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师大中国地理课件中国中部地带ppt

认证主体:郭**(实名认证)

IP属地:江苏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中国地理教程教学课件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中国中部地带,包括内蒙古、晋陕甘宁、川渝、云贵4个地理区域,共有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中部地带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分布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和地形斜坡的过渡性是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本底,成为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汇和农牧交错的典型地带。

中部地带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产业密集地带,亦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带,形成以成渝都市群为核心、由多条交通工业走廊组成的区域经济格局。

本章前言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中国中部地带

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关键词内蒙古高原(thePlateauofInnerMongolia)黄土高原(LoessPlateau)四川盆地(SichuanBasin)云贵高原(Yunnan-GuizhouPlateau)川渝地区(Sichuan-Chongqingarea)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第一节内蒙古地区

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

第三节川渝地区

第四节云贵地区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第一节内蒙古地区草原文化基地草原畜牧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草原、灌丛草原、森林高原与山地季风边缘南粮北牧东林西铁遍地是煤草原文化基地水土流失天然草地保护天然林保护水源地保护风蚀沙化盐渍化内蒙古自治区(面积、人口与民族区域自治)区位:地跨三北、边连两国

逻辑框架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一、地理区位介于37°24′N~53°23′N,97°12′E~126°04′E之间,东西横跨2400km,南北相隔1700km,土地总面积118.34×104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北部与俄罗斯、蒙古等国接壤,是中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本区拥有4200km的边境线,18个边境口岸,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位于蒙古高原的南部;跨越五类生态区,从森林到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跨越内陆河流域和太平洋流域内外流域,兼有农区和牧区,也是自然环境脆弱、农牧文化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典型的地区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一)环境结构二、地理概况

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地貌结构上表现为山地与高原、平原交错分布。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原、平原的转换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镶有低山、谷地和盆地,水土流失较严重。。

属于典型的中温带,降水量东西地域差异显著,季节和年际变率大、寒暑变化剧烈。本区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波动中升高的趋势,而降水量则呈现出波动中下降的趋势。气候的不稳定,使得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第一性生产不稳定。

自然植被及土壤覆盖的地带模式从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煤炭”(二)资源结构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煤田广布

共发现煤田320多处,累计探明保有储量为2256×108t,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2位;煤炭资源不但储量大,煤层厚,而且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易于露天开采。探明储量在100×108

t以上的煤田主要有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伊敏煤田、霍林河煤田、胜利煤田。

全区森林总面积约

2050.7×104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7%,在全国各省区中居第一位。探明的黑色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铬,其中铁矿资源最丰富,目前已发现大小铁矿产地250多处。东林西铁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南粮北牧

大兴安岭—阴山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山地的西北部为高原牧业和蒙古族居住分布区,山地的东南部为平原、丘陵农业和农牧交错区、以及汉族和蒙汉杂居区。阴山以南为外流区,属黄河、海河水系,流水侵蚀严重,农业为主,以北则是内流区,以风蚀、干燥剥蚀为主,牧业发达。阴山是内蒙古“南粮北牧”的分界线。山南的河套平原素有“黄河百害,惟富一套”、“塞上米粮川”之称。

河套平原草原畜牧业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种类繁多,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适宜于饲养大畜,特别是养牛。中部和南部的典型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营养,适于饲养马、牛、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宜于养羊。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牲畜的优良放牧场地。西部的荒漠草场很适合骆驼的生长。

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年份GDP/亿元人均GDP/(元·人-1)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212.217371.011.317.7197858.031732.745.421.91990319.3147835.332.032.720053822.81606715.744.140.2(三)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GDP为3822.8亿元,第一、二、三产业15.7∶44.1∶40.2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城市、交通和产业结构铁路交通是经济建设的大动脉公路实施“三横九纵十二出口”的总体规划建设边防公路和区内重要经济干线公路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以名牌产品和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为依托,发展以绿色品牌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重点开发羊绒、牛奶、羊肉、牛肉、皮革、马铃薯、玉米、小麦等主导产品产业化系列,强化羊绒、牛奶、羊肉深加工产品在全国的领先优势能源重化工产业。能矿资源匹配良好,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煤电转换,加快“西电东送”。丰富的煤炭源为高耗能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提供了充裕的能源保障

2005年,原煤产量22064.5×104

t,占全国的10.1%,居全国第2位。东部的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三大褐煤基地向东北输送电力,中西部的达拉特、托克托、丰镇、海渤湾和准格尔等向京、津送电。该区是世界上罕见的稀土资源集中地区,储量占全国的97%以上,是世界其他国家总储量的5倍,居世界第一。三大特色产业的布局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成吉思汗陵园

草原文化旅游产业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奇异的原始森林、绚丽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围绕草原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三大主题,以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旅游区,呼和浩特、包头、赤峰历史文化旅游区,成吉思汗陵园民族风情旅游区三大景区为重点。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内蒙古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突出建设“一线”、“三区”,全面实施“十大工程”,努力实现环境优美、兴区富民、边疆稳定“三大目标”。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一线”是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三区”是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开发区、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开发区、稀土科研和生产出口开发区“十大工程”是生态建设工程、交通建设工程、信息网络工程、水资源开发和节水灌溉工程、城市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文化基础建设工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工程、生物高技术工程、草原文化旅游工程和农村牧区小康村建设工程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三、草原畜牧业基地(一)内蒙古草原草原面积8666.7×104hm2,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1.7%,居全国第1位。草原大部分保留天然状态。第一节内蒙古地区表13–2

