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架从重庆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在鄯善县的上空神秘失踪。直到1958年,才在罗布泊东部的荒漠中发现了飞机的残骸,幸存下来的只有零散的遗物,故事也随之沉寂了多年。
到了1958年夏天,因伤退役的老兵李中华,悄然离开了家人和朋友,独自一人走入了罗布泊的无人区。尽管时光流转,50多年后,李中华的遗骸依然被人们在那片神秘的荒地里找到了。
那么,罗布泊无人区到底有多恐怖,为什么那么多探险者和科考人员会在此失踪、遇难呢?
在北纬40度和东经90度交汇处,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大耳朵”,长约60公里,宽约40公里,这就是罗布泊,也被称为“地球之耳”。这片神秘的区域,犹如一个深邃的天坑,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却也是一片让人无法轻易逾越的禁地。
罗布泊被誉为“生命禁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若羌县的北部。这个区域的地形复杂,极度干旱,几乎没有任何生物可以在这里生存,因此成为中国四大无人区之一。其他三大无人区分别是可可西里、阿尔山和羌塘。
罗布泊的总面积大约达到10万平方公里,其中约6.1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被列为保护区,占据了整个无人区的大部分面积。这些被自然封锁的区域,充满着未知的危险,成为了人类无法征服的绝地。
被列为八大生命禁区之一的罗布泊,环境极其严酷,稍有不慎便可能致命。从唐朝开始,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徒步走出罗布泊的人是雷殿生,而每一位敢于挑战这片禁区的探险者,都在与死亡的边缘较量。
大多数人知道罗布泊的气候十分炎热,但真正了解它的酷热程度的人少之又少。罗布泊属于沙漠性气候,夏季气温常常飙升至70°C。如此极端的温度下,若人没有找到庇护所,皮肤可能会在瞬间被晒伤,甚至出现中暑。普通人在这种高温环境下,很难长时间生存下去;而30°C的天气就足以让人感到不适,更别说接近70°C的气温了。
有经验的旅行者曾经分享,在罗布泊的夏季,把一枚生鸡蛋埋入沙漠中,十几分钟后,它就会被“煮”熟。酷热难耐,而当冬季来临时,罗布泊的温度却骤然降到零下20°C以下,常人很难忍受如此极端的低温,尤其是没有足够保暖装备时,极易发生冻伤,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更令人惧怕的是罗布泊的昼夜温差。白天气温可以高达70°C,夜晚温度却可能骤降至零下20°C,昼夜温差可达30至40°C。对于身体有基础病的人来说,突然的温差变化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如果没有带足够的药物和急救工具,遇到突发状况就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因为在这种无人区,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
此外,罗布泊的水资源几乎是零,年降水量仅有20毫米,远远不能满足生存需要。而年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意味着水源的蒸发速度远超过降水量。缺水问题是生死攸关的因素,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水源的缺乏更是致命。
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人体会迅速出现脱水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著名探险家余纯顺的悲剧就源于此。他在探险时,随身携带的水资源耗尽,而在广袤的沙漠中却找不到任何水源,最终因干渴不支,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罗布泊的沙漠中。
谈到罗布泊的悲剧,不得不提一个名字:彭加木。彭加木,原名彭家睦,著名生物化学家,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后来又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1964年至1979年间,彭加木曾三次亲自前往罗布泊进行自然资源调查,他与这片禁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0年5月,彭加木带领一支由11人组成的科考队再次进入罗布泊,准备开展为期30天的科学考察。科考队设立的大本营在新疆农垦总局米兰农场,经过7天艰苦的跋涉,成功完成了横穿罗布泊的任务。然而,科考并未达到预期,彭加木决定再次进入罗布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6月11日,彭加木带领队员们再次进入罗布泊,携带了5桶汽油和3桶水,计划进行为期7天的考察。但在三天的艰难行进中,队伍前行了仅150公里,汽油消耗严重,形势愈发严峻。
6月17日,彭加木出发去寻找水源,临走时在营地留下了一张纸条,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然而,彭加木再也没有回来,队员们立即展开搜寻,但无果。为了帮助他找到回营的方向,队员们在高处点燃火堆、闪烁车灯,但依旧没有彭加木的踪迹。
国家也随即发动了大规模的搜救行动,动用了上千名搜救人员,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持续了超过10天,仍然没有找到彭加木的身影。多次的搜寻都以失败告终,至今,彭加木依然音信全无。关于他的失踪,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猜测,但这一切都无法解开谜团。
罗布泊,无人区,生命禁区。它对探险者的吸引力与危险并存,连经验丰富的科考队员也难以全身而退。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明智的做法便是心怀敬畏,远离这片绝地,尊重自然,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