬海内外。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是唐代以后地藏信仰活动的主要场所。研究九华山佛教文化与我国地藏信仰的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研究地藏信仰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探讨九华山佛教兴衰盛竭的重要视角。同时,研究地藏信仰与现代人生的关系对九华山佛教的当代型塑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另一方面,研究九华山佛教文化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地藏信仰的嬗变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民众佛教与我国地藏信仰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以来,先是受到大批知识精英的亲睐,佛教经典在他们手中大量译介,教义与教仪在知识精英中传播开来。当这种传播到达一定时期,教义和教仪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理解,造像、修寺、开窟、建塔、写经等佛教活动逐渐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之中,佛教的影响也就逐渐进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与民间信仰渐趋结合,佛教开始世俗化。从历史来看,宗教的信仰,在教理方面获得知识分子的崇信只是一小部分力量,只有获得人民大众的普遍崇信,才能真正的全面展开。民众佛教的兴起,佛教才真正称得上在中国生根发芽。 我国民众佛教信仰有弥勒信仰、弥陀信仰、观音信仰、文殊信仰、普贤信仰、地藏信仰等多种。从信仰经典的译入来说,几大信仰到唐时均已传入。但从广泛流行于民间来说,又有着先后之分。周绍良在《隋唐以前之弥勒信仰》(见汤一介主编:《中国宗教:过去与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一文中提出:"推原其始,佛教传入中国比较早的一个阶段,取得大众信仰的其实不是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而是另外一尊佛教--弥勒佛,他才是最早被大众所崇信的。"弥勒作为未来佛受到群众的崇信与期待,人们希望弥勒下生以拯救魏晋以来的乱世。尤其是皇室的利用,武则天曾以下生之弥勒佛自居,颁《大云经》于天下,弥勒信仰更是深入民众之中。由崇信弥勒而开辟了初期净土宗,奠定了保证佛教在中国流传的基础。道安开辟弥勒净土之后,慧远开辟了弥陀净土。弥勒与弥陀成为当时两大信仰。很多僧人都是既奉持弥勒净土又奉持弥陀净土。隋唐之际,弥勒信仰开始衰退,因为一方面不仅被皇室利用,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假借信仰弥勒,作出一些不轨的活动,聚众为乱,遭到朝廷镇压与禁止。另一方面,弥陀净土的宣扬,主张极乐之胜、兜率之劣,使人们在思想上对等待弥勒下生认识的变化,认为与其等弥勒下生,不如个人修行,直趋极乐世界便当。弥陀信仰迅速发展,取代弥勒信仰成为佛教信仰的主流。 在这一背景下,观音信仰与弥陀信仰相结合,十分盛行。而文殊信仰、地藏信仰也渐渐在民间获得自己的地位。 隋以前,地藏信仰已经传入我国。约译于北朝的《大方等大集经》中的《须弥藏分》中提到地藏菩萨说陀罗尼咒句。同是约译于此时的《大方广十轮经》中也叙及地藏菩萨现沙门像及其济渡末法恶世众生的功德。 隋唐之际,地藏信仰有了较大规模和较快速度的传播。在我国,地藏信仰的经典主要是"地藏三经",即《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略称《地藏十轮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略称《地藏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略称《占察经》)。"地藏三经"均约于这一时期译到我国。隋代菩萨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唐代玄奘法师译介《地藏十轮经》、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很多学者认为此经为明代初译入),标志着地藏信仰在我国的确立。另外,唐慈恩寺沙门藏川所述的《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和《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等此时也已出现。 