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接上文
塔利班围攻美军,跟据真实事件改编:美国影片《前哨》赏析(上)武器装备盘点
影片中美军谈到营地的防御布置时,曾提到营地外围布置的克莱莫地雷已经布设超过一年时间,需要进行更换。这里提到的克莱莫地雷是很有名的“阔剑”地雷,即美军的M18A1地雷,我国一般称为定向雷。顾名思义,这种地雷最大的特点是其爆炸的杀伤范围具有定向的特性,而不是像普通地雷那样爆炸能量和破片向四周漫无目标地飞散。
M18A1地雷是美国于19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开发的,其原型是M18地雷。该型地雷采用地面支架布设方式而不是像其他地雷那样埋在地下。其弧形外观凸出的一面要布设在敌方来袭方向,利用爆炸时预置沟槽的作用使内装的钢珠向敌方来袭方向高速飞行,从而达到杀伤效果。
M18A1地雷相对于原型的改进主要是在顶部增加了一个简易瞄准具,以提高布设时杀伤范围的准确性。该型地雷主要采用绊发或电缆控制爆炸,内部装有约700粒钢珠以及约0.68kg的C-4塑性炸药,爆炸时可形成前方50m、60°角的扇形有效杀伤范围,杀伤高度2~2.4m。正因为这一特点,M18A1地雷只需要很少数量,即可封锁一个较大的区域,通常在防御战中用于封锁可通行的地形,以阻止敌方接近己方阵地。不过,影片中只是提到这种地雷,并未出现该地雷的镜头以及爆炸时的场面。
影片中还有这样的镜头:当各阵地上的美军都弹药不足时,美军就忙着给各阵地进行弹药补给,然而一片慌乱中本来缺少7.62mm枪弹的阵地却收到了很充足的12.7mm枪弹。而当送弹药的人好不容易又跑了一趟将7.62mm枪弹送到时,塔利班的袭扰结束了。
这里涉及到弹药种类和分发的问题。粗粗算来,营地内的美军至少同时使用4种不同的枪械弹药。这些弹药分别是M9手枪配用的9×19mm手枪弹、卡宾枪和轻机枪配用的5.56×45mm步枪弹、通用机枪配用的7.62×51mm机枪弹,以及大口径机枪配用的12.7×99mm机枪弹。除去很少需要补充的手枪弹外,其余3种弹药战时使用量很大,需要随时补充。而在一片混乱中,分发弹药的人员和来取弹药的人员很容易将各阵地要求补充弹药的种类搞混,以至于出现大量错误补给的情况。
使用SVD狙击步枪射击的罗姆沙中士
从现实情况看,阿富汗国民军同时装备俄式和美式两大类枪械,这是因为阿富汗政府军同时接受了美国和俄罗斯的军事援助。新闻报道中,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很多政府军警人员使用的是美制AR系枪械,而更多的政府军官兵则使用俄制枪械。从影片中看,卡斯特营地内的国民军官兵使用的都是俄式枪械,其至少要使用2种弹药,即俄式7.62×39mm中间威力步枪弹和7.62×54mm大威力步枪弹,分别配备于AK系枪械和PK系通用机枪、SVD狙击步枪等。此外,还可能有俄式手枪弹。这样一来,整个部队的弹药补给就变得更复杂。虽然美军和阿富汗国民军应该会使用不同的弹药库和补给系统,但是一旦打起来之后双方的人员混杂在一起,会使得情况非常糟糕。由此可见,战时的弹药分发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事先做出详细计划并周密执行。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利用数字化系统将各阵地上弹药消耗情况随时传递到补给系统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此外,减少弹药种类也是可以考虑的方案,比如将大口径机枪进一步减轻质量后替代中口径机枪,但这同样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才能付诸实施。
双方的战术表现
如果从战术表现来看《前哨》,其内涵比那些无真实事件作为背景的纯商业影片丰富得多。影片中可看到很多具体的战术层面展现,同样也可以从这些内容展现看出更深层次上美军所面临的战略困境。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貌似“天下无敌”的美军已经在阿富汗呆了近20年时间,却仍然无法彻底消灭塔利班武装。
