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宽阔水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宽阔

在宽阔水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宽阔

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11月27日早,当飞机从北京大兴机场起飞,由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办公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贵州省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贵州省林业局主办的2023年宽阔水保护区“关注森林 生态科考”随即拉开帷幕。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贵州省遵义市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属于高原山地省份,有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我们的飞机还没有降落就充分感受到了天无三日晴,由于目的地遵义机场大雾的原因,我们只能备降重庆,然后等雾散去后再飞遵义。

“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物多样性。”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贵州省洞穴协会副秘书长、贵州地理学会理事周文龙介绍说,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比较典型的类型。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娄山山脉东部斜坡地带,是乌江一级支流芙蓉江的主要发源地,良好的植被和生态使其成为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

“我们保护区全境处于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西南境内,是黔北大娄山喀斯特台原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生物多样性区位节点十分重要,物种丰富,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亮叶水青冈林为主体的典型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黑叶猴、红腹锦鸡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以及大量野生珍稀动植物,现已查明分布生物资源共646科4541种。”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纪委书记、副局长杨昌乾介绍说。

“我们本次生态科考活动划分地质组、植物组、动物组(黑叶猴为主)、鸟类组、两栖组等,每组人员由专家、学生、社会人士及巡护员组成,共同完成本次科考任务。活动后分组分享此次科考的收获、感受及思考。”本次活动的专家顾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敏燕说。

28日清晨,生态科考队伴随着朝阳向着双河洞出发。

双河洞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温泉镇,根据贵州绥阳双河洞国际洞穴科考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最新科考成果。目前,双河洞已探明连通长度达409.9公里,纵深达912米,是世界第三长洞、亚洲第一长洞,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白云岩洞系。

“这次科考,除了突破新的洞穴长度和纵深排名之外,科考人员还在双河洞中陆续发现了熊猫等新的古生物化石及多处地质遗迹点。”周文龙表示。

行走在幽深的洞穴中,科考队员们如同进入了遥远的时代,努力找寻着地质变迁中形成的遗迹。

“地下暗河会有多长,它会和洞穴等长吗?”“这种岩洞的形成是造山运动的结果还是水流冲刷的结果?”“在几亿年的漫长地质岁月里,这里会形成怎样的生物群落?”同学在发问。

“我希望同学们先去寻找,然后我们再一一对应剖析。” 周文龙回答。

一路走,一路探寻,一路讲解。

△王庆胜 摄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李寒晴说,此次我们在双河洞的探查主要是沿着水流的下游向上游溯源,经过一路上的观察我发现水流冲击岩石从大块岩石,变为小块岩石,再到下游变为鹅卵石状,最后再变为沙砾状。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水在溶洞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今天第一次听闻神奇的植物——‘灯光植物’,它在昏暗的洞穴里借助点点微光就能长出自己的天地,这值得惊叹与敬佩,但它却破坏了景区,它所分泌的植物有机酸会损害景观,至今未能找到根除它的办法,以后可以作为研究方向。”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叶奕萱表示。

周文龙说,喀斯特地貌的地质地貌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相联系的,就像岩洞水流中的两栖动物一样和地形地貌气候关联紧密。

宽阔水拟小鲵,与黄斑拟小鲵相近似,但本种背面斑块近圆形,头长约为头宽的1.55倍。分布极为狭窄,仅见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区特有种。

11月28日晚,科考队在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中心管理站的溪流中,发现了宽阔水拟小鲵成体。

两爬动物专家、茅台学院副教授李仕泽介绍,宽阔水拟小鲵形态特征雄鲵全长162mm,雌鲵全长150~155mm;头部扁平,卵圆形,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无唇褶。该鲵生活于海拔1350-1500米的较高山区的灌木、乔木林、茶树丛和草丛。成鲵在非繁殖季节期间远离水域陆栖生活,多栖息于植被繁茂、杂草丛生、地表枯枝落叶层厚、阴凉潮湿的地方。

“两栖动物们一般都在夜晚行动,而且成体的拟小鲵还喜欢往土地里面钻,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发现一只,属实很幸运。”叶奕萱激动地说。