内蒙古草原的主要特征特征指标/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代表群系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小针茅草原标志层片中生杂类草旱生丛生禾草旱生小半灌木优势土类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盖度/%40~7520~4010~15地上生物量(干重)/kg·hm-22000±800~1000200±每平方米平均种数201511旱生植物/%24.549.178.0中旱生植物/%37.931.716.5中生植物/%36.719.216.5景观外貌岛状森林与草甸草原丛生禾草,连续分布小半灌木,矮草草原内蒙古草原的主要特征

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二)畜牧业优势具有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区位优势、绿色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成为国家级草原畜牧业-畜产品基地。羊毛和羊绒是内蒙古畜产品的两大优势。内蒙古是国家毛纺工业基地之一,毛线、毛料、毛毯等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内蒙古著名的牲畜品种有:

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及锡尼河马乌兰察布草原的乌珠穆沁肥尾羊科尔沁草原的草原红牛、科尔沁细毛羊锡林郭勒草原的苏尼特肉羊乌兰察布草原的双峰驼、绒肉兼用白山羊鄂尔多斯的细毛羊、滩羊和卡拉库尔羊西部荒漠草场素有骆驼王国之称,双峰驼最为著名

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共有30多个畜牧业生产基地县。基地内年末存栏牧畜7089.1万头(只),年产羊绒5956t。2005年主要牲畜:牛576.4万头,马67.9万匹,居全国第五位骆驼8.5万头,居全国第2位羊5420.0万只,居全国第1位

畜产品产量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细羊毛44841t,居全国第1位羊绒6395t,占全国的41.4%,居全国第1位

羊肉、牛肉、奶类等也居全国中上水平,分别居第1、7、1位

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变化(1980年到2005年):人均牛肉产量由的2.4kg,增加至14.1kg

人均羊肉由4.12kg,增加至30.3kg

人均奶类从3.8kg增加到292.1kg

(三)草原畜牧业基地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四、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一)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东南部,地处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既是我国陆地地理环境演变最敏感的地区,又是土地退化最严重的地带。第一节内蒙古地区合计214个县面积74万×104

㎞2,人口6400万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第一节内蒙古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特征降水年变率大,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风蚀沙埋、水土流失、干旱、盐碱化与虫鼠害等灾害严重林、灌、草植被交错分布,生物多样性丰富,宜于发展农林牧复合系统多“荒地”,对垦荒耕种有极大诱惑力,但垦后易导致土地退化;河川的水源涵养区或风沙源地,东部农区的生态防护屏障带自然地带或区域之间生物、地球物理状况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突变点或转折线贫困人口分布集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与少数民族居聚区接壤,历史上屯垦戍边、战乱频繁,农牧界线反复进退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二)农牧交错带人口负荷与土地利用农牧交错带总体上属于边际土地。人口负荷增长对土地利用有直接作用,也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适宜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是保证生态安全、防治土地退化的关键问题。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第一节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农牧交错带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农牧交错带主要土地利用区域组合型

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三)土地退化第一节内蒙古地区

农牧交错带特殊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春季干燥多风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等气候条件,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土地退化以沙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存为特征,它们在时间上呈季节性交替,在空间上呈镶嵌分布,在成因上互为因果。在沙质、沙砾质的阴山南北两侧、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及北部地区以沙漠化为主,水土流失为辅;以黄土、沙黄土沉积区的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和东部丘陵以水土流失为主,沙漠化次之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以沙漠化为主,沙漠化发展年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数地区在3%~6%之间农牧交错带土壤风蚀与水蚀交织在一起,是一种典型的风水复合侵蚀。风水复合侵蚀较单一的风蚀和水蚀强度更重,成为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严重发展的重要加剧因素土地退化特征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土地退化成因

年降水量波动大,年相对变率一般在15%~20%,年内降水分配极不均匀,夏秋两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0%以上,冬春两季不足20%,极易形成季节性干旱,而且干旱与频繁大风同季地表物质以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为主。呼伦贝尔沙地、松嫩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等均埋藏着数十米至100多米厚的第四纪古风成沙,这些松散沉积物容易遭受风蚀,成为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出现暖干化的倾向,表现为气温明显升高、降水在波动中减少和土壤干旱化程度加剧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和无限制的掠夺,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扩展广种薄收的方式经营。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是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扩展的主导因素。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农牧交错带生态-生产关系模式图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防治荒漠化的政策性建议建立符合农牧交错带自然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生态-生产范式”探求“小面积搞生产、大面积搞生态”的高效而安全的土地利用模式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宏观格局认真研究和发展适合于降水变化的“波动性农牧业”模式生态建设必须走产业化道路,高度重视生物资源的开发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加强风水复合侵蚀研究农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加快城镇化建设植被恢复与重建历程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五、蒙古族与草原文化(一)蒙古族民族文化

内蒙古是人类起源和发祥地之一。中国北方草原的先民和许多民族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造和积累,形成了草原文化这样一个显著特征和重要形式。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一是崇尚自然。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形态,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作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成为草原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结晶。二是践行自由。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中,自由的因子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方面。三是崇拜英雄。是拥有英雄史诗最多的民族之一,蒙古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被世界公认为“千年风云第一人”的成吉思汗就是蒙古族的杰出代表。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二)游牧文化

