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在“坦克战史”专辑。
接上期()
缅甸战役开始时,日军仅投入第33、55两个师团,由于战线宽广,兵力不足,日军的作战策略是尽量避开正面战斗,以攻击英军后方要点为目标,反复实施迂回、渗透战术,瓦解英军防御,迫其撤退。
图1. 画作:侵华战场上的九二式重装甲车,与曝光率很高的九四式轻装甲车相比,九二重装比较少见,这车装备两挺机关枪,火力较猛,但动力不足,装甲薄弱,是日本装甲兵器的通病,一般装备在各师团的搜索联队,全面抗战爆发后陆续被九五轻战取代
进入4月后,日军又增调第83独立飞行队和飞行第27战队,进一步加强了缅甸战场上的航空优势。由于得到航空兵的有力支援,第15军各部不仅能够在战场上自由机动,还能够通过航空侦察获悉英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动向,使对手处处受制,陷于被动。
与斗志高昂的日军相比,英印军采取分区防守、且战且退的战术,将第7装甲旅等精锐单位分散用于区域防御和掩护撤退,小股投入战斗的M3轻型坦克虽然拥有单车质量优势,但在日军空地联合打击下被各个击破,在3月30日的瑞当战斗及4月17日的仁安羌战斗中,英军损失了不少坦克。
早在3月15日,日本南方军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中将即预料尔后与中英盟军会战的地点将在曼德勒附近,在得到第18、56师团为基干的增援部队后,第15军于4月3日制定了从荖廓(Langkho)、羊米典(Yamethin)、仁安羌(Yenangyung) 东西两线发动攻势,保持重点于仰曼铁路方面的“曼德勒会战计划”,意图夺取缅中重镇曼德勒。
与之前因兵力不足仅能采取击退策略不同,此次日军兵力倍增,计划围歼英军主力,具体而言就是在曼德勒周边捕捉英军部队,将其逼到伊洛瓦底江岸边加以歼灭,之后兵进腊戌,截断中国远征军的退路并实施围歼。
图2. 日军入侵缅甸示意图,日军自南往北仅用4个月时间就跨越3000公里之遥,一路将英军赶回印度,将中国远征军逼退回国
为加强攻击力量,第15军将战车第1联队配属给正面进攻曼德勒的第18师团。4月20日,第33师团先头部队占领仁安羌,日军战史将这一天作为曼德勒会战的开始,其实在此之前各处战线均已爆发激战,各路日军按照计划向目标攻击前进,势头迅猛。
根据前期战斗的结果和侦察情报,第15军认为中英军队的一线部队已遭重创,以第7装甲旅为例,第15军司令部认为该旅已有83辆坦克和69辆装甲车被击毁或被缴获。
饭田根据战场形势判断会战的焦点将在中线的东枝以及西线的密铁拉(Meiktila,也有译为敏铁拉或密特拉)一线的争夺,有必要抢在英军加强当地防御前迅速发起攻击,会战刚开始,第15军司令部就要求各师团转入追击战,防止对手建立掩护阵地并趁机撤退。
饭田的判断基本是准确的,由于在同古、勃固、仁安羌等地连连受挫,中英军队都已经萌生退意,英军计划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也准备向北撤回云南境内。为了掩护撤退行动,英军沿塞几、密铁拉、皎克伯当一线部署后卫部队,其中第7装甲旅被配置在最重要的塞几、密铁拉地区,控制通往曼德勒的交通要道。
塞几当面的日军第18师团根据第15军的命令调整了兵力部署,从4月23日清晨开始转入追击,以步兵第114联队的一个大队为基干作为师团先锋,由联队长小久久大佐亲率,乘坐从重炮部队和工兵部队抽调的卡车实施摩托化行军。
图6. 在冲绳岛附近海域海底,美军驱逐舰“埃蒙斯”号旁边发现的九八直协专用发动机的残骸
