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第七届全国工程规划年度论坛”暨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专业委员会年会成功召开规划设计设计研究院

12月8日,“第七届全国工程规划年度论坛”暨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广州市成功召开,会议主题聚焦“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韧性”。

开幕式

12月8日,“第七届全国工程规划年度论坛”暨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幕。会议由学会理事、工程规划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水务院院长、厦门分院院长龚道孝主持。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姜莉、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齐怀恩为会议致辞。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李明,工程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城建分院院长赵萍,工程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戴慎志,工程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市政师杨玉奎,工程规划专委会秘书长龚道孝做主旨报告,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邓国基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办,是我国工程规划领域具有影响力和前瞻性的年度行业盛会。会议主题为“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韧性”。大会设有主旨论坛和3个分论坛,分别为城市水系统高质量发展论坛、韧性城市背景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论坛、城市竖向规划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论坛。

姜 莉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姜莉副局长在致辞中指出,广州正着力在率先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上积极创新作为,围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州“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的标高要求,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一是推进《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二是开展《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未来,广州将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持续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与规划管控作用,借鉴国内先进城市做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齐怀恩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齐怀恩副局长指出,广州市紧紧围绕党的战略部署,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一是打造数据基础扎实的地下管线数据库,二是创新地下管线智能建管模式,三是推动综合管廊有序建设,四是完善地下管线配套政策和管理体系。未来,广州将持续深耕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的韧性发展,着力破解城市更新中市政基础设施多专业统筹协调难题。

主旨报告

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韧性

存量时代工程规划设计新思路的探索与实践

赵 萍

工程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城建分院院长

赵萍院长系统阐述了工程规划设计体系面对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时如何开辟新路径,提出了有机更新、模式创新、城乡统筹、优质共享、安全韧性、绿色低碳、智慧智治七个关键词,为存量时代工程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思路、新探索。

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城市水安全韧性

李 明

广州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明副局长强调了韧性城市建设应以人为本的基本目的,着眼于广州市面临的水安全问题,从群众利益出发,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构建以城市洪涝安全为主的广州城市水安全韧性,探讨超大城市水系统韧性实施路径。

维护和提升海岸带国土空间的安全韧性研究

戴慎志

工程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戴慎志教授介绍了国内外海岸带重点地区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维护与提升的探索与实践,提出要因地制宜,结合生态保护、渔业生产、土地利用、能源开发、设施建设、国防安全等进行综合协调,推进海岸带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的陆海统筹。

京津冀特大暴雨事情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龚道孝

学会理事、工程规划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水务院院长、厦门分院院长

龚道孝院长通过分析受灾情况、总结救灾工作,报告从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维度提出了应对特大暴雨灾害的韧性城市和韧性水系统发展策略,提出需要从系统观重新研究和审视城市水安全问题,从“以防为主”走向“与水共存”的韧性城市之路。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广州内涝治理规划实践

杨玉奎

工程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市政师

杨玉奎总市政师介绍了广州内涝治理的经验与成效,从顶层设计、制度传导、实践施策三个层面总结了广州对于内涝治理的规划管控经验,提出了建立国土空间体系下防洪排涝的规划传导机制,实施洪涝评估风险评估制度的“广州方案”。

分论坛

分论坛1

城市水系统高质量发展

分论坛1以“城市水系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水务院原总工程师郝天文主持。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李红和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敖良根做特邀报告,并邀请7位专家做主题报告。

主持人:郝天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水务院原总工程师

特邀报告: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湖北“流域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李 红

工程规划专委会委员,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

李红副总工程师详细介绍了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划理念、底层逻辑、规划核心、技术体系,强调要统筹安全与发展,提出要坚持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四个底线,探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并从综合交通、现代物流、能源保障、教育科技人才四个方面构建支撑体系。

特邀报告:高质量建设要求下山地城市综合管网安全管理及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敖良根

工程规划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

敖良根副总工程师介绍了重庆市e呼通综合管网管理平台搭建及运行情况,分析山地城市市政管网布局通病及要点。通过对重庆市现状综合管网的调研及管线数据分析,从智慧管网建设、管线工业化建造、重大管线通道预留、防管道破坏机制建设、管线综合建设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综合管网建设品质提升的策略。