影片中,美军卡斯特营地位于山谷之中
首先来看美军的卡斯特营地本身的问题。当罗姆沙中士带着增援小队到达营地时,他们对营地不利的地形条件非常担心。这是因为营地位于一条很狭窄的山谷之中,周围的山地距离营地的直线距离都比较近。这就是说,美军如果守在谷底营地之中,塔利班就很容易占领周围的山地形成居高临下的有利射击态势。如果塔利班武装将距离较远的山顶作为攻击出发阵地或者观察位置,美军的步机枪就可能因为射程和仰角的限制( 特别是车载机枪 )而难以对其实施打击,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美军提到只有120mm迫击炮能够打到塔利班经常出没的山脊线的原因。
美军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谷底作为营地的位置呢?选择在山顶或山腰上不是更好吗?这有两方面的限制因素,一是地形条件不允许,二是任务性质的要求。
第一个因素很简单,即这一大片的营地能否设在山顶或山腰上的问题。通常,山顶和山腰不会有大面积的、较平整的地形,反倒是谷底较平坦开阔。这也是为什么较大规模的城镇和村子都位于山区谷底,交通线同样如此。美军的营地可不像其他国家军队那样“简朴”,他们有很多生活娱乐设施需要搭建,再加上所有军队都需要指挥所、弹药库和防御工事等,其占地面积更大一些。这就决定了美军不可能将营地设置在山顶或山腰上。如果硬要把营地设置在山顶和山腰上,就会造成本来是一个整体的营地只能分散进行布置,更容易被对手分割包围。
另一方面则由卡斯特营地的美军作战任务所决定。影片中的美军任务是依托哨所建立与当地人的良好关系,并阻止塔利班武装从邻近的巴基斯坦获得人员和装备补充。这就要求美军必须驻扎在塔利班可能利用的交通线上,才能获得更好的阻截效果。如果美军将营地设置在山顶上,塔利班武装就有可能偷越谷底的交通线运输物资。如果塔利班化装成平民不暴露武器,美军按照交战规则既不能开火又不敢晚上出来检查,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通过谷底扬长而去。
影片中,美军战术运用方面的最大亮点是罗姆沙中士进行的反击行动。美军只是依托在各自的射击位置上使用火力与塔利班武装对射,可能是因为机动兵力不足未进行兵力机动。等到营地大门被对方突破时,邦曼德中尉就打算收缩阵地。但罗姆沙中士坚决反对,并且通过召集志愿者进行坚决的反击而恢复了原有的阵地,为美军继续坚守阵地奠定了基础。否则,其他各点上的美军知道大门被突破,就会在慌乱中后撤,有可能造成失去秩序和指挥的严重后果。罗姆沙中士的反击成功,避免了出现这样的严重情况,在防御作战过程中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反观塔利班武装方面的战术运用,一如既往地缺少正规武装力量的攻击精神。其主要打击方式仍然是在远距离上的火力攻击,攻击精神的缺乏造成其不愿意进行近战,总是想利用火力彻底减弱美军的防御后再攻下营地。
塔利班武装在打击美军的目标时也缺乏策略,不是首先选择美军的重要目标( 弹药库、指挥所、发电机等目标 ),而是将火力平摊到各个目标,结果打击效果欠佳。如果塔利班武装将有限的RPG火箭筒和迫击炮集中使用,通过统一指挥逐次转移火力,打击美军重要目标或防御工事,必定起到更大的作用,甚至能够支援其突击步兵逐个将美军防御阵地打掉。
塔利班武装各部队之间也严重缺乏协同。在一路部队突破营地大门时,其余部队却未组织力量从突破口进入营地支援突入部队,也未在其他地段加紧攻击以策应突入部队。突入部队也显得缺乏攻坚经验。他们进入美军营地后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既未攻击美军的重要目标,也未寻找有利地形固守突破口。结果,正在四处乱转的塔利班武装人员被罗姆沙的反击部队迎头击毙。
与当年的苏军一样,美军在阿富汗也是打赢了几乎所有的战斗,而且无任何一支美军主力部队被敌方歼灭,但到最后却不能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