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地理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济南市”,为什么会被称为“泉城”济南的济水,被挤没了泉群泰山

或许是大多人对济南的第一印象

其实,以“泉城”闻名的济南

总共有大大小小800多处泉

鼎鼎有名的大明湖,也是由泉汇集而成

济南还有全国唯一一条全部由泉汇成的护城河

是北方难得一见的“水乡”

01

济南为什么那么多泉?

居然是因为泰山,没错就是那座“五岳之首”的泰山。

济南的泉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地区,在地质上,这里和泰山同属“泰山凸起”地块。距今约1亿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挤压并俯冲,在燕山运动影响下,地层发生广泛“X”型断裂,其中一个断块沿断裂垂直抬升,构成泰山的雏形。 此后,构造活动不断,而地块受力不均,两端抬升速度不等,发生掀斜运动,南部“翘”起来,最终形成泰山,北部相对低, 岩层呈现向北缓倾,加之南高北低的地势,水的“北移”有双倍助力。

▲ 图中粉色为不透水地层;绿色系列皆为含水碳酸盐岩层,在适宜部位形成泉水;蓝色系列是形成市区泉群的主要含水层。该图用于示意整体特征,实际岩层倾角约10°,含水层间也会夹有隔水层。图/《济南千佛山断裂与文化桥断裂导水透水性研究》王鑫等

济南南部的泰山余脉分布有大量碳酸盐岩地层,每个细分单元厚度百米级,整体厚达上千米,它极易被水溶蚀形成溶孔、溶沟、溶洞;大气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到其中,遇到隔水地层阻挡时,便沿着地层倾斜方向由南向北流动,如同“水滑梯”,向济南市区的地下奔去。反观地表,水基本渗漏,河床大部分时间干涸,形成“旱谷”,这是温带喀斯特的特点之一。

到了济南市区,这里接近“泰山凸起”地块边缘,中生代的岩浆曾沿地块间隙在此形成侵入体,大致椭圆状,东西长45公里,南北最宽20公里,分布面积460平方公里。这种岩浆岩不透水,构成了地下“水坝”。

地下水在此富集,水位升高,也加强了碳酸盐岩的溶蚀,在巨大的静水压力下,沿着溶隙或裂隙等通道上冒,形成汩汩泉水。在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约2.6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集中分布着济南市区的四大泉群,共计上百个泉点。

02

不可不提的市区四大泉群

济南最出名的莫过于趵突泉。它是古泺水源头,商朝就有文字记载, 至少喷涌了3500年。老舍曾赞叹: “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同在千佛山地垒的五龙潭,就没有趵突泉那么“幸运”。地下水上覆岩浆岩阻水层,只能从这里的裂隙发育带上涌。还好,此处岩浆岩厚度只有45-60米,不至于“出不了头”。

地下水在这里也不只形成一泉, 五龙潭泉群共有28泉。其中月牙泉是济南市区泉里喷涌所需地下水位最高的,约29米,其它泉一般只需26-28米。 只要见到“月牙飞瀑”,市区名泉一定全部喷涌。不少市民以此为尺关切地下水位保护状况。

珍珠泉泉群镶嵌在济南老城中心,多达74处,和济南老街巷发生着最多的联系。与五龙潭类似,主要是地下水穿过岩浆岩裂隙发育带形成的面状溢出泉。珍珠泉就是由串串气泡似万斛珠玑得名。

黑虎泉泉群是市区四大泉群中最年轻的。这里是济南人最常来打水的地方之一,总可见形形色色的工具,极富生活气息。泉水ph7.6-7.9,中性至弱碱性;含菌量少;重金属少;含有益微量元素,锂、锶、偏硅酸含量接近天然矿泉水标准;泉水来自地下,少受地表温度和气温影响,基本保持15-20°C,冬暖夏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全国唯一全由泉水汇成的护城河,也使济南尤为特别。画舫穿行其间,载着泉城的故事。

一、济南的济水,被挤没了

济南,因处于济水(济南)之南而得名(与之命名相近的还有 济宁、济阳、 济源等)。济水的源头在 今河南济源,最终经山东而入渤海。但是,如今济水已经在地图上消失,而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济水的河道。也就是说,济水的消失完全是黄河泛滥、改道的“副作用”。1855年,黄河于河南兰考决溢改道,夺占大清河河道,济水从此彻底消失。

二、 黄河之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黄河之名,源自其裹挟了大量的泥沙,“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黄河下游以“多淤、易决、善徙”著称,入海口频繁改道。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千米,对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由于黄河的泥沙量巨大,(入海口附近河道)常有改道或到处溢流,从而导致入海口三角洲不断延伸摆动。

三、肥城,不是合肥城

肥城(市)是山东中部的县级市,由泰安市代管。西周时,肥族人( 白狄别种)散居于此,古称肥国(因是子爵国,故又名“ 肥子国”)。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始置肥城县,以旧“肥国”而命名。合肥(市)是安徽的省会,位于皖 省中部,其名源于肥(淝)水,即以肥水出紫蓬山,分为二支,流至此地后合二为一,故称之为“合肥”。

四、史前文化,详见大汶口

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地区处于大汶河流域,气候暖湿,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既利于上古人类的定居、繁衍,又适合农业生产(大汶河自东向西穿行而过,滋养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属于一类典型的“大河文明”)。

