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是歌吟山水风景的诗歌,以歌吟自然山水为主题,现山水景物、状形貌与声色之美、融入人生体验与哲理、用以愉悦精神、升华人格之诗;山水是文人士人寄隐逸情怀与超脱精神的重要诗体之一。山水诗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及独特魅力,具有中国文人所崇尚的萧散、简远、闲淡风格及天然、自由之境界。
《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乃山水诗审美起源。 山水诗起源于先秦两汉,《诗经》、《楚辞》已有山水元素;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山水诗产生于魏晋,即曹操《观沧海》。
山水诗鼻祖乃东晋谢灵运,谢灵运把自然山水景物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至此,山水田园乃中国文人精神及灵魂栖息之所,引无数骚人歌之咏之、画家范之模之、琴师拟之歌之。中国历史上先后涌现出如屈原、宋玉、曹子建、阮嗣宗、陶渊明、谢康乐、谢玄晖、李太白、王摩诘、孟襄阳柳宗元、刘长卿、韦应物、刘禹锡、王之涣等山水、田园大诗人。
先秦《诗经》和《楚辞》里出现的山水,往往是作为衬景、比兴而出现,而非独立审美意象,代表是屈原、宋玉。
《楚辞》中山水元素如: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云中君》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少司命》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山鬼》
汉代《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中国五言诗成熟的里程碑,被南朝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标志着汉代文人诗发展至巅峰,并对魏晋及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它融合《诗经》现实主义与《楚辞》浪漫主义,开创文人抒情诗传统,钟嵘《诗品》赞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如: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古诗十九首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古诗十九首
魏晋时,因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风炽。士大夫大都以山林为乐,把自己理想生活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山水描写的成分在诗里就逐渐多了起来。以曹操、曹植、曹丕为代表的诗如曹操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曹操》
《观沧海》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山水诗,风格宏达雄浑。晋代山水诗歌以左思、郭璞、阮籍、陶渊明等为代表。
西晋左思《招隐诗》、郭璞《游仙诗》写到山水的清音美,为后来之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山水诗与游仙诗、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十分密切。
左思《招隐诗》
【其一】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
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
郭璞.《游仙诗》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月明星稀,天高气寒。桂旗翠旌,佩玉鸣鸾。濯缨醴泉,被服蕙兰。——咏怀.阮籍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咏怀.阮籍
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咏怀.阮籍
东晋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山水诗先河,使田园诗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中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备受文人推崇,后世出现了一种赓和陶诗的文学现象;“和陶诗”是晋代以后诗人因推崇陶渊明的诗歌,以步韵、次韵、从韵等形式创作的诗歌。真正意义上的“和陶诗”自苏轼始。 苏轼用“和陶诗”之韵这种独创形式效作其诗。他曾写道“吾前后和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继苏辙“和陶诗”四十七首,后代诗人和陶诗很多。读陶诗,审其度何其从容,察其性何其恬然,观其情何其朴真。如: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田园山水诗特点: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以外,成功将自然提升为一种诗学美学至境,创造出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崭新意境,一种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
南北朝谢灵运乃山水诗鼻祖,亦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人称谢客,谢康公、谢康乐。
晋宋时期,南渡后,江南经济发展,士族物质优越,他们大造别墅,在山水之间过着登临吟诵的悠闲生活。山水景物,也就很自然地反映在诗中。山水诗与当时盛行“玄学”和“玄言诗”密切相关。“玄学”与老庄的“自然”结合在一起,士大夫便从山水中寻求人生哲理与趣味。此外,汉五言古体诗的成熟,已为山水诗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谢灵运则是继《诗经》起兴山水、《楚辞》浪漫山水、《观沧海》浑厚山水,《古诗十九首》,以及陶渊明归真山水田园诗后一代山水大师。其山水诗名句: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游南亭》
灼灼桃悦色,飞飞燕弄声。——《悲哉行》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七里濑》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谢灵运《登池上楼》