图7. 画作:九八直协飞行状态
图8. 画作:起降状态中的九八直协
图9. 日本投降后,部分九八直协被国军收缴使用,本机已经拆除了机轮整流罩,也可能是九九高教
图10. 带有东北航校涂装的一架九九式高级教练机,现存于北京的军事博物馆,该机是1938年由九八直协改型而成,与九八直协的机体结构完全相同,后座增设了复式操纵系统,拆除了机头的固定机枪和后座的可旋转机枪,取消了机轮整流罩,乘员2人,机长8米,翼展11.8米,机高3.64米,全重1721千克,载荷429千克,最大航速349千米/小时,最大航程1060千米,装备7.7毫米固定机枪1挺。九九高教是东北民主联军最早缴获的飞机,也是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使用最多的飞机
4月24日,师团司令部又将战车第1联队的一个中队加强给先锋部队,令其加速追上小久追击队。在独立飞行第89中队的九八式直协机的支援下,日军以步兵、炮兵和坦克实施协同作战,突破了亚美仙的中国军队阵地,战至24日傍晚,追击队已经抵达标贝(也译为瓢背,曾为中国远征军前线指挥部所在地)正面,并在25日拂晓做好攻击准备。
就在这时,日军先锋部队收到紧急情报:“根据航空侦察,配备30辆坦克、50辆汽车的敌军部队于15时经曼德勒正在南下。”在未来两天内,战车第1联队的所属坦克就可能要与英军坦克正面交锋,这将是继战车第2联队在勃固与第7装甲旅交手后,双方坦克部队的第二次交战。
不过,最早与英军第7装甲旅交手的并不是战车第1联队,而是第55师团以步兵第112联队第2大队为基干组成的汽车追击队,该部位于第18师团左翼,一直试图超越小久追击队,抢先进占曼德勒。
4月25日,第55师团追击队在密铁拉东南的甘当与英军第7装甲旅主力遭遇,英军包括了第7女王轻骑兵团主力和从仁安羌撤退的皇家坦克团第2营余部。尽管步兵第112联队第2大队得到骑兵第55联队装甲车中队的加强,但后者装备的2辆九五轻战和6辆九七轻装不是英军的M3轻型坦克的对手。
幸运地是日军通过侦察机预先获得第7装甲旅正在接近的情报,第55师团追击队因此做好了伏击准备,加上日机的持续支援,终于在夜幕降临前将英军击退。此战第7装甲旅损失2辆M3轻型坦克,英军判断已经达成迟滞日军的目的,故在夜色掩护下向密铁拉方向撤退,但向塞几侧翼攻击日军补给线的企图落空了。
图12. 英国第7装甲师最初的师徽,红底白圈
图13. 第7装甲旅来到缅甸后的徽章,绿色跳鼠
图14. 战后经过若干优化的今日师徽,沙漠跳鼠
图15. 第7装甲师从德国返回英国师的留影,沙漠跳鼠师徽已经融入部队历史
英国第7装甲旅有“沙漠之鼠”之称,其前身是第7装甲师,由第7旅和第4旅组成,队徽是一个白布条衬托的红圈。由于该师的一位指挥官认为部队的队徽过于单调,于是委托其妻子按照当地的一种宠物--跳鼠的形态,设计了新的徽章。第7旅于1941年离开沙漠被派到缅甸,它的跳鼠徽章变为绿色(The Green Jerboa)。第4旅被调到西西里岛,跳鼠徽章改为黑色。
回到第18师团这边,4月25日,以步兵第114联队第3大队为主力的小久追击队继续向塞几推进,4月26日傍晚占领该地,之后又得到一个速射炮中队的加强。
4月27日清晨,小久追击队再次向文敦前进,当时配属该部的战车队为木村升中尉指挥的战车第1联队第4中队,装备10辆九七中战和2辆九五轻战。第4中队担任整个追击队的尖兵中队,木村中尉又派出久保田德夫中尉指挥的第1小队(4辆九七中战)担任中队尖兵。
图16. 画作:战车第1联队第3中队的31号九七中战,由于战车第1联队连续参加了马来亚作战和缅甸作战,所以这幅画作具体表现的是哪个阶段还有待考证