游牧文明的显著特征在于充分利用自然永续资源和环境来延续游牧人的生存技能。不断的迁徙和流动的游牧方式对于易于破坏的草原地带是惟一的一种生产适应方式。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是蒙古族与汉族居住过渡的地区,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虽然蒙古族人口所占比例不大,但蒙古族人口活动的地域广阔,蒙古族文化影响深刻而广泛,形成了蒙古族牧业文化、蒙汉农牧交错文化和汉族农业文化的地域差异,表现在土地利用、聚落、饮食、服饰、语言等多方面。河套平原农业草原畜牧业(三)农牧交错文化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以蒙古族为代表的世居少数民族一向以能歌善舞、精于创作而闻名,少数民族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文艺作品、绘画、雕刻、民间工艺、体育、饮食、服饰和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习俗,使内蒙古成为一座庞大的、生动形象的民俗风情博物馆。(四)草原文化产业草原文化为地区经济和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来自内蒙古草原的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小肥羊、草原兴发、河套面粉等知名企业和产品,是依托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第一节内蒙古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历史文化旅游基地晋陕甘宁地区区位:黄河中游,“三西”能源基地能源重化工基地汾渭谷地工业城/城市化地带草原、灌丛草原、森林黄土高原温带-暖温带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杂粮生产能源矿产资源风蚀沙化生态建设重点区

逻辑框架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一、地理区位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介于31°42′N~42°57′N,92°13′E~114°32′E之间,总面积88.32×104km2

处于中国第一、二和三级阶梯的交接处。该区大部分位于全国第二大河——黄河的中游地带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基地,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以及非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人类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多样,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成为该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二、地理概况(一)环境结构地貌以黄土高原为主体,占土地总面积的43.1%,地貌结构上表现为高原与山间盆地交错分布,大地貌单元有黄土高原、秦岭山地、河西走廊和宁夏平原从东向西横亘着太行山、吕梁山、六盘山、贺兰山,南部有大巴山、秦岭,中间分布有汾渭谷地(汾河平原、渭河平原)、汉中盆地(汉中平原)和黄河谷地等。这些平原或谷地嵌入山地间,或展布于山地与高原之间,成为本区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城市化/工业化的轴心地带东南湿润季风气候向西北内陆干旱气候过渡、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过渡的地带。本区南北跨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三个温度带,东西跨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三个湿度带,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环境与资源结构

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水土流失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首先是黄土丘陵地区,原有的森林草原覆盖已被垦尽,取而代之的是地表裸露的撂荒地或旱耕地其次是山地区,原有的森林覆盖大多被人工破坏或改造,较大范围退化为灌丛,有的地段失去了植被层,成为裸地。由于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和蒙古高压的前缘地带,半干旱与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与山地斜坡的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这些条件使得本区风蚀沙化严重,尘气污染突出,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该区土地覆盖变化在全国各地区最为突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以煤为首的能矿资源特别丰富,铁、有色金属以及非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该区煤炭资源富集,约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3,仅山西探明储量就占全国总量的1/3天然气资源是目前中国陆地上发现的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探明储量居全国第2位甘肃省探明储量矿种66种,13种居全国首位,铅、锌、铜、铬、锑、钒等10种也居全国重要地位,因而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二)资源结构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摇篮和发祥地。晋陕甘宁地区位于人类开发最早的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带,是黄土文化的故乡。这里以千沟万壑黄土高原为背景,以古都西安为中心,气势宏大的皇家陵墓展现周、秦、汉、唐四朝文化,其中尤以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最负盛名。甘肃和宁夏以“丝路文化”、“大漠黄河”和“西夏文化”为特色,构造出一条“丝路画廊”和一系列富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文化带。秦始皇兵马俑西夏王陵华山多元文化资源融合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全国三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

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四大有回音功能的古建筑之一的永济县普救舍利塔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