从"地藏三经"来看,当时地藏信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从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载的四则地藏本生事迹来看: (1)、《忉利天宫神通品》载,地藏曾于过去久远劫前,前为大长者子,在如来座下见佛相好,千福庄严,于是在佛前发愿,"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2)、《忉利天宫神通品》又载,地藏曾为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祗劫时的一位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地藏为了救渡母亲出离地狱,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地藏因念佛力的缘故,得进地狱,见地狱种种苦相。救母后发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3)、《阎浮众生业感品》载,过去久远劫前,地藏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因邻国内人民多造众恶,地藏故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4)、《阎浮众生业感品》又载,地藏为过去无量阿僧祗劫前一位名叫光目的女子,其母堕入恶趣,受极大苦,光目为救母发广大誓愿:愿我自今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通过这几则内涵相仿的本生事迹,我们可以看出地藏菩萨被赋予两种德行:一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精神;一是为救因造恶业而堕入地狱的母亲从而皈依三宝的孝道精神。 2、地藏菩萨还被赋予保护土地繁荣的能力。 在《大方等大集经》第五十七卷《须弥藏分第十五非时风雨品第三》中记载了地藏菩萨说陀罗尼咒,地藏菩萨说到:"以此陀罗尼力,令一切众果报所须及以地味悉无减损无能毁夺地之精气,又亦无能放毒气者,亦复无能坏其美味,不能令其变为涩恶,亦复不能令其隐没,亦复不能令此大地不生五谷茎枝叶华果药草。"由此可见地藏菩萨还被赋予了保护土地生长万物、遏制自然灾害的能力。 3、末法思想在北齐时传入我国 阐说末法思想的经典如《摩诃摩耶经》、《大集月藏经》等都于北齐时译出。末法思想把佛灭以后的历史分成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法华义疏》卷五载:"佛虽去世,法仪末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华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末,谓末法时。"末法时期,世界处于五浊恶世。北齐以来,末法思想逐渐为僧俗所接受,加上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更加深入人心。在我国民间极受推崇和信仰的四大菩萨中,地藏菩萨被认为是依释迦牟尼付嘱,发誓在释迦牟尼逝世后,弥勒成道前的无佛时期普度六道众生的化世菩萨,以度化末法众生的"特使"而著称。比文殊、普贤、观音有更大的法力和福德。《地藏十轮经》、《地藏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等地藏经典所弘法门均被认为是末法恶世的对治根药。
4、地藏信仰与地府信仰密切联系,地藏菩萨也被视为地狱的最高主宰,有"幽冥教主"之称。 《地藏经》、《占察善恶业报经》等经典集中阐发了地狱中的种种情形。《地藏经》中《地狱名号品》中记载了地藏菩萨说地狱名号及罪报、恶报之事,极言地狱名号、地狱罪报与因果报应,引起众生对死后世界的关注而形成了地狱信仰。地藏菩萨施大悲于地狱,并发大誓愿,度尽地狱中的恶苦众生,以其愿力度脱亡魂,使得往生,而被奉为地底神灵之一,这使人们从心底上愿意把地藏当成自己死后的保护神。地藏菩萨信仰因而又与地狱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 地藏菩萨由于其独特的本生事迹与德行,与我国传统孝道思想、地狱信仰、末法思想相结合,至隋唐时期很快传播开来,受到民众的欢迎。 二、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 佛教是一种多层面的文化统一体,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从社会存在角度来说,佛教以它特有的力量吸引着广大的群众,通过特有的教义和教仪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内至内在精神世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外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另一角度来说,当人们在佛教的影响下通过需要来创造民众佛教的种种新形态,创造解决当时代精神需求的佛教信仰。