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蔡**(实名认证)
IP属地:湖北
下载本文档
《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通过视频、图片识别喀斯特地貌。(区域认知)2.能够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并分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综合思维)3.通过观察不同优美的自然地貌景观类型,形成感受美的观念。(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特点。难点:如何识别喀斯特次级地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播放以《我爱你中国》为音乐背景的幻灯片,幻灯片中精选了全国各地的景观图片,如河流景观、风沙景观、海岸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体现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对祖国有着千姿百态的景观地貌产生自豪感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二、课堂进行1.导入身在学校的同学们没有时间去远的地方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刚才在视频中让大家观看了一下祖国的各地美景,其实大自然才是最厉害的雕刻师,它以鬼斧神工之力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有惊涛拍岸的海岸地貌,大漠黄沙的风沙地貌,小桥流水的河流地貌,其中有一种地貌它的形成像润物无声历经百年甚至万年才能形成,那就是溶岩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2.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与分布利用喀斯特地貌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元素碳酸钙,再对比全国石灰石和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图得到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与分布。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与特点(1)类型:让学生自主学习识别喀斯特次级地貌的类型包括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洞、石钟乳、石笋、石钟乳和石帘等。特点:首先总结学习归纳描述地貌特点的一般方法,利用“观”、“别”、“述”三步;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学习喀斯特次级地貌类型的特点,并带领学生一起描述溶沟地貌的特点;最后小组合作完成其他喀斯特地貌类型的特点并对次级地貌类型进行空间尺度和成因尺度上的分类。(3)问题探究通过地貌外观形态简要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影响,然后探究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4.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通过对中国天眼的分布原因分析进一步分析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到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2)能力提升:设计学生比较喜欢的旅游知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让学生设计一段导游词充当当地小导游给大家介绍桂林山水,导游词中必须包含地貌景观的特点。5.课堂总结《喀斯特地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过“五种地形”的内容,主要是以外部形态为指标将地形划分为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和盆地;而高中课程在此基础上使用了其他的分类方法,如根据成因将地貌划分为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等,又根据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分为了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根据喀斯特地貌的空间位置分为了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因此,学生对于本节喀斯特地貌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支撑,同时又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本节课是面向高一上学期的学生,经过初中地理的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储备,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能够分析简单的地理问题。但是他们对于问题的看待常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综合分析的能力也比较弱,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本节课理论性较强,出现了“景观”的概念需要理解,所以课前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预习,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时间来讨论,教学过程当中应注意循序渐进、多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口、动手、动脑,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问题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喀斯特地貌》效果分析本课知识结构明确,线索清晰。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线设计了三大方面的内容,三部分内容相辅相成串联为一节课,收到了以下效果。1.视频、图片典型形象,引人入胜,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2.学案设计层层递进,问题设置细致、有效,有效的引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3.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通过自主活动、小组活动掌握知识并学会学以致用。4.案例的选取经典、实用,充分挖掘了新闻和社会热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5.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同时激发学生对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感受美的科学观。《喀斯特地貌》教材分析本章是继大气圈、水圈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虽然只有两小节内容,但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地貌为后面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好基础。根据课标要求选取了第一节四种常见地貌类型的首个地貌--喀斯特地貌,并融合第二节地貌的观察的部分知识。“喀斯特地貌”主要介绍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与分布,二是喀斯特地貌特点的描述方法,三是简单了解喀斯特地貌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该内容有两条线索,主线或明线是喀斯特地貌景观,暗线或辅线是各种喀斯特地貌景观之间的联系。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因此本节内容在两条线索的牵引下设计这三方面的内容。《喀斯特地貌》评测练习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读“我国某地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完成1~2题。1.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2.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B.风力侵蚀C.海浪侵蚀D.流水侵蚀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七百弄乡位于广西西北,处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和斜坡地带,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分布密度最大的峰丛洼地。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七百弄峰丛洼地与路南石林、桂林峰林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典型岩溶地貌(或称喀斯特地貌),七百弄是其中知名度最低的一个,几乎无人知晓。七百弄人的饮水,是依靠水柜解决的。水柜,就是收集雨水的蓄水池,当地人称“水柜”,可能含有“珍贵”的意思。图1和图2分别是七百弄地理位置图和峰丛洼地地貌景观图。(1)推测峰丛洼地的形成过程。(2)分析七百弄峰丛洼地知名度低的原因。(3)简析水柜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喀斯特地貌》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本节课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与分布,喀斯特地貌特点的描述方法以及喀斯特地貌对地理环境影响。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学以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和对大自然的保护责任意识。本堂课有优点也有不足,现总结如下:1.本节课设计思路基本是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本人在设计之初主要考虑了整个地理核心思维的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提纲挈领的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本节课完成了教学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设想。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生成新的知识。这样由现象到结论、有理论到实际的处理,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分析出结论的成功喜悦感,进而激发兴趣,增加自信。3.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善于自主探究问题,从而最终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用于解决其他的地理问题。4.本节内容都是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喀斯特地貌的真实感和现场感。5.本节课容量有点大,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讲解有些深奥,对初中地理指导掌握不扎实的学生学习来有些吃力。《喀斯特地貌》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重点落实“地貌类型”和“地貌景观特点”两个相互联系的内容,方法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关于“地貌类型”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既有所限定又相对灵活,只规定了数量但没规定类型,这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