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教案(通用篇)

初中生物课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生物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②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细菌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

②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二、重点和难点:

①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

2、学生阅读课本58—59页。

3、知道了解巴斯的实验。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过渡:细菌很小,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

2、细菌图片展示。

(三)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

2、课件展示。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

附板书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多种多样的动物,探究分析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强化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严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建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列出知道的'动物名称。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列举数量最多的组在班上公布成果。

2、课程新授

(1)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为梭形,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

具鳍,用于游泳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做板图:画一条鱼(简笔画即可),其他同学在纸上画。学生分析所展示鱼的特征。

(2)讨论证实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鳍:保持前进方向。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据自身经验,提出实验方案。

(3)课堂小结

回顾已知的鱼类适应水中游泳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技能】: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重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难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癌症及其治疗的记录片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

提问学生,设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体上看到哪里物质、行为具有致癌/诱癌作用,你会怎么做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

进入情境,回答问题

(二)致癌因子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

(三)癌症的'防止

介绍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触致癌因子的做法。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疗方法,然后介绍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方法,展望未来可能采取的治疗手段。

说出自己了解的癌症治疗方法。

(四)练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

2、了解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美好前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2、克隆技术的应用。

3、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难点:

1、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

2、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

三、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

四、教学过程

1、复习现代生物技术的内涵。

2、教师播放多媒体素材观看、了解转基因技术。学生思考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

3、教师简述转基因技术实施过程。总结出转基因的'概念:外源性基因可以直接导入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这种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

4、学生讨论,举例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设想。

5、教师播放素材,学生观看视频--克隆技术

6、简述克隆技术实施过程。

7、总结出克隆技术的概念:人工诱导动、植物的无性繁殖过程叫克隆, 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8、学生讨论,举例说明克隆技术的应用、设想。

9、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0、教师展示世界上先进的生物技术,激发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10、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把双刃剑。

五、教学检查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xx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xx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xx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xx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教学目标:

1、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xx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xx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xx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括鱼类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重点:探究鱼类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材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 一个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呼吸的,从而总结出鱼适于 水中生活的特征。

电教手段:多媒体观看录像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生物圈Ⅱ号”实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生物的多样性(观看录像片断)

二、新课:水中生活的动物

1、观看录像片断:《海洋中的生物》及《淡水生物》思考:

如果陆地上的生物(如猫)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 决这些问题的?鱼类等在水中生活须具备哪些条件?(游泳和呼吸)

2、游泳

①观察与思考(课本P3)

②由上可知有些问题仅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这时就需通过实验来探究。

③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㈠提出问题

㈡作出假设

㈢讨论探究思路

a、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

b、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㈣制定并实施计划

(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由课后学生自己完成,注意:捆扎时不要过于用 力,以免使鱼受伤。)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记录和分析探究过程和结果,得出 自己的 结论)

㈤表达和交流

①以小组为单位,将各小组的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对同学提出的质疑给予 答辩。

②总结出鱼的各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

⑷完成课本P6“讨论”

3、本课小结(略)

三、作业: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并写出实验报告

四、教后感:

一、教学目标

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举例说出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难点:调查活动的组织、开展与落实。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调查活动内容提示的.幻灯片。学生:收集生物反应器、动物与仿生的有关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两个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1、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2、动物仿生

阅读探讨课文资料分析的讨论题;阅读讨论有关动物与仿生的内容,提出疑问,相互交流,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学会交流,学会倾听。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制定调查计划,编写好调查提纲,并在课上进行交流,小组之间对展示的调查计划进行质疑和评价,从而完善各组的调查计划。

课外调查。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做好调查记录。

调查报告交流会(第二课时)。各组叙述展示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调查报告展览。课后各组整理调查报告及图片资料,以板报形式展出,同学之间互相观摩,从中吸取知识与经验。

幻灯展示调查内容提示,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内容,参与小组讨论,巡视、指导学生编写好调查计划。在交流调查方案时,鼓励学生质疑,相互评价,完善调查计划。教师强调调查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教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的作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师生共同总结动物与人类关系。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2.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学会从个性中归纳共性的科学方法。

3.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水华与多种蓝藻图片,简单介绍水华与蓝藻之间的关系。淡水水体富营养化会使得蓝藻生长过度,导致水华的产生,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教师提出问题:那蓝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

(二)新课讲授

1.教师分别出示蓝藻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让学生识图、辨认、归纳和总结。提问:

(1)相较于植物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蓝藻细胞有什么不同?(蓝藻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植物细胞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有什么结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结构?(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核糖体和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

2.教师分别出示蓝藻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提问:二者在细胞结构上有何共同特点呢?

