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为了保证大家可以及时看见小轻松老师的推送,可将“轻轻松松学地理”设为星标(或者置顶)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小轻松老师的推送哦,看完如果能够给小轻松老师来个“赞”和“在看”那小轻松老师将会浑身充满力量,为大家奉送更多精彩的地理资讯和材料!
2024年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最后的冲刺阶段,
你还能做什么?
今天,一起来看看
地理学科思维与原理
一、宏观学科思维
1-地理学科考查思路
2-地理位置是区域认知的基础
3-四类必考“循环”是原理之本
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影响因素分析思路
1.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
2.影响蒸发(蒸腾)的因素
3.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4.影响降水的因素
5.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的最主要的因素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形
一般随坡度增大, 流速增大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分布区时, 河水易下渗, 地表径流量减少
蒸发
河流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时, 蒸发旺盛, 地表径流量减少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热力环流的分析思路
一个关键
确定近地面两地点的冷热。比热容大的地区白天气温较低, 夜晚气温较高;比热容小的地区白天气温较高, 夜晚气温较低。两地温差越大, 热力环流越旺盛
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①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 受热上升, 遇冷下沉。 ②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 从高压流向低压。先有垂直运动, 后有水平运动
三个关系
①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②风压关系:同一水平面上, 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③等压面的凹凸关系:大气受热时, 等压面低空下凹、高空上凸。大气变冷时, 等压面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通常所说的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的气压状况而言的。在同一地点, 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 冷下沉; ②热低压, 冷高压(近地面) ;③近地面与高空气压高低相反;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浓度变化的原因分析
自然过程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₂,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₂, 地壳中的碳会通过火山喷发和地质活动释放到大气中
人类活动
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CO₂;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会排放大量CO₂;大量破坏植被会减少植物对CO₂的吸收
海洋吸收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CO₂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这是消减大气中CO₂ 含量增加的最主要途径
(2)提高农田的碳汇功能可以从固碳和减排两方面分析:
4-五类必考“演化”问题
锋面与天气
锋面类型
冷锋
暖锋
气团运动方向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天气变化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 天气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 天气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迫抬升, 常带来大风、降温天气, 并可能伴有雨、雪
暖气团主动爬升, 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冷气团取代原来暖气团的位置, 气温降低, 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的位置, 气温上升, 气压降低, 天气转晴
雨区位置
锋后及锋面附近
锋前
降水特点
气旋反气旋与锋的生消
天气系统
气旋(低压)
反气旋(高压)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低, 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 四周低
气流方向
北半球
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 中心气流上升
顺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 中心气流下沉
南半球
顺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 中心气流上升
逆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 中心气流下沉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天气
冷暖气团对比
气流运动状况
锋生
气团同下垫面进行热量交换, 如果冷气团变得更冷, 暖气团变得更暖, 冷、暖气团间温度梯度增大, 利于锋生
相向或同向速度不同的气流, 在辐合过程中, 可促使冷、暖气团接近, 水平温度梯度增大, 利于锋生
锋消
气团同下垫面进行热量交换, 如果暖气团失热更多, 或者冷气团得热更多, 都会使冷、暖气团间的温度梯度减小, 利于锋消
水平气流辐散则促使冷、暖气团远离, 水平温度梯度减小, 利于锋消
台风的生消过程
台风的形成条件
台风的形成机制
台风的消亡
植被的演替
湖泊的演化分析思路
地质地貌的演化分析思路
河流阶地成因的分析思路
地壳升降运动
当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以侧蚀为主,此阶段塑造出阶地的平坦面,如河漫滩; 地壳上升,流水下切,形成阶地坡,原来的河漫滩洪水期也不再被水淹没, 河谷两侧阶地形成。 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可以形成多级阶地,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运动。越接近谷底,阶地形成年代越新;阶地位置、级别越高, 形成年代越老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影响河流水量和含沙量。气候变干, 河流水量减少,植被稀疏,坡面侵蚀加强,河流含沙量相对增多,此时河床抬高;气候变湿,河流水量增多,植被茂盛,河流含沙量相对减少,河流下蚀,形成阶地
侵蚀基准面下降
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蚀加强,形成阶地。 引起基准面升降的原因是地壳的升降
【敲黑板】一些坚硬的岩坎、湖泊与河流的汇口等,起着暂时、局部控制河流下蚀的作用,称为侵蚀基准面, 其升降会引起河流的冲淤和平面上的变化或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引起的海面变动
河流袭夺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城市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5-五类必考“收支”问题
分析湖泊等水体水量变化的原因,需要明确不同类型的水量变化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有时候,题目中还会暗含一些信息,提示我们可以用水量收支思路分析,如:
(1 )分析湿地、沼泽的形成:来水>去水
来水多
降水丰富; 冰川融水量大; 河流补给较多
去水少
(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 蒸发弱;地势低洼, 排水不畅;冻土发育, 不易下渗;植被丰富, 涵养水源能力强
