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的第一层,也是露在水面外的层次,叫:行为和事件。这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部分。比如,孩子在哭闹,一个同事今天迟到了,一个朋友突然不回你微信了。这些都是行为和事件。我们上面演示的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其实都停留在对这一层的反应上,也就是看到别人的行为,就开始评判、建议、批评。这样的沟通,往往是无效的。我们再往下说。冰山的第二层,叫感受。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产生了某种感受。这包括身体的感受和情绪的感受。身体的感受比如腰很酸、肩膀很紧、胸口发闷、头很疼,情绪的感受比如开心、生气、委屈、焦虑。
感受听起来是本能,但是要觉察到这一层,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从小就在被训练忽视自己的感受,为了达成人生的各种任务,我们必须把感受磨得钝一点。即使到了成年,我们有了更多自主权,也依然不知道自己此刻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就更别提感应别人的感受了。所以我觉得成年的过程,也是在恢复自己的感受,从而让自己重新鲜活起来的过程。
冰山的第三层,是感受的感受。这是更微妙的层次。比如,你因为某件事生气了,但同时你又为自己的生气感到愧疚。这个愧疚,就是“感受的感受”。比如,你看到同事升职加薪了,心里涌起一阵小嫉妒,但随即你又为自己的嫉妒感到内疚——觉得自己怎么能这么狭隘。这个内疚,也是感受的感受。如果你能感受到这个层次,说明你对自己或者他人的情绪已经有了精微的觉察能力。冰山的第四层,是观点。我们对一件事的感受,一部分来自本能,但还有一大部分是由我们所持的观点决定的。观点就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的信念、价值观、我们认为的世界规则。它们决定了我们对事情的情感反应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你有没有这种体验,有一件事,你特别想不通,感到很郁闷,于是找朋友聊天,朋友三言两语就把你给说通了,你心情一下子变好了。那你回忆一下,你的朋友做了什么呢?是不是就是从他的角度看问题,让你换了种方式想这件事,于是,观点变了,情绪就变了?记得有一次,我被一个人挑剔说,你这个人怎么不能跟别人一样呢?人家都这么干,你怎么就不能?当时我特别受打击,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于是就找朋友倾诉。结果你猜怎么着,我这个朋友回应说:“天,这不是在夸你吗?说明你很特别啊!你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啊?”这句话真把我惊呆了,我内心也对她生起了很大的佩服,我发现,原来还能这么想问题。我原本的信念是,跟别人不一样,就是弱,但是朋友的信念是,跟别人不一样,是特别。信念一变,感受大变。
还有,很多时候人与人的争吵,本质上是因为价值观不一样,而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比如,情侣之间容易因为花钱的问题争吵,甚至上升到“你不爱我了”这种层面。其实很可能是因为两个人的金钱观不一样。一个人觉得钱是用来享受当下的,另一个觉得存钱才有安全感。所以说如果我们跟一个人的沟通,能识别感受的同时,深入到观点的层面,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信念让他这么想问题,你对这个人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也能给彼此带来更大的启发和力量。不过观点这个层面,并不是冰山的最深层。在观点之下的,是冰山的第五层,期待。观点是,“我觉得这个事情是这样的”。而期待是,“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有的时候,一个人的观点就是这个人的期待。比如,有的人的观点是,“努力工作就会有回报”,而他的期待也是“我希望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那么在渴望底下还有层次吗?有的。这也就是冰山的第七层,也是最底层,叫做自我。什么是自我?简单来说,自我就是剥去所有外在标签后,你最本质的那个存在。不是你的职业身份,不是你的社会角色,不是别人眼中的你,而是你内心最深处那个核心。它是你天生的禀赋与人生阅历融合后形成的独特生命体,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萨提亚把自我称之为“生命力”。生命力这个词,最近挺火的,我们会听到有人评价:这个人好有生命力。其实这就是一个人他找到真我之后的状态。萨提亚说,自我是生命能量驻守之处,是你的灵魂所在。当一个人能够接触到自己的核心自我时,他就会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力量。