全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壁画——永乐宫元代壁画全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县南禅寺全国最大的木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全国最大的武庙——解州关帝庙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的平遥古城山西是多元文化资源融合的典型区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全国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属低收入的下中等发达、较不发达地区。区位条件晋陕优于甘宁,资源禀赋条件好,受益于能源基地的开发,基础设施山西比较好全区2005年的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2∶51.0∶38.8。第三产业比重与1978年相比提高了19.2个百分点(三)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年份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全区全国GDP/亿元195216.012.913.31.743.9679.0197888.081.164.713.0246.83624.120054124.23674.81928.1599.410323.5182320.6人均GDP/(元·人-1)195211685125126106.31191978365291348370332.237920051232199087455100871005713985产业结构/%第一产业195258.865.465.082.763.650.5197820.730.520.423.524.028.120056.311.415.611.710.212.5第二产业195216.914.9134.614.620.9197858.55260.350.856.448.2200556.050.343.446.351.047.3第三产业195224.419.72212.721.828.6197820.817.619.325.719.623.7200537.738.341.042.038.840.2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城市、交通和产业结构地处中国东部地带向西部地带的过渡区,是连接东部和西部的交通要道。该区地处南北之中,为东、西部咽喉要塞,再辅之能矿资源以及交通的发展,在“欧亚大陆桥”沿线和“汾渭谷地”形成了一系列大中型工业城市。农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杂粮生产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该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发展“一线”、“三圈”。“一线”是指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新亚欧大陆直接贯通本区的山西、陕西和甘肃,通过包兰线辐射到宁夏,形成了以大陆桥为主轴的综合运输网络,是亚太和欧洲庞大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发展本区经济带的最佳开发轴线。“三圈”指以西安、兰州、银川为核心的三个经济圈,目前已初具规模。在今后若干年内,该区应根据自己现有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扩充综合实力,充分发挥产业和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强化作为增长中心的职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外来资金、技术、人才与信息,起到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环境问题表现为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和大气污染,是中国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国家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本区属于黄河上中游地区,被作为生态建设的八大类型区之一和优先实施的四大重点区域之一。本区生态环境最为严峻的是黄土高原地区,即陕北、晋西和晋陕蒙接壤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该区生态建设以坡耕地改造和沟道治理为基础,坚持草灌(木)先行,扩大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量环境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晋陕蒙接壤的“乌金三角”地区是我国新兴煤炭基地,该区以防治风蚀水蚀、确保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安全为重点,以恢复草灌植被、建立设施农业为主要措施;陕北、晋西北以防治水土流失、恢复乔灌草植被、培养林果业和发展畜牧业为重点,重视对天然植被的保护封育。农牧交错区(包含陕北、陇东)在区域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退耕还草,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把畜牧业作为产业化的主攻方向。西北干旱区重点恢复紧邻绿洲边缘的荒漠植被,在大中城市、厂矿、工程项目周围,重点布置防沙治沙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维护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本区水土流失的特点:侵蚀强度大。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700t/(km2·a),严重的地区可以达到5000~6000t/(km2·a)。每平方千米每年平均冲走表土300~400t时空分布集中。6-9月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7.86×104km2的多粗沙区泥沙主要来自沟道侵蚀。该区沟壑发育,沟道侵蚀十分严重,尤其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崩塌、滑塌、泻溜重力侵蚀十分活跃(一)水土流失的特点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建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面积估计为43×104km2,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两省。黄河的泥沙绝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以淤地坝工程建设、梯田建设、生态修复和监督执法为重点,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预防监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淤地坝建设淤地坝具有拦沙淤地等综合功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建设区域生态农业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果,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的模式。生态修复和小流域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面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提高治理规模、质量和效益。(二)水土流失的整治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四、大陆桥与工业走廊欧亚大陆桥贯穿陕西和甘肃境内,通过铁路干线与宁夏和山西紧密相连。陆桥及其辐射地带资源富集,被誉为“黄金走廊”和国际能源资源流通渠道。目前已经形成关中高技术产业走廊和黄河沿岸及河西走廊工农业基地。(一)关中高技术产业走廊关中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基础产业群和制造业基地,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地关中高技术产业走廊自然条件良好,渭河平原农业发达,为关中产业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关中地区在西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战略支点和龙头带动作用,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和旅游中心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地处中国大陆地理几何中心和新欧亚大陆桥中心,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北地区的桥梁和纽带。兰州具有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4大铁路干线、11条国道、省道和4条数字光缆主干线在这里交汇,以兰州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已经形成。兰州依托有色金属和石油等资源形成有色冶金、能源、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医药、建材为主体、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重化工基地。

(二)黄河干流沿岸及河西走廊工农业基地河西走廊包括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六地市,是古丝绸之路和新欧亚大陆桥咽喉要道,连接着新疆、青海、宁夏等西北诸省区,是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在大西北开发和扩大对外开放中具有重要作用。据矿产储量统计,列全国前十位的有46种。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五、能源重化工基地(一)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

山西省2005年累计探明精查煤炭储量2725×108t,占全国1/3。煤质量较高,低灰、低磷、高热量,适合多种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且煤层厚、埋藏浅、煤田地质条件好、吨煤开采成本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山西依托矿源丰富的优厚条件,已建起由钢铁、有色金属等产业组成的大、中、小结合的多层次发展的宏大的冶炼工业体系。(二)陕西能源重化工基地

陕西有世界级大煤田、国内最大的陆上整装天然气田,并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已经成为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加是以丰富的能矿资源为依托,以发展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基地。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兰州市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定兰州为以石油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目前兰州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的经济中心,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和条件以及经济区位优势。兰州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建材为主体,与西北资源开发相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被誉为新中国炼油工业、石化工业的“摇篮”,是西北最大的石化基地。

兰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新疆几个大型油田原油出路的主要保障,西北地区成品油和化工产品的最大生产商,同时也是成品油进入四川、重庆,拓展西南市场的桥头堡。(三)兰州石化基地第二节晋陕甘宁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第三节川渝地区川渝地区区位:内陆盆地,西北、西南、华中通道航天工业基地农业基地水电生产基地亚热带湿润植被-土壤植被-土壤垂直地带西南季风影响区天府之国盆地与山地矿产资源组合好,铁、天然气旅游资源农业资源水力资源人力资源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酸雨、污染

逻辑框架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一、地理区位川渝地区,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介于26°03′N~34°19′N,97°21′E~110°12′E之间,土地面积56.7×104

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9%。2005年,人口1101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本区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南的腹心地带,是中国最为富饶的内陆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称本区四周邻接八省(区),是连接西北、西南和华中三大区域的重要通道,扼守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大部,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二、地理概况(一)环境结构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高原及丘陵次之,平原少

