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没“尊严”的沙漠:被中国人用来种土豆,还产出万多斤沙地植被蔬菜水果石光银毛乌素马铃薯根菜类

每每我们提起沙漠,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可能是无边无际的沙丘、烈日骄阳以及慢慢行走的骆驼,可你见过一片绿洲的沙漠吗?

在我国陕西省最北端,毛乌素沙漠正在被人类渐渐改写——曾经荒芜的沙漠不仅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还意外地成为了一个土豆生产基地,刷新了人们对沙漠的传统印象。

于是就有不少网友调侃道:“这应该是我见过世界上最没‘尊严’的沙漠了”,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毛乌素沙漠的成因

我们都知道,一片沙漠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可位于陕西榆林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的毛乌素沙漠却不一样,它在清代初期还是植被覆盖的土地。

结合现有的资料、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毛乌素沙漠之所以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为导致的,当然也有自然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要知道一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肥沃的草原,风景优美,非常适合定居。

可到了唐朝初期,许多游牧民族(匈奴)来到此地活动,养殖了不少牛、羊等牲畜,大大降低了植被覆盖率。

之后那些年,过度放牧和不当的耕作导致地表植被被破坏,自然保护层一旦丧失,裸露的土地就容易受到风蚀。

由于这片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而多风,风力就在这里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

在强风的作用下,这里慢慢形成了流沙,当人们得知环境变差之后,并没有想如何解决困难,而是一直在往外迁移。

久而久之,流沙面积越来越大,此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毛乌素沙漠,面积约为4.22万平方公里。

毛乌素沙漠变成绿洲

一百年前我国正处于动荡、战乱中,根本无心管辖毛乌素沙漠,直至新中国成立十年后,当地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后开展改造沙漠的工程。

这里不得不提起一位名叫“石光银”的老干部,他小时候的经历可谓十分坎坷,甚至差点因沙尘暴丢掉了生命。

从小在陕西榆林长大的石光银,因为经常遭遇沙尘暴的原因,迫于无奈,经历了九次搬家。

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七岁那年,石光银和一位小伙伴正在外面放羊,就在一瞬间黑色的沙尘暴席卷袭击,他们根本无法反抗,被沙尘暴带着走。

等到石光银见到父亲已经是四天后。

在这期间,他的父母从未停下寻找儿子的脚步,终于在30公里地以外的内蒙古牧民家,找到了石光银。

可让人感到痛心的是,那位和石光银同行的小伙伴,已经永久沉睡在黄沙中,石光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治理这片沙地。

15岁那年,石光银就已经开始行动,带领全村人开始种植杨树和沙柳,但在毕竟是一项大工程,期间经历了不少困难,但他始终未曾放弃。

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石光银一家决定搬进沙区,在种树治理沙地的同时,还做了大量实验,希望借此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好在石光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所带领的团队成功研究出了新树苗,并且开筹集资金在沙区建立起了学校,聘请了老师,越来越多人在此地活动。

本以为治理黄沙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下去,不曾想石光银唯一的儿子,在2008年的一次运输路程中不幸遭遇车祸离世。

丧子的打击给石光银带来了无尽的悲伤,但他心里明白,治沙造林工作不能停,这也是自己内心坚定不移的选择。

石光银的孙子长大之后,本来可以在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但他由于受到父亲和爷爷的影响,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发展,也想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可以说,石光银一家三代人都在为治沙努力,当然不仅仅是他们一家,还有那些共同奋斗在毛乌素沙漠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最可敬的人。

经历几十年艰辛的努力,毛乌素沙漠的环境终于迎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官媒也曾发文称“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石光银爷爷得知后,脸上也挂满了笑容。

沙漠变土豆“基地”

由于毛乌素沙漠环境治理的相当成功,所以人们就想到了修建农场、种植作物,但是人们应该种哪种作物呢?