基于气候变化背景的雨洪韧性城市构建规划实践——卫辉市内涝治理系统化方案

王宏彦

武汉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市政院技术部长

王宏彦部长介绍了卫辉市现状防洪排涝体系情况,针对受灾实情以及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构建源头减排、传统排水、综合防涝和应急防灾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综合排水防涝体系,并从流域区域、系统、城市、设施、管理等五个维度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编制内涝防治规划方案。同时,王宏彦结合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背景,提出构建雨洪韧性城市的相关建议与思考。

武汉市排水防涝规划雨型及应用研究

戴立峰

工程规划专委会青年委员,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主任工

戴立峰主任工程师针对武汉市现有暴雨雨型与实际降雨特征不符、降雨样本覆盖不足、无法评估防涝目标可达性等问题,对不同时长设计重现期雨量、武汉属地化暴雨雨型进行了研究,同时构建了便捷化暴雨径流量设计程序并通过模型进行校核,最终解决了传统暴雨公式方法无法评估防涝目标可达性等问题。

基于多目标的城市滨水空间管控方案的思考

胡爱兵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专业副总工程师

胡爱兵副总工程师通过东莞市蓝线划定的实践案例,介绍了蓝线划定的政策背景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蓝线规划的定位、作用及编制思路。同时,胡爱兵还对当前滨水空间管控的关键点提出了几点思考:一是蓝线与河湖管理范围线、建筑退缩线之关系,二是蓝线划定标准的确定,三是蓝线管理体系构建,并强调蓝线划定要做好刚性弹性的协调。

武汉排水防涝系统设施效率提升的若干途径研究

游志康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工程师

游志康工程师介绍了武汉市现状排水防涝系统情况,分析评估了现阶段排水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湖泊水位控制、入湖水质水量协同控制、分级防护保障等三个方面提出排水防涝系统设施效率提升方案。

基于海绵理念的黑臭水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刘彦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水规所工程师

刘彦鹏工程师总结分析各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存在整体进度较滞后、推进方式不科学、建设方式不合理等问题,黑臭水体治理存在方式不合理、缺乏长效性等问题,并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循环等方面,提出污水提质增效背景下黑臭水体治理策略,同时,刘彦鹏强调黑臭水体治理应坚持系统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协同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蓝绿空间功能的塑造

王婧琛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部长

王婧琛部长介绍了广州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关于蓝绿空间的管控和落实,以及海绵功能的塑造情况,并提出海绵城市系统建设、建设项目“海绵赋能”、海绵景观统筹考虑等方面的建议。

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编制探讨

许小良

工程规划专委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能源所所长

许小良所长系统阐述了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的编制背景、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规划编制的几点思考:一是地下交通设施间的协调,二是地下交通设施与管线的协调,三是对专项规划的反馈,四是三维控制线的相关要求,探索以三维控制的方式确定各类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空间资源,并以规划的数字化手段强化对地下设施开发建设的管控。

分论坛2

韧性城市背景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分论坛2以“韧性城市背景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为主题,由工程规划专委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秀衡,工程规划专委会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董淑秋主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和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建国作特邀报告,并邀请7位邀请9位专家作主题报告。

主持人:王秀蘅

工程规划专委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主持人:董淑秋

工程规划专委会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副总规划师

特邀报告:变化环境下城市基础设施洪灾风险特征与韧性提升策略

程晓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

程晓陶原副总工程师指出,在变化环境下,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不确定性明显加大,特大暴雨洪涝的威胁对象、致灾机理、损失构成与风险特征均发生着显著变化。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基本策略,涉及风险辨识、危险感知、险情处置、快速恢复、分担风险,以及在重建中增强韧性与适应性的能力。

特邀报告:存量更新背景下供排水系统设施调查与提升探讨

朱建国

工程规划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

朱建国总工程师以江苏省城乡统筹供水系统、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水环境治理及内涝防治为例,采用调查、评价、更新、提质效等方法,探讨在存量更新背景下供排水系统的成效、短板、趋势及关注重点,并简介城市生命线综合监管系统和EOD(生态导向的发展)模式两行业热点,展望行业转变理念、创新模式、高质量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韧性指标体系及设防提升研究

蒋艳灵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韧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

蒋艳灵副主任围绕韧性城市理论,面对我国城市近年来频繁遭遇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挑战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在风险应对能力、灾害抵御能力和功能恢复能力等方面的需求,聚焦供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应急避难等城市基础设施韧性,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韧性指标的建设实践,综合考虑各类风险和基础设施承受、适应、恢复能力,从常规、设防、极端三种情景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城市基础设施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和韧性提升策略,并对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进一步展望。

