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试了下北京LING LONG餐厅的一道新菜:青蟹蒸蛋。小小的一碗,装在草帽盘里,很淑女,岁月静好。但我可能有些粗暴,11勺,用时约30秒,酣畅淋漓。
餐厅的创始人兼主厨刘禾森,是米其林和黑珍珠去年的双料最佳年轻主厨,业界人士评价他:对鲜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超出了他的年龄。青蟹蒸蛋,起源于他几个月前去福建诏安的一趟旅程所收获的食材。
这是一道看起来其貌不扬却费时费力的菜,诠释的是彻头彻尾的中式的鲜。他将诏安青蟹煮熟,肉与膏拆出,将蟹壳蟹黄与虾同时熬煮,再加入老陈皮和藏红花,去中和甲壳素里自带的一点点酸,最终浓缩出的鲜,与海鸭蛋搅拌融为一体,蒸出来后与蟹肉与蟹黄同食。一勺,两勺……仿佛一万只青蟹从舌头呼啸而过。
而蟹,这些常常被绳子五花大绑着的美好肉体,是所有的鲜中普及最广也最易接触到的食材。说起“蟹”,人们大多联想的是大闸蟹,其中原委很复杂,中国一向以中原农耕文化为正统,海洋文化式微。加上古代沿海至中原运输不便,沿海食材难以进入文明腹地,这也使得古代文人咏蟹诗文虽多,多局限于淡水蟹,传播上代言人匮乏。但在广东福建,海里的蟹才是他们惦念的鲜。
“蟹”是个抽象的生物学概念,一个认真的吃货会自觉自发的将之细化:青蟹、蓝花蟹、三眼蟹、梭子蟹、面包蟹……这几年来,蟹的品种、分类、风味,在小亮、上青杰哥等短视频达人的科普下,越来越多的人能做到如数家珍。这其中,青蟹,是足以与日本的帝王蟹、松叶蟹媲美的顶级食材。
青蟹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在陆地飞奔和离水暂养的海蟹,它们非常淘气和凶猛,运动量大,故肉质扎实饱满,味鲜且自带甘甜。青蟹又因胸甲表面有明显的“H”形凹痕,被戏称是佩戴爱马仕皮带的贵族。
青蟹家族有四个分支:锯缘青蟹、橄榄青蟹、拟曼赛因青蟹和特兰克巴尔青蟹。这四种青蟹在从浙江到广西、海南的沿海均有分布。根据青蟹的生活习性,学者习惯将其分为两大类,喜欢挖洞爱穴居生活的,和很少挖洞喜爱自由生活的,锯缘青蟹属于后者。中国青蟹产地以浙江三门、福建诏安、广东台山最为人熟知,也皆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他们都属于锯缘青蟹。
其实即便在青蟹产地,在很多本地人的记忆里,小时候最想吃的海鲜就是青蟹,因为价格不菲,小时候只能在特殊节日才能吃到,还要被父辈们唠叨很多句“好好学习”、“要听话”之后才有得吃,以凸显青蟹的贵重。在实现青蟹规模化养殖之前,去出海口的滩涂上抓青蟹,以及被其大钳子痛击的经历,是当时少年现在大叔们深刻的儿时记忆。
虽然青蟹养殖的多,但蟹苗大都是在野外捕捞。实际上,养殖青蟹比野外生存的青蟹要更好吃,因为决定其是否肥美的核心是水质、吃什么以及是否吃饱了。青蟹的养殖环境和持续稳定的小鱼及壳类食物的供给,当然要比流浪蟹的生存条件更优越,也不会出现饥一顿饱一顿的情况。
青蟹喜居河溪出海口的咸淡交界处,经常流连于滩涂水洼及岩石缝。他们在夏季活动频繁,时而撑起身体以脱离高温的地表,时而在低潮水浅处给自己做个“泥浴”以避暑热。天气转凉,它们的运动量开始渐渐减少,开始潜伏起来“贴秋膘”,到了冬季,完美的肉体养成,令人垂涎。
