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地震造成的地面破坏以地裂缝和喷水冒砂为主。地裂缝沿着滏阳河、古宁晋泊和古河道范围呈带状分布,总体走向为北30o~35o东。喷水冒砂比较普遍,多分布在古河道、地形低洼和土质疏松地区。
沿古河道,不仅地裂缝及喷水冒砂普遍,而且位于古河道上的村庄比相邻村庄的破坏严重;在同一村庄中,古河道通过地段的房屋又比其它地段破坏严重。
极震区地形地貌变化显著,出现大量地裂缝、滑坡、崩塌、错动、涌泉、水位变化、地面沉陷等现象,喷水冒沙现象普遍,最大的喷沙孔直径达2米。地下水普遍上升2米多,许多水井向外冒水。低洼的田地和干涸的池塘充满了地下冒出的水。淹没了农田和水利设施。地面裂缝纵横交错,延绵数十米,有的长达数公里,马兰一个村就有大小地裂缝150余条。有的地面上下错动几十厘米。冀县阎家寨附近百津渠的堤坝原高出地面2米,震后陷入地表以下2米,在长110米、宽11米的地段上,裂开宽有5米大缝,缝深4米。震区内滏阳河两岸造成严重坍塌,任村滏阳河故道被挤压成一条长48米、宽3米、高1米的土粱。
邢台,简称“邢”,古称邢州、顺德府,是河北省地级市。
邢台拥有3500余年建城史,距今五万至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是华夏版图上建城历史排名第三的城市,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先后为商朝、邢国、赵国、常山王国、后赵都城,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历经三千多年行政建制未曾中断、城址未曾迁移。邢台古城是黄河以北地区建城最早的“第一古城”,被誉为“燕赵第一城”。
邢,是邢台最古老的地名,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当时被称作“井”。公元前17世纪,西方姜姓井族顺河水东移,迁徙到冀南的时候,以族名命地为‘井’。邢地土肥水丰,百泉竞流,故称“井方”。
黄帝曾躬耕于邢台干言岗,《诗经·国风》记曰:“出宿于干,饮饯于言”。并亲率邢人开发利用井水,建井田,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后世邢人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合“井”“邑”二字为一字,这就是“邢”字的起源。
邢台,又名卧牛城,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距今已有3500余年的建城史,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邢台是“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国”,是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之一,素有“鸳水之滨、襄国故都、依山凭险、地腴民丰個目录誉。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7世纪,邢氏族聚居冀南,以族名命地为“井”,即邢”。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为京畿地,经祖辛、沃甲、祖丁等王,历时百余年,此为邢台最早建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