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善“晋”美,天下大同走近北魏都城晋北重镇山西大同

北京的小伙伴们不知是否对2014年11月的APEC二十国峰会还有印象。这次峰会不仅彻底改变了北京的生态环境,使北京近二十年来第一次见到了蓝天(APEC蓝),也促使京城制造业继续向津冀等周边省份迁移。更重要的是,当年市政府为了促进峰会期间的节能减排以便提升空气质量,也为了改善交通,做出了全城企事业单位放假六天的决定。这让全城人民欢呼雀跃的同时,也凭空多出了两天假期。

于是我和三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策划了本次旅行。考虑到假期时间不长,彼时飞往南方省份的机票酒店价格早已攀升,我们也不想去周边省份如天津、河北(离京太近不像旅行),便将目光锁定山西省。但同行小伙伴里有人去过太原和平遥,五台山又只能拜佛,所以目的地被定为晋北名城——大同。

说大同前,先聊聊山西这个中国文物大省。有人说:“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山西省位于华北西北部,山区占全省面积的80%,汾河及其支流冲出一连串盆地。号称“表里山河”的山西,东有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黄河为天堑,北抵长城脚下,接壤大漠戈壁,历来是中原王朝用以隔绝草原游牧民族来敌的前线,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山西保存了国内70%元代以前的古建筑,共计496座,主要有佛寺、佛塔、石窟、道观四个类型。其中,屹立一千多年的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与南禅寺大殿同为中国罕见的保存至今的唐代木构建筑,其殿宇规模较大、形制尊贵,斗拱的技巧运用纯熟,因此更能展现唐代雄奇的木结构精神。殿内多尊巨大的唐代原塑佛像,以及珍贵的唐代壁画,也是中国艺术史上难得的瑰宝。1937年6月,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等秉持“中国仍有唐代木构建筑留存“的信念,凭着稀少的线索,在佛光寺发现了这座唐代建筑。所以说,中国的文物保护成就,离不开梁思成先生等中国历代建筑学家的呕心沥血。平城和云中两个称谓串联了大同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期。云中郡(云州)是历代中原王朝的北部边防重镇,也是晋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魏时期,随着鲜卑族政权逐渐汉化,从道武帝拓跋圭天兴元年(公元398年)迁都于此并改名平城,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为北魏都城近百年,亦是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帝国中心的荣耀,让大同跻身中国的历史名城之一,在我心中甚至与偏安一隅的南宋都城——临安比也不遑多让。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大量历史遗迹。北魏皇室笃信佛教,并以其作为帝国的精神支柱,从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的60多年里,北魏在平城以西的武州(周)山南麓依山开凿石窟。后历经唐、辽、金历代扩建,云冈石窟不仅成为名扬华夏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更于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除云冈石窟外,建造于北魏后期的悬空寺,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也在大同附近。同时,老城区内的寺庙如华严寺、善化寺成为辽金时期佛教文化和建筑风格的代表。因此大同是山西乃至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看点颇多。以云冈石窟、北魏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为代表的辽金文化和以边塞长城、兵堡、九龙壁、明代大同府城为代表的明清文化交融荟聚,构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近年来提到大同,除了来自煤炭之都的美誉,便源于它的老城改造计划。那便不得不提一个风云人物——前大同市长耿彦波。2008年耿彦波调任大同担任市委副书记、市长。甫一上任他便提出“复兴历史文化名城”,要让这座中国北方的煤炭城市焕然一新。随即构建了“一轴双城”的思路——以御河为轴,对河西古城进行整体恢复性保护,对河东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当然,耿彦波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城市改造也招致很多质疑,如在城市改造过程中能不能做到古建筑的修旧如旧;又如大规模的拆迁是否会造成民生问题,以及造城计划规模过大给城市背上了巨额债务等等。但我想说的是,这恰恰反映了耿市长看问题的前瞻性。大同是一座能源型城市,但化石能源终有消耗殆尽的一日,若能借千年古城这张历史名片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并在老城改造过程中注意到文物的保护和有序开发问题,既能提升大同的知名度也让大同多一个支柱产业,何乐而不为。明明可以靠煤炭无为而“治”,却偏偏走一条最艰难的路,恰恰反映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观。事实证明,他调任太原离开大同的那天,许多百姓自发挂横幅为他送行并挽留,说明大多数大同百姓对他的政绩持认可态度。彼时耿市长刚刚调离大同去省会上任,而大同古城的一系列复建工程如代王府、大同明城墙正在施工,老城区的拆迁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整个城市更像一座即将完工的“大工地”。我们便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来到了大同旅行。所以说,旅行的同时我们也有幸见证了大同古城的“复兴”,颇有意义。