五、黄河以北,京杭运河湮塞

京杭运河贯通中国南北,在地理上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实现了南北社会资源的大跨度调配。其中 ,黄河以南段经多年整治,已实现全线通航,但黄河以北段至今仍然断航。具体的断航湮塞的原因,与海运兴盛(漕运衰败)、黄河改道(淤塞)等有关,而且这两大因素几乎是同时发生作用的,即清末的航运近代化(改走海路)和黄河大改道。

六、 黄河山东段,尽是地上悬河

由于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在山东等地形成了高达10米的地上悬河。实际上, 地上悬河是河床淤积与人类筑堤束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黄河大堤是黄河下游(河南省、山东省境内河道)两岸修筑的束范河水的堤防。由于黄河下游流经区域,地势低平,加上中上游泥沙冲刷量大,大量的黄河泥沙在此沉积,形成高河床的“地上悬河”。为了“约束”黄河之水,两岸堤坝越修越高,但随之而来的是泥沙难以外泄,河床逐渐升高(或称河滩)的状态。

七、黄河“地上河”,阻断京杭运河南来北往

穿越黄河是京杭运河黄河以北山东段通航的关键。由于黄河山东段地上悬河的状态,黄河河床、水面远高于地面,将京杭运河截断 ,导致京杭大运河的南北段无法完全连通。不过,就目前的技术而言,穿越黄河并不是无解,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有下穿(厄里斯河底隧道)、平交、上跨三种。上跨黄河与公路上建设立交桥类似,在黄河上“架槽”,船舶从黄河上部拖过。平交是通过多层分级水闸的方式逐级升降,让船只通过升船机器跨越黄河。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 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

THE END
0.你好,我是济南!这是我的泉水新名片但到了济南城内,却遇到了拦路虎——岩浆岩。这里的岩浆岩致密完整,水很难从其中通过。于是泉水一咬牙,只好一路向上,冲破地面,喷涌而出,造就了济南“家家泉水”、“七十二名泉”的风景。世界各地,绝无仅有。 济南泉水成因地质剖面图 图源: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 jvzquC41yy}/j~grf0ipo8mwdrj0t|x1eospdrqg1kteg3jvor@exsvgpzJfF8392;46:8989799?745
1.保泉护泉,山东省地矿局成功研发“济南泉水保护地下水监测平台”山东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彭玉明介绍,省地矿局发挥人才、科技和资料优势,围绕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依法保泉、科学保泉、生态保泉目标,开展水文地质基础调查和岩溶地下水系统研究,先后实施各类勘查、科研与保护项目1000余项。2023年,济南市政府与省地矿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济南泉脉保护技术研究中心”,标志着泉水保护工作jvzquC41yy}/j~grf0ipo8mwdrj0t|x1eospdrqg1kteg3jvor@exsvgpzJfF84;::57
2.白泉呈现"涌沙奇观"地下水位上涨激活地质秘境济南社会10月16日,随着近期地下水位持续上涨,济南东站东侧的白泉生态保护风貌区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白泉涌沙"地质奇观,在白泉核心的泉池内,珍珠般的水泡不断从池底涌出,顶起细碎的白沙上下翻腾,翻滚的白沙在泉涌作用下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沙盘",犹如一锅沸腾的芝麻糊,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jvzquC41pg}t0n750et0lwsgyu532;:/3232987247G29953234ivvq
3.这里讲了济南泉水的成因一楼进门处是两个恐龙模型 分别是巨型山东龙 平头鸭嘴龙 化石 镇馆之宝 和棘鼻青岛龙 旁边是魏格纳等著名的地质学家 不过居然有门捷列夫 我觉得地质博物馆有他有点牵强了 15:22 我们从三楼开始向下参观 首先看石海奇珍厅 这里讲了砚台石 药石 化石类观赏石 岩石类观赏石 镇馆之宝狗头金就在这里 狗头金的产地jvzquC41o0iutru0eqs0yngcrr5zq~4vtkvtjxtv1rgjrjn1fgzbku4fgvgjnHftvkimgRi?3::189735(otJrigPc|Cc{B[GU,tgxB2(v}pl~rrycqfwyB2(crmkjsegKj>399;3:?'uri?3;>67>>3
4.专业助力白泉生态重建科学护航千年名泉喷涌“保水源、保路径、保古韵”为核心目标,综合运用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试验等先进技术,历时数月完成系统性工作,构建了白泉泉域水文地质模型,查明白泉及周边9处历史名泉(如丫丫葫芦泉、漂泉、灰泉等)的具体位置、出流标高及水文动态,为泉池修复及生态提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确保了泉水可jvzquC41uf~x0rvknw4dqv4ujcxf1bX2{OY1zWo[yPZJ7W|0jvsm
5.济南首份地下“查体报告”泉城路等不宜建地铁新浪山东地质模型告诉了我们什么? 泉水成因:跨过经十路地下水遇“天窗”成泉 相关负责人表示,济南泉水补给区为南部山区,主要是受降雨、河道渗漏补给,由南往北运动,在市区受到隔水的辉长岩体阻挡,水位抬高,沿灰岩裂隙通道涌出地面,这便是城区泉水的大致成因。 具体说来,南部山区主要为石灰岩地层,地下水可在这一地层储存和运jvzq<84uf0yjpj3eqo4dp8sgyu5c1;537/6:/;91fgzbku2khzof{v{979?2::3u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