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作者
成陶副会长 赵泽高
四川省成都市大弯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青白江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成都市特级校长,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人民政府督学,四川省中学校长协会理事。
国庆假期里,得以静心阅读姚文忠先生赠我的《师陶实学文存》,实在受益良多,在这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细读详览,现今终于有启卷细品的机会,这给我的教育实践启发了新的思路。开卷不易,一读竟觉爱不释手,一则文如其人,卷中文字与生活、学术印象中的姚老超然一致,没有虚文,直奔问题;二则文章观念新颖,文义易懂,不刻意故弄“莫测高深”,与一些“大家”风格迥异;再是我对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研究肤浅,姚文忠先生将一些教育理论论述的疑处难点析之以理,或共享己见,或晓释解疑,使我受到诸多启迪,故有捧读爱不释手之感。
现就阅读学习《生活是陶行知课程理论的主轴》一文,对大弯中学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谈谈体会。
学校课程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必要前提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怎样来实现立德树人,就必须回答“以什么样的课程来教育人、引领人和发展人”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并就中小学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系统构建,对国家课程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进行重新梳理,对学校的校本课程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对校本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满足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有效课程支持。大弯中学在“适佳文化”的引领下,以“生态教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抓手,为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样化课程。
读完《生活是陶行知课程理论的主轴》一文后,我深受启发。陶行知先生认为:“新课程要从社会和个性两方面讲。从社会这个方面来讲,要问这个课程是否合乎世界潮流,是否合乎共和精神……更从个性的一面讲来,谁的事谁教,小孩子的事教小孩子,农人的事去教农人,方才能适合。”姚文忠先生在分析了陶行知先生的课程观后,将陶行知课程观的意义概括为:第一,陶行知课程论是系统而全面的;第二,陶行知课程论是丰富的;第三,陶行知课程论是实践着的(即是可操作的);第四,陶行知的课程论对实施必备的条件是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和比较周密的管控的。
大弯中学在实施生态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问题与实验问题之疑惑,我从该文中得到了下列启示:一是构建大弯中学生态校本课程体系必须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作为一个系统全面进行考虑;二是生态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做到内容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三是生态课程必须结合学生、学校和地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使其落到实处;四是生态课程体系的落实,必须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撑,及物质保障和人才支持。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应不断完善、发展和创新
大弯中学生态课程体系建设,从启蒙到探索,从探索到全面推行;从零散到系统,从个体到整体,历经十余年,期间一些理论思考的困惑和实践的困难,在“陶行知教育哲学立场上的改变和发展”中得到启示,更加坚定了我们完善和丰富学校课程体系的决心和信心。
文中写到:陶行知在课程哲学的认识上经历了不断的反省。第一个阶段,执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的理念。第二个阶段,认定“行是知之始”,对知和行的认识翻了一个筋斗。从而主张在“做上教”和在“教上学”才是真教和真学。姚文忠教授认为,读书的说法要改变,书因为做的需要而读,应该叫“用书”。在教和学的关系上,从“教授”而为“教学合一”,再发展为“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主张,来了一个180°的翻转,继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
大弯中学构建生态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十余年的探索中不断完善和丰富,我们过去为自我否定而苦恼,为打破原有“理想设计”而彷徨。学习了陶行知课程思想建设之后,我们也有了深刻的反思:一是课程理论及体系的建设,一定是一个实践、反思、建构、再实践、再反思、再建构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自我否定和打破“理想王国”是必然的;二是每一次否定和打破,都必然是一次跨越,必然更加接近学生“需求”实际,更加接近教育目标对课程体系的需要;三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始终要以人为本。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孩子,要将发展学生、成长学生、关爱孩子,放到课堂体系建设的中心位置,始终不能忘记我们生态课程体系建设的初心。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与教学的操作体系相衔接
完善而丰富的课程体系固然十分重要,但它必须与教学的实际操作相结合我们的课程才能落实,或者说我们的课程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进行课程研制时,首先要编制出课程目标,然后组织和选择课程内容,继而才是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陶行知关于平民教育课程目标是:一是培养人生与共和国民必不可少的精神与态度;二是训练处理家常信札账目等的应用文件的能力。在制定完课程目标后,如何加以落实?陶行知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既有调查、借鉴、研制和实践,还有在实践后的反省和修正。陶行知强调教学过程是实施课程的重要环节,他认为在这里教师发挥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他特别重视教学中角色搭配:教师、艺友、学生。主张先生也是学生、学生也是先生;在教学班方面,班无固定大小,有大班、有中班、也有小班,一切皆由“人性化和个性化”而定。在教学内容上主张“生活历”来组织,“教学做合一”。提倡“社会即学校”,注重环境要素,始终强调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大弯中学在践行生态教育的理念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陶行知的课程和教学操作体系,我们总结了如下经验: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重视“体验”与“经验”;二是教学内容上,应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通过学生感知和熟悉的人和事、环境与体悟,去选择教学内容、去实施教学,学生才会真正的领悟和“进入”;三是带着问题去学,要本着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就能解决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更能解决学生的能力问题。我们学生之所以没有学习兴趣,高分低能,这不能怪学生,这与我们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切合学生实际有关;四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人本思想,保护学生的个性,课程应该丰富且具有选择性,不能“流水线式”地培养学生;五是教与学中,要注重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在交往中互动中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处事、如何待人,“教师、学生、艺友”在相互学习中成长。
陶行知先生的课程理论,初学起来不像我们现代课程理论那样“周密系统”,但细细品味,它的完整性、深刻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就会逐渐显现,随后你会发现,似乎我们现代的许多课程理论都稍逊一筹。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1年11月刊/栏目:知行合一
编辑 | 张競之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897次推送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