这是我最后一次坐绿皮火车的旅行。2014年京呼高铁尚未通车,北京到大同只有耗时6个多小时的绿皮火车。这让我想起90年代坐火车出游的景象。不过,和小伙伴们边打牌边嗑瓜子,倒也不像如今坐高铁般拘谨。因为整趟行程四天而往返火车便需一天,加之大同周边景点距离都比较远,我们到大同后租了一辆小车,四人一车倒也够用。最终行程如下:D1:北京坐火车至大同,吃一顿正宗的大同涮锅,入住老城区四合院民宿;D2:在凤临阁吃一顿传统大同早餐,上午逛华严寺、善化寺,下午游云冈石窟;D3:上午自驾游悬空寺,下午游北岳恒山,傍晚游览大同土林;D4:上午登大同明城墙游览,下午火车返京。

首先赞美一下此行入住的客栈:大同府客栈。大同府客栈坐落于大同古城南城门——永泰门内的云路街,隔壁即是大同府的文庙,地理位置优越。事后证明住这里是完全正确的选择,客栈整体布局是明清四合院结构,房间里都是仿古家具,卫生条件良好,价格也不贵。

这只狗不知是不是客栈老板养的,实在太乖啦,是个好麻豆

大同文庙近在隔壁,本来想顺便游览下,一看40元的价格,就觉得性价比不高,再加上还要去华严寺和善化寺,所以就放弃了文庙,只拍个前脸文庙棂星门的前脸吧。回程后还是查了一下介绍,觉得值得一去,反正京呼高铁开通后去大同很方便,小小的遗憾只能留待下次弥补啦。大同的早餐是很有特色的,尤其以稍麦和羊杂汤最著名。稍麦起源于元朝时期的大同,发扬光大于明清时期,据说明朝初年代王建立王府后,王府里就开始了制作烧麦。刚出笼的烧麦非常好看,边口雪白,如梨花开瓣,透过面皮可以看到里面的肉馅,皮薄肉嫩,味道十分鲜美,色香味形俱佳,被誉为大同一大名吃。说到稍麦不得不提凤临阁啦。凤临阁是大同最出名的老字号餐馆,相传已经有500年的历史。这里是明武宗正德皇帝与李凤姐相识的地方,也就是京剧《游龙戏凤》故事的发源地。装修确实古香古色,我们在这里吃过两次早餐,感觉就像穿越回明朝。因为太过火爆,早餐都要排很长的队,所以想来体验的客官就尽量早来吧。

凤临阁正面建筑内是正餐厅,边上的偏殿内是早餐店

沿木质结构的楼梯拾阶而上,坐在二楼吃饭感觉像坐在古代的酒肆。一楼大堂内还有一个金鱼池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华严寺坐西向东,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华严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赏中国古典建筑之美——斗拱

在晴朗的清晨站在大雄宝殿内看日光倾泻而入,照亮古朴的大殿木门,光影、明暗对比强烈,这是此行我拍到的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大雄宝殿创建于辽代清宁八年,辽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毁于兵火。到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又在旧址上重建。整座佛殿1559平方米,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佛殿。

殿内四周墙上,绘满了巨幅壁画,规模为全国的寺院壁画所罕见。内容丰富,除了《华严经》外,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罗汉图和千手千眼观音等,均为鸿篇巨制,气象万千。

寺内有一座宝塔,登临最高层可俯瞰大同的古城风貌及即将完工的大同城墙。华严寺平时参观的人很少,有点日本寺庙的赶脚哦善化寺俗称南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大同城内西南隅,始建于唐代,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俗称南寺。善化寺是中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其中辽代的大雄宝殿、三圣殿和金代的天王殿、普贤阁,三座庑殿顶、四座辽金建筑保存于一寺之内,在中国为善化寺独有,体现盛唐雄浑之气。看到这种布局的寺庙,有一种梦回唐朝的感觉。善化寺体现出唐宋、辽金时期建筑的演变和发展,反应出了中国古代建筑承唐启宋的这一重大过渡与转变。善化寺内辽金时期建筑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特色,对于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对于唐代木构建筑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斜拱的建筑支撑构件与传统斗拱结合,也反映了不同地域建筑技术的融合和发展。三圣殿内一素面墙体的泥层下覆盖大幅明代寺观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

