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田野考古第一人”和“中国考古学之父”傅斯年董作宾

李济,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6月2日生于湖北钟祥县郢中文昌门内沿城街书香门第,初名李顺井,4岁入书房读习古书。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其父李权以“举贡会考”第一名入京,后以“朝考一等为鄂籍首冠”入内务府供职成为一个七品小京官,李济即随父入京,初在湖北老乡开办的江汉学堂读书,后考入北京名校南城五城中学(北师大附中前身),1911年(清宣统三年)考入清华学堂,成为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的首批学生之一。

李济是民国时期纯粹依靠自身学习实力留洋回国的海龟派。

1918年(民国七年),李济自清华学堂毕业留美,入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城的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1919年6月获心理学文学士学位;同年改读社会学研究生。

1920年6月,李济以论文《人口的质的演变研究》获硕士学位,同年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学习,于1923年(民国十二年)完成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

百度百科引用《李济文集》的资料称,在哈佛大学学习与研究人类学的过程中,讲师虎藤(ErnestAHooton)教授的课程“体质人类学”特别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实践工夫,有一年暑假,李济跟着虎藤教授处理了五百个埃及人头骨,这一实践让李济获益良多,并对他归国后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

而该校研究院教务长柴斯(Chase)教授所开设的“希腊考古学”课程直接引发了李济对于考古学的兴趣,正是这一时期的兴趣与学习,从而为中国贡献了一位开天辟地的考古学人才。

1923年夏,获得哈佛大学哲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的李济自美归国,在浩瀚无垠巨浪翻腾的太平洋上,他胸怀“新文化,科学救国,振兴民族”之理想,意气风发地畅望着美好的未来。

据其子李光谟在《李济与清华》一书中引用李济回忆说,“那时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美国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那时的留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回国的。他们在回国之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考虑到赚多少钱和养家糊口的问题。我就是在当年这种留学风气之下,选择了我所喜爱的学科——人类学。”

【贰】

在克拉克大学学长、时任南开大学部主任凌冰的推荐下,李济回国后即受聘进入南开大学任人类学、社会学兼矿科教授,次年任南开大学文科主任。

在南开大学任教的日子里,李济迎来了他人生最为关键、最具重大意义和决定性影响的转折点。

据岳南《南渡北归》称,由于矿科专业的关系,李济结识了当时中国著名的矿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翁文灏,并通过翁文灏结识了民国时期地质学界的领袖人物丁文江,“二人成为终生挚友”。

翁文灏(1889年—1971年),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1908年公费留学比利时鲁汶大学,1912年获物理及地质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是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地质学家。1913年,翁文灏同丁文江等人一同创办了北洋政府地质研究所,同时招收中学毕业生入学培养,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地质研究和培养地质人才的机构。

1923年秋,一批青铜器在河南新郑古墓出土,此消息在北平学术圈引起较大关注,丁文江在得知消息后立即鼓动李济前往新郑青铜器遗址参与考古发掘,并资助发掘经费和委派地质调查所谭锡畴作为李济的助手。

丁文江这一迅捷的反应和鼓动成就了李济最为宝贵的首次田野考古调查经验,李济回忆说,“由这些无数的宝贵经验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丁文江先生对我们的一番苦心。”

刚刚回国不久的的李济将科研重点仍集中在人类学尤其是体质人类学方面。

在新郑青铜遗址,李济获得一些人骨作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并写成简短的英文发掘报告《新郑的骨》。此次考古发掘虽然因多方原因未能取得更为丰厚的成果,却彻底激发了李济对田野考古工作的热情,并在不久的未来即将发散出极为灿烂夺目的光华。

鉴于毕士博的身份,李济犹豫了很长时间,后来在丁文江的支持下决定接受毕士博的邀请,但同时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第二,在中国发掘出土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

李济提出的这两个“关乎国家与民族大义”的条件最终获得毕士博及其上司弗利尔艺术馆馆长洛奇的肯定。毕士博回信称,“我们可以答应你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决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岳南在《南渡北归》书中说,李济所提的两个合作条件,开创了“既维护主权,又公平合作”,利用外资搞科研的先河,直接的收益不仅为后来著名的“殷墟第二、三次发掘的资金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后来中国学者与外国学者的国际性合作树立了坚实稳定的坐标。

李济随即辞去南开大学的工作加入毕士博的考古工作队,中国教育家和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先生在评价李济时说,“在李先生之前作(中国)考古的都是外国人,李先生确是国人中第一个作中国考古的人,深受我的景仰。”

