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 WNL2-13型内燃回火管锅炉 1―链条炉排 2―烟管 3―锅壳 4―炉胆 此锅炉锅壳内径2m,壁厚14mm,长3.44m,前后管板厚14mm,板边钻孔并与锅壳炉胆焊在一起。炉胆由圆筒和波形环组焊而成,内径940mm,壁厚12mm,与锅壳长度相等。烟管用φ51×3的无缝钢管分别与前后管板焊接或胀接在一起。前后管板的上部都用斜拉撑加强。 这种锅炉的优点是结构紧凑,套装出厂,运输方便。安装时不需要特殊的加固基础。水容积比水管锅炉小,点火升压比火管锅炉快,负荷稳定。耗钢量较小,比兰开夏少一半。烟气流程长,速度较快,传热系数较大,不积灰,但阻力也大,需配引风机。主要缺点是刚性连接的部位较多,在温度应力长期作用下,易使拉撑开裂或在管板的扳边处及管孔等处产生裂纹,胀接处也容易泄漏。对水质要求较高,积于烟管外的水垢不易清除,给水必须处理。 卧式内燃回火管锅炉的容量有1~10t/h数种;蒸汽压力为8或13at<sub>表压<sub>,饱和温度;锅炉总重在6.2~19t范围内。 四、 水管锅炉 火管锅炉的受热面基本上是在锅壳内部,因而其蒸发量和压力都受到很大限制。水管锅炉可以突破这种限制,因而大、中型锅炉都在水管锅炉范畴内发展。水管锅炉使受热面由锅壳内转移到锅壳外,利用火焰和烟气加热水冷壁、对流管束、过热器、省煤器等,把热量传给工质。水管锅炉的出现给锅炉的发展带来了一个飞跃,使得锅炉的容量(蒸发量)和参数不断提高,结构和类型不断发展,热效率明显提高,金属耗量大为降低。由于由锅壳炉胆受热转变为管系受热,锅炉的安全性能也显著提高。 水管锅炉的结构型式很多,按锅筒数量和布置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纵、双纵、双横等型式。 (一) 分联箱横锅筒直水管锅炉 分联箱直水管锅炉(拔伯葛锅炉)是水管锅炉中较老的,锅筒放置方式有纵横两种型式。 分联箱横锅筒直水管锅炉的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分联箱横锅筒直水管锅炉 1―前分联箱 2―炉管 3―过热器 4―折烟墙 5―锅筒 6―分联管 7―后分联箱 “锅”的部分主要由锅筒、前后分联箱、炉管、蒸汽过热器等组成。锅筒是一个两端带凸形封头的圆筒形壳体,装在锅炉后部的最高位置。圆筒壳体的下部和侧面都开有管孔,以便胀接后联管与前联管。筒体上部有饱和蒸汽管与蒸汽过热器相连。两端的封头,一端开设人孔,另一端接进水管。前后分联箱为波浪式,截面为矩形,由特制设备冲压而成。后分联箱的上侧由后联管与锅筒下部相通,侧面装接直水管,与直水管对应位置开有椭圆形手孔。锅炉容量的大小由分联箱的对数及每对分联箱接装的管数来决定。炉管包括直水管和前后联管,直水管数量多,是锅炉的主要受热面,一般为φ102mm的无缝钢管,分别与前后分联箱连接,装置得前高后低,与水平面约成15°角,以利水循环。分联是锅筒与分联箱之间的联通管道。前分联管将汽水混合物导入锅筒,后分联管将锅筒中的水导入后分联箱。蒸汽过热器水平装设在直水管的上部,由U形管胀接于方形联箱而成,它的进口联箱由饱和蒸汽管与锅筒相通,出口联箱接蒸汽口总管。烟气由炉膛下部上升经过两道折烟墙上下翻腾冲刷炉管。 近年来许多拔伯葛锅炉的炉膛内部加装了水冷壁,使其出力和效率有所提高。 这种锅炉的优点是分联箱容易拆装,直炉管便于清除水垢,热效率比火管锅炉高。缺点是联箱制造困难,易渗漏,超负荷时对水循环不好,下排炉管易发生汽阻。 常用的分联箱横锅筒直水管锅炉的蒸发量为2~4t/h;过热蒸汽参数为13at<sub>表压<sub>,250℃。 (二) 双横锅筒弯水管锅炉 双横锅筒弯水管锅炉又称K型锅炉,其结构如图6所示。 图6 SHH4-13型双横锅筒弯水管锅炉 1―水冷壁厚 2―炉墙 3―下降管 4―联箱 5―炉排 6―上锅筒 7―对流管束 8―隔火墙 9―下锅筒 此种锅炉构造简单,使用较广。“锅”的部分主要由上、下锅筒、对流管束、水冷壁管、联箱、下降管等组成。每个锅炉有两个横置的锅筒,上锅筒略向前倾,两锅筒中心连线与垂直线约成10°角。锅筒是两端都带有凸形封头的圆筒形壳体,上锅筒直径比下锅筒略大,上锅筒的下半部与下锅筒的上半部对应开孔,以便胀接对流管束。锅筒一侧封头开有扳边人孔。对流管束一般采用φ51mm的无缝钢管两端弯成适当的弧度,使管端能垂直胀接在上、下锅筒上。水冷壁管也是φ51mm的无缝钢管,它按前墙与顶棚的夹角弯成角度不小于105°的弯管,构成前水冷壁与顶棚水冷壁,水冷壁一端胀接在上锅筒侧壁的管孔上,另一端与横置在前墙外面的水冷壁联箱连接。