善化寺僧人养的一只小猫,一点也不认生。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代,耸立于大同老城中轴线上,内大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清代曾多次修缮,是明消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外观呈方形,面阔、共三层且均为进深三间,底层砖石砌成,中为十字穿心门洞,行人可纵横通行。这座三檐楼阁的下两层是木结构建筑,上层置大鼓面,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

云冈石窟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也是大同游的精华。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从北魏开始至辽金时期的各种佛像造像数不胜数,美不胜收。美中不足的是,第9-12窟正在进行保护性修复,暂不开放。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上图为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部分佛像虽然精美,但经过千百年的风化,所有佛像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尊佛像尤其严重。不知道几十年后重游时能否再一睹它的风姿

第20窟是云冈石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推测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正因成了露天雕像,所以虽是坐姿,却分外高大。大佛全身比例适称,造型手法简练概括,他宽阔的身躯给人以稳健之感,他所具有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精神风貌,为这一时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云冈石刻中的杰作,即在全国来说,也是佛像艺术中的精品。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建成于公元491年的北魏时期,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之称,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悬空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

悬空寺旁的“壮观”二字,传说为李白所题,原迹不存,1990年重新以华严寺李白笔迹拓片摹刻,旁边多出的一点喻意“比壮观还多一点”。

如果不是亲临悬空寺所在的峭壁之下,实在无法理解悬空寺建筑的奇妙。悬空寺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背倚陡峭的绝壁,下临深谷,寺不大,但巧夺天工,也颇为壮观。

悬空寺的建筑主体为南北两座阁楼,其中南楼高三层,长约8米,宽约4米,从低到高依次是纯阳宫、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楼亦高三层,长约为7米,宽约为4米,最低层为五佛殿,楼中层为观音殿,最上方为三教殿。

殿阁之间则用栈道连接,后世更是加建为上下两层栈道形成一个闭环,人们行走其上,楼梯或明或暗、曲折迂回,有如攀登天梯

恒山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恒山,即所谓“北岳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等,明末清初被确定为“五岳”之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8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广义的恒山,或称恒山山脉,是山西省大同市东南部、河北省张家口市南部,桑干河、滹沱河之间一系列山峰的总称,大致西南东北走向延伸,东西长近300公里左右,南北宽80公里左右。恒山的主峰地区即所谓“北岳恒山”,主要由天峰岭、翠屏山相对的两峰组成。主峰西侧的磨峪口,西崖壁立,一涧中流,其间黄龙峡,山势险要,古代这里是大同盆地经倒马关、紫荆关至河北平原的必经之地。主峰天峰岭,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

大同土林位于山西省大同县杜庄乡,处在桑干河畔大同盆地的边缘,方圆一公里,南北绵延3公里。在附近河流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态的土台、土柱、土崖、土岭等地貌,行走其中,仿佛置身“魔鬼城”中。这个景点属于不收门票的野景点,如果有空余时间去一下无妨,但是论整体规模较后来我去过的新疆魔鬼城相去甚远。

作为一名北京人,我一直有古城墙情节,1950年代北京拆除世界最长城墙的经历常令我扼腕叹息。古城墙不仅是体现古代文明精华的城防体系,更是一座古城的灵魂。北京拆除明清城墙的行为是对古代文明的割裂,随后一系列对老城区的开膛破肚,让北京再也回不到那座梦中的千年故都了。如今在大同见到如此雄伟的城墙(虽然当时北墙尚未合拢),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让我对大同这座修复后的千年古城好感颇多,也更加理解熟读四书五经、坚持建设历史文化古城的耿市长。大同筑城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都城——平城时期就已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而成。1914年,晋北镇守使张汉杰拆毁北门楼和零散望楼残屋,用于建私人住宅和兰池戏院,后来在北城门原址重修了不伦不类的欧式城楼。1946年大同攻防战中,城墙、城门、城楼、望楼、角楼等均遭不同程度之损坏。1952年北城门、东城门、西城门被拆除,门洞渐成为豁口。2008年因古城墙夯土墙体遗存较好,在时任市长耿彦波的大力推动下,对70%夯土城墙进行包砖整体修复,并开始修复城门、望楼、角楼等设施。2016年大同古城墙成功完整合拢。大同府城略呈正方形,东西边长约1.5公里,南北边长1.75公里,周长6.5公里,面积约2.63平方公里,设四座主城门,东南西北分别为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为保证交通便利,每个主门分设两个小门,城门共计十二座,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