在成年之前,青蟹一生要脱壳13次,每一次脱壳后的软壳状态都是其生存最艰险的时刻。在它们生长的不同阶段食客对其有不同称谓,比如成年公蟹叫肉蟹,多拿来焗;成年的母蟹叫膏蟹,做粥、做煎蟹多用膏蟹;刚开始发育尚未长肉的叫水蟹,通常拿来炒,但怎么吃都兴致寥寥。不够肥的青蟹尤其不能蒸,因为蟹肉与蟹壳之间有缝隙,渗入蒸汽以后形成积水,蟹肉鲜美程度大打折扣,啃起来像在啃花洒——积水能溅到脸上。
尚未交配的青蟹,被闽粤两地的老饕奉为极品,对它的追求如宗教般虔诚。这个阶段的青蟹潮汕地区叫乌脐,粤语里叫奄仔,通常拿来清蒸,蒸出来后的蟹肉香甜嫩滑,高潮部分在蟹黄,它看起来像流动的黄油,像淌出来的溏心蛋黄,它口感温润如玉,一口下去似陈年佳酿,入口抵心口。一番云雨后有圆满的喜悦,唇齿间袅袅不去的绝伦鲜味久久不散。
青蟹生命力极强,成年公蟹上水后,常温阴凉处可耐一周不死。正因为其高贵,又耐活,青蟹也是闽南地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高级通货”。宁德、福鼎、连江等地将青蟹称为蟳(xún),当地人接待外地宾客的最高礼遇就是一盘清蒸的或者煎的蟳。
《本草纲目》对其有记载:“蟳,海底爬行类,其肉鲜白,具有健肾壮腰、养心补脾之功,配以党参、桂圆,药效更佳”。“红鲟煨桂圆”八成与之有关,这是福建连江县非常有名的一道传统名菜,宴席上的主打菜,也是对于老人尿频,小儿夜尿,连江民间首选偏方。做法较为简单:蒸好的糯米与红糖、桂圆、葱油拌匀,放在盘中垫底。选两只较大红蟳,母蟳为佳,捅死后揭开壳,摘除鳃,切块排放糯米之上,置蒸笼旺火蒸20分钟。
青蟹未必是闽粤人的乡愁,但应该他们过日子的最高标准。潮汕地区喜欢用青蟹做传统的香糜,即砂锅粥:膏蟹斩件备用,米淘好下砂锅,水开后转小火,慢慢搅,慢慢熬,待米粒煮透后,落蟹、冬菜,转大火煮,煮开熄火。此时还要沸腾一段时间,放入香菇丝、姜丝,静待几分钟即可。这道美食当然是鲜美的,但主角配角已经分不清楚。
老谚语说,“八月蝤蛑抵只鸡”,蝤蛑即青蟹。因为补,因为珍视,怀孕要吃它,坐月子要吃它,过年要吃它,孝敬老人要吃它,仿佛青蟹在手,细碎鲜活的市井日子便能过成一条绵延的河。但在这条河里,对滋补的期许要远大于对鲜对滋味的追求,所以,我们常接触到的当地的做法,都相对比较朴实,甚至粗糙,酒炖青蟹如此,八宝红鲟饭也是如此。
最难以出错,也最能凸显青蟹这个主角的,当然是清蒸。什么调料都不用放,半斤以下蒸十来分钟,一斤左右蒸到二十分钟以上。无需有任何的料理功底,都可以操作出令人惊艳的美食。它的鲜味会霸占了你的胃,霸占了你的心,会渗透进你的血液,会浸润你的骨头。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说顶级的食材只需要简单的烹饪方式。我一直是有疑问的,简单烹饪即可获得极大享受的食材,当然是极具力量的食材,这对所有人都非常友好,与料理能力无关,这样很好。但如果有烹饪技巧呢?如果是像刘禾森这样的超级大厨耳鬓厮磨的对待呢?那该是多么的令人心驰神往?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好奇心,正在热播的《上新吧 福味》,能让我们对鲜的极致期待变成现实。这部有笑有泪有口水的纪录片由东南卫视、人民日报客户端、腾讯视频、海峡卫视联袂呈现。
联合出品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