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之后,为了实现长期占领的目的,以及其在远东的军事和经济利益,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客观上推动了青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德国人同时对青岛港口与铁路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有力地推动了青岛港及其腹地的经贸发展。
德占青岛后,除了完成青岛栈桥(时称青岛铁码头)的主体工程之外,据史料记载,青岛早期历史上曾经围绕着半岛还有几座“栈桥”,均建造于1898年之后。
下面让我们随着德国强租青岛时期的港口图,让我们看看除了作为青岛百年象征和标志的前海栈桥之外,青岛的海滨还曾经有过哪些栈桥吧。
大鲍岛桥
大鲍岛栈桥于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被拆毁,后重建,现仍在使用。
据《1899-1900年胶澳发展备忘录》载,大鲍岛栈桥,为铁质装货桥,长160米,宽12.4米,1根桥墩在岸上,8根桥跟立于水中,桥上铺有3根标准轨距的铁轨及道岔。
衙门桥亦称“蜗牛桥”。据1900年第16期《青岛官报》刊载之10月17日通告:“衙门桥已建成并交付公众使用,主要是用于行人交通。”这座人行桥在今太平路、莱阳路与大学路交汇处,因其靠近原总兵衙门,故德人称其为衙门桥。
清朝著名学士劳乃宣曾经作过一首《海滨即曰》提到过蜗牛桥:“波光如镜暮山孤,两道长堤入画图。更复谁知是东海,宛然身已到西湖。”其中,“两道长堤”指的就是栈桥和蜗牛桥。
上世纪四十年代时,衙门桥还依然存在,但后期消失的原因以及具体的年代,却没找到史料记载。
阿克纳桥
阿克纳桥位于今东平路与四川路路口的西北,建于1898年-1899年,这是一座简易的小桥,方便于小型船舶停靠,人员上下,以及小宗货物的卸运。
1914年11月,日本占领青岛。阿克纳桥的名称变成了“有粉桥”。令人困惑的是,这座栈桥在这之后也突然消失了,具体原因及时间至今未能找到档案资料。
青岛栈桥,名闻遐迩,是岛城的历史象征和重要标志,因为老青岛对前海一线俗称“前海沿”,所以它也被称为前海栈桥,那么你是否知道青岛还曾经有过一座后海栈桥呢?
1934年,青岛港务局决定在西镇四川路附近海岸修建海军栈桥,其主要用途是供中外海军泊船之用,具体位置在现在的轮渡西侧。因作为军用码头使用。它最初的名称叫“海军栈桥”,两边的门垛上有着“海军栈桥”的字样。
海军栈桥的使用目的逐渐成为历史,后海栈桥也逐渐开始荒废。1958年栈桥上的栏杆被全部拆除,大炼了钢铁。栈桥也因长期得不到修缮维护,损毁严重,顶端有部分桥体坍塌于海上。后来,后海栈桥海域被填海造地,海岸线被推进,沿海成了内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建设轮渡码头时,残余的后海栈桥彻底消失。
大港一号码头和二号码头之间的舢板浮桥
莱因·威斯特法伦煤业辛迪加煤桥,位于前海东侧,即上图标注的无名桥,1900-1901年建造,是座临时桥,存世时间不长。
本期分享,仅希望用一个简要的汇总描述,让我们一起了解那些消逝已久的记忆,原来青岛的历史上,还曾有过这些栈桥的称谓存在过......
本组图文感谢热心网友“涧中细流”的资料提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