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时期,江苏、上海地区的经济、文化经过六朝时期与中原的大交流、大融合,得到了飞速发展,进一步确立了在全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地位文化更具包融性与多样性。大运河凿通,既从政治上密切了该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便利。许多江南工艺美术品,如扬州大玉山子、苏州玉作等,通过大运河运往京城、进入宫中。
明 龙首螭纹玉带钩
上海市龙华乡龙华三队明嘉靖年间墓葬出土
黄白色。龙首额平坦,有额纹。龙眉上卷,龙眼圆凸,蒜形鼻,大嘴微开,露出上下排牙。单股龙角向后分成两叉,龙发长而后飘。钩背上有一潜伏状螭,蟠螭高额,短眉,凸珠眼,蒜形鼻,独角,披发,三爪足,长尾分叉,尾端卷起。螭背上用阴线刻出脊柱和肋骨冰纹线,肘、胯、踝关节刻卷云纹,四肢上刻胫毛。花瓣形钩纽。
明 龙首螭纹玉带钩明
上海市龙华乡龙华三队明嘉靖年间墓葬出土
黄白色。龙额平坦,卷云眉,滴水眼,大蒜鼻,大嘴,上下排牙。单股龙角向后分为两叉,龙发三撮后飘。钩背上有一匍匐状螭,高额,长发,三爪足,卷尾分叉,背上刻脊线。
明 瓜果纹玉带扣
上海市龙华乡龙华三队明嘉靖年间墓葬出土
黄白色,有褐色沁斑。带饰分为两部分,上部为四方委角形,一面利用俏色浮雕瓜果纹,另一面阴刻双线灵芝。横贯矩形穿孔。下部作一椭圆形环扣。
明 圆形玉佩
上海市龙华乡龙华三队明嘉靖年间墓葬出土
黄白色。圆饼形。剔地雕出涡纹、绞丝和乳丁纹,边缘起凸。缘外附二大一小三条夔龙。夔龙头大,凸额,圆眼,吻部前冲,体细,长卷尾。
明 莲鹅纹玉带饰
上海市龙华乡龙华三队明嘉靖年间墓葬出土
黄白色。透雕。由天鹅、荷花、莲叶、水草、水波组成。天鹅圆眼,振翅,俯冲,曲颈下潜,尾羽向上张开。荷花盛开,水草与茎蔓交错缠绕。
此外,沿海城镇兴起使该地区与海外交流频繁,既输出大批精美工艺美术品,又输入珍稀红绿宝石、海生宝石及红木等海外名贵工艺材料,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的出土玉器主要呈现一下特点:
明 金镶玉蝶 上海市南市丽园路出土
青黄色。翅翼舒张,作飞翔状。蛹形躯干,大圆眼,吻部前突,尾部有六条阴刻皮囊线。羽翼上用阴线刻出脉络,翼边波曲。玉蝶镶嵌在金托上,长须前展。玉蝶前后的边框嵌着红宝石。
南宋 青金石竹节形饰 上海市松江区李塔地宫出土
青蓝色,器表略有沁蚀。正面刻两枝相并的竹节,背面平整,上下两端钻有牛鼻孔。青金石多用于面方宝石装饰,中国玉器家族中并不多,弥足珍贵。
元 水晶摩尼佩 上海市嘉定区法华塔元代地宫出土
光亮澄澈,具有玻璃般的透明度。由大小两个圆球组成,形似葫芦。小圆球平顶,上有两个牛鼻孔眼用于佩挂。摩尼佩是佛教信徒常佩的一种佩件,既可装饰,又能净心。
元 水晶蝉 上海市嘉定区法华塔元代地宫出土
无色透明。圆雕。蝉体呈长椭圆形,纽形双眼鼓凸于顶端两侧,背部刻出两道竖长孤线表示双翅,翅端尖锐。头、背间刻一道横弧线为颈部,胸腹部以半弧线,和六道横线表示蝉的足爪和皮甲。
一是北方玉器不断流入。唐宋元明清时期,由于南方、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玉器,同样也有南北之分。这一时期有不少北方风格的玉器在南方墓葬、寺院出土,这些玉器在南方出土,表明这一时期南北方人员、文化上的交流更加密切。
金 玉舞人 上海市嘉定区法华塔元代地宫出土
