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北京,离山西也不过几百里的路程。但我却少有去一趟山西的冲动。之前只跟朋友去过大同。我知道那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那里有密集而珍贵的古建筑群。不过一想起“黄土”高坡,想着干风卷着黄沙扑面而来的情形,还是算了吧。直到今年春天,我参加了一次重走梁林(梁思成林徽因)之路的项目研讨会。“聆听先生的声音,去感受古建筑中的中国文化”,这个主题有意思了,当一个静态的场景加入了人的活动,画面顿时就生动起来来;如果再在画上题注先生的思想语句,那这幅画作就有意思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走进山西,采风去。山西的旅游资源很丰富。我把山西的行程规划了几段。这次的行程,是走晋北线。做了一次山西的巡界人。山西位于太行山脉以西,长城以南,黄河以东。黄河的支流汾河南北贯穿山西全境,汾河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我们的行程就从山西东北部的大同开始,西行沿明长城南侧到达山西西北部的右玉,再从右玉向南至偏关,来到蒙晋黄河握手处的老牛湾,然后随着黄河陕晋大峡谷南下,再转向东南进入汾河腹地的太原,再从太原东行横穿太行山脉回到北京。
华严寺,是梁林两位先生重点考察的古建项目之一。该寺始建于辽,坐西朝东,辽人以西为贵。进得寺门,忽略其它,直奔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辽代的遗址,金代的建筑,明代的塑像,清代的壁画,集四朝之精华。这殿门像不像蒙古包的造型?
屋脊上巨大的琉璃鸱吻有4.5米高。
我在转角铺作(转角斗拱)下仔细端详斗拱的结构关系。林先生还专门画过这张插图,用以说明转角铺作的承重机理。
来到薄伽教藏(藏经阁),那内有29尊栩栩如生的辽代塑像。这是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合张露齿菩萨。瞧她俏皮的小样,Q弹的脸颊,窈窕的身姿,像阳光一样,驱散了众生心中的阴霾。被梁先生称作“海内孤品”的辽木制天宫楼阁,现已经被遮挡不可见了。只能借助图片或到省博去看它的模型。
既然来到黄土高坡,那我们就“土”到底。从华严寺市南行大概30多公里来到大同土林。大同这个地方远古时候是一个湖泊。湖泊干涸后,湖底经河流冲刷切割,形成了千沟万壑。再加之后来的风雨雕蚀,形成了今天土林百般姿态。土林,终将会消失~
如果说我们在土林,感受到的是自然的洪荒之力。那么我们在右玉看到的则是人与自然抗争的逆天华章。我们来右玉,是因为看过一个电视剧,叫《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们》,讲的是一代代的右玉人接力造林治沙,硬把沙洼变绿洲的故事。 驱车走在右玉的道路上,仿佛漂移于绿色的海洋之中,竟看不到一小片裸露的土地。很难与之前的黄沙遍地划上等号,几乎忘记了我们正在黄土高坡。给右玉人民点赞!为迎难而上、久久为功的右玉精神喝彩!驱车来到右玉北部的杀虎口。杀虎口是明城墙的一个重要的关隘。也是中原与蒙古贸易的重要通道。这里就是民歌《走西口》中所说的西口,晋商从这里出塞贸易,成就了晋商500年辉煌。站在杀虎口的城墙上,可见东西向在山巅连绵逶迤的古城墙。从城墙的垛口北望出去,一片苍茫,近处可见黄土台地,延展开去是连绵的丘陵。杀虎口不仅保留着城堡、古城墙,还保留一段古商道。
从右玉到老牛湾,走的是长城1号公路。一路上我们都是沿着明代古长城的走向,在山巅上起伏盘旋,不用会当凌绝顶,一直就在山顶。左边儿望去是逶迤的古城墙,右边望去就是起伏的山峦。自然与人文相交之于中国最美长城公路。你可以到古城墙边驻留,到古城堡里探幽,跟夯土墙比比高下,找一找夯土墙的手感。到了老牛湾了,首先到的是老牛湾村。这里号称是黄河和长城握手的地方,也是黄河入晋的第一湾。你可别觉得这就是你此行的目的地哦。沿着黄河1号旅游公路南下,你会路过乾坤湾,还有画廊谷,天翅湾等等,你沿着黄河晋陕大峡谷一路南行,哪个观景平台都值得驻停,哪条观景栈道都值得深入,风景就在路上!饱览大山大水的壮美画卷。此外,请再注视一下青山上那一个个的小树坑。那是偏关人民在石头山上,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树坑,栽上了一棵又一棵的小树苗,生把石头山变成了大青山 。这才有了今天的这片青山绿水。才有了北京没有了沙尘暴的春天。
