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共谱新篇章|加快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东南网

扎实推动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逐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

陕西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都存在较大差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一直都是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陕西加快促进城乡区域协调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城市群经济、都市圈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协同互促,区域城乡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布局更趋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事关经济发展、效率提升,更关乎共同富裕、社会公平。”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加快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西安都市圈建设体制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西安都市圈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都市圈,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也是西部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经济人口承载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应持续完善西安都市圈建设体制机制,提升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水平,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全国人大代表、荣华控股企业集团董事长崔荣华认为。

崔荣华建议,应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本遵循,明晰发展重点,做好产业布局、设施联通、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建立区域协调发展利益分享机制,研究西安与周边城市产业税收转移、GDP核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补偿、飞地经济合作等成本分担、利益分享机制。

“也应发挥好西安的产业基础和科教人才优势,带动关中平原其他城市发展。”崔荣华说,要持续加强产业协同创新,系统谋划新质生产力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和产业布局,推行“离岸孵化”“异地转化”模式,实现研发在西安、转化在当地。科学编制产业发展地图,创新“一区多园”“合作共建”等区域合作模式。建设关中科技赋能创新发展区,打造“科技+制造”大走廊。

在要素保障方面,崔荣华认为,应持续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方式,强化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同时做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为西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城市新市民生活的幸福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进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多年来持续关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群体。他认为,从“进城”到“融入”,要切实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每一件进城农民的“心头事”,才能让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吃下“定心丸”。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发力。政府机构应持续优化相关政策,推动各项利好政策落地见效。企业需要投入成本,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岗位,实现稳定增收。”杜海峰说。

发展县域经济是提升进城农民生活幸福感的必要之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

“县域经济发展起来,相应的产业才能被带动起来,才有就业机会。如果在老家县城里能获得一份收益不错的稳定工作,并且有很好的教育、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相信很多人会选择留在县城生活。”杜海峰说。

“飞地经济”激发区域协调发展新活力

如何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难题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吕建中建议,将榆林市神木“飞地经济”示范园纳入国家试点,为资源型城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制度创新样本。

“作为国家能源战略重镇,榆林的发展对资源依赖度较高,生态保护承载着较大压力。”吕建中通过调研了解到,榆林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飞地经济”新模式,通过“村企融合、要素互补、利益共享”机制,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将分散的产业要素进行跨区域重组;通过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发展提供了全新解题思路。

吕建中建议,强化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构建“部省共建”推进机制,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产业协同发展等政策工具箱。特别是在生态修复领域,创新“煤炭基金+产业反哺”模式,将生态治理与饲草种植、中药材加工等绿色产业深度融合,同步配置光伏治沙等新能源项目,形成生态产业化发展闭环。

“通过支持生态修复与饲草种植、中药材加工、养殖业和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当地政府启用煤炭基金建设“飞地经济”示范园项目,并与煤矸石处理相协同,为园区配置一定量的新能源项目,促进飞地经济示范园绿色、生态、健康发展。”吕建中说。(记者 孙鹏 郑斐)

THE END
0.基因工程伦理论文通用12篇三、实施高职技术伦理教育的主要途径探究 1、 领导重视、增进共识,是实施高职技术伦理教育的基本前提。加强本省行政区域内实验动物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建议设立实验动物质量监督员、实验动物信用管理、实验动物质量8.3加大投资力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我省每年用于实验动物生产、新品种的培育及动物模型的研究经费十分有限jvzquC41yy}/z~jujw4dqv4jcq}fp86545=20qyon
1.福建小三线建设企业布局及其特点刍议福建小三线建设在全国三线建设中意义重大。福建小三线建设,企业布局所呈现的特点,值得我们探究。发展军工和迁建民用企业是福建小三线建设的重点,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分析小三线企业的布局及其特点,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调整的历史研究。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392:`39826264393jvor
2.课程建设总结促进区域范围内的语文课程建设、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的效益和效率,培养区域范围内一定数量的语文骨干教师,总结语文课程建设研究成果,提炼语文课程建设研究经验。 二、研究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如何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2、研究教学方法。重点围绕探究式课堂教学展开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并期望为探究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qv1>63;6>/j}rn
3.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政策法规——到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全面实现“双高普九”任务,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扩大到68个县(市、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基本建立起与福建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20-59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jvzquC41yy}/gnfhl0io1|~|ehmt{8723462394478>/j}rn
4.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开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挥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作用,广泛开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加强高等学校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和推动各地按照乡村振兴和城镇化规划前瞻规划布局城镇学校建设,保障学校建设用地,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严格学校建设标准,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增强jvzquC41yy}/hs{ed0io1rshq1725;4667:/j}r
5.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范文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学校布局的影响由于适龄儿童减少,“六普”比“五普”相比,全国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福建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55个百分点,龙岩0-14岁人数减少9.05%,加上近年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进城务工人员都把孩子带进城里上学,导致全国各地城市和各县(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325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