(2 )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思路
来水量大
气候——降水多, 降水变率大;水系——流域面积大, 支流多, 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排水不畅
地形——地势低洼, 不易排出;水文——河道弯曲, 排水不畅;人类活动——占用河道
调洪蓄洪能力差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等
(3 )气候干旱的分析思路
降水量小
内陆地区: 深居内陆, 水汽受沿途山脉阻挡, 降水少
沿海地区: 地处盛行风的背风坡, 盛行下沉气流, 降水少; 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降水少;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气流下沉, 降水少
季风气候区: 地处季风气候区, 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冬季降水少
河谷地形区: 地处河谷, 盛行下沉气流, 降水少
气候异常区: 降水少
蒸发量大
低纬度地区: 纬度低, 气温高, 蒸发旺盛
中高纬度地区: 多大风天气, 蒸发量大; 春季回温快(夏季气温高) , 蒸发旺盛
保水量小
地表裸露, 蒸发旺盛, 植被少, 涵养水源能力差
(1)已知湖泊盐度,分析其成因
(2 )已知湖泊汇入和流出河流情况,分析湖泊性质
湖泊汇入和流出河流情况
湖泊盐度变化
湖泊性质
有河流汇入,有河流流出
湖泊盐度稳定
淡水湖
有河流汇入,无河流流出
湖泊盐度不断升高
咸水湖
热量收支分析角度
大气多年平均状况
收入: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潜热输送+湍流输送
注: 潜热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从一个相转变到另一个相(如从固体变为液体)所放出或吸收的热, 有熔化热、汽化热等。
地球表面小规模的、不太强的、无规则的空气运动造成的热量交换, 称为湍流输送
支出: 大气辐射(射向地面的+射向宇宙空间的)
地面多年平均状况
收入: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辐射
支出: 地面辐射+潜热输送+湍流输送
全球多年平均状况
收入: 太阳辐射
支出: 射向宇宙空间的( 大气、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全球变暖的热量收支状况
地球(地面和大气) 热量收支是平衡的, 这就使全球平均气温比较稳定。 但人类活动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大气保温效应加强, 使地球热量收支失去平衡, 导致全球变暖
土壤肥力收支分析思路
土壤矿物质
收入: 外力搬运输入( 泥沙沉积、风力搬运); 岩石风化; 人类活动补充(施肥)等
支出: 植物吸收; 雨水淋溶、径流侵蚀;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土壤有机质
收入: 枯枝落叶; 动物残体、粪便等; 人类活动补充( 施肥、秸秆还田)等
支出: 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 雨水淋溶、径流侵蚀;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6-两类必考“生物”问题
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影响生物生长、分布、活动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
光照、空气、温度、水、土壤等。 光照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
等。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 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
生物因素
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生物, 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生物与生物
之间的关系, 通常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就地保护
在生物的原产地开展对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如在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或国家公园, 在保护珍稀物种的同时, 还需要对物种的生存环境进行维护
迁地保护
把由于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 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 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
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开展科普宣传, 提高民众保护濒危物种栖息地(如湿地、森林等) 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开展科学研究
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和政策, 建立珍稀动物基因库等
间种与套种、轮作、混种的比较
间种
指的是在一块土地上, 同一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
套种
指的是在一种作物生长后期, 种上另一种作物, 两种作物共同生长的时间并不长
轮种
指的是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在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作物
混种
指的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且生长季节相近的作物, 按一定比例混合后, 种在同一块土地上
基于生物习性的农业区位分析方法
步骤
具体内容
第一步: 提取材料中介绍生物习性的信息
性喜什么, 如水、热、肥等;
“怕”“忌”“惧”什么, 如怕冷、怕干、水质要求高等
第二步: 提取材料中生物的特征
如根系深浅、叶片大小、植株高低、果实甜度、生长期、开花期等
第三步: 分析区域环境特征
分析自然特征, 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
分析人文特征, 如人口、城镇、产业、交通、科技等
第四步: 结合生物习性和区域特征, 总结区位因素
结合农业区位理论, 从有利于生物生长和分布的角度总结区位因素, 答题时注意要有因有果
7-五类必考“区位”问题
影响农产品销售的因素
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和意义
8-四类必考“工程”问题
港口的区位条件分析---“满分良港”口诀:
地处海湾风浪小,港阔水深泊位多,不淤不冻保通航,地形平坦利建港;
江海联合运量大,经济发达腹地广,依托城市发展强,政策科技来保障。
具体内容如下表:
思考角度
答题术语
自然条件
水域条件
水 深、 风浪、结冰期、淤积情况等
港阔水深, 利于大型船只的停泊和航行;位于港湾(山地环绕) , 背风、避浪;终年不冻( 无冰期长) , 通航时间长;泥沙含量小, 航道不容易淤积
陆域条件
地形、地质等
地形相对平坦、开阔, 利于港口设施建设
人文条件
社会条件
交通转运、经济腹地、城市依托、政策
交通运输便利, 可以实现江海 ( 水陆) 联运;
经济腹地广阔, 客货运输需求量大;
以大城市为依托, 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政策支持
(如对外开放地区建自由贸易港)
技术条件
填海造陆、应对自然灾害等
科学技术为港口建设提供保障
内贸货物中转口岸的作用和优势
1、提高物流效率:提供仓储、分拣、配送等服务,避免货物延误和滞留。
2、降低物流成本:通过口岸的集中仓储和配送,降低物流成本。
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周边地区吸引物流、仓储等相关企业入驻,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
资源调配工程的意义
效益
调入地区
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
获取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获得经济效益
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扩大相关产业规模, 完善基础设施, 获得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