以西方的科学方法,在东方古老中国的大地上考古发掘研究,长期由外国人把控的中国考古事业从此开启新的篇章,中国考古史上最为重要的光辉灿烂的一页也即将被掀开。

【叁】

1924年,时任清华学堂校长的曹云祥筹办清华国学研究院(详见前文《王国维、梁启超之死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凋零与谢幕》),作为筹备处顾问的丁文江再度向李济伸出了友谊之手。鉴于当时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丁文江建议李济一边在清华任教一边进行考古研究,这样既能以考古工作累积实际工作经验,也能将实践进行总结和及时传授,

在获得李济同意后,丁文江邀请梁启超共同出面向曹云祥做了推荐,曹云祥欣然同意。

1925年(民国十四年)4月,29岁的李济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特约讲师,位列“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之后,讲授人类学、人体测量学、古器物学和考古学等。

李济在清华园重点指导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考古学家的吴金鼎,他最为著名的成就是发现了中国黄河中下游在新时期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遗存——龙山文化。

1928年(民国十七年)春,吴金鼎首先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城子崖遗址,1929年初,李济在受傅斯年之邀担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后组织了第一次城子崖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从而揭开了四千年前“龙山文化”的神秘面纱,成为二十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李济在多方资助和合作的基础上,他的考古发掘工作也渐入佳境,并相继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

1926年(民国十五年)10月,由美方出资、清华国学研究院和美国弗利尔艺术馆共同组织,李济与地质研究所的袁复礼(中国地质学家、地貌第四纪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曾随瑞典著名学者安特生发掘仰韶文化)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田野考古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正式的中外考古合作计划,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正式主持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具有奠基性的开创意义。

此次发掘前后历时二月多,共采集遗物76箱,分为9大车于次年元月初运抵清华国学研究院。出土遗物中大多为新石器时代陶片,以及一些石制工具、箭头、骨器,但其中半个经人工切割的蚕茧,直接将中国人的养蚕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

李济更为举世瞩目的考古成就,是傅斯年领导下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始于1928年对殷墟遗址的发掘。

自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中药的“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起,诸多考古学家及投机者纷纷涌向安阳。

1928年(民国十七年),傅斯年创办史语所伊始便提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务实派作风,并派董作宾赴安阳进行实地调查后,开启了殷墟遗址的第一次小规模试掘,闻名于世的“殷墟发掘”由董作宾开始拉开序幕。

1929年(民国十八年)初李济到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后,接替董作宾主持对安阳殷墟遗址连续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发掘,随后又有梁启超次子梁思永等人先后加入和带队进入殷墟,一时间殷墟遗址上大师云集、成果辉煌。

自1928年11月起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的6月止,傅斯年领导、李济主持的史语所考古组对安阳殷墟先后进行了大小十五次发掘,共发掘遗址十一处,获得甲骨和其他器物共计一百六十九万件,其中带文字的甲骨二万五千片,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甚至是世界田野考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由此开始,李济在个人学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在学界贡献“对殷墟的发掘奠定了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界的地位”,因而奠定其在中国考古界不可撼动的领袖地位,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学家之一。

1948年(民国二十七年)3月,李济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年底主持督运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文物迁台。1949年创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

