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源泉之城,为何是济南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可偏偏有一种水,在地底下嘟噜噜地往上冒,甚至能一喷三尺高。

这种水,就是泉。

图1:“泉”字,就像一股向上喷涌的水

泉,是一种水文地质现象,是地下水在地表出露的一种形式。其实,泉不仅有从地面向上喷涌的,也有在重力作用下,随着地势汨汨向低处流动的。向下流动的泉水,循规蹈矩的,倒是很好理解。但是向上流动的泉水,如此桀骜不驯,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首先要从物理上的连通器原理说起。

两个联通的容器,其水面会保持一致,而当一侧不断加水时,另一侧的水就会流出,当两侧高差很大时,水则会由于两侧压力差,喷涌而出。

图2:连通器原理(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地下水赋存在地下的岩石和土壤的孔隙中,并在其中穿行流动。

有的岩土孔隙多,含的水多,水也能够很轻松的在其中流动,我们将这样的地层称为“含水层”;

有的岩土孔隙少,含的水少,水也很难在其中穿过,我们将这样的地层称为“隔水层”。

有的含水层,只有底部有一层隔水层,上部拥有自由水面,我们称之为“潜水”。这就如同一片地下的“湖泊”,遇到地势低洼处,就会倾泻而下。由潜水形成的泉,我们称之为“下降泉”。

而有的含水层,被两个隔水层夹在中间,就如同U型管的管壁夹住了水流,我们称之为“承压水”。当它露出地面时,就会喷薄而出。由承压水形成的泉,我们称之为“上升泉”。

(a)下降泉

(b)上升泉

图3:泉水的成因类型[1]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由于水和管壁的摩擦,水在“水管”中流动的时候,随着流动距离的不断增加,水流出时所能达到的高度也逐渐减小。

就如同从前我们常用的水塔:距离水塔越远的人家,水龙头流出的水,动力就越小。在地层中流动的地下水,穿梭于岩石和土壤的孔隙中,阻力比在光滑的玻璃管中大的多。

因此,想要形成泉,不仅要在地形上有足够的高度差,还要有利于水流动的地层,使得含水层能够保持足够的地下水位。

什么是地下水位呢?

地下水位,指的是地下水面相对基准面的高度,一般用海拔高度来表示。对于潜水含水层,其顶部水面的海拔就是其地下水位;但对于承压含水层来说,由于其水流受到上部隔水层的限制,水面并不能够达到其水位高度。因此需要打一口监测井,根据井中水面的位置来测量其地下水位。

图4: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示意图

提到泉,有一座城市,就因之而得名。这就是“泉城”——济南。

图5:济南夜景,左下角蓝色构筑物为泉标

济南泉水的形成,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水文地质条件。

济南的地势南高北低,其南部山区,树木茂盛,水源充沛,且为大片灰岩地区。

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水的作用下极易溶解,从而形成大量溶洞,利于水的流动。

在南部山区汇聚的泉水,一路向北,畅通无阻。但到了济南城内,却遇到了拦路虎——岩浆岩。这里的岩浆岩致密完整,水很难从其中通过。

于是泉水一咬牙,只好一路向上,冲破地面,喷涌而出,造就了济南“家家泉水”、“七十二名泉”的风景。

图6:济南泉水成因地质剖面图[1]

“七十二名泉”,不是自大,倒是谦虚了。

在济南老城区仅2.6km²的范围内,就有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分布有大大小小136处名泉。连同市郊及济南市所辖的章丘、长清、平阴境内的名泉,总数达733处之多[2]。世界各地,绝无仅有。

图7:济南老城区四大泉群分布图

趵突泉

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参观了趵突泉,叹为观止,将其封为“天下第一泉”,并在泉畔题下了“激湍”两个大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隐如雷。”

元代画家赵孟頫诗作《趵突泉》写道:“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形容趵突泉水汽氤氲,声势浩大。可见趵突泉气势之壮,水势之旺,景色之美。

图8:“天下第一泉”——趵突泉,三股水勃勃喷涌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图9:冬天的趵突泉,云雾润蒸,如入仙境

注:浅层地下水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当地年平均气温附近。趵突泉的水温全年大约恒定在18℃,因此冬暖夏凉。冬季泉水喷涌,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

五龙潭

据说这里曾是隋末唐初名将秦琼的故居。民间传说,在一场暴雨过后,大宅陷落,不知所踪,只留下一个深渊,随后被水填满,称为五龙潭。

历史已不可考,如今只有这一池碧水,保守着遥远的秘密。

图10:深不见底的五龙潭,不知隐藏着多少秘密

黑虎泉

黑虎泉,可以说是济南最富有生活气息的泉。每天清晨到傍晚,都有大批济南市民来此打水、嬉戏。它把清凉与甘甜,馈赠给了千家万户。

图11:黑虎泉畔,济南市民争相打水

珍珠泉

珍珠泉,泉涌如其名。此泉从地下冒出,如同一串串珍珠,翻转直上,晶莹透亮。

传说此泉串串“珍珠”,是由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所化。当时山东大旱,娥皇、女英在此带领父老乡亲祈雨、掘井,当终于找到水时,远方却传来舜帝病倒的消息。于是娥皇、女英只好与众乡亲告别,临别之际,一串串泪珠洒落大地,化作一眼眼清泉,泉涌如珠。

图12:平静的珍珠泉。有诗曰:“娥皇女英异别泪,化作珍珠清泉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泉水带给济南的,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杜甫途径济南,受好友李邕相邀赴宴,望着开阔的大明湖,想到古今济南泉水滋养的风流人物,在历下亭旁留下“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名句。