图17. 小久追击队4月25日-27日行动路线图,占领瓢背(标贝)的日军兵分两路,分别攻占密铁拉和塞几。27日一早,日军又向文敦进军,该地英印军配置有印度第63旅和第7装甲旅
上午9时15分,久保田小队先于部队主力从宿营地出发,以30公里/小时的速度沿着通往曼德勒的公路北进,中队主力在后方约1500米处跟进。英印军在文敦的单位有印度第63旅和第7装甲旅,为当时英军最精锐的单位,但经历了长时间的履带行军,英军坦克已经达到保养极限,坦克兵也疲惫不堪,斗志涣散。
由于进军途中随时可能遭遇英军,久保田等各战车车长都打起精神高度戒备,密切注视前方和公路两侧的动静,沿途都是沙化的荒地,散布着与坦克一般高的灌木丛和小树林。
10时20分,久保田小队接近建有一座小型佛塔的尼加特提瓦村,公路在这里出现了一个S形转弯,先是向右转,然后又向左转。久保田的先头坦克刚转过第一个弯道,他和驾驶员久富伍长就同时发现了1辆M3型坦克,两车相距约1300米,正好公路右侧有一片树林,久保田立即下令所有坦克离开公路,进入树林隐蔽,密切观察英军坦克的动向。
久保田通过无线电向中队长发出“发现敌坦克”的报告,但因为电台故障,木村中队长并未收到报告。与此同时,英军坦克部队沿着公路不断接近,距离久保田小队隐蔽的树林只有600~700米远了,久保田能够清晰看到的英军坦克就有8辆,而车队后方扬起的沙尘中还有更多的影子,他估计至少有15辆M3型坦克正向自己逼近,战后查明英军实际上至少有20辆M3型坦克。
图18. 4月27日文敦坦克战示意图,战车第1联队第4中队与英军第7装甲旅发生了一系列草鱼站,日军认为“战果卓著”
英军坦克并未发现隐藏在路边树丛后的久保田小队而继续前进,久保田的炮手武富军曹已经完成了瞄准,炮口跟踪着英军先头坦克的运动而缓缓移动。身兼装填手的久保田将炮膛内事先装好的穿甲弹退出,重新装填榴弹。
根据预先制定的战术,尖兵坦克必须担负正面诱敌任务,以掩护主力部队向目标侧后运动,因此要使用穿甲弹射击,力图破坏敌坦克的履带和车轮,限制目标的机动能力。但由于中队主力一时半会指望不上,久保田注意到英军坦克的炮塔舱口和车体正面的舱口都敞开着,利用榴弹的破片杀伤车内成员的效果可能更好,因此他临时决定更换了弹种。
4月的缅甸正处旱季,昼间平均气温超过38度,密闭的坦克内有如烤箱,即便是以忍耐力强著称的日军步兵在持续强行军后也有许多人中暑倒下。在没有遭遇明确的敌手前,两军的坦克手打开舱口通风,尽量保存车组成员的体力。
图19.此图模拟了九七式战车炮瞄准镜观察200米外行驶中的M3轻型坦克。九七式57毫米战车炮的瞄准镜倍率为2倍,便于从近距离射击小目标,横向十字线上没有刻度
两军距离不断缩短,当英军先头坦克距离约200米时,M3型坦克的车体几乎占满了瞄准镜,不过车体正面的舱口相比车体而言仍是一个微小的目标。九七式57毫米战车炮在300米距离内的弹道基本为水平的,能够确保目标中心半径24厘米的圆周范围内命中率达到50%,但是由于炮弹出膛后自旋带来的偏移,以及当地超过30度以上的高温对发射药产生的影响,即便是在100~200米之间射击也可能产生偏离目标达6米的误差,因此久保田并不急于开火,直到英军先头坦克接近到150米时才下达射击命令。
武富军曹是联队中出名的“魔弹射手”,曾在联队射击比赛中夺魁,在新加坡作战时,他创造了在夜间凭借炮口火焰瞄准,将英军反坦克炮一举击毁的战绩,此时他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射术绝非浪得虚名,一击中的,1辆M3轻型坦克立即起火燃烧。
图20. 一辆被日军击毁的英军第7装甲旅M3轻型坦克
