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地理教研组每周一课——李丽萍《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每周一课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与解读、考纲要求

1.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课标解读:①本条标准旨在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的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特征,归纳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②“运用地图”的方法体现了课标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优化;③“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明需要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和感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3.考纲要求:①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最后一章最后一节的内容,其定位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教材的内容架构有利于学生联系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迪思维,发展学科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产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本节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自然带景观图、自然带分布图及文字材料,突出读图分析、阅读推理的环节,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搭建了平台。

三、学情分析

通过选必1前四章的内容,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内在关系。学生能够通过读图、思考、讨论等认知过程,对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特点和陆地自然带的概念并不难,但对于全球陆地自然带如何形成和分布(规律)、具体景观的直观感知并不多,需要通过图文资料建立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特点并理解自然带的概念;通过阅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掌握自然带的分布及其分异规律;通过读图和交流,培养读图和表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理景观图片和地图,培养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图文信息转化,培养获取信息和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运用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原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思维和观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形成原因和自然带的分布;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自然带的含义;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

六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图示比较法、案例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天高云淡,大地披金,层林尽染,硕果累累,这些词语我们经常用于形容哪个季节?每一个地方的秋色都有其值得品味的地方,让我们带着地理之眼来一段全球追秋之旅。

【播放视频】全球追秋之旅

【教师讲述】通过视频,我们欣赏到了地球上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巨大,造就了不同区域秋色各有各的美。而火红的枫叶是秋天最绚烂的颜色,在中国,就有一群追枫人,追寻着红叶的足迹,走遍祖国南北……9 月下旬在吉林蛟河红叶谷,10 月中旬北京香山,10月底观赏青岛崂山红叶,11月中旬来到南京栖霞山,11月下旬去长沙岳麓山,1月又来到海南五指山……

【问题】他们的追枫线路大致沿怎样的方向?追枫时间有何不同?什么原因?

【师生互动】线路是自北向南,越往南欣赏时间越来越晚。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既有时间上的,也有空间上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探究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一、地域差异的表现和成因

【教师讲述】通过上一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样这些要素及组合的区域分布差异形成了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性,当然这个区域差异的空间尺度有大有小,如:五带划分、海陆分异属于全球性尺度(大尺度),如:中国自然带分异属于区域尺度(中尺度),山地阴阳坡的分异属于地方尺度(小尺度)那么自然环境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了?

【师生互动】

西北大漠与江南水乡的差异是什么?(水分)原因?(海陆位置)黑龙江与海南的差异是什么?(热量)原因?(纬度位置)

【总结】

道理很简单,因为各地纬度和海陆位置的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的差异,而热量和水分是组成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从而形成不同地植被和土壤,进而形成不同的自然带,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往往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有序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以热带雨林带为例,它所在区域在赤道南北纬10°范围,全年赤道低压控制,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进而形成热带雨林植被

自然带的命名=热量带名称+植被类型名称+带,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 “镜子”

【教师过渡】

必修一教材中,我们学过植被类型,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着森林植被,当水分难以森林生长,便出现草原植被,当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草原、荒漠植被较为容易区分,森林植被的类型较多,老师带了一些森林植被的叶子,大家来判断属于哪一种?

【课堂活动一】认一认常见森林植被,写出植被类型(常绿阔叶、常绿硬叶、落叶阔叶、针叶、热带植被)

【学生活动】略

【师生互动】说出植被类型

【教师讲述】既然植被是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那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也具有高度相关性。昨天事先让同学预习了该部分,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问题】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吗?一对多,或二对一。他们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了?我们来看一看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活动二:旅行活动,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看看。

旅行线路一:如果我们从非洲赤道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出发,大致沿着20°E经线一路向北走,我们依次会看到怎样的景观?景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自然带的分布特征是怎样的?

旅行线路二:从欧洲西海岸沿40°N向东至中亚最后到我国渤海沿岸,沿途会看到怎样的景观?景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自然带的分布特征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

不管是从赤道向两极,还是从沿海向内陆,这些分异规律是沿着地表水平方向的,合起来称之为水平地带性,那么与之对应的还有随着海拔高度升高形成的垂直地带性

【教师过渡】

同学在假期可能有过登山的经历,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气温降低、风大、云雾降水等),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远处白雪皑皑,近处桃花盛开。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是反映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这是被称为赤道雪峰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5°S,之所以被赞誉为“赤道雪峰”,海拔5000米以上覆盖着最厚达80米的冰川。在山区,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组合类型。地表景观(如植被、土壤等)随高度发 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叫作垂直地域分异。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内容。

THE END
0.《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通用3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pjcxfpowhbp8<879?40qyon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通用5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与组成1.1 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解释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自然因素的总和。 1.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地形等。 1.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讲解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943B7882640qyon
2.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教学设计20250827074354.doc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教学设计.doc 3页VIP内容提供方:展翅高飞2020 大小:19.5 KB 字数:约1.34千字 发布时间:2025-08-28发布于广西 浏览人气:1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教学设计.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71694@4938:12?5522713>60ujzn
3.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2025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年级及学科:高二地理一、教学目标1、运用图表,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的差异,理解地域差异的主要成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通过读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强化区域认知。 3、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jvzquC41yy}/|}m0eun1|thv1;59:<2394ivvq
4.5.2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性(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高二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1)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讲授法 课时 第1、2课时 备课人 教材 2019人教选必一高中地理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素jvzquC41o0€yzt3eqo5tqoy176=3:>670jznn
5.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9篇(全文)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精选9篇) 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1篇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我国各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存在的显著差异;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tp8}uwzn0jvsm
6.《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通用4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篇1 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课标: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理解自然带的形成和地域水平分异规律、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世界特殊地区的自然带成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农业生产关系聚焦高考: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对于人类如何利用环境资源发展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指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mbq‚nfknokkjtcp1=759930jznn
7.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20230205020254.pdf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pdf 6页内容提供方:180****7385 大小:234.77 KB 字数:约6.43千字 发布时间:2023-02-07发布于江苏 浏览人气:1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51632>4924<27?6422662<;0ujzn
8.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20220630122718.pdf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pdf 5页VIP内容提供方:聚好信息咨询 大小:98.41 KB 字数:约4.93千字 发布时间:2022-07-02发布于河南 浏览人气:6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4167594932;27:5532653<;0ujzn
9.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第2课时 备课人 教材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详细阐述了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主 jvzquC41o0€yzt3eqo5tqoy176<669=:0jznn
10.《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新沂市第三中学【教材版本】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1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程标准及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我们可以理解为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理环境的jvzquC41yy}/|}m0eun1|thv1?32A=67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