比如,你见过那种特别有感染力的演讲者吗?他们站在台上,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刻意的手势,他只是平静地讲述着,但你就是被深深打动了。那是触碰到了自我,并且接纳了自己的自我的人,所自然流露出的生命力。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我开头提到的那位老师,我相信她就是跟自己的自我产生深度链接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触碰到别人的自我。到这里,冰山的七个层次就为你分享完了。咱们再重复一遍,第一层,行为;第二层,感受;第三层,感受的感受;第四层,观点;第五层,期待;第六层,渴望;第七层,自我。这七个层次层层递进,最终通往一个人内心最深的部分。我们看到对方越深的层次,我们对他的理解就越深入。如果真正触碰到了这个人的自我层,那么你们之间的连接将会达到一种心灵相通的境界。而如果你拥有了穿越别人心灵的能力,你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也最温暖的力量。
而且,我觉得这个冰山模型特别强大的地方在于,它把“理解一个人”这么难、这么复杂的事情,拆解成了清晰的七层脉络,给了我们具体可操作的路径。你说菜市场里的那个妈妈不知道要重视孩子的感受吗?她知道,但是她依然选择在行为层面回应孩子,因为人的思维、行为都有惯性,靠自己突破不了。但是有了这个冰山模型,我们就有了打破惯性的抓手。
好,让我们回到刚才那个菜市场的故事。如果用冰山模型去跟这个孩子对话,会发生什么?我们来看看该怎么做。他蹲下来,和小男孩平视,停顿了几秒钟,轻声问:“弟弟,你还好吗?”这个时候,孩子的哭声渐渐变成了抽噎。——你看,这是在干什么呢?这就是关注孩子的感受,把跟这个人对话的层面由行为和事件层拖入到了感受层。继续问:“你看起来很难过,也很着急,是吗?”孩子点点头。这一步,作者还是在确认孩子的感受。
“发生什么事了呢?”孩子指着糖说:“我要吃糖。”“妈妈拿的那根糖,你要吃吗?”孩子摇头:“不要!”“你想吃糖,但不要吃那根糖,对吗?”孩子点头。“这根糖怎么了?你为什么不想吃呀?”你看,连续的这几个问题,就是把对话由感受层拉到了观点层,也就是真正地去搞清楚,孩子在想什么。
孩子指着糖说:“糖掉地上……脏。”原来,这根糖掉在了地上,他想吃糖,但不想吃脏了的糖,可是又不知道怎么表达。触及了孩子的观点层,我们就对孩子的表现非常理解了,也不用生气着急,换一根糖,孩子就高兴了。这个例子,还是比较简单的沟通。我们再举一个艰难一点的沟通案例。比如,催婚。假设,你妈妈又开始催婚了:“你看人家小李,比你小两岁都结婚了,你什么时候结婚,什么能让我抱上孙子?”
以前你可能会很烦躁地回应:“妈,我才刚30岁,急什么?”然后就是一场争吵。但现在,你可以用冰山理论来跟妈妈对话:
“妈,听起来你很着急,是吗?”(感受层)“当然着急啊,你都30了……”“你担心什么呢?”(继续探索感受)“我担心你一个人过得不好,担心你老了没人照顾……”“所以你希望我能有个伴,是这样吗?”(期待层)“对啊,我就是希望你开心快乐……”“妈,你这么关心我,我很感动。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我呢?”(观点层)“当然要人品好,会照顾你……”“听起来你希望我找到一个真正爱我的人,对吗?”(渴望层)“妈,谢谢你这么爱我。我也希望能遇到那个爱我的人,我们一起耐心等等好吗?而且你知道吗,有你这样爱我的妈妈,我已经感受到很多爱了。”
你看,通过这样的对话,你不仅理解了妈妈催婚背后的深层关爱,妈妈也感受到了被理解。母女之间的争吵变成了温暖的交流。从这个例子你能看到,我们实际去沟通的时候,不必拘泥于层次的顺序,不需要生硬地从第一层问到第七层,而是跟随谈话的节奏,自然地在各层间游走。冰山就如同吉他的琴弦。一把吉他只有六根弦,但用这六根弦,能弹奏出无数美妙的乐曲。只要你掌握了基本指法,就能弹奏属于自己的音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对话风格,所以能弹出不同的节奏与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