(两者均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是拟核。细胞器方面,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3.教师总结:科学家根据细胞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那蓝藻细胞、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哪个是真核细胞?哪个又是原核细胞呢?(蓝藻细胞和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植物细胞为真核细胞。)

4.教师提问:同学们总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完成下面的表格。

(三)巩固提升

教师讲解蓝藻有个“藻”字,它能不能也能光合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蓝藻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呢?请同学仔细观察蓝藻模式图,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蓝藻虽然没有叶绿体,但是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依旧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学生课下查阅有关水华的资料。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细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

【技能】: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情感与态度】:探讨干细胞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难点-细胞分化的机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视频片断。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及细胞分化的概念

通过复习有丝分裂的意义——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提出问题:有丝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应该在形态结构上相同的,但事实上呢?例如组成人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都一样吗?展示人体不同形态的细胞。

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可以用板画的形式解释细胞分化的动态过程。强调细胞分化的稳定性和分化的基础。

思考老师的问题,根据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作出回答。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形态结构细胞的例子。

(二)细胞分化的意义与机理

利用反向思维法,提出问题:如果组成多细胞生物的那些细胞形态结构功能都是一样的,会出现怎么样的现象呢?引出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提出问题,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那么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话,为什么这些细胞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解释细胞分化在分子水平上的原因。

思考、讨论问题,作出回答:生物体各部分不出现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动的效率低

思考问题,作出回应

(三)细胞的全能性

提出问题,既然分化后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和受精卵是一样的,受精卵能分裂发育为一个个体,那分化后的细胞可以吗?讲述斯图尔德所做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证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引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动物细胞全能性的表现:目前只能体现出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动物的干细胞概况。适当补充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前沿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根据课外知识,对问题作出回应。

(四)课后练习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2.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归纳与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3.能够利用群落的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4.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概念。

难点: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导入,提问: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追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

(二)新课教学

1.垂直结构

(1)播放森林植物和动物的一段视频,观看视频后出示图4-11、4-12,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视频中植物有哪些?如何分布的?

(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原因导致的?

(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光照导致。)

教师补充讲解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把这种分层的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2)结合材料,提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什么条件呢?

(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巩固提高。

出示热带雨林的一幅图片,学生描述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导致这种分层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作业:回家搜集一下我国的立体农业资料。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5、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6、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

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通过生物进化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化石的概念贺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

知道学生看书并提问

(1)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三》、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学生活动】:

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教师活动】:

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

【学生总结】:

