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架从重庆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在经过鄯善县上空时突然失踪,直到1958年,才在罗布泊东部被发现,残存的仅是少数遗物。
1958年夏天,曾因伤退役的老兵李中华,他告别了亲友,孤身一人踏入了罗布泊的无人区。时隔50多年,终于在罗布泊无人区的某处,发现了他的遗骸。
为何罗布泊无人区如此危险,以至于如此多的探险者和科考人员在此失踪或丧命?
在北纬40度和东经90度的交汇处,罗布泊就像一只巨大的耳朵,其宽约40千米,长约60千米,宛如“地球之耳”,吸引了无数探险者的目光。
罗布泊无人区被誉为“生命禁区”,它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靠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端,坐落在若羌县北部。
罗布泊是我国四大无人区之一,其他三大无人区分别是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山无人区和羌塘无人区。
罗布泊无人区的面积大约为10万平方公里,其中6.12万平方公里为保护区,几乎占据了这个地区的大部分面积。
作为“生命禁区”,罗布泊被列为八大生命禁区之一,区域内极具危险性,稍有不慎便可能危及生命。
自唐朝以来,唯一一位成功徒步穿越罗布泊且活着走出的人是雷殿生。接下来,我们一同深入了解,罗布泊为何被称为如此可怕的禁地。
虽然很多人知道罗布泊气候炎热,但具体的酷热程度或许并不为人所熟知。
罗布泊属于典型的沙漠气候,每到炎热的夏季,地面的温度可以飙升至70℃,在这种极端的高温下,如果找不到安全的避难所,人的皮肤极易被晒伤。
对于一般人体质较弱的人来说,这样的高温环境可能会导致中暑。即便是30℃左右的温度,许多人都会感到不适,更别提接近70℃的高温了。
有一些经验丰富的旅行者表示,在罗布泊夏季的高温下,若将生鸡蛋埋在沙漠里,十几分钟后它们便会被“煮熟”。
然而一到冬季,罗布泊的温度就会骤降,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0℃,这种极低的气温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即便穿上了厚重的衣物,仍然无法应对如此严寒。
此外,罗布泊的昼夜温差也非常大,通常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可达30℃至40℃,有时夜晚气温甚至会急剧下降至零下。
如果在这种环境中生病,却没有携带足够的药物或急救工具,生命将面临极大的威胁。毕竟,罗布泊的荒凉程度使得人迹罕至,遇到他人的几率微乎其微。
罗布泊是淡水资源极度稀缺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可怜的2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
这个数据表明,罗布泊的年蒸发量远远超过年降水量,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极度干旱和酷热的自然条件所致。
由此可见,水对人体至关重要,缺水极容易引发严重问题,尤其是在罗布泊这样干旱酷热的环境中,缺水更是致命的危险。
著名探险家余纯顺的死因正是缺水。在罗布泊,他的水源被消耗殆尽,而四周又没有找到任何淡水源,最终他在酷热的沙漠中因脱水而死。
或许很多人对彭加木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他与罗布泊的故事广为流传。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及新疆分院的副院长。
彭加木对罗布泊的自然环境似乎情有独钟,从1964年到1979年,他曾三次前往罗布泊实地考察该地区的自然资源。
1980年5月,彭加木带领11人的科考队伍再次前往罗布泊,计划进行为期30天的科学考察。他们选择将大本营设在新疆农垦总局米兰农场。
6月5日,彭加木带领队员们成功完成了科考任务,仅用了7天便穿越了罗布泊,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按理说,这一旅程应当划上句号。然而,彭加木却在科考结束后决定重返罗布泊,继续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
6月11日,科考队再次进入罗布泊,带着汽油和水源,开始为期7天的考察。然而,经过三天,他们仅前进了150公里,且耗尽了大量的汽油,面临着严重的危险。
6月17日,彭加木离开营地,表示去寻找水源,留下了简短的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
6月20日,国家启动了大规模的搜寻行动,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持续了十多天,依然没有找到彭加木的踪迹。
此后,国家多次组织搜救队伍,参与人数甚至超过1000人,每人负责搜索一个平方公里以上的区域,但依然没有任何收获。
至今,彭加木依然下落不明,关于他的失踪,各种猜测层出不穷。提醒大家,在面对这种无法解答的谜团时,要保持理性,“不信谣,不传谣”。
无人区的危险显而易见,即便是经验丰富的科考人员,也难以应对极端环境,普通人更是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