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创新高的趵突泉黑虎泉,竟有万年“泉龄”专家揭秘真相澎湃号·媒体澎湃新闻

近期,济南趵突泉、黑虎泉接连刷新最高水位纪录,成为市民、游客热议的焦点话题。然而,泉水如何形成?泉水有多大“岁数”?轨道交通建设运行是否会影响泉水喷涌?带着这些公众关切的问题,记者专访了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济南泉水保护团队负责人李传磊。这位深耕水文地质领域近30年、与泉水“结缘”20载的专家,为我们揭开了济南泉水的神秘面纱,也展现了科技赋能泉水保护的生动实践。

独特地质造就“天下第一泉”,三大模式守护泉水喷涌

“济南泉水能名扬天下,核心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地质结构和地理环境。”李传磊的解读从地质构造切入。他介绍,济南地处泰山隆起北翼,属于平缓的单斜构造,南部巨厚的石灰岩地层经长期构造运动与溶蚀,发育出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及地下暗河,构成了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地下管网”;而市区北部的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体质地坚硬、不透水,致使地下水向北径流受阻于市区汇集,在强大水头压力作用下转为垂直向上运动,最终穿岩溶裂隙而出,形成了如今千姿百态的涌泉景观。

要让这份自然馈赠长久留存,科学保护是关键。早在2003年泉水复涌后,八〇一保泉团队就首次向济南市主管部门提出“调蓄补源、采外补内、开源节流”三大保泉模式。“‘开源’就是引入黄河水替代地下水为供水水源,‘节流’则是减少地下水开采。”李传磊解释,在枯水期需通过人工补源维持水位——利用玉符河、兴济河等南北向支流的地下渗漏优势,将地表水回灌地下,有效减缓市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如今,“生态补源”已成为济南泉水保护的常态化措施,为泉水持续喷涌筑牢了“水安全屏障”。

230个监测点+世界领先模型,破解泉水保护“密码”

济南泉域水源面积广阔,岩溶水径流通道呈裂隙状或呈管道状,不规则的分布给泉水保护的数值模拟研究带来极大挑战。“没有监测数据,保护就没有依据。”李传磊说,为精准掌握泉水动态,团队在济南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部署了230个自动化监测点,实现水位、水质的全程实时监测;在此基础上,他们建成了国内首个泉域岩溶地下水数值模型,研究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建立模型的难点在于跨学科融合——要把水文地质演化规律转化为计算机能‘读懂’的语言。”李传磊回忆,由于专业壁垒,团队需先向计算机技术人员详细讲解水文地质模型的核心逻辑,若模型不符合地质规律,还要反复沟通调整。而模型建成后的价值显著:它能根据降雨量预测泉水状态,为保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比如降雨量充足时,通过模型可精准判断地下水开采量,确保泉水既不“泛滥”也不“断流”。

揭秘4.6万年“泉龄”,为申遗注入地矿力量

泉水不仅有“生命”,更有悠久的“年龄”。此前,济南泉水的出露年代一直是个谜,直到八〇一保泉团队通过创新研究给出了答案。“趵突泉、黑虎泉等重要泉群广泛分布着砾岩,泉水多从砾岩裂隙流出,而砾岩形成后才会有泉水。”李传磊介绍,团队通过研究砾岩与泉水沉积物的形成年龄,结合同位素测年技术与古气候演化规律,首次用碳-14法推算出济南泉水的“泉龄”——距今46000年至23500年。

这一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当前,济南市正积极推进“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泉龄”作为申遗的关键要素之一,不仅极大提升了济南泉水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更为申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地质科学支撑,让这份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遗产更具说服力。

轨道建设与泉脉保护“和谐共生”,多领域探索城市发展新路径

随着济南城市建设加速,轨道交通建设与泉脉保护的关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23年济南泉脉保护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让“二者和谐共存”从愿景走向实践。“规划是基础,精准研究是关键。”李传磊指出,从地质条件看,经十路山大路至顺河高架一带因泉水出露位置较高,最易受地铁建设影响,团队对此区域进行了重点细化研究。