随后,小队的其他3辆中战车也开始射击。久保田透过渐渐散去的炮烟惊恐地看到英军坦克的炮塔已经转向日军战车所在的方向!而且首发命中的那辆M3也没能被击毁,仍在活动。久保田下令继续射击,终于使这辆坦克冒出黑烟,大约20发炮弹连续击中坦克的炮塔侧面,甚至穿过装甲板上的裂缝贯穿到车体内。
英军部队迅速调整部署展开战斗队形,准备对势单力薄的久保田小队实施包围。此时,第4中队主力拍马赶到与久保田小队会合。由于电台故障,木村中队长跳出战车跑到久保田座车旁了解战况。在大致掌握交战形势后,木村命令中队主力在久保田小队右翼展开,向进入尼加特提瓦村的英军左翼实施猛烈炮击,来自步兵第112联队第9中队的步兵及速射炮分队则在久保田小队左翼展开,攻击英军的右翼。
先前计划实施包围的英军发现日军增援抵达后果断转向,在后撤过程中又有1辆M3型坦克的履带被日军炮火打断而失去行动能力。日军展开追击射击,日军的战车跨过公路,企图攻击英军的右翼侧后。
图21. 被遗弃在瓜岛上的一门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日军通过大型快速运输船向瓜岛输送了大约16门该型火炮,给岛上的美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
不久,野战重炮兵第18联队的一个中队也用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向英军实施拦阻射击,同时压制英军炮兵。英军坦克在退入一片树林后,利用植被的掩护继续向靠近的日军猛烈开火,战斗顿时陷入胶着状态。为了尽快解决当面的英军,日军步兵组成敢死队潜入树林,为跟进的坦克指引目标,虽然进展缓慢,但最终将英军逼出树林,继续向北撤退。
久保田小队长之前发给木村中队长的电报被联队本部所接收,在追击队后方跟进的战车第1联队主力进行了作战准备,向田联队长计划命令第4中队从正面牵制英军,联队主力向其侧翼实施迂回攻击。
不久,战车第1联队也接到师团司令部发来的命令:“战车联队应协助追击队的战斗。”中午12时20分,联队主力在尼加特提瓦村以南约1公里处离开公路,穿过公路西侧的荒野向西北方的伊瓦西特村开进。14时30分,战车第1联队主力在伊瓦西特村展开战斗队形,三个中队一字排开,自左向右分别是第3中队、第1中队和第2中队。16时,联队主力已经前进到曼德勒公路沿线的谢乌宾村以西1公里处。
联队长向田大佐用望远镜向公路方向观察,只见大批英军车辆沿着公路向曼德勒方向退却,在公路以东的丘陵至文敦之间的地区,英军不仅配置了坦克和火炮,还有约1000多名英印第63步兵旅的官兵。
图22. 一辆正准备离开树林撤退的皇家坦克团第2营的M3轻型坦克
此时,配属小久追击队的日军炮兵仍在对撤退的英军实施阻拦射击。向田在日军炮兵停止射击后立即下达了突击令,日军战车排成横队向公路发起冲锋,在距离公路约400米处停车,向英军车队实施猛烈的炮击。
由于日军战车的袭击非常突然,部署在公路附近的8辆M3型坦克居然匆忙向北撤退了。寺本中尉觉得从远距离进行炮击难以给英军造成重大杀伤,请求率部展开追击,但没有得到向田的批准。当时第18师团的首要任务是尽快突击到曼德勒,切断英军的退路。由于忌惮英军M3坦克的威力,联队主力也没有步兵部队跟随,在先前的马来作战中,战车第1联队曾因为步坦协同失利而陷入困境,导致损失6辆战车,20余名车组成员伤亡,在没有得到步兵的有力支援前,他也不打算贸然发起进攻。向田的驱赶策略很快生效,受到侧翼威胁的英军加速向曼德勒方向撤退。
在南面尼加特提瓦村方向的第4中队在步兵的伴随下沿公路缓慢推进,木村中队长感到当面的英军抵抗正在减弱,尤其是听到从英军后方不断传来炮击声和爆炸声后,他立刻意识到联队主力已经迂回到英军侧后。木村判断英军已经陷入崩溃,正是展开突击的最佳时机。
