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80后、90后走上街头,
誓言国土不能断送。
那个时候80后的鲁迅38岁,
90后的胡适28岁。
一百年,弹指一挥间
一批又一批
一代又一代
怀着青春梦想的年轻人
付出着自己满腔的热情
定格了一个又一个永恒的经典
推动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其实,五四不仅仅是一场运动,
更是一个时代,是一种精神。
五四精神和核心是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百年奋进
科教兴国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科学技术的成熟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
和我们一样“青年”的“青年科学家们”
叶企孙
中国物理学会创建人
清华四哲人之一
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当代物理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两弹一星”的鼻祖。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
就是这样一位我们知道得最晚,被时代抛弃得最远的大师。当年还未满13岁的他,考取了清华学堂的首批学子。
1913年叶企孙报考清华学堂时的留影
1915年,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
17岁的叶企孙在日记本中写到:“吾国人不好科学,而不知20世纪之文明皆科学家之赐,中国之落后,在于实业之不振,实业之不振,在于科学之不发达。”
毕业后他留学美国,成为哈佛博士,师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他的第一项研究课题就测出了当世最为精确的普朗克常数h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长达16年之久,这一年他仅仅23岁!
27岁那年怀揣报国之志学成归来的他到清华执教,着手创建清华物理系,而仅仅4年后包含数理化等6个系的理学院就在他的带领下创立。
20世纪30年代的叶企孙
叶企孙毕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对开拓、促进中国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培育科学技术人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所提倡的教育思想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他一生不求名利,惟有奉献。他终身未娶,唯与学生亲厚,视学生为亲人,其门下有50多位院士,10余位“两弹一星”元勋。
他的大弟子——
中国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
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氢弹之父”于敏、
“卫星之父”赵九章、
“力学之父”钱伟长、
“光学之父”王大珩,
全都是他一手栽培出的学生!
林家翘——第一个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人,是他的学生。
戴振铎——第一个成为美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国人,也是他的学生。
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无尽。”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1971年首次归国就迫不及待地探望他的恩师,被相关部门拒绝。
李政道更是饱含感激地说道:“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清华大学1932年度校务会议成员合影,左起:叶企孙、陈岱孙、冯友兰、梅贻琦、杨公兆、张子高
叶企孙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教育及科学事业,在清华开展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教学、科研活动,对学生教育方法得当,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科学家。抗战前毕业的九届学生50余人中涌现出了许多的杰出学者,如:理论物理学家王竹溪、彭桓武、张宗燧、胡宁,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施士元、钱三强、何泽慧,力学家林家翘、钱伟长,光学家王大珩、周同庆、龚祖同,晶体学家陆学善,固体物理学家葛庭燧,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翁文波、傅承义,以及秦馨菱、李正武、陈芳允、于光远等。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生中,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有:黄昆、戴传曾、李荫远、萧健、徐叙瑢、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等。解放后毕业于清华物理系、后来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的有周光召、何祚庥、唐孝威、黄祖洽、胡仁宇、蒲富恪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半数以上曾是他的学生,因而有人称他“大师的大师”。两弹一星”功臣中的13位与叶企孙的师承谱系在23位功勋科学家中,有9位是叶企孙的弟子。
陈岱孙:叶企孙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王洤昌:清华大学是我的摇篮,而对我毕生道路有决定性影响的则是叶企孙教授。
华罗庚:道及叶企老,不觉泪盈眶。
钱伟长:我有很多老师,而叶企孙教授是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之一。
李政道:叶企孙老师是我的老师,也是我老师的老师。我非常敬仰他,永远怀念他。
华罗庚
华罗庚是我国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元复变函数等研究的创始人及开拓者,他本人也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88位数学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等,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大师,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1950年3月,来自美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航抵香港,略作停留,进行补给。在此期间,船上的一个留美归国的学者写了两封信发出。一封是写给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奥本海默,信中说:“请您和数学系的同仁放心,我已安全抵达香港。我预备在这里停留十天然后直接去北京。中国发展迅速,我们可以直接坐火车回去……”另一封名为《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则通过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这位学者在信中呼吁:“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钱学森
航天之父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为美国早期火箭研究做出很大贡献。有美国高官评价他:“无论他在哪里,他都抵的上五个师的兵力。”正是因为他的才学,被美国软禁五年之久,在中国政府多方努力下才成功回国。
毛泽东评价: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对我们说来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美国海军次长丹金布尔评价: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值五个师。
李世光原名李仲揆,是我国地质学的创立者,教育家,地质学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发起人和奠基人之一。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杰出的科学家。其代表作有《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和《地质力学概论》。
他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曾在英国剑桥、牛顿等八所名校讲授《中国地质学》,在当时英国的学术地位极高。新中国建国后,急需这样的人才回国建设,李四光克服了许多苦难,终于回国。对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重大贡献,在寻找石油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举打破了“中国贫油论”,使中国摆脱了对国外能源的依赖。还曾预言唐山出现大地震的可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叶连俊评评论:他是中国地质事业也可以说是地球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地质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
邓稼先作为我国两弹元勋之一,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在他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只有26岁。邓稼先的成就,被美国政府所关注,他们为邓稼先提供极佳的生活条件、更好的科研环境,希望挽留邓稼先为其工作。在他婉拒了学校和同学的挽留之后,毅然回国。刚刚回国便投入到原子弹的研究中,因为要严格保密,邓稼先便从此人间蒸发,只有在戒备森严的研究所、荒凉的大漠戈壁能够看到他的身影。
