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里,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因排行老二,父亲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名字:李仲揆。
李仲揆自幼就读于父亲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填写报名表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十四”两个字。
发现写错后,他舍不得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光被四表”四个字。小仲揆眼前一亮,将“十”改写成“李”,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
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
送其八个字: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李四光学成回国
武昌起义后,他被推选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当选为实业司司长。本想以实业拯救中国,但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1913年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
一年后,他决定改学地质专业。他觉得采矿离不开找矿、勘探,还必须掌握地质学的专门知识。在学习地质学的同时,李四光选学了物理学、数学等课程,为日后科学拓展储备了多学科知识。
毕生精力献大地
1918年
李四光获得硕士学位
1920年
婉拒导师希望他留英继续深造的好意
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从此,开始了在中国地质科学领域的探索和攀登,走上了“科学救国”之路。
1921年
为了弄清中国煤矿的分布情况
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李四光开始倾心于古生物䗴科化石的研究。
“䗴”是一种微体古生物,中间大,两头尖,形似纺纱用的纺锤。我国民间习惯称纺锤为“筳”,李四光以此为据,在“筳”旁加“虫”字,给这种微生物化石起了个新名“䗴”。
采标本、磨薄片、镜下观察、详细记录……
1923年1月
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年会上
李四光宣读了他的研究论文《䗴蜗鉴定法》,立即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强烈反响。这篇研究论文创立了世界古生物界一直沿用至今的䗴科鉴定的10条标准,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化石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科学专著《中国北部之䗴科》问世
在这部学术专著中,他根据不同种属的䗴壳化石,进行了科学论证,不仅平息了中国北部含煤地区多年争执不下的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划分问题,而且对北美石炭纪地层的划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29年
为表彰李四光的突出贡献
中国地质学会授予他葛利普金质奖章
李四光与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合影
左起:裴文中、李春昱、朱森、李四光、黄汲清、赤獭川安彦、杨曾威
1934年春,由丁文江、翁文灏筹集资金,邀请在华的外国地质学者到庐山参加第四纪冰川遗迹讨论会。
李四光带领这些专家登上庐山,指着小天池下的 U形谷说:“先生们,请看冰川流动铲削成的U形谷!”
随后,李四光又用大量事实,以寡敌众,舌战群儒,但傲慢的外国专家仍不肯承认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李四光带领学生
在安徽黄山又发现了冰川的确凿证据,据此用英文发表了《黄山第四纪冰川流行的凿据》。
李四光以多幅冰川现象照片、列举大量事实,驳斥了中国没有冰川的谬论。在不可否认的科学证据面前,那些地质权威不得不低头认输。在南京任教的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特意到黄山验证,发表《中国第四纪冰川》一文,赞叹“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
李春昱(左)与李四光(中)王恒升(右)
登瑞士处女峰观察冰川时拍摄
1944至1946年
任重庆大学教授
并在重庆大学开设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1945年5月的一天
重庆大学礼堂内座无虚席
讲台上,李四光深入浅出地讲解着野外各种构造型式并辅以模拟实验。听讲的师生和专家的脑海中深深印下了“地质力学”这个新奇的名词,视野顿觉开阔。
1947年,这次精彩演讲的讲稿以《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为题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从此地质力学这一地学新理论
便冲进了地球科学理论之林
李四光出版了他的《地质力学概论》
这部重要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他40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第一次明确地将构造体系分为三大类: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
这是地质力学的代表作
也是地质力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只为踏上新中国
1948年2月初
李四光和他的夫人许淑彬
一同从上海启程赴英国伦敦,出席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同年接受挪威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此时的他已然是国际上卓有建树的地质学家。
1949年9月底
新中国成立在即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还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被任命为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李四光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
只身先行离开伦敦前往法国
因为担心李四光夫妇的安全
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其回国事宜
他很快被委任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员会主任,肩负起振兴中国地质科学的职责。1952年8月地质部成立,他又责无旁贷地出任首任部长,成为中国地质界的主帅。
殚精竭虑寻找石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西北打了7口井寻找石油,花了几百万美元,因收获不大走掉了。
中国由此被扣上“贫油”的帽子
1953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
这年年底,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把刚刚就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请到中南海,征询他对我国石油资源的看法。
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
美孚的失败
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
李四光依据自己创立的大地构造理论和油气田形成的原理,分析了我国生储油地质条件。
他认为整个新华夏体系就是“多字型构造体系”,它的 3个沉降带既生油又储油,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
我国辽阔的疆域内
天然石油资源量是丰富的
关键是要抓紧做地质勘探工作。应当打破偏西北一隅找油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石油普查工作。
给了共和国领导者极大的信心
1954年2月,李四光在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做了《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指出了3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
“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现在可以做工作”,建议物探、钻探一齐上”!
1954年
以李四光为主任委员
由地质部、石油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的全国石油地质普查委员会,轰轰烈烈的在全国展开了石油普查工作。
石油部和地质部分别在大庆长垣和吉林扶余钻获工业油流,实现了松辽盆地找油的突破。
1963年
大庆油田初具生产规模。同年11月,周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宣告:“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
华北、大港、胜利、辽河、江汉、南阳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中国地质学家关于中国东部几个大型沉积盆地具有含油远景的科学论断。
为了国家建设需要
李四光把科学研究和应用的
触角伸向各个领域
一手抓铀
他在我国率先组织起铀矿地质队伍,并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出找矿方向和矿产富集区,强调“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
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
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
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四光(后左)与夫人许淑彬(后右)
女儿李林(前左)女婿邹承鲁(前右)
在英国剑桥大学合影
推进地震预报工作
在李四光生命的最后几年
他又致力于地震地质与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
为了探索预报规律,生病住院的李四光不顾77岁高龄和医生劝阻,执意深入地震灾区进行考察和研究。
此后几年发生的河北河间地震、辽宁海城地震及唐山地震,完全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
此时李四光的
身体状况也已经很差
但他仍坚持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
1967年冬,他不顾天寒地冻,风沙漫天,在北京郊区房山亲自做“地应力解除”的实验。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地应力确实存在。这使李四光对于用地应力预测地震的方法更加信心十足。
他决心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猛攻这个难关
完成总理嘱托的光荣任务
从天津考察回来,他对女儿李林说:“要是把地热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节省多少燃料,可以给人民造很大的福啊!”
李四光住进北京医院
躺在病床上,他叮嘱秘书:“别忘了明天给我带一份全国地图来,我还有些事情要讲。”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李四光心里一直装着地震预报事业
但病魔无情
这位著名科学家与世长辞
李四光曾经说过:“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攻破自然秘密,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光明灿烂的前景,那么他的生活就会多么丰满、愉快、生动和活泼。”
这是李四光的人生哲学,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李四光把一生献给了科学,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无愧于周恩来总理称赞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