城市韧性排水规划实践——以武汉中法半岛小镇无管网生态排水规划为例

洪月菊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高工

洪月菊高工从理念、落实到实施,系统介绍了武汉市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排水方面的实践经验。依托自然水势提出无管网生态排水设想,聚焦生态韧性建立“无管网+生态修复”排水体系,利用雨洪生态廊道和滨湖涵养带两大核心工程实施落地,并分享几点思考:一是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全流程编管服”模式;二是政府公益设施建设和城市地块开发主体之间利益博弈的权衡;三是通过建立片区整体开发、分区推进的模式,减少协调矛盾,保障“一张蓝图绘到底”。

韧性城市理论下的美国基础设施规划启示

袁 雯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院城市规划所所长

袁雯所长以韧性城市概念为切入点,分享美国韧性城市建设的经验,并提出四点启示:一是城市规划思维应由传统向气候适应、自然解决方式、动态规划转向;二是将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功能融合,建设复合型基础设施;三是重点研究韧性基础设施规划关键技术,统筹各项技术融合形成连贯互通的韧性体系;四是发展韧性产业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全面开展。

“ 三水” 融合视角下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实践——以厦门市杏林湾流域为例

刘冠琦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工程师

刘冠琦工程师按照“河湖统领、三水统筹”的思路,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并以厦门市杏林湾流域规划为例,提出上下游应协同相关标准及管理体制,牵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生态保护、治污、安全、景观与发展。

面向精细化管理的交通市政景观三位一体规划

孙 涛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所副总工

孙涛副总工程师以南沙庆盛枢纽等项目为例,系统介绍了面向基础设施实施的三位一体实施规划特点和编制方法,并提出以下几点展望:一是管控范围扩大,三位一体实施规划管控范围由市政公用用地扩大至开发地块;二是政策支持制度化,将三位一体实施规划纳入总师制度;三是优化项目审批制度,从各专业审批到一张图审批;四是技术完善规范化,制定三位一体实施规划相关技术规定;五是工作程序常态化,三位一体实施规划与控规同步。

优化城市水务与竖向融合,全力打造水安全韧性城市的几点思考

汤 钟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

汤钟主任工程师通过回顾城市竖向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发展需求,分析国内外先进竖向规划案例,提出要完善竖向规划纵向传导机制,并对推进城市竖向体系建设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构建竖向顶层设计,二是系统梳理竖向与城市洪涝安全衔接关系,三是结合智慧城市平台打造竖向数据底座,四是重视生命线工程竖向。

太原市给水专项规划(2021-2035 年)

曹玥锋

太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工

曹玥锋高工以太原市给水专项规划的编制思路为载体,介绍太原以问题为导向,以水定城,构建真实本底的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以低碳、安全、智慧为发展目标构建高质、高效、高水平的应急检测体系,协同推进太原市供水体系高质量发展。

分论坛3

城市竖向规划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

分论坛3以“城市竖向规划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为主题,由工程规划专委会委员、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司绍林,工程规划专委会委员、珠海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波主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专业副总工程师王志刚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所长刘明宇作特邀报告,并邀请邀请7位专家作主题报告。

主持人:司绍林

工程规划专委会委员,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主持人:王 波

工程规划专委会委员,珠海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高

特邀报告:研究城市发展逻辑——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趋势

王志刚

工程规划专委会委员,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专业副总工

王志刚副总工程师以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现代城市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逻辑,指出了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和热点,提出了“融合城市发展,重视系统协调”的基础设施发展新方向。

特邀报告:韧性背景下超大城市竖向规划体系与方法研究

刘明宇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所长

刘明宇副所长梳理了目前竖向规划存在体系不完善、编制方法和内容深度缺乏相应的规定、管控不到位等问题,以《广州市竖向规划编制工作指引》为例介绍了“竖向总体规划-竖向详细规划-竖向实施性规划”的三级竖向专项规划体系,明确了竖向规划纵向实施传导机制。讲解了竖向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和主要内容,提出了建立“评估反馈-更新维育”机制的规划管控建议。促进了竖向规划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