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气候复杂多样,东西差异大

东部四川盆地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紫色土广布,农业发达。西部高原山区,高山、深谷相间排列,气候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十分明显。川西高山峡谷区山地气候垂直带突出,川西南山地宽谷盆地区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干湿季分明,属南亚热带气候。西部高原山地区空气干燥、云雾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大部分地区以湿润、半湿润气候为主。全年日照时数由东向西增多湿度大、云雾多,是全国日照和太阳辐射的低值区。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环境与资源结构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植物种类多,垂直地带性明显

四川盆地(包括盆周山地)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森林为亚热带低山常绿针叶林和亚热带竹林。川东南山地宽谷盆地区,气候干湿季分明,森林为干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针叶林。川西高山峡谷区,山高谷深,垂直差异大,以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和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为主。川西北高原区,属高原寒冷大陆性气候,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仅小块状分布于局部水热条件适宜之地。

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该区河流众多,分属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水资源总量巨大,年径流量约为3182×108m3。本区河流流量大,河床纵比降也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川西地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57×108

kW,可开发水能资源1.11×108

kW,分别约占全国的1/4和1/3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条河流,蕴藏巨大的水能资源,是本区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它为建设水电基地和发展灌溉、旅游、渔业等提供了良好条件(二)资源结构第三节川渝地区水资源与水能资源富集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该区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其中探明储量列全国前3位的矿产有铁、钛、汞、钒、铂族、锶、锂、铍、镉、碘、溴、钙芒硝、钾长石、硫铁矿、白云母、石棉、水泥用石灰岩、水泥配料、玻璃用白云岩、石榴石、光学萤石、熔炼水晶、硅藻土等20多种

本区不仅有丰富多样的金属、非金属矿产,而且特种非金属及一些稀有元素矿产也较为丰富。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地域组合好,有利于建立大型矿山和工业基地。本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建立强大的冶金、化学、建材、天然气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节川渝地区矿产资源地域组合好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川渝地区人口众多,2005年底全区总人口1101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4%;平均人口密度为194人/km2,比全国平均水平多58人/km2,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区域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产业发展与布局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本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具有东多西少、东密西疏的特点

东部重庆、成都等18个地市所在的四川盆地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区的46.6%,却聚集了全区94%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418人/km2,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部攀枝花、凉山、阿坝、甘孜四州市所在的高原山区,土地面积占全区的53.4%,人口则仅为6%,人口密度23人/km2

本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巨大,但人口负担沉重,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性别比失衡,老龄化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源东多西少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及多民族聚居,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古建筑工程、著名文人遗迹、革命纪念地、民族习俗和风土人情、传统工艺美术、烹饪技术和名小吃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不仅具有较多的旅游功能、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较高的科研价值,而且景观地域组合优美,景点相对集中,为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本区成为中外游人熟知和向往的旅游胜地。都江堰九寨沟旅游资源广布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三)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在“三线”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占18.8%,第二产业占41.2%,第三产业占40.0%。三个产业的主次顺序由一、二、三变成二、三、一,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大飞跃。

经济年份GDP/亿元人均GDP/(元·人-1)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231.76966.814.418.81978184.626244.535.520.0200510454.2949518.841.240.0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城市、交通和产业结构全区有宝成、成昆、川黔、襄(樊)渝、内(江)渝、达(州)成等多条铁路干线,铁路运营里程3676km,公路14.5×104km,其中高速公路2472km,连接全区各中心城市。内河航道网,以川江为中枢,通航里程14823km。开辟了200多条民航航线,开通了多条光缆和微波通讯干线。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区人口众多,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就业压力大;人均财富少,居民收入水平低,尤其是在自然条件较差的高原山区和盆中丘陵地区,贫困人口多。生态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第一,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重庆市和四川省土地面积

的53%和47%。第二,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洪涝、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严重,2003年本区发生地质灾害4487起,占全国的29%,直接经济损失64094万元。第三,工业“三废”、农业面源污染和矿山生态破坏严重,全国酸雨严重地区。三峡库区蓄水后,江水流速减缓,自净能力下降,库区水质有可能趋于恶化。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扩大就业门路,加快脱贫步伐加强国土整治和生态建设,构建人地和谐的美好家园,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强化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开放开发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实施“点-轴”开发的空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庆、成都经济实力强,是全区经济发展的依托。进一步发挥其经济技术、人才、区位等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的高级化,更好地带动全区经济增长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三、四川盆地与农业生产基地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介于27°39′N~32°56′N,101°55′E~110°12′E,是一个近似菱形的盆地,其范围大致以雅安—广元—奉节—叙永四点连线为界。

热量充裕,全年活动积温5000~6200℃,年均温16~18℃;光照不足,全年日照时数1100~1400h;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000~1200mm,雨热同季,雨量主要集中夏秋两季;春早秋迟,四季分明,无霜期300天以上,全年宜种。70%以上为紫色土,冲积土占15%,土壤结构好,比较肥沃。垦殖系数和复种指数高,多数地区的垦殖系数为50%,高的可达70%,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建立了种植业与牧业并重,与林业、渔业相结合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农作物种类繁多,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一)四川盆地及农业优势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二)农业生产基地