作为国际重要鸟区之一的宽阔水自然保护区,是极为重要的鸟类繁殖地、理想的鸟类研究和教学基地。此次生态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观鸟。

我们到达时,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胡灿实正和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中心管理站的伙伴们一起进行鸟类环志工作。

胡灿实介绍,开展鸟类环志工作是国际鸟类监测的重要手段,一个环志对应一只鸟,这样不管在全球任何地方发现这只鸟,就可以还原出这只鸟的飞行轨迹。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中心管理站负责人肖息说,我们中心是贵州省第一个鸟类环志工作站,我们的工作人员都经过环志培训,除了开展鸟类环志工作外还负责鸟类健康监测工作。

“我们的鸟类监测就像疫情期间的核酸检测,我们也要取样检测,将数据上传。”肖息介绍说。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科考队员为两只鸟类佩戴了环志,并放归自然,使它具有全球鸟类身份证。

“我有幸捧到了小小的黄臀鹎,感受到小鸟温热的胸脯紧贴着我的手背,我的手指能亲昵地抚摸黄臀鹎的小爪子,无声中,我与它交换了彼此的思绪,我通过它看到了自由的蓝天,它也似乎回应我的留恋,在我手上暂待须臾方离开。”参与小鸟放飞的叶奕萱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保护区记录鸟种持续增加,和前期比较增加35种,记录鸟种达267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重要鸟区。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增加6种,达到45种。”肖息说。

据杨昌乾介绍,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现有野生重点保护动植物共112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云豹、豹、白颈长尾雉等9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红腹锦鸡、豹猫等58种;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水青树、黄杉等42种。

△红豆杉

本次生态科考的另一个重点任务就是考察亮叶水青冈、珙桐和黑叶猴等旗舰物种。

太阳山,是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内的最高点,海拔1700多米。站在山顶瞭望塔上,俯瞰四周,森林、湖泊相间。壳斗科的亮叶水青冈,是这片林地里绝对的高个子。从发苗破土开始,它就毫不在乎周边湿度、光照强弱,只是一个劲地向上生长,直至占据森林顶层,撑开巨伞般的树冠。

在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亮叶水青冈的面积,有1300公顷,是全球原生亮叶水青冈林中,规模最大的。而从太阳山到月亮湖一带,又是宽阔水亮叶水青冈最集中的区域,有很多大到需两人或更多人才能合抱的树木。

△亮叶水青冈

主要从事亮叶水青冈研究的遵义师范大学教授张仁波介绍,作为山上的旗舰物种,亮叶水青冈并不欺负“邻居”。亮叶水青冈和邻居们,共同营造出的森林形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

“宽阔水亮叶水青冈林的存在,不仅因为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同类原生林。更重要的是,它和众多的邻居,为人类保存着众多的生物基因,也孕育了宽阔水的众多溪流。这些溪流聚成芙蓉江源,注进乌江,流入长江,滋润大地。”张仁波说。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胡国雄说,珙桐色花奇美,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因为珙桐树的花朵盛开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白色鸽子,又被称为“鸽子花”。

一路走,一路观测,一路记录,学生们的问题虽稚嫩,但在向着科学一步步靠近。

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珙桐(蓝果树科)类似鸽子翅膀的部分不是花瓣是总苞,花序最外面是特殊的叶片,中间的才算是头状花序;在寒冬开花的西南白山茶还有一个小鼓包,一碰就会放出孢子……

对黑叶猴的科考留有遗憾。尽管爬山涉水,长途奔袭,但黑叶猴始终没有进入科考队的视野。

资料显示,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亮叶水青冈林为主体的典型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黑叶猴、红腹锦鸡种群及其生境。目前,有黑叶猴约29群190余只,是全球黑叶猴重要分布区之一。

在黑叶猴的主要生境苏家沟一带,科考队员随护林员进入密林深处,在黑叶猴的主要出没地带守候,但一直没有和黑叶猴谋面。

护林员介绍,黑叶猴大都栖息在一些人迹罕至以及相对封闭的沟谷之中。黑叶猴一般都比较警惕,觉察到危险后就会立即钻入密林深处。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

