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内向外”缝合技术是半月板缝合的基本技术,适用于半月板前角、体部至后角的撕裂,适用于纵裂、桶柄样撕裂、放射状撕裂等多种类型的撕裂,是关节镜医生应当掌握的基本功。
图6 外侧半月板自内向外缝合示意图。关节镜置于前外侧入路,缝合套管由前内侧入路进入关节,引导缝针穿刺缝合外侧半月板撕裂部位。缝针穿出关节囊后,在腘窝拉钩的保护和引导下经过外侧安全切口引出体外,避免损伤后方的血管神经结构。
图10 右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复位困难示例。A.撕裂的半月板长期交锁于髁间窝;B. 使用探钩复位交锁的半月板,无法复位;C.使用直血管钳帮助复位,仍然复位困难;D.松解半月板前角后,可复位半月板。但由于撕裂的半月板长期交锁于髁间窝,半月板组织已经磨损退变,不适宜缝合修补。
图11 自内向外技术缝合右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撕裂。关节镜置于撕裂的同侧,由前内入路进入关节;缝合套管置于撕裂的对侧,由前外入路进入关节。
图12 左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撕裂,采用自内向外缝合技术,缝合第一针。A.关节镜下可见撕裂位于红-白区,可以进行缝合修补;B.将半月板缝合针插入Zone Specific缝合套管 ( Linvetac, Largo,FL, USA),针尖露出缝合套管尖端约2mm;C.从最容易缝合的位置开始,缝合第一针,首先穿刺半月板的上表面,穿刺位置靠近半月板的游离缘,引入缝线;D.再将半月板缝合针插入缝合套管,针尖露出缝合套管尖端约2mm;E.调整缝合套管的位置和方向,跨过撕裂,穿刺半月板的滑膜缘;F.助手在体外通过安全切口引出缝合针,调整并拉紧缝线,完成第一针自内向外缝合。
图13 自内向外缝合技术的第二针的操作与第一针相同,两针间距控制在5mm左右。A.关节镜探查,充分显露撕裂的位置,根据撕裂的位置调整缝合针穿刺的位置和方向;B.将半月板缝合针插入缝合套管,针尖露出缝合套管尖端约2mm;C.在第一针的前方,距离第一针约5mm的位置,缝合第二针,同样首先穿刺半月板的上表面,穿刺位置靠近半月板的游离缘,引入缝线;D.再将半月板缝合针插入缝合套管,针尖露出缝合套管尖端约2mm;E.调整缝合套管的位置和方向,确保跨过撕裂,穿刺半月板的滑膜缘;F.拉紧缝线,可以看到缝合后的半月板自然对合。
图15 自内向外缝合技术的下表面缝合。A.连续几针上表面缝合后,拉紧缝线时半月板可能会出现上翘的现象,需要进行下表面缝合,以将上翘的半月板下压至中立位;B.将半月板缝合针插入缝合套管( Linvetac,Largo, FL, USA),针尖露出缝合套管尖端约2mm;C.首先穿刺半月板的下表面,穿刺位置靠近半月板的游离缘;D.引入缝线后,再将半月板缝合针插入缝合套管,准备进行半月板滑膜缘的穿刺;E.调整缝合套管的位置和方向,确保跨过撕裂,穿刺半月板的滑膜缘;F.拉紧下表面缝合的缝线,可以看到下表面缝合后,半月板下压至中立位,不再上翘。
图16 缝合结束后,将所有缝线从安全切口引出,在关节囊外打结。A.左膝内侧半月板缝合,打结后缝线线结均位于关节间隙水平;B所有线结沿关节间隙排列成一行。
图17 自内向外缝合技术示意图,贯穿缝合的半月板可以获得更好的对合关系。A.上下表面间断的垂直褥式缝合;B.贯穿缝合。
图17 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后角纵裂病例,进行贯穿缝合。A-B. 术中探查可见内侧半月板纵裂位于红-白区,长度>2cm,需要进行缝合修补;C.采用自内向外的贯穿式缝合修补技术,使用Zone Specific缝合套管( Linvetac, Largo,FL, USA)引导第一针直接穿刺半月板的滑膜缘;D.完成滑膜缘的穿刺后,第二针跨过撕裂位置,穿刺半月板的游离缘,为了保证贯穿缝合,第二针的进针点需要尽量靠近半月板的游离缘。
图18 自内向外缝合内侧半月板后角纵形撕裂。A.贯穿缝合的第一针穿刺位于滑膜缘,第二针穿刺进针点尽量靠近游离缘;B.第二针穿刺半月板缝合针穿透半月板后,能够看到缝合针贯穿半月板,由半月板的下表面跨过撕裂位置,在半月板下表面靠近滑膜缘处穿出体外,完成贯穿缝合;C.此例患者共进行自内向外缝合4针,完全覆盖撕裂的区域;D.可以看到,4针缝合均为贯穿缝合,缝线贯穿半月板的上下表面,将半月板撕裂“捆绑”在一起, 获得最佳的对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