—— (全文完) ——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为国探宝为民淘金”——三进中国地质博物馆学习中国地质人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中国地质之父,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jvzquC41yy}/onnrkct/ew47e{~ctzx
1.在中国,哪些人可以称得上“国士无双”?其中包含了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赵九章、郭永怀、朱光亚; 中国炼油技术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侯祥麟; 先后发现1000多颗新小行星的天文科学家:张钰哲; 还有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地质学家李四光…… jvzquC41v071lzpc0eun0ls1rkj`499878?7;7xjvor
2.伟大的友谊助推伟大的事业——中国地质学奠基人翁文灏与丁文江的回望翁文灏与丁文江在两人生死的关键时刻以及离世30年后的点滴回忆,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正是因为他们之间志存高远、惺惺相惜、勠力同心、彼此成就的伟大友谊助推了中国地质事业曾经的“黄金一代”“黄金时刻”。jvzquC41yy}/|jxv0qxh0ls1ctz04974195378ftva779=87:a;9;?5:454ivvq
3.大地之子中国地学开山人——丁文江【大地之子】系列,以中国近现代早期地学家为脉络,通过介绍其主要贡献,将近现代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现给大家,深切缅怀曾为中国地质事业快速发展,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乃至“殉难”捐躯的老一辈地质学家。他们把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发展地质事业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地学先驱的不懈努力才开创了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纪元jvzquC41yy}/cqlo0qxh0ls1o1jjuyqc{0virHnf?3925
4.“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的诗与文文史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杨钟健(1897—1979)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业内尊为“中国恐龙之父”。除专业研究之外,他涉猎丰富,精通多国语言,热爱诗词和散文写作。在国外留学时他就写过多首思乡爱国的诗歌。回国后在长期的野外考察过程中,他不时记录自己的所行、所见、所思和所想,创作了多部游记,堪称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4853485d699285344<8;:4?/j}rn
5.从学习笔记看温家宝的读书情怀文化上大学时随身带着父亲读过的《中国地质学》 1960年9月,我迈入北京地质学院校门时,随身带着父亲读过的一本书——李四光著的《中国地质学》。这本书是李四光先生1939年用英文写的,后来由张文佑先生翻译成中文。父亲早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他读这本书非常认真,在书上画满了红线,在书中空白处写有心得体会jvzq<84ewnzvtn3rgqvmg7hqo0io1w6142771984:1i99=75/4>3599750nuou
6.24个中国人必须知道的中国巨星10。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 11.铁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 12.桥梁之父——茅以升 茅以升 13.钻探之父——刘广志 刘广志 14.雷达之父——束星北 束星北 15.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华罗庚 16.克隆之父——童第周 童第周 17.地质学之父——李四光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3586313<65=78:a?8:><739>/uqyon
7.土法炼铀之父王明建(中国原子弹)2020年7月8日下午4时,韶关市殡仪馆哀乐低回,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燃料研制功臣、被誉为“炼铀之父”的解放军原基建工程兵部队高级工程师王明健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20余名亲友前往吊唁,表达哀思。 王明健走时依然穿着那身生前常穿的绿色军装。在弥留之际,他特意交代:一切丧事从简。王明健的家人遵从他的遗愿,jvzquC41yy}/onnrkct/ew46|z;tftj
8.夷陵评论||专辑:杨玲玲/满江红.赞中国著名科学家(上)周天坤/书法满江红·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 地质之光,辉九域、高科巨匠。岩页下、探开封秘,造田兴港。盖世殊功担使命,毕生慧眼忙寻矿。空白填、钻井竖深深,原油荡。 明大义,忠志向。为筑梦,情怀壮。更油歌滚滚,赤心豪放。大帜五星河岳灿,一门三俊声名亮。奠基人,倚鼎立神州,迎金奖!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82486718959@>84a718@82;6:50|mvon
9.李济:被淡忘的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被淡忘的中国考古学之父 100多年前,当一位叫王懿荣的金石学家,从药铺里的“龙骨”上辨认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时,这小小甲骨牵出了一个失落了3000多年,又充满传奇、悲壮、神话般色彩的殷商王朝。而中国现代考古的田野启蒙也是在殷墟的大地上正式开始的,殷墟发掘将我国有据可查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以前,引起了jvzquC41yy}/v|npij{b0xwi0et0kwkq13?6386;32?/j}r
10.“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文化渭南新闻网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啮齿类化石》发表后,立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赞誉,被认为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诞生的标志。 1928年春,杨钟健回到北平,在国民党政府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技师。同年夏,任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并主持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工作。他早期工作,主要是研究华北的新生代地质。这时期发表jvzquC41yy}/ywsgyu4dp8u132;75A3jvor