白玉呈乳白色,质莹润细腻。圆雕,舞女头戴高冠,耳上有圆形装饰,身着圆领窄袖长裙,腰束带,脚着尖头鞋。上身右前倾,双膝屈立,右臂从胸腹际绕至左肩下,左臂上翩起舞状,后颈至脚部有一孔眼。
元 玛瑙羊距骨形佩 上海市嘉定区法华塔元代地宫出土
白色,质莹润透明。仿作羊的距骨形状雕琢而成,中间钻一椭圆形孔。佩挂玉石羊距骨,是北方民俗,此玛瑙羊距骨形佩在南方出土,反映了元代南北文化的交流。
元 玉卧犬 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秦江村出土
青黄玉质,局部带玉皮。圆雕。俯卧,嵌于木质压尺上。头颅狭长伏靠在前肢上,额上有脑门线。吻部前耸,双耳下耷,凹点眼。前肢屈曲交搭,后肢弯曲,尾下坠。背部阴刻三条肋骨线。
元 玉炉顶 上海市青浦区北庙村任明墓出土
青色玉质,质地优良。多层镂雕。顶部由一张一合两片莲叶组成,莲叶旁是饰菱格纹的莲蓬。莲叶下苇叶和水草穿插交织,水草厚而长。栖息在丛叶中的鹭神态各异,或昂首正视,或回首顾望,或作俯首觅食状。鹭头长翎毛,三角形眼,翼羽用细阴线刻出。椭圆形薄底座,有四个穿孔。
二是玉器大量流进寺院。以玉器供奉寺院,是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玉器使用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已有不少发现。1992年修缮上海松江区西林塔时在地官内发现玉器200余件,1995年修缮上海松江区李塔时在地官出土玉器26件,1996年上海嘉定区法华塔石函内发现玉器29件。佛教寺院供奉大量玉器,表明唐宋以后逐渐世俗化的玉器再次神圣化,视玉为神物礼佛,同时也是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在玉器上的反映。
宋 玉罗汉 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天宫出土
青黄色,玉料表面带皮并有沁泽。罗汉面相长圆,前额宽广,额间有白毫和皱纹,双目前视,鼻翼高挺,双耳垂肩,上有穿孔。身着袒右袈裟,双手合十,双脚直立,佩臂钏、手镯和足钏。通体圆雕,形神兼备。
元 鱼龙纹玉饰 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地宫出土
白玉,质莹润,圆雕。以湖石为背景,雕刻鱼龙腾跃于海浪 祥云中。湖石耸立,通体满布虎眼,石上刻卷云纹。中刻鱼 龙图象,龙首昂视,龙须飘曳,张口露牙。鱼身没入水中,尾 部弯转作击水跳跃状。椭圆形底座,为案头观赏用器。
元 善财童子纹玉饰 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地宫出土
白玉,质莹润,圆雕。该器以灵芝作层层相叠,枝梗繁密,菌盖作云状环纹。顶部平铺的菌盖上跪坐一童子,头梳发髻,面相圆润,上身穿紧身窄袖衫,下着短肥裤,帛带飘曳,双手持物于右肩上部。
明 团龙纹玉带铐 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地宫出土
白玉质,纯洁无瑕。团龙镶嵌在铜盛金带扣内。龙张口,上唇尖凸起卷,梳形眉厚实,桥形角似飘带,龙身以阴线作脊柱,通体光滑圆润。
明 龙戏牡丹纹玉嵌饰 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地宫出土
白玉。方形,透雕牡丹和龙纹,一条降龙昂首扬尾穿插于盛开的牡丹花丛中,主题突出,层次分明。
明 三童玉佩 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基地宫出土