一位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写道:我是黑叶猴组的,虽然我未能亲眼看到黑叶猴,但这并不妨碍我了解它们的故事。我们走了依山傍水的小路,看到了猴们喜欢筑巢的陡峭崖壁和崇山峻岭,希望下次来贵州我能在树上看到这些可爱的黑叶猴。

杨昌乾介绍,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一直高度重视科考工作,依托贵州大学、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宽阔水保护区内相继发现了宽阔水碎米荠、宽阔水假糙苏、绥阳半蒴苣苔、宽阔水耳蕨等新物种。其中,11月3日刚刚发现植物新种贵州玉头簪。

THE END
0.中国哪些世界遗产符合生物多样性标准?黄山生物圈保护区有2385种高等植物和417种脊椎动物,以全国0.044%的陆地面积,分布着全国6.92%的植物物种和9.55% 的动物物种。黄山-怀玉山区是我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3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属华东华中丘陵平原区)。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3626874197139:7;a?:;A56368/uqyon
1.《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新闻中心正式开放该宣传片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主视频。普者黑 别有洞天的生物乐园我国云南文山州丘北县的普者黑位于滇黔桂喀斯特地貌的核心地带。“普者黑”是彝语,意思是鱼虾丰美的池塘。这里有溶洞、湖泊、高原,喀斯特湿地。最为奇特的是,还保留住了喀斯特地貌区最为珍贵的地表水,形成了非常罕见的大jvzq<84o0pkxu7hevx4dqv4424703942;1GSVR=MuFP1IoYrvZ?ZXbUGcH82395;0unuou
2.杨胜天:统筹协调好乡村振兴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根据喀斯特地貌特征,统筹规划村镇布局,尽可能保留喀斯特峰丛林地与村镇交错分布的传统格局;注重保护喀斯特峰丛原有森林和动物资源,使生物资源密集分布且保持密切的信息交流;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村镇面积扩张的速度与规模,以森林保护政策扼制乡村居民用地的无限增加,避免村镇面积过大对生物多样性的阻隔作用增强。其次,要合理jvzquC41yy}/iƒsw0gjv0ls1kplp1:7;41738<90jvs
3.云上贵州生物多样性的王国贵州是喀斯特的王国,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成就了贵州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里喀斯特地貌的出露区域占贵州全省面积的73%,峰林、石林、峡谷、盲谷、溶洞、天坑等各种地貌类型应有尽有。 这里孕育了2.45万余种动植物,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这里是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生长着梵净山冷杉、辐花苣苔、喙核桃、异形玉叶金花、jvzq<84yyy4junsnkp4dp8xhaC948:::D3796=95FC>1E@F:F4767M566a81;h>G6G:8HO=940nuou
4.石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育政策研究.pptx1. 石淋区域的形成机制:分析石淋(岩溶)地区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其与水文条件相互作用导致的特殊喀斯特地貌,如溶洞、地下河、峰林等。2.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探讨石淋区域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岩溶发育过程带来的地质灾害类型(如塌陷、滑坡、地面塌陷等),以及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影响程度。3. 地貌对生物分布格局影响:jvzquC41yy}/vjtfqey/exr1r/7369=348;80qyon
5.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物功能性状对喀斯特小生境水热的响应机制【摘要】: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石漠化现象严重制约区域发展水平,威胁长江、珠江流域生态安全。喀斯特区生境异质性高,生态因子组合小生境类型多样,生境限制是石漠化治理的基础,同时决定着石漠化治理难度大。喀斯特小生境的水、热生态因子特征不同,但已有的研究不连续 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87=.39725663;>3jvo
6.我校生物与环境学院植物科学系科研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文章【南林新闻中心讯】近日,我校生物与环境学院植物科学系副教授段一凡,青年教师李蒙、许可旺,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等研究人员,依托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在国际顶级综合性刊物《Science》(影响因子47.728)第374卷第6568期发表题为“保护中国喀斯特洞穴生境”(Protect ChinjvzquC41yy}/pskw0gjv0ls1pn~x1;5442>438n478873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