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作物种类多,产量较高,水稻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1%左右,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产麦区。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950×104

hm2,其中粮食作物面积约占70%;经济作物面积约占15%。基本形成了小春(夏收作物)、大春(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种植的耕作制度,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四大作物占有突出地位。

以占全国7.05%的耕地养活占全国8.42%的人口,常年还要调给西藏、重庆优质米面多于50×104t,调出食用植物油10×104~15×104t,蔬菜40×104t,水果30×104t,猪肉60×104~80×104t,酒类30×104~40×104t,以及农作物种子、蚕丝、中药材等农产品及加工品,支援其他省市的经济建设。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主要农副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19.7亿元,占全国的7.9%,占西部12省、市、区的32.6%,居全国第3位西部地区的粮食和副食品基地,种植业中粮、油、棉、麻、蔗、桑、茶、果、药、烟等具有相当的优势粮食产量占全国的6.6%,占西部的23.9%,列全国第3位;油料产量占全国的7.5%,占西部的30.3%,列全国第5位;油菜和中药材是全国的第一大产区,茶叶面积仅次浙江和福建地区。畜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畜禽种类多,肉类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以肉猪和家禽产量最高,以生猪闻名全国林业用地面积十分有限,仅占总土地面积的17.6%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四、成渝经济区(一)经济区的范围

由成都、重庆等35个城市构成,包括142个县级行政单元,面积20.28×104km2,占四川、重庆两省市总面积的35.75%。处在宝成铁路、成昆铁路沿线以东,襄渝铁路、渝黔铁路沿线以西,成达铁路沿线以南,长江沿岸以北,与这些铁路和长江相平行,大部分都建有高速公路或正在建设高速公路。形成少见的双核城市群。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二)成渝经济区的比较优势地缘优势突出

成渝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关系,同处长江上游,直接与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南贵昆特色经济区相连,都是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城市,具有密切关系两地地缘相同,成渝经济区内各区域同属四川盆地,其作为独立的行政单元已近千年,又同源于巴蜀文化,经济、文化联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交往中,既形成了求同存异、互联互动、共谋发展的共同意愿,又孕育了“血浓于水”的特殊感情成渝间地缘关系随现代交通的发达愈来愈密切,尤其是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成渝间时空距离缩短为3h左右,地区间、县际间交往甚密;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沿线,地处四川盆地腹心地带,土壤、气候基本相同,经济较为发达(相对盆周山区)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资源富集,具有极强互补关系

从矿产资源来看,成都市内钙芒硝储量居于川渝地区首位;重庆境内有丰富的煤、天然气、铝土矿以及全国最大的锶矿,渝东天然气田储量居全国之首;自贡以岩盐、黄黑卤等矿产储量占优势;内江的水泥石灰岩较为富足从旅游资源来看,重庆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而四川的旅游资源以“蜀汉文化”、“熊猫故乡”、“天府风光”为特色,9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风格多元化,为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从水资源来看,四川重庆都蕴藏丰富水能资源,四川位居全国第二,重庆也在全国名列前茅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基础良好

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已经形成。四川有双流国际机场,重庆有江北国际机场、万州五桥机场,构成“成渝经济区”发展的空中交通网络,形成西南地区对内对外的重要空中枢纽四川境内有宝成线、成昆线、达成线、成渝、内(江)昆(明)、隆(昌)叙(永)线,重庆有襄渝铁路及达万沿江铁路,还有渝怀铁路、川黔铁路,遂渝铁路快速通道及成渝铁路。这些铁路网构成“成渝经济区”内外联系的便捷通道以成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成(都)绵(阳)、成(都)灌(都江堰)等高速公路;以重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沪蓉、渝湛、渝合、渝万省道和国道319高速公路;成都、重庆之间有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航运港口,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和九龙坡集装箱码头的改建,万州港将成为能常年停靠万吨级船只的码头。通过长江航道,“成渝经济区”可以实现与上海等沿海城市,甚至海外的经济联系,实现与沿海地区及国外的经济互动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成渝地区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在古代就有重要地位。当今在全国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中扮演“五个基地、一个屏障”和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角色。五个基地:国家的能源基地、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特色农牧业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一个屏障: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

(三)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及策略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策略一是结合自身区位和结构特征,发展特色经济,该区虽有水资源优势和长江航运之利,但与沿海的运距超过2000km,不可能模仿沿海大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是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优势,“军工出身”是成渝经济区不同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重要特点。三是用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空间布局的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障本经济区粮食自给和肉类、水果、蔬菜及其他特色农副产品和深度加工品的输出。第三节川渝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云贵地区区位:西南边境,云贵高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资源富集区生物产业(烟、药、酒、花)工业基地水电资源基地亚热带湿润气候-植被植被-土壤垂直地带三大板块影响区喀斯特、岭谷、红色丘陵高原与山地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力资源地震滑坡、泥石流石漠化西南季风区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交通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四节

云贵地区

逻辑框架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一、地理区位云贵地区,包括云南和贵州两省,介于21°08′N~19°15′N,97°31′E~109°36′E之间,土地面积57×104km2,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5.9%本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西北靠西藏,北邻四川和重庆,东接湖南、广西

西部和南部通过绵延4060km的国界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国毗连,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等的最主要的陆路通道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包括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还涵盖了西部的横断山地及其南部余脉,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带显著,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是中国天然森林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较为齐全,地域组合也较好,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西部的横断山地以及高原周围的深切河谷中,河床比降大,水量丰沛,水流湍急,是中国水能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世界上集中连片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之一