九华山僧地藏被尊奉为地藏菩萨的应化身正是民众为满足信仰需求根据自己观念、思维方式而创造出来的结果。 从僧地藏的行状考证及相关记载来看,僧地藏被尊奉为地藏菩萨的应化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地藏信仰始于南北朝之乱世,到唐时已经流行于民间。从盛唐大诗人李白于当涂写《地藏菩萨赞并序》中就可以洞见当时地藏信仰已相当流行。地藏菩萨以其大悲大愿,悯苦摄苦,誓愿济渡六道众生,成为众生生前解脱、死后超脱的精神庇护者。盛唐过后的唐末五代时期,经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天下分崩离析,五代十国,动乱不已,人们受尽战争之苦,生离死别成为不可逃避的厄运,渴望得到神灵生前解脱、死后超脱的庇护心理尤其强烈,对地藏菩萨的信仰日炽,为把僧地藏抬升为地藏菩萨打下了心理需求的基础。 2、僧地藏苦修佛道的精神表现出于末法时期护法、正法精神。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僧地藏修行状况,说他岩栖涧汲,以示高洁,曾遇毒螫,端坐无念。在饮食方面,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有人为他建寺之后,收纳弟子,仍然自耕自给,当时南方号为"枯槁众"。如此的苦修、如此定功足可看出他修道的诚心,护法的决心。而这正与地藏受释迦牟尼之嘱于释迦牟尼逝世后、弥勒佛成道之前的末法时期济渡苦难众生的护法、正法精神相合。 3、僧地藏相貌奇特,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僧地藏"项耸骨奇,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宋赞宁《高僧传》依据费文写成,载僧地藏"心慈而貌恶,颖然天悟。七尺成躯,项耸奇骨特高,才力可敌十夫。"这一记载正与人们意识中所形成的地藏菩萨"幽冥教主"的高大、强壮而又狰狞的形象相暗合。 4、僧地藏的灵异记载促成了他的神格化。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记他示寂时,山鸣石陨、寺中扣钟无声坠地;寂后趺坐函中,经三年颜状亦如活时,且"舁动骨节,若撼金锁",与经中所说"菩萨钩锁,百骸鸣矣"相合。建塔之后,基塔发光如火,光成圆环。另外还有僧地藏携白犬"善听"、涉海来华、避居山野的传奇经历和山神出泉的等等神异传说,加深了僧地藏的神秘性质。这种神异化为僧地藏在人们心理由人而神奠定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 5、僧地藏的法号为"地藏",与地藏菩萨同名,遂使人们很容易形成金地藏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的联想。加上佛教中本来就有菩萨应化之说,在《大方广十轮经》的《序品第一》中提到"地藏菩萨作沙门像,现神通力",这为人们接受他为地藏菩萨的应化身就显得顺理成章。 6、僧众和社会上层阶级尤其是帝王的因势利导在现实上促成了僧地藏的影响及其菩萨地位的抬升。僧地藏在世时,池州太守张岩曾奏请赐额化城寺。宋、明、清三代,九华山僧众越来越多,不少名僧如宗杲、智旭等来此弘法,寺院规模愈益扩大,数量迅速增加。王阳明、湛若水等游山名人络绎不绝。同时,明清两代帝王多次赐银、赐名、颁藏和敕封,使地藏信仰活动逐步纳入官方的扶持轨道,影响也愈来愈大。 僧地藏神格化为地藏菩萨、九华山辟建为地藏菩萨道场,既有其内因——僧地藏的法号、苦修、神异记载、相貌等,也有其外因--地藏信仰流行、社会动荡、僧众和社会上层阶级的因势利导等等。应当说,僧地藏神格化为地藏菩萨、九华山辟建为地藏菩萨道场,是佛教地藏信仰作为社会存在对民众的影响与民众根据需要创造和发展佛教地藏信仰互动的结果。 三、九华山对我国地藏信仰的影响 地藏信仰的流行造就了九华山佛国,使得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反过来,九华山也深化和扩大了地藏信仰。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是瞬时完成的。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也可以折射出地藏信仰在唐以后的嬗变情况。 九华山作为佛教名山,非止佛教。儒、释、道兼而有之。即使在佛教之中,九华山也曾有禅宗和净土两宗。但是,在民众之中,九华山影响最大的或者说在民众心理的认同上主要还是地藏菩萨道场。所以,九华山佛教的兴衰和变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众的地藏信仰。 1、九华山僧地藏被尊奉为地藏菩萨,增加了地藏菩萨信仰的内容,扩大了地藏信仰的影响。文殊菩萨信仰、普贤菩萨信仰、观音菩萨信仰都只是菩萨示现,而地藏菩萨则是真正应化到人间,以僧地藏之身到九华山济渡众生。从而使得地藏信仰从其它众多菩萨信仰中突显出来。同时,僧地藏的身世、神异记载、九华山的行状丰富了地藏信仰的内容。比如地藏菩萨像的变化,僧地藏神格化为地藏菩萨之前,地藏菩萨形象为头戴天冠,或立或坐,现菩萨本来形象。僧地藏神格化为地藏菩萨之后,地藏菩萨像就依照僧地藏来塑造,现比丘象。右手持锡杖,左手握如意宝珠,同时还配两位胁侍--道明和尚和闵长者,有时还配坐骑"善听"。