然而负责殿后的英军第7装甲旅表现出了应有的顽强,第4中队向前开进时再度遭到英军密集的炮击,结果迫使木村命令战车与步兵保持密切联系,协同推进,在暮色渐浓的公路上向曼德勒稳步前进。
图23. 在日军的炮击之下被击中起火的英军车队
图24.对英印军进行炮击的第18师团的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
战车第1联队主力的推进也在文敦正面的奇莱村受阻,7辆M3型坦克在西奇莱村建立了阻击阵地,掩护英军车队穿过文敦向曼德勒撤退。激烈的交火持续到晚上9时,负责掩护的英军坦克放弃阵地后撤,战车第1联队也放弃了追击。
对于这次交手,英军的记录非常简单——“斯利姆中将随后立即命令第7装甲旅全速前往仁安羌东北70英里的敏铁拉(Meiktila)并于25日在敏铁拉以东突袭了一支敌人的装甲和机械纵队,给日本人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英国人对这场交战或许采取了掩饰的手法。
小久追击队自4月24日出发以来已经马不停蹄地连续作战数日,官兵极度疲惫,在27日午夜占领文敦后就被解除了追击任务,原地休整,战车第1联队的作战也随之告一段落。
5月1日,第18师团主力开进曼德勒,英军已渡过伊洛瓦底江后撤,日军未能在曼德勒围歼英军主力。究其原因,本该发挥穿插作用的小久追击队和战车第1联队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此期间,小久追击队迂回经伊瓦西多突破西乌宾的英印军防卫线。英军第7装甲旅则节节阻挡日军的进攻,掩护了其他部队的撤退。
图25. 在缅甸被日军缴获的M3轻型坦克,炮塔和车体上多处写有“熊谷部队”的字样
在匆忙往印度撤退时,由于钦敦江(Chindwin River)的阻隔(原有桥梁只能通过6吨以下车辆),搭浮桥又怕被日军追上,第7装甲旅把剩余的7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全部抛弃。日军在加里瓦地区得到了英军抛弃的坦克110辆,汽车2000辆,大炮40多门,其中部分经过修复后装备到留守缅甸的战车第14联队。而“沙漠之鼠”第7装甲旅最终仅有1500人逃到了印度。
第一次缅甸作战英联邦军参战45000人(其中1.7万是北非援军),参战的中国远征军号称10万。日第15军号称缴获摧毁坦克270辆,装甲车134辆,火炮104门,汽车7383辆,击毙对手27000人,俘虏4900人。 日军阵亡仅有2431人。
图26. 1945年9月,在栃木县佐野市举行解散仪式的战车第1联队第3中队
战车第1联队在缅甸的作战经历充分暴露了当时日本陆军战车部队的缺陷和局限性,实战表明日军坦克及其战术训练都不适合坦克间的交战。从坦克技术发展的观点看,克制坦克的最佳武器就是坦克本身,坦克的首要战术任务就是击毁敌方坦克。然而,直到二战爆发前,日本陆军始终将坦克视为步兵支援武器,结果在战前开发的主力坦克不具备与同时期欧美中型坦克抗衡的能力,在缅甸战场上甚至不足以应对英军的M3轻型坦克。 即便是在战车第1联队这样的老牌部队中,也很少进行以快速机动的坦克为目标的行进间射击训练,该联队的很多官兵在缅甸战场上才第一次经历真正的坦克战。
结束缅甸作战后,战车第1联队于1942年7月调入关东军编入战车第1师团,此后长期驻屯中国东北,直到1945年2月被调回日本国内准备本土决战,再未经历战斗。缅甸之战是这支日本陆军最老牌战车联队的最后一战。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