城市滨海地区竖向规划建设探索与实践

江 腾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主任规划师

江腾高级主任规划师阐述了滨海地区竖向规划的新需求、新理念与新方法,并通过深圳沿海区域竖向规划项目,生动展示了滨海地区竖向规划协同陆海统筹与联动开发的积极探索与成功实践。

双碳目标下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方法和路径探讨

蹇庆鸣

工程规划专委会青年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城乡规划系副主任、小城镇规划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蹇庆鸣副教授指明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关注广大县域的差异化低碳发展问题,根据差异化特征,制定差异化目标,开辟差异化路径,通过“基础设施-碳排放”关联性研究,提出涵盖6个维度、19个指标的城镇基础设施减碳固碳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城镇基础设施低碳发展提供应用示范。

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规划方法与实践

孙志超

工程规划专委会青年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

孙志超副总工阐述了“双碳”背景下我国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规划面临的挑战,对发电、储能、充电三类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进行了技术分析,系统介绍了分布式光伏、超级快充设施、新能源储能等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规划技术方法。

“ 双碳” 目标下电力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探索

赵 扬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五院总工

赵扬总工介绍了天津市电力空间布局规划的实践经验,即通过科学预测用电负荷,促进本地电源高质量发展,同时搭建韧性智慧的电网结构和高效集约的设施廊道,促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双碳背景下区域综合能源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席江楠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席江楠工程师阐述了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综合能源规划的新形势、新政策、新要求,探讨了区域综合能源规划的必要性,以张家湾设计小镇为案例具体展开分析了区域综合能源规划内容及与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融合的初步探索。

台风灾害情景下沿海电网防台应对措施

黄毅贤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电网规划设计工程师

黄毅贤工程师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分析近几年台风对输电、配电、变电造成的灾损影响,科学评估厦门市电网面临台风及其造成的洪涝、风暴潮、地质灾害等风险。根据厦门市综合防灾减灾与城市韧性目标,结合城市规划发展与坚强局部电网规划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按照目标引领统筹规划原则,提出“优化完善局部电网网架、差异化设计建设电力设施、加强本地保障电源建设、考虑空间统筹的电网规划、开展保障支撑体系建设”电网韧性提升的实施策略。因地制宜提高电网“生命线”通道相关重要线路、变电站建设标准,以纵向优化电网抵御台风灾害能力为主,同时横向统筹电网专项规划指引空间布局,以点带面地增强电网应对极端天气能力,提升城市韧性。

城市高密度地区市政设施高质量统筹规划创新

陈锦全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专业副总工

陈锦全副总工介绍了城市高密度地区的现状与趋势,总结了城市高密度地区市政设施在规划、建设层面面临的“多”、“小”、“难”三大挑战,制定了“合”、“减”、“分”、“控”四大策略,提出了市政场站与管线统筹规划的创新思路。