白玉,质莹润,圆雕。为姐弟三人行,姐姐披人字形发,面相丰满,上身穿交领衫,下着宽松长裙,低头弯腰,右手执一枝长梗莲花;大弟紧跟在姐姐左后侧,圆发髻盘在耳朵上部,双手抱一只小动物于胸前,身着对襟长短衣,下穿宽大长裤,裤管束扎似灯笼:小弟骑在姐姐肩上,大头,桃形发髻,身体前倾,右臂扶在姐姐头部,左手抚在哥哥头部一侧,三姐弟相依,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元 鹅形玉佩 上海市嘉定区法华塔元代地宫出土
白色,质莹润。圆雕。鹅作回首理羽状,尖啄,圆圈眼,长颈,躯体肥硕,双爪贴腹隐起,双翼紧收,翼根部刻出扇形羽毛,中后部刻出整齐横阴线,中部又刻弧阴线两道以区分大翅小羽,羽毛刻划整齐,背腹贯有天地孔,可系带佩挂。
南宋 海棠形玉带扣 上海市松江区李塔地宫出土
白玉,土黄色沁,光素无纹。形作海棠式,周边轮廓近似椭圆形。正面饰凸起的边框,侧面有横贯矩形孔,用于穿腰带,下有半环形孔,用于系挂。
三是王公贵族用玉惊人。由于玉器珍贵、稀有内涵丰富,自古以来一直与高贵、富有结合在一起。唐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的富裕,加上人文精神炽盛,王公贵族大量使用玉器。葬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官至明通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右侍郎陆深夫妇之墓,出土玉器近60件。王公贵族墓出土的玉器,既有上朝佩服的玉带、玉冠,也有日常使用的首饰、佩饰、器具相当部分是由皇帝、皇室赏赐的,也不乏祖上传家宝或自己收集的古玉。
宋 玉环 上海卢湾区打浦桥明顾氏家族墓出土
青玉,通体有黄褐沁色,系长期把玩所致。环内外有边廓,环体剔地浮雕谷纹,谷纹形体瘦小。此环形态与装饰系仿东周玉环风格。
明 鱼形玉佩 上海市南市丽园路明正德年间朱察卿墓出土
白色,有褐斑。圆雕,作游动状。大圆眼,鱼口微张衔莲梗,莲梗甩向鱼身的一侧,莲梗上有一卷曲的莲叶。所有的鱼鳍都表现为正在水里游动而张开着,尾鳍分叉作甩水状。双线鳞片。背鳍下有一系孔。
明 灵芝纹玉牌饰
上海市浦东区陆家嘴明嘉靖年间陆氏墓出土
青白色。透雕。牌饰正中为方框卷叶灵芝,框外是窗棂纹,上方透雕弧形重环纹。
明 玉卧童 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明顾氏家族墓出土
青玉。圆雕。童子伏卧状,大头圆面,头顶留桃形毛发,面相丰腴,略带微笑,抬头,翘臀,右手前伸,左撑于后脑,左脚搭在右脚上,身穿对襟衫,露肚兜,下着肥裤,造型活泼。在左手臂转角处和交叉腿间,各施一孔,以便系绳坠挂。
明 执荷玉童子 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明顾氏家族墓出土
白玉,有褐色沁斑。圆雕。头颅硕大,脑门留一撮短发,双臂前伸,左手握一荷枝至肩部。身穿圆领对襟衫,腰束带,下着肥裤。头顶有“V”字型孔。
明 执荷玉童子 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明顾氏家族墓出土
白玉,圆雕。童子大头,面相圆腴,脑门一撮头发左石分开。身穿对襟长衫,下着短宽脚裤,衣服纹理清晰。右手于胸前握襟,左手上举,紧握莲梗。莲梗垂于后背,盛开一朵荷花。童子头顶中部贯天地孔。
明 飞天玉簪首 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明顾氏家族墓出土