2、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使得地藏信仰有了地理上的"核心"和精神上的归宿点。和文殊菩萨信仰、普贤菩萨信仰、观音菩萨信仰分别以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为道场一样,地藏菩萨九华山道场的确立,为地藏信仰确立了地理上的核心,从而与文殊菩萨信仰、普贤菩萨信仰、观音菩萨信仰并驾齐驱,共同构成我国民间的四大菩萨信仰。从此以后,信仰地藏的民众从全国各地来九华山进香、朝拜,认为只要到了九华山,就能拜到真正的地藏菩萨,只有到了九华山,才能表示自己对地藏菩萨的真诚信仰。据旧志记载,宋、元、明清时期信众朝九华山,"远焚香者,日以千计,叫呼膜拜,不绝于途。"同时,这种朝拜的盛况,会给信众以更大的信仰信心,增强地藏菩萨的感召力,扩大地藏菩萨在民众中的影响。 3、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使九华山成为佛教圣地。大量僧众集聚于斯,寺院数量和规模迅速发展,不但引来了下层民众的朝拜,还引起了中至士大夫、文人墨客、学者阶层,上至帝王将相的关注。历代游山名人不绝于史,王阳明、湛若水等一大批名人的游历以及帝王将相的赐银、赐名、颁藏和敕封,大大提高了地藏菩萨的知名度,也加速了地藏信仰的传播,使地藏信仰活动逐步纳入官方的扶持轨道,影响愈来愈大。 4、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促进了地藏信仰的民俗化。以九华山为地理核心的地藏信仰在九华山周围地区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民俗。如办丧事时的唱孝歌、唱十殿。"唱孝歌"直接从地藏救母的孝道思想而来:"唱十殿"则通过代亡者忏悔来请求阎王(幽冥教主)宽恕亡者,从轻发落。如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成道日的大型庙会纪念活动。还有"打地藏七",超度亡魂。"打七"既包含了地藏教道精神,又包含了对地藏对地狱苦难众生超度的信仰。这些风俗在九华山周围长期延续下来,并通过信众传播到山外。 5、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形成,促进了地藏信仰中刻经、建寺、造塔、雕塑、绘画、音乐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九华山,一直传播着与地藏信仰相关的经书,修建了一批批与地藏信仰相关的寺院(化城寺、肉身宝殿、东岩寺等)和塔(金地藏塔、肉身塔),在很多寺院内还有与地藏信仰相关的雕塑与绘画(如十王殿的恐怖的地狱刑场雕塑),近年,九华山上还出版了一批与地藏信仰相关的磁带、光盘,加大了地藏信仰在声、相方面的创造与传播。 九华山地藏道场形成以后,极大地促进了地藏信仰在我国的传播。各类关于地藏信仰的经书和记载大量出现,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沙门常谨撰《地藏菩萨灵验记》,记录了大量地藏菩萨灵验的故事。除此之外,《太平广记》、《夷坚志》、《冥祥记》、《剪灯余话》、《历代神仙通鉴》等书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地藏菩萨作为幽冥教主身份在地狱济渡亡魂的神异记载。由此可以窥见唐以后民间地藏信仰之盛。 与此同时,僧人对地藏菩萨的推崇也盛极起来。净土宗尤其注重对地藏法门的皈依与提倡。八祖莲池大师曾为《地藏经》写序,劝赞流通;九祖藕益大师一生奉事地藏菩萨,居九华甚久,自称为"地藏之孤臣";近代净土宗泰斗印光法师也尽力弘传《地藏经》,令学者至心读诵,依教行持;弘一法师也极赞地藏菩萨之无量圣德。当代印顺法师也驰心地藏菩萨,写《地藏菩萨之圣德及其法门》弘扬地藏法门。九华山仁德法师也极称地藏,以"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自勉,并以此为九华山佛学院校训,教学者依教行持。 地藏信仰是我国四大菩萨信仰之一,发端于南北朝,兴起于隋唐,唐以后普及于各地,广为民间百姓所接受。九华山佛教文化与我国地藏信仰有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九华山始终与地藏紧紧联系在一起。地藏信仰的发展促成了九华山佛教的繁荣,九华山佛教的发展也推动、促进了地藏信仰的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