图13:大明湖,一个由泉水汇集成的湖泊。杜甫即饮宴于此。

李清照在济南度过了最幸福的少女时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荷塘里的嬉戏,成为她一生的回忆。

图14:李清照故居的漱玉泉。她的词集就因此泉而得名。

辛弃疾晚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腔热血誓死杀敌的豪迈,也许正是因为想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

图15:公元1161年,金人南侵,21岁的辛弃疾带队奋起反抗。此后戎马一生,再没有回到家乡。

赵孟頫回乡时途径济南,感慨于济南层林尽染的秋色,绘制了《鹊华秋色图》,赠送给祖籍为山东但却从未来过的好友周密。从此,“鹊华秋色”一图,成为济南的一张名片。

图16:元代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是书画史上著名的佳作。

老舍把济南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对济南赞不绝口,写下了《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吊济南》、《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赏》等优美的散文。他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图17:1930-1934年,老舍在济南,迎来了自己第一个创作高峰期。

泉,在济南这座城市,不仅仅是一种水文地质现象,一种自然景观,更成为一种象征,孕育了这里的人与文化。

四千多年前,先人择泉而居,在这里发扬了灿烂的“龙山文化”。

如今时过境迁,历史的遗迹早已模糊,但这一泓泓泉水,从远古流到今天,滋养着这里的人们。

图18:龙山文化的黑陶蛋壳杯,其器壁最薄仅0.3~0.5毫米

然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济南的泉水也曾一度陷入停喷的窘境。

为了恢复泉水,济南人提出“节水保泉,关爱家园”的口号,开始了一场“保泉”行动。

济南“保泉”行动的成功,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THE END
0.你好,我是济南!这是我的泉水新名片但到了济南城内,却遇到了拦路虎——岩浆岩。这里的岩浆岩致密完整,水很难从其中通过。于是泉水一咬牙,只好一路向上,冲破地面,喷涌而出,造就了济南“家家泉水”、“七十二名泉”的风景。世界各地,绝无仅有。 济南泉水成因地质剖面图 图源: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 jvzquC41yy}/j~grf0ipo8mwdrj0t|x1eospdrqg1kteg3jvor@exsvgpzJfF8392;46:8989799?745
1.保泉护泉,山东省地矿局成功研发“济南泉水保护地下水监测平台”山东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彭玉明介绍,省地矿局发挥人才、科技和资料优势,围绕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依法保泉、科学保泉、生态保泉目标,开展水文地质基础调查和岩溶地下水系统研究,先后实施各类勘查、科研与保护项目1000余项。2023年,济南市政府与省地矿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济南泉脉保护技术研究中心”,标志着泉水保护工作jvzquC41yy}/j~grf0ipo8mwdrj0t|x1eospdrqg1kteg3jvor@exsvgpzJfF84;::57
2.白泉呈现"涌沙奇观"地下水位上涨激活地质秘境济南社会10月16日,随着近期地下水位持续上涨,济南东站东侧的白泉生态保护风貌区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白泉涌沙"地质奇观,在白泉核心的泉池内,珍珠般的水泡不断从池底涌出,顶起细碎的白沙上下翻腾,翻滚的白沙在泉涌作用下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沙盘",犹如一锅沸腾的芝麻糊,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jvzquC41pg}t0n750et0lwsgyu532;:/3232987247G29953234ivvq
3.这里讲了济南泉水的成因一楼进门处是两个恐龙模型 分别是巨型山东龙 平头鸭嘴龙 化石 镇馆之宝 和棘鼻青岛龙 旁边是魏格纳等著名的地质学家 不过居然有门捷列夫 我觉得地质博物馆有他有点牵强了 15:22 我们从三楼开始向下参观 首先看石海奇珍厅 这里讲了砚台石 药石 化石类观赏石 岩石类观赏石 镇馆之宝狗头金就在这里 狗头金的产地jvzquC41o0iutru0eqs0yngcrr5zq~4vtkvtjxtv1rgjrjn1fgzbku4fgvgjnHftvkimgRi?3::189735(otJrigPc|Cc{B[GU,tgxB2(v}pl~rrycqfwyB2(crmkjsegKj>399;3:?'uri?3;>67>>3
4.专业助力白泉生态重建科学护航千年名泉喷涌“保水源、保路径、保古韵”为核心目标,综合运用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试验等先进技术,历时数月完成系统性工作,构建了白泉泉域水文地质模型,查明白泉及周边9处历史名泉(如丫丫葫芦泉、漂泉、灰泉等)的具体位置、出流标高及水文动态,为泉池修复及生态提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确保了泉水可jvzquC41uf~x0rvknw4dqv4ujcxf1bX2{OY1zWo[yPZJ7W|0jvsm
5.济南首份地下“查体报告”泉城路等不宜建地铁新浪山东地质模型告诉了我们什么? 泉水成因:跨过经十路地下水遇“天窗”成泉 相关负责人表示,济南泉水补给区为南部山区,主要是受降雨、河道渗漏补给,由南往北运动,在市区受到隔水的辉长岩体阻挡,水位抬高,沿灰岩裂隙通道涌出地面,这便是城区泉水的大致成因。 具体说来,南部山区主要为石灰岩地层,地下水可在这一地层储存和运jvzq<84uf0yjpj3eqo4dp8sgyu5c1;537/6:/;91fgzbku2khzof{v{979?2::3u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