谢灵运,把山水诗推向巅峰,谢诗特点:
一:对山水景物声、色、光进行生动描绘。
二:化用古代典籍。
三:拟人手法、细腻生动。
四:个人情感向客观自然转移,并与自然景物相融相互升华,体现人生哲理、道家思想。
五:先采用移步换景叙述出游过程,再对景物细致描写,最后以议论或感慨作为结尾。
谢灵运对后世山水诗的影响巨大,山水诗鼻祖是东晋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至此,山水田园乃中国文人精神灵魂栖息之所,引无数骚人歌之咏之,画家范之模之,琴师拟之范之。
谢朓与谢灵运并称二谢,是谢灵运山水诗继承者与推动者。
谢朓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长于五言诗,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李白是谢安谢灵运谢朓的粉丝,李白事业向往人物是鲁仲连,谢安,诗歌上最崇还是谢灵运、谢朓。
确实,李白有多首山水诗的语言风格或技巧,都有明显模仿谢灵运之印记。
《劳劳亭歌》:“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康乐”是谢灵运的谥号,李白在这首诗中再次提到了谢灵运,并模仿其山水诗的意境。
《秋登巴陵望洞庭》:“秋日何苍然,际海俱澄鲜。”这首诗中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与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中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这些例子表明,李白在多首诗中都受到了谢灵运的影响,并有意模仿其山水诗的风格和技巧。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采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谢公亭》(原注:盖谢朓范云之所游)。
“明发新林浦,空吟谢朓诗。”——《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这是因为谢朓有《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
“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这是因为谢朓有《观朝雨诗》。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这是因为谢朓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李白写到谢安诗是《忆东山二首》: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唐代山水田园诗典型代表有李白、王维、孟浩然等。
而李白山水诗是如此雄阔壮美,瑰丽多姿。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王维则是山水大诗人也是文人画的开基人,也是文人画提出者。王维是出色的画家,他的画早已入唐代名流传。王维融合“禅意”形成“诗中有画”的意境,对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使得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同时王维也找到合适的笔墨语言来表达这种意境,即“禅宗”不可言传之意境,境界自然清新。王维诗中画、画中诗,王维诗歌常充满禅意、静穆、空灵的审美特点,因此被称为“诗佛”。他参禅悟理,学庄信道,很多诗远离尘世,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王维的诗是如此清澄、静谧、禅意、空灵、隽永且诗画相生,他是陶渊明后真正的隐者、是谢灵山水诗继承者与推动者。他彻底展现出超脱尘世文人风骨,对后世文人画与隐逸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他的诗意境高远、静穆空灵、清淡幽远、清新淡远、自然脱俗,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在诗坛独树一帜。
山水田园孟浩然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宿建德江》
我们可读到孟诗语言与意境的自然平淡、风格冲淡闲远而清远含蓄,田园与山水的双融,风物与人文互汇,恬淡孤清偶见雄浑,还能依稀看得见谢灵运,陶渊明诗境之影。
陶谢山水田园诗生命力是巨大的,陶谢山水田园诗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中国诗坛上广泛开展影响了产生了韦应物、刘禹锡、王之涣、苏轼、陆游等大量诗人。山水寄托了中国文人精神信仰,也是永恒的精神财富。山水诗的创作背后隐藏着民族深厚的文化,体现中国式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
如今,山水诗正以突飞猛进之势迸发出蓬勃生命力,2025春,云帆诗社举办的《行旅山水诗传承与创新漫谈》,在中镇诗社现任会长景北记主持下全国 全国各地著名诗家魏星河、张庆辉等全国诗人参加研讨时指出:当代山水诗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便捷高速的交通,使游览山水不再是难事。李白仗剑游蜀道,有难于上青天之叹,李白从故乡到长安,舟马车程数月才能至。如今,一小时适蜀,两小时西安,五小时洛阳,六小时北京已非梦想。快捷时代,造就了山水诗之繁荣,壮丽山河,留待诗人歌吟;山水诗焕发蓬勃生机,迎来了辉煌时代,必将推动诗歌走入新时代辉煌篇章。
有人对山水诗嗤之以鼻,甚至曲解,以为其不是反应现实题材加以排斥,其实,山水诗不仅仅是诗人个人命运与现实碰撞的曲折反应,还常常是以山水景物为载体,融入诗人人生体验与哲理、用以愉悦精神、升华人格、净化心灵、追求天人合一,是士人寄隐逸之怀与超脱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同之处是山水诗不过比写实手法表现得更委婉、含蓄、曲折罢了。
写实手法不是诗的全部写法,山水诗也不是诗的全部写法。正如李白《将进酒》不能代替杜甫《石壕吏》,杜甫《垂老别》也不能代替李白《望庐山瀑布》,但这并不影响李、杜的千古友谊与千古诗名。
中国历代山水诗及诗人,不可枚举;以上梳理是为初步溯源及探索山水诗之诗学价值与美学价值,列举了山水诗雏形、起源、鼻祖、魏晋南北朝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及唐代鼎盛时期代表性山水田园诗人;谨为抛砖引玉,以便供大家斧正,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