认识一个地方,不仅要知道它在哪里,还要知道它从哪里来。了解一个地方文明源流的最好去处,就去它的博物馆—山西博物馆。黄河的重要支流汾河从北至南流经山西腹地,孕育了华夏的早期文明。陶寺遗址,它所呈现的聚落形态以及所出土的文物,标识着一个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有可能就是帝尧的都城。这对石磬和陶鼓是礼乐中的重要乐器。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后人称之为唐叔虞。其子把唐国改称为晋国。国祚600年。晋曾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看看晋国的这三件酒器:大鸟尊,全身刻满了精美花纹,大象鼻子状尾巴内卷支撑在地上。鸟背上还站着一只小鸟正看向大鸟,它是酒尊盖子上的提钮。这两个壶,长得多周正 ,对称的龙形图案颇具秩序感。看这两个大“耳环”多么的酷飒。
晋祠,最初是纪念晋国的开国诸侯唐叔虞的,因此,这里应该是西周的古祠堂。到了宋代重建时,主祀却变为圣母了。因何易主?圣母为谁?这里还有不少的故事。晋祠也是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发现并重点考察的一处古建筑。“一进晋祠大门,那一种说不出的美丽辉煌的大花园,使我们的惊喜愉悦,过于初始的期望。无以明志,只得叫它做花园。”(《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园区经过历代添建,现在规模很大。我们得直奔主题——晋祠博物馆。晋祠的规模依然是坐西朝东。我们从东向西沿中轴线参观,依次为水镜台—对越—献殿—金人台—圣母殿。水镜台,是给圣母唱戏的戏台,现存是明式的建筑,看那满布的彩画和精细的雕刻,龙头上方还有个象头。再往东就是“对越”木制牌坊,是一个礼仪性的设置,同时它对东西两侧的建筑又形成了透视和框景的效果。穿过牌坊,我们就来到了中轴线上的一座非常重要的建筑,献殿,这是一座金代的建筑,是给圣母放贡品的地方,相当于一个大供桌。它既没围墙,又没有吊顶,正好观察建筑的梁架和斗拱的结构,直观感受“墙倒屋不塌”的建筑特点。
再往东走,就是一个叫做金人台的平台。平台上立着四个铁铸造的金属人,是来守卫圣母的。三个是宋代铸就的,一个是民国时补配的。这个金人是三个宋代金人中钟铸造时间最早的一个,形象生动,体现了宋朝的铸造工艺水平。
再往之后就是这个造型呈十字形的,被称作鱼藻飞梁的桥了。它也建于北宋时期。它不仅形态少见,而且它的支撑结构也很有特色 是石柱加木质斗拱和梁枋的构造。梁思成说:“此式石柱桥,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例,洵为可贵。”
经过了层层铺垫之后,终于到达了中轴线上的最高潮,圣母殿。这是一座宋式建筑,是宋式建筑最经典的案例之一。整个建筑 具有非常优美柔和的曲线。看它的额方从中间向两侧轻轻的升起,看它的柱子有秩序的侧角内收,合力向心。殿的正中供奉着圣母大娘娘。41尊陪侍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晋祠,除了中轴线这一组礼制建筑之外,还有南园和北园广大的园区。这里有亭台楼阁,古树婆娑,还有河流泉水映带其间,实际上就是一个放了大的古典园林。除参观中轴线上的经典建筑之外,可以在园区里继续游览,难老泉、不系舟,很值得玩味。不过这个园子修得实在是太大了。你出来的时候最好搭乘他们摆渡车哦。
圣母殿一侧,有一棵周柏,据说有3000年的历史。
从太原横穿太行山脉,穿过一个隧道,再接一个隧道,直到石家庄,再由石家庄一路坦途回到北京。结束本次的旅行。“何以山西”四天三晚的自驾行就这样愉快的结束了。我把此行中的我们称作山西的巡界人,我们沿山西的北界长城一路向西,然后又顺着山西的西界黄河向南行进,再东行来到山西的腹地汾河流域,再继续东进穿越山西的东边界太行山脉。这一行不仅知道了山西在哪里?还浏览它的基本地理地貌,有大河,有大山,有高原,有丘陵,有盆地 ,有冲积平原。我们参观了山西博物馆,追溯了山西之于华夏5000千年的文明源流,了解了山西之所以称晋的历史缘由。我们还参观了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考察过的两处古建筑,华严寺和晋祠,聆听先生的声音,探寻古建筑中的中国文化。何以山西的行程,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