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寸草不生的碱圪梁”到“千亩碧波鱼虾跃”,贺兰县做对了什么?
盛夏时节,热浪滚滚。贺兰县常信乡科海水产温棚里更是一番喧闹火热景象——走进温棚,带着咸味的热浪扑面而来,增氧机、循环泵嗡嗡作响,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池塘畔,捕捞上来的虾苗活蹦乱跳。采访当日,正赶上隔壁立岗镇的吴英平来进虾苗。
“今天要进40万尾罗氏虾,拉回去试试看能不能在稻田里养成。”立岗镇永兴稻谷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英平说。他可是立岗镇的水产养殖“大户”,2009年就开始探索在盐碱地里养螃蟹。凭借多年的水产养殖经验,吴英平骄傲的说:“我们力争打造叫的响的‘塞上蟹种品牌’。”去年养殖3500亩螃蟹销路快,于是吴英平尝试起了南美白对虾、罗氏虾的多元养殖模式。
贺兰县的适水产业可不止虾和蟹。作为西北适水产业第一县,这里的水产可谓是无奇不有:虹鳟、鲟鱼、大黄鱼、加州鲈、斑点叉尾鮰、中华鳖……谁能想到,盐碱滩涂间一座西北内陆县竟藏着年产值超9亿的水产产业集群,“陆产海鲜”的供不应求,正在改写西北“水产荒漠”的固有版图。
怎么做到的?
盐碱地里要效益 渔业结构再升级
“宁夏渔业发展,可以说是一部盐碱地抗争史。”贺兰
县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邱文杰说。贺兰县盐碱地占比高达
50%,种植产量低、治理难度大,一度是农业发展难题。
贺兰县委副书记、立岗镇党委书记马小平道说:“我们通过‘渔降盐治碱’生态种养模式,破解西北盐碱地治理与产业振兴双重难题。”
走在贺兰县的稻田边,你能看到在稻田四周有较深的沟槽,那就是用来养殖鱼蟹的。鱼蟹在稻田里生长,产生的粪便残饵能替代有机肥,轮养不同的海产品种,形成“鱼蟹松土-稻杆还田-微生物分解”循环链,可以降低土壤盐分,增加有机质,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渔粮双赢。
吴英平介绍:“最初从江苏、安徽等地引进苗种,运输成本大、折损率高,养出的螃蟹个头也小。”为此,立岗镇开始尝试本地化培育,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我们挑选个头大、体格壮的苗子,自己繁育。现在苗种成活率能达到八、九成,一只蟹能长到四两半斤重!”
“贺兰县盐碱地盐碱类型丰富,要通过技术手段,调配水体的离子含量,把原来用不了的盐碱地利用起来。”邱文杰说。
在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坐落西北地区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负责人表示:“工厂化饲养一年四季都能生产。”仅去年一年,就产出15万斤南美白对虾。通过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福建宁德师范学院等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这家企业积极探索优质水产品养殖技术,不仅攻克南美白对虾,还成功养殖斑节虾、鲈鱼、鳜鱼、四大家鱼等品种。
随着蓝湾2万平米“海鱼陆养”名优水产品养殖车间全面投产,大黄鱼也在这里试养成功,部分营养指标甚至超越传统海水主产区。受益于大黄鱼海水养殖体系的建设与尝试,贺兰县顺利开展青蟹、黄鳍鲷、石斑鱼、大西洋鲑等品种盐碱地“海鱼陆养”规模化发展。
目前,贺兰县的水产养殖品种已扩展到超过24种,引进高附加值名优品种11个。养殖水面稳定在5.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5万吨,分别占银川市的79%和宁夏全区的36%。全县现有规模养殖企业24家,养殖户465户。通过池塘养殖、大水面增殖、工厂化养殖等方式,全县水产品亩均单产提高至1120公斤,是西北地区平均值的4.9倍以上,位居西北地区首位。
绿色基调 循环发展尾水少排放
“绿色”,是贺兰县适水产业发展的主色调。
在解决这类问题上,立岗镇有话可说。
“我们建立了宁夏地区独有的‘宽沟深槽’稻田养殖模式,通过‘黄河水-稻田水-养殖水’三级梯度利用,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还对盐碱地的生态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贺兰县委副书记、立岗镇党委书记马小平说。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还为一些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场所,在此栖息的天鹅、潜鸭、白鹭等鸟类数量不断增加。
走进银川科海生物技术公司养殖大棚里,科技特派员石伟便向我们介绍企业成功构建的适合宁夏地区“陆基生态渔场”稻-渔循环生态种养系统。
“利用水循环技术,实现池塘、养殖设备与稻渔系统间互相连通,各生态系统与池塘形成网格状布置结构,能够有效解决稻水矛盾、过度施肥、土壤板结和水产养殖业尾水不达标排放、优质水源短缺等难题。”石伟说。