在轨道线路规划与站点选址阶段,团队会先监测敏感地带的泉水最高水位,确保线路和站点高于最高水位2-3米,预留安全距离;随后通过地球物理勘探精准定位泉脉,采取“导流+避让”措施——用“U”形管原理构建地下管道引泉北上,像“打吊针”一样避开泉脉“大动脉”,从影响较小的“毛细血管”区域施工;建设中抽排的地下水会全部回灌,建成后还将定期监测,避免壅水现象,保障地下水正常流动。

“泉水保护不能只聚焦轨道交通,还要关注其他重大建筑工程对泉脉的影响。”李传磊表示,未来,他们将持续探索泉水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共融共生之路,让“泉城”的名片在发展中愈发鲜亮。(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彭栋)

THE END
0.你好,我是济南!这是我的泉水新名片但到了济南城内,却遇到了拦路虎——岩浆岩。这里的岩浆岩致密完整,水很难从其中通过。于是泉水一咬牙,只好一路向上,冲破地面,喷涌而出,造就了济南“家家泉水”、“七十二名泉”的风景。世界各地,绝无仅有。 济南泉水成因地质剖面图 图源: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 jvzquC41yy}/j~grf0ipo8mwdrj0t|x1eospdrqg1kteg3jvor@exsvgpzJfF8392;46:8989799?745
1.保泉护泉,山东省地矿局成功研发“济南泉水保护地下水监测平台”山东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彭玉明介绍,省地矿局发挥人才、科技和资料优势,围绕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依法保泉、科学保泉、生态保泉目标,开展水文地质基础调查和岩溶地下水系统研究,先后实施各类勘查、科研与保护项目1000余项。2023年,济南市政府与省地矿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济南泉脉保护技术研究中心”,标志着泉水保护工作jvzquC41yy}/j~grf0ipo8mwdrj0t|x1eospdrqg1kteg3jvor@exsvgpzJfF84;::57
2.白泉呈现"涌沙奇观"地下水位上涨激活地质秘境济南社会10月16日,随着近期地下水位持续上涨,济南东站东侧的白泉生态保护风貌区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白泉涌沙"地质奇观,在白泉核心的泉池内,珍珠般的水泡不断从池底涌出,顶起细碎的白沙上下翻腾,翻滚的白沙在泉涌作用下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沙盘",犹如一锅沸腾的芝麻糊,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jvzquC41pg}t0n750et0lwsgyu532;:/3232987247G29953234ivvq
3.这里讲了济南泉水的成因一楼进门处是两个恐龙模型 分别是巨型山东龙 平头鸭嘴龙 化石 镇馆之宝 和棘鼻青岛龙 旁边是魏格纳等著名的地质学家 不过居然有门捷列夫 我觉得地质博物馆有他有点牵强了 15:22 我们从三楼开始向下参观 首先看石海奇珍厅 这里讲了砚台石 药石 化石类观赏石 岩石类观赏石 镇馆之宝狗头金就在这里 狗头金的产地jvzquC41o0iutru0eqs0yngcrr5zq~4vtkvtjxtv1rgjrjn1fgzbku4fgvgjnHftvkimgRi?3::189735(otJrigPc|Cc{B[GU,tgxB2(v}pl~rrycqfwyB2(crmkjsegKj>399;3:?'uri?3;>67>>3
4.专业助力白泉生态重建科学护航千年名泉喷涌“保水源、保路径、保古韵”为核心目标,综合运用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试验等先进技术,历时数月完成系统性工作,构建了白泉泉域水文地质模型,查明白泉及周边9处历史名泉(如丫丫葫芦泉、漂泉、灰泉等)的具体位置、出流标高及水文动态,为泉池修复及生态提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确保了泉水可jvzquC41uf~x0rvknw4dqv4ujcxf1bX2{OY1zWo[yPZJ7W|0jvsm
5.济南首份地下“查体报告”泉城路等不宜建地铁新浪山东地质模型告诉了我们什么? 泉水成因:跨过经十路地下水遇“天窗”成泉 相关负责人表示,济南泉水补给区为南部山区,主要是受降雨、河道渗漏补给,由南往北运动,在市区受到隔水的辉长岩体阻挡,水位抬高,沿灰岩裂隙通道涌出地面,这便是城区泉水的大致成因。 具体说来,南部山区主要为石灰岩地层,地下水可在这一地层储存和运jvzq<84uf0yjpj3eqo4dp8sgyu5c1;537/6:/;91fgzbku2khzof{v{979?2::3u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