晨曦中的大同南城门箭楼,异常雄伟

大同城墙的瓮城。瓮城为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

大同城墙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外轮廓并未采用通常的平直做法,而是象齿轮一样,凸凹相间排列有序。凸出的部分为城墙墩子。这在各地城墙中也是不多见的。这些墩台的设置,主要是从战争上需要考虑的,它可以很好地发挥侧射、策应和了望作用,防止“死角”部位的出现;并且还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敌情变化,迅速采取应变措施,以增强城防的稳固和应变能力。

大同城墙另一个特点是,在南城墙的东部,建有“雁塔”一座,俗称了望塔。这在我国城墙建设史上也是仅见的。该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高度约17米,为八角七级砖构宝塔。其形制端庄稳重、秀丽玲珑,底部每面石碣上还镌刻着全城历朝举子姓名及其功名,以激励后人奋进。塔内设踏垛砖梯,可攀登至顶层了望城郊原野,也是战时重要的观察点。

THE END
0.晋北陕南之旅~绵山风景区介休绵山,又称介山,在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属太岳山脉,居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绵延50余公里,海拔2O72米。山光水色,文物古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全体团友合影留念于2020年9月14日上午。 jvzquC41yy}/onnrkct/ew45f6hlu?|
1.晋北四景晋北,泛指山西省北部地区,主要包括大同、朔州、忻州三市地。晋北东临太行山,西靠吕梁山,两大山脉之间分布着南北走向的盆地,形成复杂多样的地貌和怡人爽神的风景区。 晋北地区历史地位显赫。大同作为北魏都城和军事重镇,朔州、忻州作为古代边塞军亊要地,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jvzquC41yy}/onnrkct/ew47f9yrz~6
2.千里自驾晋北,看国保的辉煌与乡野的残败,旅游攻略7、他人按建筑时间线整理的晋北古建筑及八大辽构 算上刚去的独乐寺,这趟下来就把奉国寺以外的辽构集齐三、参考其他人的山西看古建经验1、百度穷游论坛【沿着山西灵丘到河北涞源的太行八陉中蒲阴陉(陉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太行八陉指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往jvzquC41o0sbhnsiyq4dp8n1467:;;850jznn
3.晋北访古“它们安静地藏身在晋北的黄土和山脉里,好像发生了很多事,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小时候爱看《宰相刘罗锅》,至今对其中一个片段印象深刻:刘墉和乾隆骑着毛驴进入山西,来到了一个小村子。几个衣衫褴褛的村民围坐在村口破败的戏台上,跟着乞丐学唱叫花歌。乾隆来到戏台上,被梁架上的壁画吸引,感叹道精美如斯的壁画为何残破不堪。刘墉回答到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A899:>7:8
4.图第三次登顶家乡最高峰柳林尖---是我们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南面,山西晋北著名的系舟山脉最高峰,海拔2102米。是我们家乡人jvzquC41en{c0jzvqjung7hqo0io1kgu1vnsgji1e28g6mh72dh94<791;=2;=:;9/7/j}rn
5.千年古刹香严寺:晋北山巅的唐宋风骨与烟火禅意在吕梁山脉的苍翠怀抱中,香严寺如一部凝固的史诗,以唐宋遗风与晋北民韵交织的姿态,静立千年。 从山门拾级而上,红墙黛瓦间流转着匠人智慧,斗拱脊兽中沉淀着岁月密码,每一帧风景皆是历史与信仰的对话。 穿过朱红山门,蓝底金字匾额“香严寺”如一柄古剑悬于檐下。 jvzquC41yy}/onnrkct/ew47g5jerB6
6.重返京原线——山西铁路建设兵团·繁峙记忆滹沱河谷地,西有雁门关,东有平型关,均为内长城的两个重要隘口,是扼守晋北的天然屏障。由西向东分布着繁峙县城、砂河镇、大营镇三座古镇。恒山、滹沱河、五台山,表里山河,实乃自然造化;京原线、108国道,平行相伴,同为经济大动脉。 恒山山脉和五台山脉之间,一排排长长的防风林带,像一条条绿色的臂膀把两山相连jvzquC41yy}/onnrkct/ew443:ldm‚p
7.晋北古建,重走梁林路在繁峙休息后的第二天,我们拜访了一些周围的寺庙,比如保存明代水陆壁画的公主寺,以及有金代壁画的岩山寺(没开门),当然相比佛光寺这里的建筑都黯然失色了。随后我们翻过繁峙北边的山脉,路过一段明长城,到达大同盆地。在这里我们要拜访此行的又一重磅目的地:应县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8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