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很多的朝代,皇室对于外戚是始终保持着警惕的,比如宋朝和明朝,一旦当上了驸马,那就意味着绝对不可能参与政事,不能考取功名,防止外戚独大,所有一些在政治上有着雄心壮志的年轻人都是不会去和公主成婚,但是郑颢却是历史上第一个“状元驸马”。
郑颢,字奉正,是唐朝的官员,出身荥阳的郑颢从小就非常聪明,长大后更是博闻强识,唐武宗在会昌二年,郑颢前往京城长安,参加当时的科举殿试,出榜后状元及第,当时的郑颢已经有婚约在身,本来打算高中状元后,就回家迎娶和他心意相通的卢家千金。
恰逢当时唐宣宗正在为万寿公主招驸马,白居易堂弟和平章事白敏中,看见郑颢面目俊秀,气度不凡,又文采斐然,于是立马向唐宣宗举荐招郑颢为驸马,唐宣宗觉得郑颢年轻英俊,执意要把自己心爱的万寿公主许配给郑颢。但是其实郑颢这个时候已经在去往楚州,就是今江苏淮安市,打算迎娶卢家千金卢小姐。
郑颢的车马走到郑州时,白敏中发了一封急贴要求郑颢立刻进京,郑颢不知是何事,只得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到了御前唐宣宗下了一份圣旨立郑颢为驸马,择日与公主完婚,郑颢心中愤怒、惊愕不已,但是违抗圣旨是诛九族的大罪,只能任由唐宣宗为他和公主完婚。
成婚后郑颢心心念念的只有他心中的卢小姐,与公主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反而充满磋磨。所谓强扭的瓜不甜,郑颢与公主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这样让郑颢非常痛恨白敏中,经常在唐宣宗面前弹劾白敏中。
对于这些弹劾,天子不以为意,一次白敏中将赴藩镇,向皇帝说:“郑颢不想娶公主,因为臣的推荐,恨臣入骨。臣在中书省里,郑颢拿臣没奈何,臣出外任官以后,他一定会中伤,臣马上就没命了。”宣宗笑道:“朕早就知道了,你也太晚说了罢!”还拿出一大堆郑颢弹劾白敏中的奏章。
郑颢历官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大中十三年(859年)为检校礼部尚书,又任河南尹,仕途也算是比较美满了。
虽然在戏台子上面,新科状元被皇上看中,许配公主,迎娶了金枝玉叶,称为皇亲国戚的段子屡屡上演,大家都看得不亦可乎,也会赞一声郎才女貌。
但是在现实中除了政治原因,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年龄问题,在古代的时候,普遍都会出现早婚现象,大多读书人早在中秀才的年纪就已经结婚了,到了举人进士阶段,很多人都儿孙满堂了,而大多数人都是到了四十岁左右才高中状元,显然和刚刚到婚龄的十四岁的公主不相匹配,在这种种因素下与万寿公主成婚的郑颢就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驸马”,郑颢也无疑是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虽然这个奇迹对于他本身来说可能是一种灾难罢了。
现如今,古装电视剧泛滥,占满整个荧幕,尽管它们满足了观众的日常观影需求,但很多电视剧,为了保持剧情连贯,不惜篡改历史。
这一方面,对中国古代历史形成了不尊重;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观众造成了历史知识方面的误区。
比如今天要介绍的,便是一个历史误区。
相信“状元”一词,大家都十分熟悉。在古代的民间文学,以及戏曲文化中,经常会围绕状元郎描绘动人的爱情故事。一旦才子中了状元,便会被顺理成章地选为驸马,与公主相爱。
在一些影视剧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就比方说薛平贵与陈世美等,这些例子数不胜数。
然而真实的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通过近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共1282年,共录取有姓有名的状元共599人(不包括武状元和女状元)。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文人们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而在这千年的科举制度下诞生的数百位状元,却仅仅只有一位成为了皇家驸马。但是这位状元对这门皇家婚事,极其的不满意,最终也成为了一段悲剧。
在中国古代民间,有一首“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在这四喜中,金榜题名是为最喜。但实际上,金榜题名并不是指中状元,相反则指的是考中进士。而进士的第一名,才被称为状元。
因此中状元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在中状元后能够获得皇帝青睐,成为公主的驸马,就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那这位状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会对这门皇家婚事不满意呢?
这位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便是唐会昌三年(843年)的科考第一名郑颢。
《东观奏记》卷上曾记载这段往事:在宣宗三年,宰相白敏中替唐宣宗李忱的长女万寿公主做媒。白敏中或许大家不熟悉,但是他的堂哥却人人知晓,白敏中的堂哥便是诗人白居易。
白敏中思前想后,过滤了大批人选,最终选中了状元郑颢。唐宣宗也看中了年轻英俊的郑颢,于是非要将自己心爱的长女万寿公主许配给郑颢。
此时的郑颢正担任翰林学士,按理说,能娶到公主,能和皇帝攀上关系,成为皇亲国戚,将来的仕途势必会一帆风顺。
但不巧的是,这时候的郑颢早已心有所属,正准备回家娶亲,都走在半路了。在快马加鞭之下,白敏中的手下追上了郑颢,并将其强行召回。
郑颢被逼无奈,只能答应了这门他不愿意的皇家婚事,最终与万寿公主完婚。而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
在郑颢成为驸马后,他十分怨恨当初毁了自己终生幸福的白敏中,尽管白敏中是他和公主的媒人,带给他无尽的荣华富贵。
但他丝毫没觉得快乐,于是便将怒火发泄到了白敏中身上,屡次在朝堂上弹劾白敏中。而白敏中的这一生,在郑颢这位皇帝女婿的弹劾下,变得颇为动荡。
按理说,在中国古代能够成为状元的人,必定才华横溢。那么为什么皇帝却极少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状元呢?
一方面由于年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最能够改变人们命运的,而读书人只有通过不断的考试,才能够成为状元。
在这其中,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淘汰,在四书五经的蹉跎下,许多人已经白了头发。因此,中国古代的状元大多年纪偏大,有的甚至子孙满堂,皇帝当然不可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这样的人。
另一方面,即便有较为年轻的状元,他们大多数也已经成婚,而公主也不可能嫁过去做小,皇帝也不可能破坏他人婚姻。
再者一般来讲,这些读书人大多家庭贫寒,而富贵人家的子弟大多纨绔,根本不需要通过科举来改变命运,因此与状元无缘,门第不合适也成为了一个难题。这便是中国古代状元难以成为驸马的原因。
除此之外,在清朝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由于满汉不通婚,清朝皇帝是万万不可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人的。
然而郑颢却成为了这万分之一,他家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北方名门望族,而郑颢的祖父曾是朝堂宰相。在郑颢成为状元的时候,他才年仅26岁。既有门第,又才华横溢,人还年轻,与万寿公主分外相配,这便是白敏中将其推选为驸马的原因。
在郑颢被逼无奈成为驸马后,他先后被提拔为了驸马都尉,又升迁为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
尽管此时他的地位已是显赫,但是却也弥补不了曾经的遗憾与自由。在命运的阴差阳错之间,郑颢与白敏中,我们无法评价究竟谁对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