1对。白玉。作飞天翱翔在叶片状卷云中。飞天头戴宝冠,面相丰腴,双手前伸托花钵,腰束带,下着长裙,身披长帛,帛带飘缠于身后。
明 蘑菇头玉簪 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明顾氏家族墓出土
白玉。簪头鼓凸饱满,形如蘑菇,簪体浑圆呈圆锥形。通体雕刻出二螭虎,簪头螭虎呈圆形,作正面下冲状,簪体螭虎,螭首正视,须发飘拂,螭身卷曲,侧身向前奔,与簪头螭虎相呼应。
明 嵌玉鎏金银饰
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明顾氏家族墓出土
镶嵌在银质鎏金框内。由上下两个六边形组成。上部呈正六边形,下部呈菱形六边。上部内区镶嵌镂刻白玉秋山图,在大松树下,一只鹿作驻足回首状,足下以山石为底。下部镶嵌透雕白玉牡丹花纹,一朵牡丹花盛开在上方,周围叶脉枝梗衬托,画面布局繁而有序。
明 螭云纹玉牌饰
上海市宝山区秦江村明万历年间朱守城夫妇合葬墓出土
白色。剔地浅浮雕。两面蟠螭弯颈曲体,椭圆首,眉细长,梭形眼,一螭宽鼻,一螭直鼻,长弯角,三爪足,长尾弧屈、分叉。蟠螭周围绕以云气纹。牌侧边间饰云气纹与网格纹。牌顶部应有一环纽,已残。
明 玉环
上海市南市大同中学明万历年间陈所蕴夫妇合葬墓发掘
青白玉质,局部沁泽。扁圆形,中透圆孔,两面阴刻勾连云纹,为明代形状与花纹仿古形式的玉器。
四是琢玉中心。考古与地质调查表明长江下游地区是贫玉矿地区,却一直是玉器加工的中心地区。经过先秦、汉魏时期琢玉高峰后,元明清中国玉器的重心又回江南,再次成为中国琢玉的中心,成为培养玉器工艺人才的摇篮,成为向外输出玉器人才的基地。“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形象地反映出江苏、上海地区玉器加工的艺术成就。这一时期其他地区的出土玉器,包括京城、皇室使用的玉器,多数精品是这一地区的产品,或是这一地区玉匠的杰作。
南宋 玉璧 上海市松江工业区明墓出土
灰白玉,局部带深褐色斑。一面饰纹,等距六等分,分别在斜对角刻相同的纹样,勾连云纹与变形回字纹间隔排列。另一面光素无纹。
明 莲鹅纹玉带饰
上海市龙华乡龙华三队明嘉靖年间墓葬出土
黄白色。透雕。由天鹅、荷花、莲叶、水草、水波组成。天鹅圆眼,振翅,俯冲,曲颈下潜,尾羽向上张开。荷花盛开,水草与茎蔓交错缠绕。
清 龙首玉带钩
上海市浦东区东沟四队清道光年间墓葬出土
青色。螳螂形钩身。龙首细长,额扁平,猫耳,凹鼻,张口,上下排牙。双角,长发后飘。椭圆形矮纽。
清 龙首螭纹玉带钩 上海市陕西北路清墓出土
白色。龙头形钩首,条状板块钩身。龙头短促,额弧隆,双角,眼睛鼓突,与耳朵相连,凹鼻,大嘴内斜,舌尖外露,腮边有阴刻线三条。钩身上伏一螭,螭身细长,螭头微昂,额凸平,小凸珠眼,圆窝形耳,龙须三撮,长发后飘,蹄形足,长尾卷曲分叉。矮纽。
清 八骏纹玉扳指 上海市陕西北路清墓出土
青白玉,有褐斑。浅浮雕。八骏马神态各异,或静卧,或缓行,或疾驰,或伫立顾首。梭形眼,三角耳,颈有较粗的鬃毛。
清 转心玉佩 上海市陕西北路清墓出土
青白玉。整体雕琢而成。佩体环形,内侧有凹槽,槽内置转心。转心为透雕双螭纹,双螭拥抱一“寿”字圆球。环外有卷云纹,中间一穿孔。
清 双鹅衔莲玉佩 上海市陕西北路清墓出土
青白玉,有褐斑。圆雕。双鹅并体,回首衔莲。鹅身体肥硕,圆眼外有眼睑,阴刻菱形纹和短弧线表示翅羽,三角形鹅蹼紧贴腹下。莲荷透雕,荷花花苞饱满,茎叶厚实、粗壮、舒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