11.高尚师德育高才——追忆“中国冰川之父”施雅风提起素有“中国冰川之父”之美誉的施雅风先生,我们惊叹于先生行走冰川雪域40多年,开创和推动了我国冰川物理、冰川水文、冰芯与环境、冰雪灾害、第四纪冰川等方面的研究,从无到有,系统地发展了中国冰川学理论,把中国冰川学研究推向世界前沿。 很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与他有关:主持建立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高山冰雪jvzq<84yyy4m|k3ecu4dp8v166lzmhv1hsy8723:671}723:672>d72479893jvor
12.对大海之底的叩问——中国海洋大学的探海问底、凿地求藏之路1946年“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推荐自己的爱徒何作霖到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创办地矿系,何作霖谨遵师命,并带了两名北京大学地质系的优秀弟子一同前往,其中1位就是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退休教师、曾任海洋地质系系主任的张保民教授,谈起恩师严谨治学的精神,这位94岁的老人记忆犹新:“我从北大一毕业就跟着何老师来到了青岛,jvzq<84pgyy/q~h0gf{/ew4jwkrbppj1jnm04967147`fnq1kpjfz7mvon
13.中国石油之父——科学英雄、校友孙健初他是伟大的地质先驱,是真正的科学英雄!他发现了中国第一口油井,他开发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他当选为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主席,他主持开办了新中国第一期石油技术干部培训班,他组织绘制了新中国第一张石油发展蓝图!他就是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 家世与成长 jvzq<84ipj€d0|}w0gjv0ls1zh€h1~iu1kb8nkh8;62;>9c95>d6k93:fig3o74884ivv
14.“中国现代冰川之父”的科研人生——记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他行走冰川雪域40多年,踏遍祖国的六七十条冰川,开创和推动了我国冰川物理、冰川水文、冰芯与环境、冰雪灾害、第四纪冰川等方面的研究,从无到有,系统地发展了中国冰川学理论,把中国冰川学研究推向世界前沿。他是中国冰川学的奠基人、中国冻土学和泥石流研究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现代冰川之父”。 jvzquC41yy}/i|fuv0usi7hp1ktgq8:79358;=:230nuo
15.接力水文地质学阔步新征程地大新闻网讯(记者陈华文 王俊芳)9月2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生开学季,在报到的新生群体中,一名31岁的硕士研究生新生,在校园内的一尊雕像前,深深地三鞠躬后,默默地说道:“爸爸,我来到您生前的母校深造,您放心吧,我一定会认真学习,成为像您一样的人……”这尊雕像是该校水文地质专业优秀校友张国旗,而这个鞠躬的人,则是他的儿子张云飞,今年也jvzquC41yy}/e~l0gf{/ew4kphu03:56:1712>:60jzn
16.【时光书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记中国石油勘探翁文波(1912年2月18日—1994年11月18日),浙江鄞县人,地球物理学家、石油地质学家、预测论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6年考取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学习;1939年获得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之后回国,出jvzquC41pg}t0‚fpiv€fw7jfw0io1rshq1712;4573750qyo
17.考古百年,寻找中国谁是“中国考古之父” 五四运动后,受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一批学者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形成了“疑古派”(又称“古史辨派”)。其中,以顾颉刚为代表。自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到1926年jvzquC41yy}/zrsokp}fgtq{0eun0ls1ygtiwj442470394491777B:0jvsm
18.文明之美看东方|盘点中国文物超炫河南风,看最早国家粮仓长啥样1921年10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他的中国同事,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在仰韶村的土地上正式开始了发掘工作,这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的“第一铲”。 根据出土文物,确认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遗存。按照考古学管理,安特生把该遗址命名为“仰韶文化”。这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自此拉开了中国近jvzquC41pg}t0lhvx0ipo872445198771CXUK`~uP7]yY‚9q7imL2otRx4819;:0ujznn
19.现代大气化学之父——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岑1838年,德国化学家克里斯蒂安·舍恩拜因(ChristianSch?nbein)率先引入术语“地球化学”,1839年通过实验分离出一种带有难闻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将其识别为伴随闪电的异味,翌年将其命名为“臭氧”,后被誉为“大气化学之父”。1865年,瑞士化学家和光谱学家雅克-路易·索雷特(Jacques-LouisSoret)首先确定了臭氧的分子式。1jvzquC41yqxmf|hkgpif0ls1e1814<232/891?95;9?/uqyon
20.周滨是谁:石油之父黄汲清的孙女婿岳母控制多家企业|周滨|詹敏利|中石被誉为“一代宗师、地学泰斗”的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在新中国石油(9.060,0.00,0.00%)系统有“中国石油之父”之称,是发现大庆油田的功臣。周滨是这位学界泰斗的孙女婿。据之前财新网报道和本报记者多方了解,周滨1972年1月出生,他的妻子名叫黄婉,其岳父正是黄汲清之子黄渝生,岳母是1942年出生的詹敏利。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djjslkpm0i|sgyu532:9234;02B973:694@:60unuou
21.大地之子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他们把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发展地质事业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些地学先驱的不懈努力才开创了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纪元。 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 地学界有这样一个说法:目前人类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有三部书,一部是深海沉积物,一部是极地冰芯,一部是中国的黄土。而把黄土这部书“读”得最好的就是刘东生。jvzquC41yy}/cqlo0qxh0ls1fkyqnj~0rjv@kmB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