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滑坡、泥石流频发,成为本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二、地理概况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历经活跃而漫长的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复杂

云南高原比贵州高原高出约1000m。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单元: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为界,西侧为横断山地,是本区地势最高、地形起伏最大的地区;东侧为由滇中和滇东高原为主构成的云南高原,云南高原往东延伸直至贵州境内的威宁、毕节、水城、盘县一带;大致以乌蒙山一线为界,往东即为贵州高原。

盛行季风气候,总体上属于湿热地区,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

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mm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一般在4℃以上,最热月19~24℃,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较差小。气候的内部差异明显,年降水量的80%~90%集中在每年5-10月的雨季。贵州高原冬季虽多阴雨,但多为毛毛细雨,降水量并不大。在空间上,降水量分布的地域差异明显,以云南为例,降水最多的江城、金平、西盟等地年降水量可达2200~2700mm,而最少的地方如宾川仅有584mm。(一)环境结构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环境与资源结构

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河流众多。云南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分属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和珠江六大水系,且大多数纵贯南北。比较大型的天然湖泊有滇池、洱海、泸沽湖、阳宗海以及抚仙湖等。贵州境内水系也十分发育,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涟江、清水江、北盘江等,主要湖泊有红枫湖、百花湖以及草海等,大致以苗岭为界,北侧属长江水系,南侧归珠江水系地带性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垂直带为针叶阔叶混交林。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植物品种由于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本区的土壤主要为热带和亚热带环境下发育的砖红壤、赤红壤、山原红壤、黄壤、黄棕壤等,其中红壤等土类主要分布在干湿季节分明的云南高原地区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云南目前已发现可用矿产150余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93%,其中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可达3万亿元。云南地质现象繁多,成矿条件优越,被称为“有色金属王国”,其中铅、锌、锡、磷、铜、银等25种矿产居全国前三位,个旧更是中国著名的“锡都”。贵州是中国的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已发现的矿产有110种以上,其中76种程度不同地探明了储量。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南方诸省中煤炭储量最多的省份,六盘水号称我国“西南煤海”。(二)资源结构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云南水能资源蕴藏量约1.04×108

kW,占全国总蕴藏量的15.3%,仅次于西藏和四川,居全国第3。82.5%集中于金沙江、怒江和澜沧江三大水系,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9000×104

kW,居全国第2位。贵州的水能资源蕴藏量约1874.4×104

kW,居全国第6,主要分布在乌江、南盘江、北盘江等河流上。

在云贵地区西部的横断山地以及高原周围有深切的河谷,山高谷深,河床比降大,水量丰沛,水流湍急,是中国水能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

凭借在水能及煤炭资源方面的优势,云贵地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是西电东输的大后方。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第四纪冰期时,云贵地区没有被大面积冰川覆盖,成为众多古老动植物的避难所,致使这里的物种遗存完好;加之生境复杂,物种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以野生植物而言,云南几乎集中了各热量带的植物种类,在全国约30000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就有274科,2076属,17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62.9%。贵州南部的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尚完整地保存着地球上同纬度地区最完好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生境复杂,物种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依托资源优势和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云贵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逐渐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占18.8%,第二产业占41.9%,第三产业占39.3%。使三个产业的主次顺序由一、二、三变成二、三、一,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大飞跃。(三)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能源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及化学工业等产业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水电资源基地。

重要的中草药基地、香料基地、烟酒生产基地和花卉基地。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

该区山地多、平地少、山高谷深、地形破碎崎岖,加之喀斯特强烈发育、广泛分布,地质基础复杂,交通建设相对较为落后。南(宁)昆(明)铁路是连接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的出海通道,广(通)大(理)铁路为国家二级干线贵州交通以贵阳为中心,黔桂、川黔、贵昆、湘黔四条铁路干线贯穿其中,并形成了沟通贵州各市县的公路网云南基本形成以昆明为中心(枢纽),辐射全省,接四川、贵州、广西、西藏和周边国家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的公路交通网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城市、交通和产业结构

城市、交通和产业结构

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经济发展核心地区滇东经济区位于云南高原中东部,以昆明为核心,包括其邻近的玉溪、曲靖、楚雄等市,是云南高原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该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铁、铜、铝、煤炭、磷、盐等矿产,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实力雄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于云南省邻近东南亚地区,对外贸易十分活跃。黔中经济区位于贵州高原腹部,以贵阳为核心,包括其邻近的遵义、安顺等市,是贵州高原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以工业为主体的工农业经济区域,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饮食业还比较落后。工业以机械、食品、冶金、化学为支柱。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牧业比重小,林业薄弱。近年药业发展速度加快,已成为本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器。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与石漠化防治

喀斯特地区绝大部分为石灰岩山地和丘陵,土层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现象。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旱涝灾害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应对山地生态区环境严重恶化的土地进行生态重建,以造林、营林和扩大林草植被覆盖为主要内容,以减少水土流失和治理岩溶石漠化为重点。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

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程度很低。水电开发造成一定的生态问题。如:改变河流生态特性,危及珍稀水生生物的生存;淹没区的动植物生存环境会直接或间接地被破坏;水库区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处理好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亦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生物资源开发与多样性保护