现场调研

12月9日上午,与会人员实地调研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阅江路与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永庆坊。阅江路道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滨水活力区,创建市民理想的滨水生活,齐聚文化、品质、生活、共建四大亮点。永庆坊以西关风情为特色,融汇人文古建、传统艺术、国际休闲、时尚潮流于一体的广州核心历史文化街区,凝聚了骑楼故居、西关大屋、粤剧粤曲、广彩广绣、美食铜艺等博大精深的广府文化。调研结束后,参会代表对广州市在推进高质量高品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韧性方面的工程规划建设表示高度赞赏。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专业委员会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广东省海岸带景观格局稳定性的独特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定量因果本研究针对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下海岸带景观格局稳定性(CLPS)受损问题,通过重力转移模型、标准差椭圆、热点分析和时空立方体模型,定量分析了1985-2020年广东省海岸带CLPS的迁移路径与演变特征。研究发现CLPS与县域GDP呈倒"U型"关系,存在显著阈值效应,并通过地理收敛交叉映射(GCCM)模型证实区域经济发展是CLPS变化的驱jvzquC41yy}/gknqvtgeg7hqo1tfy|k14286/:6142863:532:;96B62:0nuo
1.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加强韧性海岸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国内中新网盐城9月25日电(记者 徐珊珊)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24日在参加2025全球滨海论坛“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协作与滨海实践”特色活动时表示,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岸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推动韧性海岸研究与建设,提升沿海地区适应能力。 jvzq<84yyy4ukkjv0et0ew4Kpuzbp}4fqoktvrh142862B4v42862B77a9>77>;90jznn
2.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解决方案:佛罗里达州自愈牡蛎礁项目的最新进展未来展望:可持续的海岸保护解决方案 自愈牡蛎礁项目的实施不仅是对海岸防护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是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的重要一步。该项目通过结合工程技术与自然生态,展示了如何利用牡蛎的自愈能力来增强海岸线的稳定性和抵御风暴的能力。研究人员在佛罗里达州的圣安德鲁湾安装的自愈牡蛎礁结构,利用定制设计的混凝土模块为jvzquC41yy}/hxwyctjqc}myc{4dqv4357:55
3.汇聚全球智慧,聚焦绿色韧性生态海岸未来——第一届海岸生态防护本次研讨会的设立,瞄准海岸带生态屏障建设国家需求,源于共同的科学与应用问题:在气候变化与沿海开发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提升海岸防护能力,实现减灾、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正如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彭忠研究员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我们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推动工程与生态融合,为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防jvzq<84yyy4tmuje0giow7jfw0io1wtfg1=94=
4.中国科学院学部“海岸带人海耦合与系统韧性”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戴民汉院士作“海岸带人海复合系统的演化、临界点与韧性”的主题评述。报告从海岸带人海复合系统的演化、临界点与韧性出发,围绕海岸带人海耦合机理与系统韧性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介绍了人海复合系统的演变进程。他在报告中指出,海岸带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但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下,近海环境持续恶化,生态jvzquC41ogr/zvz0gf{/ew4kphu0399414:2;A3jvo
5.专家视点|海岸带韧性:陆海统筹生态管理的核心机制基于土地-水-生物多样性的联结测度海岸带韧性,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等胁迫下的海岸带韧性演变(规划-吸收-恢复-适应),诊断和识别处于预警状态的重要组成要素和关键位置,进而提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具体建议,实现陆海统筹的适应性管理。其中,自然基础设施和自然-人工混合基础设施的建设应成为海岸带规划和管理的优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572<8;
6.2025年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专业题库3.选择一种你熟悉的海岸带环境问题(如海岸侵蚀、赤潮、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分析其成因、主要影响,并提出一个包含管理措施和生态修复建议的综合解决方案。*选择问题:海岸侵蚀(以红树林退化导致的海岸侵蚀为例)*成因分析:*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增加波浪和潮汐对岸线的冲击;风暴潮频率和强度增加;自然沉积物jvzquC41yy}/tnstgpjpe7hqo1vbrnw16:=4:@:880nuou
7.关注海岸淤蚀变化,守护江苏沿海发展生命线新华日报开展江苏海岸演变和动态发展趋势专题研究,研究新环境背景下的海岸演变机理机制,提高海岸演变趋势预测能力,为海洋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背景资料及决策基础。加强陆海统筹,在国土空间规划和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中关注海岸动态变化,留足弹性和韧性空间,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实施分区分类的海岸线管控,针对不同的海岸动态特征和区域jvzquC41zj4yjk~0pgz0rl4eqp532;63418:1ltpvgtua:536;630qyon
8.解锁自然的力量海岸带防灾减灾随着气候变化而日益加剧的海岸带灾害和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着沿海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期解锁自然的力量系列长文将带您了解海岸带生态系统(如红树林、珊瑚礁、牡蛎礁、盐沼湿地和海草床)抵御和减缓海岸带灾害的作用,并将重点解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如何提升海岸带韧性jvzq<84yyy4junsnkp4dp8xhaEG7EKK443G6D=775:IG6@=GE8HGGL>95a81;hG9D;64;M79:0nuou
9.积极应对气候风险对经济韧性的冲击理论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经济韧性进行重点研究。经济韧性是指在面临外部冲击和政策变革的情况下,经济系统表现出的恢复与反弹能力。随着气候变化议题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凸显,加强防范气候风险对经济韧性的冲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 世界气象组织报告表明,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4424802=641e:17<6/549:8?=80jznn
10.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教育通过整合卫星遥感、古气候等跨尺度数据,地球系统研究可区分自然波动与人为影响,明确当前极端事件的非自然性。基于此,地球系统科学不仅解析灾害链成因,还通过模拟不同减排路径下的风险阈值,指导气候韧性城市建设与灾害预警体系优化,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锚点。jvzq<84gfw4qgxung0ipo7hp1p70497712;1;8h322<.699984>5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