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动物,又像现代的鸟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THE END
0.基于生物学概念特点辨析群落水平地带性分布和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和水平结构是非常相似的两个概念,有效区分这两个概念一直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难点。基于生物学概念具有的概略性、隐喻性、辩证性等特点对群落水平地带性分布和水平结构进行分析,能更有效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也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jvzquC41ycv/ewpk0pku1znmcp3TCWL424:2296:0jznn
1.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精选27篇)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bpp4lkcubp87245632A627273a?8;:;?10qyon
2.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免费教学设计7篇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jvzq<84yyy462?=0eqs0uqjpiy{0c@622;=/j}rn
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考题精选2、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主要步骤是什么? 答:首先是了解结构布置和基本要求,其次了解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包括剪力墙数量和剪力墙的布置;再次是了解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最后是梁、柱截面尺寸及剪力墙数量的初步拟定。 3、什么是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 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i159>486>/j}rn
4.土木工程结构论文通用12篇表1为笔者所在的土木专业二本学生近年来毕业设计题目。从表中和笔者教学实践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学生力学水平较差,因此毕业设计大多数为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岩土工程方向,而房屋建筑结构方案设计方向的论文偏少,研究型论文的毕业设计基本没有。 (二)结构设计概念模糊,缺少方案论证jvzq<84|ijphn7}wgunv0lto1jgpyns1;6=577mvon
5.【结构讲坛】|学与思,关于不规则结构相关概念的一些商榷㈠就本书中关于不规则结构相关概念的相关内容(后面两个点我们放在后面交流),段老师给出一些非正式的看法,旨在较为准确的在宏观上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逻辑和做法。由于水平有限,讨论内容可能在表达方式和知识准确性方面有不妥之处,欢迎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224:497mvon
6.房屋建筑结构设计8篇由于引起结构不规则的因素太多,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建筑体型,很难一一用若干简化的定量指标来划分不规则程度并规定限制范围。由于缺乏规范依据及相应的设计规定,加之对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缺乏应有的了解,有些设计人员往往对结构规则性把握不准确,导致工程中出现了规则性较差、对结构抗震十分不利的建筑。jvzquC41yy}/kofdkcu/exr1jcuxgw4665<10qyon
7.技术分享|Item及版本概念入门、组织架构定义其他常用概念 除了结构化数据中涉及到的概念外,Teamcenter中还有些常用概念,接下来简要说明。 (1)BOM 狭义上的BOM(Bill of Materials)通常称为“物料清单”,就是产品结构(Product Structure)。仅仅表述的是对物料物理结构按照一定的划分规则进行简单的分解,描述了物料的物理组成。一般按照功能进行层次的划分和描述。 jvzquC41v071lzpc0eun0ls1rkj`4:7562=697xjvor
8.毕业论文框架结构9篇(全文)【内容提要】本文从认知连通可行性和认知操作可行性的角度出发,探讨概念框架和语义结构的理论意义和互相关系。本文关注概念语义的参与者和语义结构的谓元,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力图证明它们之间并非总是1对1的体现关系;证明概念框架表述的概念语义和语义结构表述的语法语义,两者有必要在理论模式表述中分开。 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zpl~1c>:0jvsm
9.建筑结构设计论文(共10篇)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 (1)结构的整体性。在高层建筑结构中,楼盖的整体性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相当于水平隔板,不仅要求聚集和传递惯性力至各个竖向抗侧力的子结构,还要求这些子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能够抵抗地震作用,尤其是当竖向抗侧力子结构的分布不均匀、结构布置复杂jvzquC41yy}/3vnujw4dqv4nwp}fp8okcp€iwuzpygt0lrfp|j{kknlqwn{oyns142752?49876527mvon
10.公司资本的特征汇总十篇1.资本结构概念 何为资本结构,古今中外,不少学者对此颇有研究。总的来说,资本结构是指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反映企业债务与股权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是由企业的各种融资方式共同决定的,资本结构的好坏与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能否及时偿还债务,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决定着企业未来能否得到想要的收益,是决定公司财务情况的jvzquC41yy}/z~jujw4dqv3ep1nbq€jp16935=3jvor
11.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系统分析师考试大纲大纲软件工程师专题·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结合项目实践说明在采用面向服务作为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指导原则时具体的解决方案和需要注意的问题(III) (3)分析你所采用的容错方法是否达到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要求。 如需查阅更多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大纲,请关注唯学网计算机培训栏目软件工程师培训频道,小编在此预祝每一位参加计算jvzq<84yyy4wkzg0eun1qyon1OURa4nliitr44:6:40qyon
12.西北师范大学2024自命题考研大纲: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考生应能:1.准确理解和掌握有关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任务和内容;2.准确掌握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体系和程序、理论和原则;3.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人口、土地需求量预测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方法,掌握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整治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原则、对象、程序和技术要点。 jvzquC41mcuzcw3mqqrfc{s0eqs049752:621:;549:20qyon
13.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下思政课教学新实践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结构教学评框架由张云平提出,该理论主张以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改进教学评方法,表现为以结构化的大概念理解教学内容,以结构化的关键能力贯通教学过程,以结构化的问题情境泛化知识能力,以结构化的学习水平明晰学科素养的形成。如表1所示: 表1 新结构教学评要素框架 jvzquC41yy}/h8830ipo8ucig532;7133831:8:966547xjvor
14.医学图像处理论文15篇图像分割是将图像分割成有意义的子区域,由于医学图像的各区域没有清楚的边界,为了解决在医学图像分割中遇到不确定性的问题,引入模糊理论的模糊阀值、模糊边界和模糊聚类等概念。快速准确的分离出解剖结构和定位区域位置和形状,自动或半自动的图像分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应用中有聚类法、统计学模型、弹性模型、区域jvzquC41yy}/jjtskmgo0lto1hgoyns13;>147mvon
15.深度解析:走进SAT阅读与语法考点框架体系SAT系统学习SAT阅读与写作中的基础概念,包括文章结构、修辞手法、语法规则等。通过对这些基础框架的深刻理解,为之后的精练做准备。 2. 实战演练与技巧掌握 积极参与实战模拟,通过不断的练习,熟练掌握解题技巧。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模板。 jvzquC41ucz/mxtngcxo0lto14635:6461>15;8;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