在设施工厂内,3排18个巨大的圆形“鱼缸”里,虹鳟和鲟龙鱼等高档品种在充裕的氧气中欢快游弋。石伟介绍:“两边的生化反应池,能够将养鱼的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实现循环利用。不仅降低资源消耗,还显著提高了养殖密度和产出效率。”据统计,相同规模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系统与池塘养殖系统相比,产出1千克鱼的能耗降低20%以上,土地和水资源消耗能够减少10-20倍。
“养鱼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灌溉蔬菜,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环保目标,还大幅降低了养殖和种植成本。”石伟说。
“我们采用跑道式养殖,培育出的对虾非常干净,不用专门去虾线,可以生吃。”宁夏天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天荣与清华大学团队研究利用微生物法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水平,同时开展“宁夏灌区水产养殖零排放”课题研究,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
科技赋能 盐碱地里游来“致富渔”
说到渔业科技创新,定少不了“渔业匠人”高长城。
从沈阳拖家带口来宁夏创业的他,当初就是看中了武昌鱼在西北市场的巨大前景。“咱爱养鱼,市场上流行哪个品种,经济效益好,咱就研究养哪一种。”高长城说。每“试水”一个新品种,要投入2-5年,稍不对付,买来的苗种全部“一锅端”,资金投入大、消耗也大,全靠他那两三百亩效益稳定的水面兜底。
多年来,高长城试养了20多个品种,把成功养殖的技术免费教给县里的养殖户,及时让大家掌握新技术。“2022年起跟着老高学养鲈鱼,现在有10几亩地,光是鲈鱼的年纯收入就有10多万。”立岗镇兰丰村村民王建军说。
吴英平从科海公司进的40万尾虾苗,一半收费,一半免费,在稻田里试养成功了,就要大规模的推广给农户。他说:“要不是养虾蟹的支撑,企业早倒闭了。”
立岗镇永兴村率先将盐碱地养殖与“联农带农”深度融合,形成“育苗-养殖-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产出的螃蟹个头大,单只价格卖到180-200元。“去年,我们合作社收入1400多万元,有效带动农户增产增效。”三年来,立岗镇累计改良盐碱地3.2万亩,带动综合产值突破1.5亿元,经济效益较传统模式增长4了倍。
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是影响渔类生长和存活的关键因素。“这套工厂化循环水系统能够让鱼塘环境始终保持最优状态。”石伟说。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科海设施工厂,工人仅凭数据大屏就可以实时掌握水质情况,监测设备可以实时采集含氧量、PH值、氨氮浓度等数据,通过物联网云端系统远程调控增氧机、投饵机,实现效率效益双提升。科海还建立了渔业苗种培育玻璃温室及智能温棚,年产各类黄河经济鱼类苗种0.8亿尾,直接经济效益约650万元,较改造前提高约30%。
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天荣企业一项名为“生物絮团养虾”的技术解决了对虾养殖的难题。企业和清华大学团队研发了一套微气浮设备,利用气泡将生物絮团“绑架”出水体,养殖出来的对虾品质更高口感更好。为打破养虾季节限制,团队着手建设陆基海水养殖系统,将室内养殖池升级为立体、全自动、无人的养殖工厂,不仅大幅提高了产量,还保障了生物安全。
目前,天荣出产的南美白对虾供不应求,企业负责人表示:“清华大学教授团队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他们的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养殖效益,更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贺兰县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集美大学等多家国内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加大盐碱地资源开发、海鱼内陆养殖技术及先进渔机装备研发力度,极大地拓宽了食物来源渠道。贺兰县出产的80%水产品辐射周边6省区,海吉星渔业物流园已成为连接湖北、辽宁、天津等东部渔业主产区与西部市场的核心枢纽。
不久的将来,贺兰县将建成万亩零碳现代渔业科技产业园,建设国家水产重点实验室,开发多类耐盐碱水产品新品种。
昔日“寸草不生的碱圪梁”,变成“千亩碧波鱼虾跃”。贺兰县不断的探索与创新解开了盐碱地的致富密码,更在西北内陆书写了渔歌嘹亮的共富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