云贵高原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天然森林分布区之一,植被保存相对完好,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贵州也被誉为“公园省”。到2005年底,云南已建立了各级自然保护区198个,覆盖全省国土面积9.0%;贵州有各级自然保护区130个,占全省国土面积5.5%。

千里花海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三、喀斯特与人地关系(一)云贵高原与喀斯特

(一)云贵高原与喀斯特

(一)云贵高原与喀斯特云贵高原地区碳酸盐岩广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云南有60个县市地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滇西北地区的输沙模数一般都在2000t/(km2·a),每年流失土壤多达5×108

t,约占中国每年土壤流失量的10%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出现在贵州和云南东南部贵州17.6×104

km2的土地上,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3.59×104

km2,占全省面积的20.39%,占贵州碳酸盐岩出露区的33%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区被联合国相关机构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地理、地貌和物理化学特征,导致生态脆弱、切割严重,植被立地条件差,加之降雨较多,冲刷剧烈,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极易石漠化。喀斯特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地形崎岖破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交通闭塞,加上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远离中国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信息交流困难,是中国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

(二)喀斯特地区人地关系与贫困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峰丛洼地、峰丛坡立谷、峡谷等喀斯特地貌类型区,也是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往往植被破坏严重,地表水源缺乏,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喀斯特地区人口多,人地矛盾突出

喀斯特地区人口多,自然资源贫乏,可垦荒地以坡度较大的林牧地为主,可垦耕地十分有限,是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单一,功能脆弱经济结构一般以农业为主,农业中又以种植业尤其是粮食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落后,后续支柱产业少。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生产水平低下,抵御风险的能力低,功能脆弱。第四节云贵地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十三章中国中部地带将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区内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建立同改革发展相协调的利益导向方式和相应的管理机制,及完善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力技能和适应能力,促进劳动力转移,环境移民与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减轻人口压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养乡土人才,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保险体系。通过创新扶贫制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打破传统农业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增加收入在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培育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中国哪些世界遗产符合生物多样性标准?黄山生物圈保护区有2385种高等植物和417种脊椎动物,以全国0.044%的陆地面积,分布着全国6.92%的植物物种和9.55% 的动物物种。黄山-怀玉山区是我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3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属华东华中丘陵平原区)。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3626874197139:7;a?:;A56368/uqyon
1.《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新闻中心正式开放该宣传片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主视频。普者黑 别有洞天的生物乐园我国云南文山州丘北县的普者黑位于滇黔桂喀斯特地貌的核心地带。“普者黑”是彝语,意思是鱼虾丰美的池塘。这里有溶洞、湖泊、高原,喀斯特湿地。最为奇特的是,还保留住了喀斯特地貌区最为珍贵的地表水,形成了非常罕见的大jvzq<84o0pkxu7hevx4dqv4424703942;1GSVR=MuFP1IoYrvZ?ZXbUGcH82395;0unuou
2.杨胜天:统筹协调好乡村振兴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根据喀斯特地貌特征,统筹规划村镇布局,尽可能保留喀斯特峰丛林地与村镇交错分布的传统格局;注重保护喀斯特峰丛原有森林和动物资源,使生物资源密集分布且保持密切的信息交流;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村镇面积扩张的速度与规模,以森林保护政策扼制乡村居民用地的无限增加,避免村镇面积过大对生物多样性的阻隔作用增强。其次,要合理jvzquC41yy}/iƒsw0gjv0ls1kplp1:7;41738<90jvs
3.云上贵州生物多样性的王国贵州是喀斯特的王国,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成就了贵州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里喀斯特地貌的出露区域占贵州全省面积的73%,峰林、石林、峡谷、盲谷、溶洞、天坑等各种地貌类型应有尽有。 这里孕育了2.45万余种动植物,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这里是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生长着梵净山冷杉、辐花苣苔、喙核桃、异形玉叶金花、jvzq<84yyy4junsnkp4dp8xhaC948:::D3796=95FC>1E@F:F4767M566a81;h>G6G:8HO=940nuou
4.石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育政策研究.pptx1. 石淋区域的形成机制:分析石淋(岩溶)地区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其与水文条件相互作用导致的特殊喀斯特地貌,如溶洞、地下河、峰林等。2.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探讨石淋区域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岩溶发育过程带来的地质灾害类型(如塌陷、滑坡、地面塌陷等),以及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影响程度。3. 地貌对生物分布格局影响:jvzquC41yy}/vjtfqey/exr1r/7369=348;80qyon
5.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物功能性状对喀斯特小生境水热的响应机制【摘要】: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石漠化现象严重制约区域发展水平,威胁长江、珠江流域生态安全。喀斯特区生境异质性高,生态因子组合小生境类型多样,生境限制是石漠化治理的基础,同时决定着石漠化治理难度大。喀斯特小生境的水、热生态因子特征不同,但已有的研究不连续 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87=.39725663;>3jvo
6.我校生物与环境学院植物科学系科研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文章【南林新闻中心讯】近日,我校生物与环境学院植物科学系副教授段一凡,青年教师李蒙、许可旺,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等研究人员,依托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在国际顶级综合性刊物《Science》(影响因子47.728)第374卷第6568期发表题为“保护中国喀斯特洞穴生境”(Protect ChinjvzquC41yy}/pskw0gjv0ls1pn~x1;5442>438n478873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