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治沙史上,我国榆林以北的毛乌素沙漠堪称沙漠治理的奇迹,它是世界上首个被消灭的沙漠。昔日黄沙漫天之地如今已布满绿植,林海成片。
1、地质条件存在明显区别
毛乌素沙漠本质上是沙地而非典型沙漠,其沙层厚度多在10-20米之间,沙丘以固定和半固定为主,流动性较弱。历史上虽因过度开发导致沙化,但基底下仍存在古土壤层,为植被恢复提供了潜在条件。
塔克拉玛干沙漠其基底为厚达300米的松散冲积物,缺乏稳定地质结构,石英沙粒细至0.1毫米级,因而不像非洲撒哈拉沙漠那样容易被固定,极易随风迁移。
2、水资源条件存在差异
毛乌素地处半干旱区,年均降水量250-400毫米,虽低于蒸发量但具备季节性降水补给,地下水位埋深5-15米,可通过浅层取水支撑植被生长。
不得不说,这片沙漠太干旱了,不仅沙漠中的沙丘是干旱的,就连空气也是干旱的。对于进沙漠的人来说,水比食品还要重要。塔克拉玛千沙漠腹地的天然降水实在太少了,每年仅有10毫米,有时甚至几年都不会下一场雨,是地球上相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的区域之一。有时雨滴落到半空中就又重被蒸发掉,只见空中雨,不见落地来,地面根本不能被湿润,更谈不上形成径流。难怪早在上一个世纪,探险家斯文·赫定就称其为“死亡之海”。
在这水贵如油的地方,环境的兴盛和败落、强大和脆弱都决定于水。塔里木河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最大的一条河流,干流多年平均径流量50亿立方米。虽然是一个不小的水量,但由于渗漏、蒸发和沿途灌溉用水,使河水很快减少,到轮台县以南河段,只剩下32亿立方米,到尉犁县有10亿立方米,再向东流入大西海水库,水库库容量1.8亿立方米,水库以下河道基本上就断流了。
这种水资源禀赋差异直接决定了植物存活率,毛乌素采用“微创种植法”可使树苗成活率达80%,而塔克拉玛干即使采用滴灌技术,梭梭种植成活率也仅能维持在60%左右。除非有充足的水资源,不然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不会缩减多少。
3、两地的风速大不同
毛乌素主要受东亚季风影响,风速多在3-5级,平均每年风蚀模数约5000吨/平方公里;塔克拉玛干则处于西风带与高原季风交汇处,8级以上大风年均100天,一年的风蚀模数高达30000吨/平方公里,沙尘可被抬升至7000米高空,形成影响华北甚至北美的跨洲际沙尘输送。这种狂暴的风沙动力使塔克拉玛干的任何治理成果都面临持续的风蚀威胁。
所以,两处沙漠最终的治理结果就是,毛乌素沙漠通过持续70年的生态修复实现95%以上的沙化土地治理率,而塔克拉玛干沙漠虽完成3046公里的锁边工程却仍无法被“消灭”,仅能种植一些梭梭、红柳、胡杨林等超旱生灌木。
塔克拉玛干作为自然演化的产物,其存在具有地质与气候合理性。当前治理目标并非“消灭沙漠”,而是通过锁边工程将沙丘活动范围控制在自然边界内。
另一方面,该地区光照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发展光伏发电,如果加以开发利用,每年可新增5000亿千瓦时光伏发电量,能极大地缓解我国资源禀赋与用电负荷地理分布不均衡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