水冷壁 联箱是方形和圆形的,方型联箱一般是一侧开管孔,对侧开手孔,水冷壁管是胀接的。圆形联箱不在管孔对侧开手孔,水冷壁管是焊接的。下降管是两根φ102mm的无缝钢管,上端分别胀接在上锅筒两端,下端与前联箱连接。锅筒及全部炉管的重量由下锅筒底下的两个铁座(一个固定,一个滑动)支承。 锅炉前面是炉膛,对流管束由三道隔火墙隔成三个烟道。燃煤在活动炉排上燃烧,烟气从炉膛左侧进入第一个烟道,按“Z”字形流动,横向冲刷管束。 这种锅炉的优点是结构紧凑、弹性好,制造安装都很方便,金属耗量小热较率高。缺点是汽水容量小,运行中易发生缺水事故,对水质处理要求高,手工加煤时体力劳动强度大。 双横锅筒弯水管锅炉的蒸发量为2、3、4t/h;蒸汽参数为13at<sub>表压<sub>,饱和温度(或250℃的过热蒸汽);锅炉热效率约为70~75%。 (三) 双横锅筒煤粉锅炉 双横锅筒煤粉锅炉是我国生产的一种新炉型,如图7所示。 图7 双横锅筒煤粉锅炉 1―上锅筒 2―对流管束 3―省煤器 4―下锅筒 5―空气预热器 6―联箱 7―炉膛 8―水冷壁 此种锅炉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风煤烟系统上。“锅”的部分仍然是上、下锅筒,水冷壁管和对流管束。上、下锅筒横向布置,中心位于同一垂直线上,上锅筒直径较大(φ1200mm),它的重量通过对流管束由下锅筒(φ900mm)支承。水冷壁管为φ51mm的无缝钢管,沿炉膛的四壁铺设,但在后墙上部排列较稀,形成防渣排管。对流管束直径为38mm,在其间布置有隔火墙。尾部烟道内布置有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 两个煤粉燃烧器对称地布置在侧炉墙的中下部(图7炉膛中下部空白处)。火焰通过辐射将热量传给水冷壁管;高温烟气由炉膛上升,经过防渣排管,沿隔火墙隔成的回路流过对流管束,通向尾部的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最后经除尘器由排风机排入烟囱。 双横锅筒煤粉锅炉目前使用的有SHS20-13及SHS20-25/400两种。这种锅炉的体积比较小、金属耗量较低、热效率较高,但系统较复杂(比一般小型锅炉增加了热风系统和煤粉制备系统),运行操作要求较高。 水管锅炉的结构型式非常多,如双纵锅筒抛煤机型锅炉(SZP型,又称Д、К、В型)、双横锅筒链条炉排锅炉等都是常用的炉型,其本体结构都大致相同。 五、 水火管锅炉 水火管锅炉是带有水汽壁的卧式外燃锅炉,也就是近年通常讲的卧式快装锅炉。它由卧式外燃回火管锅炉发展而来,是当前国内应用数量最多的一种锅炉。 快装或整装是指在制造厂组装好,整体运往使用单位,所以要求它结构紧凑、尺寸小、重量轻,以便于运输和迅速安装。 卧式快装锅炉主要由锅壳、烟管、水冷壁管、下降管和前后烟箱等部分组成。锅壳是一个两端带有平形封头(管板)的圆筒形壳体,筒壳两侧中部开有一排连接水冷壁管的管孔,中下部开有连接下降管的管孔,上部开有人孔。前后管板向内板边与筒壳连接,它的中下部开有许多用以胀接烟管的管孔。烟管一般φ57×3的无缝钢管,与前后管板胀接后板边成喇叭形。水冷壁管(上升管)一般采用φ63.5×4的无缝钢管,上端与锅壳、下端与联箱(φ159×6无缝钢管制成)焊接。下降管(φ133×6)也是上端与锅壳、下端与联箱焊接。这种锅炉采用外燃炉膛,燃煤在锅筒下面的炉排(固定炉排或链条炉排)上燃烧,火焰经后拱上部的燃烬室向上进入烟室,由烟室进入第一束烟管到前烟箱,再折回到第二束烟管通往省煤器,然后由引风机抽到烟囱排出。 这种锅炉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紧凑,体积小,整装出厂便于运输安装,金属耗量小;烟速较高,传热效果较好,热效率高,生火启动较快。主要缺点是:锅壳受热部位沉积泥渣时传热恶化,易过热鼓包变形;排污系统布置不够合理,影响排污效果;前后管板与筒体间的角板拉撑系全焊结构,受力情况复杂,易于被拉裂或导致筒体出现裂纹,甚至酿成大事故;烟管外面的水垢不易清除;水容积小,水位下降快,需保证连续供水。 卧式快装锅炉的蒸发量有1~4t/h数种;蒸汽压力为8at<sub>表压<sub>或13at<sub>表压<sub>,饱和温度;重量在7.8~26t的范围内(包括铁皮外壳和底座)。
锅炉结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