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给这个领域带来了新的生命
承载了奠基者的责任
在父亲节来临之际
让我们心怀感恩
向这些中国“科学之父”们致敬!
(排名不分先后)
李四光
他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他是地质力学学说的创始人;他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他是中国科协第一任主席。他就是坚持真理、无私奉献、一心报国的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
李四光,生于1889年,卒于1971年,原名李仲揆,字仲拱,湖北黄冈人,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首创地质力学。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不仅圆满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在他的理论指引下,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钱学森
钱学森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他的努力下,1964年,我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一系列突破接踵而至。由于他的巨大贡献,中国的导弹、航天科技至少跃进了20年,中国的强国步伐大大加快。
在他心中,永远是国家最重、个人最轻,事业最重、名利最轻。他曾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改革先锋”等称号。
刘华清
1987年,刘华清下令开办中国第一个“飞行舰长班”,并慷慨立誓:“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定要建航空母舰!”他身居要职时,促使许多与航母相关的预研项目上马,有媒体称刘华清为“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
王选
王选与妻子陈堃銶一起查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排版胶片
激光照排印刷之父。他开创性研制当时国外尚无成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让出版印刷“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王选说:“能为人类作出贡献,人生才有价值。”
钱三强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他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合理解释,深化了对裂变反应的认识。
自新中国建立,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何泽慧院士),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1992年6月,钱三强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他身后留下的,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巍峨大厦。
茅以升
茅以升因10岁时家乡发生的惨剧而决心为百姓建造最结实的桥。留美回来后,茅以升回到母校教书。1933年收到邀请,参与钱塘江大桥的修建。
茅以升及其建设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经历了925个日日夜夜,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建成通车。钱塘江大桥,全长1453米,是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的现代大铁桥。然而在通车后的第89天,由于日军侵华烽火的逼近,茅以升被迫炸毁了自己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并立誓“不复原桥不丈夫”。茅以升带着建桥资料四处逃难,最终回到杭州修复钱塘江大桥,完成了当初的心愿。
这座设计构造高明,建造质量优良的钱塘江大桥,堪称世界桥梁史上一大杰作。茅以升也被称作“现代桥梁之父”。
南仁东
中国天眼之父。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彼时中国的天文科技事业尚处启动阶段,对于这样一个艰巨的工程,大多数人都不看好。而这时,中国一位科学家却坚信说道:“咱也能建一个。”他就是南仁东。
1994年,南仁东构想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造一个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但技术和工程上的巨大难度,让许多发达国家都望而却步。在贵州大窝凼,南仁东用脚步丈量出了台址;他自学岩土工程,成为看图纸的行家里手;他自掏路费,逢人就介绍“中国天眼”;他身患癌症,为了不耽误进程,选择隐瞒了所有人,带病坚持在工程的一线。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它的直径达到了500米,绕着它走一圈要半个小时;它的反射面积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大小;如果把它内部全部盛满水,全世界70亿人每个人可以分到4瓶。它的观测距离超过137亿光年,领先世界技术20年,让我们在地球就能够遥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
2016年9月25号,经过了20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天眼落成启动。遗憾的是,这位“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却没能亲眼见证“中国天眼”的高光时刻。就在“中国天眼”首次发现脉冲星的前一个月,南仁东却因罹患肺癌永远离开了我们。
南老化作了天际上的一颗星,继续在苍穹守卫他爱的祖国;而他的心血天眼FAST,继续承载在他的使命和理想,凝望苍穹,探索宇宙,逐梦星辰大海。
詹天佑
詹天佑生于1861年,是清朝末年官派留学生之一,20岁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位,成绩优异。
詹天佑一生参与建造了很多工程,其中最著名的工程叫做京张铁路工程,这是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并建设成功的铁路工程。整个工程历时4年,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建设成功。京张铁路的建成不仅反击了当时外国人的冷嘲热讽,詹天佑创设的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铁路,更是推动了中国工程技术及铁路事业的发展,受到世人敬仰,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华罗庚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同时还是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先驱者,华老参与筹建的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