研究人员发现,土豆这种植物对环境要求没那么苛刻,不仅耐寒、耐旱,而且在盐碱土壤中的生长表现也颇为出色。

可这原先毕竟是一片沙漠地带,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为了让土豆能够更好的扎根土壤,人们做出了许多措施,比如通过“引洪漫地”这种方式,有效提高土壤的肥力。

之后人们又通过科学的品种筛选,挑选适合在沙漠环境中生长的土豆品种。

到了2015年时,一张图片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图片展示的是榆林七月份马铃薯花朵盛开的场景,看起来非常漂亮。

后来又传出毛乌素沙漠土豆产量已经超过一万多斤,好家伙,沙漠里种土豆,产量还不低嘞,这则消息既让人震惊又让人兴奋。

这片新生的土豆基地不仅改变了地貌,更带来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土豆的种植也有助于固定沙土,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同时增加了绿色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局部气候。

从贫瘠沙漠到富饶的土豆基地的转变,不仅是一次农业的胜利,更是人类智慧和坚持不懈努力的胜利。

这一切告诉我们,即使在最不利的条件下,创新和科技的力量也能开创生机。对此,各位有什么想说的吗?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毛乌素沙地研学记录毛乌素沙漠(蒙古文名:ᠮᠠᠭᠤ ᠤᠰᠤ,英文名:Mu Us Desert,Maowusu Dessert),亦称毛乌素沙地,“毛乌素”为蒙语,意为“不好的水”,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我想象中的毛乌素,就是此图中的样子。 毛乌素沙漠的成因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撞击后,受地形影响jvzquC41yy}/onnrkct/ew476|8v5A9
1.土地荒漠化治理(精选5篇)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 (1)充足的沙源 充足的沙源是土地沙漠化的物质基础,从地质历史角度来看,第四纪时期,大多沙漠均埋藏有古风成沙(如腾格里、毛乌素沙漠),这些古风成沙为地质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7;92=90qyon
2.消灭了,人类能消灭所有沙漠吗?沙漠毛乌素沙漠毛乌素毛乌素沙漠的形成 这个毛乌素沙漠的地理位置位于陕北榆林,靠近内蒙古的地方,地处鄂尔多斯高原。根据史料考证,毛乌素沙漠这块地方原本就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牧场,在秦汉时期甚至可以发展农业;但是由于在唐朝的时候当地牧民在这里滥牧,导致草原被破坏,沙土开始累积,之后荒漠化的形式就开始在周围拓展开,到明清的时候毛乌素就变成茫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332645@;a3::289;h226229xmjf4ivvq
3.毛乌素沙漠简介毛乌素地名起源自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蒙古语译为“坏水”(英文:MuUsDesert),北宋时期为西夏对抗宋朝军队入侵的屏障,其境内绿洲“地斤泽”为西夏开国太祖李继迁的“龙兴之地”。据地质学者考证,古时候毛乌素沙漠一带是个水草肥美,风光宜人的牧场,是中原王朝著名的养马之地,曾经为匈奴、羌、铁弗、丁零、jvzquC41o0€vr~3ep1xfp€z14281396816?66A<0jvsm
4.华能陕北光伏项目施工推平毛乌素沙漠千亩林草地新浪财经在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伊当湾村,连绵起伏的沙漠被林草覆盖,华能陕西靖边电力有限公司(下称华能靖边公司)的1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正在施工,连片预制支架竖立在雪地里,部分已开始安装光伏板组件。 这个光伏项目所在地位于伊当湾村的东北部,毛乌素沙漠南部边缘。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自治区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djjslkpm0i|sgyu532:>/343328iqe/ojjwcjk>:2>9;;0yivvq
5.哈拉沟煤矿滑坡成因分析与治理设计CauseAnalysisandTreatment滑坡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的东南缘,地其貌形态中部为黄土梁峁丘陵区,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南部和北部为风沙地,沙丘连绵,地形波状起伏。由于风积砂地貌广泛分布,且该区降雨较集中因此非常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为地下水补给创造了有利条件。 jvzquC41koghg7mcpuvvd7tti1Nuou433/887:855a::2<50jvs
6.吕梁山中段晚二叠世早期“紫斑泥岩”的物质成分及其成因17刘晓健;杨波;王清斌;朱文森;冯冲;蓬莱9-1大型花岗岩潜山稠油油藏泥岩盖层形成条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18伍劲;王波;宋兵;陈希光;湖泛泥岩识别在高精度层序划分中的应用-以辽河西部坳陷南部沙一下-沙二段为例[A];第十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J[NY6;:26429;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