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盎撒扩张时,小巨角河战役的交战双方是美国第1骑第7骑兵团与印第安达科塔苏族、阿拉帕霍印第安人部落结成的联军。
15世纪末,欧洲殖民者最初来到北美时,印第安人曾慷慨援助,但殖民者站稳脚跟之后,就开始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对印第安人采取野蛮的种族灭绝政策。美国独立后,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方式变得格外毒辣,美国统治集团采取武力和欺诈手段把印第安人从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上赶走。
19世纪初,美国对印第安人政策为将他们驱逐至那些被指定为居住地的贫瘠之地。在这种情况之下,绝大多数印第安人部落迫于白人的武力压迫,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向西迁移,但盎撒人的贪得无厌与扩张速度迫使印第安人最终选择战斗而不再任人摆布。
1868年(中国清朝同治七年),印第安人各部落的许多领导人接受了《拉勒堡条约》,同意自己的部族放弃游牧生活方式。以往他们过这种游牧生活,常常免不了与其部落及美国外来移民发生冲突。但包括坐牛党、疯马党在内的一些部落首领拒绝接受保留制度。
盎撒美国政府将此事移交给军方处理。密苏里西南军事指挥官菲利普·谢里丹将军制定了一项战略,想找到游牧的达科塔苏族和北夏延印第安部落,用武力逼迫他们回到大苏族保留地。总人数不到2500人的三支盎撒部队奉命协助——其中包括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中校所带领的第7骑兵团。
但是,计划容易,实施却很难——三支随行的部队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更复杂的是,印第安人游牧四方,踪影难觅,很难确定他们会在一处待多久,也很难知道他们接下来要去往何方。
这场战争发生的时候,多个部落都聚集在蒙大拿各部落,盎撒主力部队遂从东和南两个方向逼近印第安人部落。
卡斯特率领部下整夜行军,6月25日早晨,他们沿小巨角河到达距印第安原住民营地约20千米远的狼山附近。卡斯特最初的计划是先让部队
隐蔽,等到黎明时分再发动攻击。
卡斯特发现军队行动已经暴露后,就下令立即进攻。当时印第安人村中大约有8000名美国原住民,其中1800名是村里的战士。
卡斯特中校兵分四路,自己指挥210人,另一队由马库斯·里诺少校率领,遭遇夏延和苏族印第安战士的痛击,伤亡惨重,被迫迅速撤离。
当他们后退时,印第安战士纵马开枪追击他们。卡斯特中校手下的士兵从另一侧进入村庄,结果大批夏延族和苏族印第安人向他们冲去,将卡斯特的队伍逼退到山脊上。
在疯马党的指挥下,印第安人将卡斯特及其部下围在中间。卡斯特命令手下士兵射杀马匹,然后将马尸堆起来用于防守。不过事实证明,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仅仅一个小时,他们就全都战死了。
这是盎撒美国扩张军事史上最大的一场惨败。
第二天,特里将军和吉本上校率部来援第7骑兵团的残军,印第安人的营地就此解散,许多印第安人被屠杀,回到了印第安保留地。自此,印第安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已基本终结。
1869年5月,随着大苏族战争的结束,美洲印第安土著势力的残余力量也被盎撒美国击败,印第安民族势力日益缩减,直至退入残存的保留他。
1890年南达科他州翁迪德尼河,发生了最后一起针对苏族人的镇压,事情起因是一小群迷信“鬼舞教”的苏族人认为自己可以刀枪不入,试图重现苏族人的辉煌而离开居留地,在翁迪德尼河遇到美军士兵,被勒令交出武器返回,双方发生争执推搡,之后演变成枪战交火,陆军动用4门“哈奇卡斯”机关炮射杀苏族人,战斗结束后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150苏族人惨遭杀害,美军死伤62人。苏族人随后在1891年1月退回居留地。“翁迪德尼河悲剧”为盎撒白人与北美印第安人之间战争画上句号。
北美印第安人是美洲土著居民。属蒙古人种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语,包括十几个语族。到十九世纪末,美国印第安人人口从520万锐减到25万人。在被驱逐与被征服的过程中,印第安人对殖民者进行英勇斗争。在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战斗持续了几个世纪。在斗争中涌现一批英雄人物,如美塔科姆、杜堪士、黑鹰、红云等。
铭记历史。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