是他设计了原子弹和氢弹,提出了正确的研究方向。他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的两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毕业于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加州大学协助研究,曾在苏联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他所发现的奇异夸克的反粒子轰动了世界,六十年代,中苏交恶,王淦昌回国秘密从事原子弹研究工作,为中国核科学做出极大贡献。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还提出研究激光核聚变技术,他也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国务委员张劲夫评价:无私奉献,以身许国,核弹先驱,后人楷模。
华裔科学家李政道评价:王淦昌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终生保持了年轻学生的求学精神。他为人诚恳热情、正直、坦诚,治学严谨,是祖国近代物理学的一代宗师,后人之楷模。
曾在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著名的居里夫人。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法国任教,还获得了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听闻新中国即将建立,婉拒了同事得挽留,不顾国民党得威胁,毅然回国。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所有的科学专家,钱三强等人主持了原子弹、氢弹的研究。他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新中国当时非常贫穷,这些科学家能回来建设祖国,实在令人感动,在一穷二白的当时,做科研所付出的辛劳难以描述,而他们的许多工作都是隐匿的,大多数不为外人所知,有兴趣大家可以去看一部电影《横空出世》,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科学家们研究原子弹的过程,令人感动。
钱三强和夫人——女科学家何泽慧在一起研究学术问题
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
“我觉得我也许有点天赋,不过我想我不是很聪明。”——于敏
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某地上空爆炸成功
于敏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科学家 钱三强 评价: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 玻尔 评价: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赵九章
空间物理的开拓者
他为祖国托起一颗星
中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
中国气象科学从定性描叙走向数值预报的先驱,把数学、物理引入中国气象学的第一人。
中国的卫星事业迅速发展,这和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是分不开的,面对今天的成就,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航天卫星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赵九章便是其中一人。在1957年那个时候,美国和前苏联的人造卫星先后上了天,但是我国在这方面整体研究水平还较差,赵九章敏锐地意识到一个新兴学科——空间物理研究将要兴起。于是,他开辟了自己新的科研方向。
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赵九章将永远成为我国卫星事业的一座丰碑。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学习他追求进步、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鞠躬尽瘁、殚精竭虑的爱国情操;学习他富有远见卓识、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他诲人不倦、甘于奉献、光明磊落、仁厚俭朴的崇高品德。
王大珩
中国光学之父
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1948年,王大珩与钱三强等人一起放弃了国外比较优越的研究与生活条件,回国创业。亲手创办了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实验室(任主任),亲自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任馆长),后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任所长);接着又主持或协助创办了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合肥光机所、成都光机所以及上海技物所,建立了新中国光学的强大研究基地。
王大珩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在他的领导下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首台航天相机,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在雷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在海外学习技术光学和玻璃制造技术的求学经历,让他拥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除了研发各种光学仪器外,王大珩还带领近千人的队伍,参与“两弹一星”项目所有光学研究任务,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该项目对卫星上安装的对地观测相机提出极高要求,它既要达到较高分辨率,还要经得住自动拍摄的震动。在国外技术封锁的背景下,王大珩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加班攻克难题,最后如期完成任务。当卫星带着拍摄信息返回地面时,中国人首次成功地看到了清晰的卫星图像。
茅以升
桥梁专家
在1917年获得了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并在1919年获得了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博士学位。他是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和工程教育家。同时,他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央研究院院士。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还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当时茅以升留下‘不复原桥不丈夫’之誓言,自携图纸资料,辗转后方。”为了阻断敌人,茅以升受命炸断了亲手建造的大桥,这是何等悲壮的义举。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实践誓言,又主持修复了大桥。建桥、炸桥、复桥,茅以升先生始终其事,克尽厥责。 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世。他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使沪杭与浙赣两条铁路相连接,使钱塘江两岸由天堑变通途。通车65年以来,他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繁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着有《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在《桥梁专家茅以升》一书中指出的:“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为中国科学普及事业乃至科技馆、科技报建设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并不为更多人所熟知。
茅以升在《桥梁远景图》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桥,毛泽东曾称赞他:“不仅是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他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评论: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就是这样一个能让你真正吃饱饭的男神,却说道: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还有很多科学家在这里不能一一赘述
但正是他们以及
很多默默做贡献的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
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
越来越强大
他们的身上闪耀着的正是中国精神的光芒
正是这些默默在背后付出的
科学家们的耕耘与付出
让世界各国感受到中国的强大
新的起点
新的百年
多希望有一天
我们孩子长大后的梦想不再是当网红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
一个重视青年的国家
未来充满希望
一个接续奋斗的民族
前途无限光明
青年,以其活跃的思想和青春的魄力,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产业开拓的生力军。依托于国家鼓励青年“双创”的政策布局,未来青年论坛应运而生,并确立为每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万通集团创始人、御风集团董事长、未来论坛理事 冯仑 更带着他的“梦的边界“来到现场与著名艺术家、中央美院教授、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美国国务院艺术勋章授予者徐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组组长、“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未来论坛青年理事王皓毅,香港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空间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起源太空科技CEO、未来论坛青创联盟成员苏萌,展开一场精彩的跨界头脑风暴。更有多项青年创新达人秀参与交流和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