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荔浦的房子都是砖瓦结构,或泥瓦结构,无论是砖砌的墙,还是泥充的墙,只要屋顶是盖瓦的,荔浦人统称瓦屋。瓦屋一般就得用楼板墁楼(muón,荔浦话注音,与算、半等字同音韵,铺的意思),用到瓦壳板架放青瓦。
同样是板材,同样用塘为面积单位,但楼板面积和瓦壳板的面积的一塘大小却是各不相同的。
①1塘楼板=1平方丈,即将楼板铺在地上,1丈长、1丈宽的楼板,就叫1塘板子。
因3尺=1米,所以1丈=(3+1/3)米。
1塘楼板=1丈*1丈=(3+1/3)*(3+1/3)=11.11平方米。
②1塘瓦壳板=100丈长,即将瓦壳板一块一块地量长度,量到100丈长,就叫一塘。因为桁条上面架瓦的瓦壳板的宽度是固定的,多为三寸左右,所以说的是长度,实际上也含有面积因素在内。但因瓦壳的用量,是以屋顶斜坡的长度乘以横向瓦壳的块数来计算的,因此,用长度来表示,更便于精准计算瓦壳的用量。又因为塘的的单位太大,很多时候,如果是小屋的瓦壳,常用不到一塘瓦壳,人们只要买几十丈瓦壳板回来就够用了。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我问过 农村很多没有亲自独立建过瓦房的老人,都只知道瓦壳是用丈作单位,却不知道丈的数量到了一百丈以后,是用塘来作单位的。
1塘瓦壳=100丈,一块瓦壳以三寸宽为计,
1塘瓦壳=100丈*0.03丈=3平方丈。
因1平方丈=11.11平方米,所以,1塘瓦壳=33.33平米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荔浦还没有专业的板材专卖商,人们需要板材,都是跟有树木的人家买。有树木的人家从岭上砍下树子、刮除树皮、晾干后,请木工师傅到家搭架子筛(荔浦话习惯用语,锯的意思,下同)板,数量多的,也直接在岭脚搭棚开厂筛板。而那年头的木工师傅手艺再高明,也只是多带几个徒弟,多接几家的活计,可以长年累月,挑着他那担木工家私用具,一家接一家地往到用工的主家去做木工,而很少有人能卖回木料,在自己做好成品出卖的。
墁楼板用的木板,通常根据树木的大小,筛(锯的意思)成厚五分左右、宽6-8寸,长6尺左右的统一长度和厚度。板子锯好好,还要将每块板子两侧刨成一边公槽、一边母槽,以便铺楼面时,板与板之间贴合扣紧。墁楼板时需要公母合槽挤紧,所以墁楼,农村习惯又叫榨楼。最后一块板要用力锤打,好的师傅筛墁出来的楼板,严丝无缝,人在上面跑动,楼面上的灰尘也不会往下掉。
我今年分得的20根松树,只选得出8根做桁条,剩下咧,就筛得20筒瓦壳,其它全部做柴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