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将应县木塔也作为山西古建巡礼的一章,它只是个古塔,不应该作为古建筑。其实应县木塔是山西佛宫寺释迦塔的一个俗称,它是佛宫寺内的一个塔,只是因为它太过有名,也是因为这个寺庙的其他建筑由于各种原因损毁,大雄宝殿都是清朝返修的,真正可看的就是这个塔。
释迦塔(俗称 应县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金明昌六年(南宋 庆元 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 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有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 。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为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圣地。国家文物局对释迦塔的评价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 中国建筑发展上最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木塔与意大利比萨 斜塔、 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 尼斯 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在应县木塔修建的同时期的北宋, 开封就有一座纯木构的开宝寺塔,体型和形制都差不多。同时期的辽 南京 (今 北京 )也有一座木塔大昊天寺塔。但是都没有保存下来,也就是说在当时,兴建高层木塔的属于 崇信 佛教的兴盛时期。仅仅也只是短时期,这样的高层木构建筑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在后世元明清再也没有出现,只有这一座应县木塔留存于世实属不易。应县木塔的身世关于应县木塔的历史记录很少。辽兴宗执政二十四年后驾崩,萧挞里成为皇太后,继续把持朝政二十年。《契丹国志》有这样的记载:“兴宗皇后萧氏,应州人。”萧氏一门荣耀出三后,累世显赫有三王。在 应县 木塔一层内槽南北的门额照壁板上,赫然六幅供养人像,三男三女。于是就有史学家断言,此为当年萧氏一门兴盛时期之家庙。后来发现,塔中央的法身毗卢遮那佛藏着辽宋之前佛经和2个佛牙舍利!辽清宁二年,正是辽道宗给母亲萧挞里由皇太后加封尊号天皇太后的那一年,此时的萧挞里及萧氏一门外戚势力的顶峰时期。对于母亲百依百顺的辽道宗,在母亲故土修建佛塔藏佛祖舍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们先好好看看各个角度、四个面的木塔外观。
应县木塔总重3000多吨。采用全木结构搭建,不用一颗铁钉,全部材料是以榫卯结构拼而成。木制构件互相咬合构成塔身。之前可以1500人同时登上木塔。
木塔从外观看是五层,而实际为九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这座相当于20多层的现代高楼,而最令人震惊讶的是,整个木塔,没用一个钉子。
近距离接触木塔惊叹于其巧夺天工,细观塔身历史留下的印痕感叹其留存不易,做为后人能站在她的脚下瞻仰真容亦是跨越千年的缘份。
木塔共使用斗栱54种、480朵,为 中国 现存古建筑之最,堪称“斗栱博物馆” 。当大风、地震来临时斗栱就像一个可松可紧的弹簧可以吸收动能,保护主体结构不受侵害。
匾额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浓缩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集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装饰融为一体的艺术展示。这座塔共有48块珍贵的匾牌,是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佛门高僧游览木塔时,挥毫泼墨留下的历史珍品。
首先欣赏第三层塔檐下的这块第三层外檐的“释迦塔”匾额。“释迦塔”三个字是金代昭信校尉(七品官吏)、大书法家王瓛(huan)所题。释迦塔三字两边,还有236字题记,均为阴刻。题记六次做成,记录历次修塔的历史。前后历时277年,题文中有“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保存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第四层塔檐下的“天下奇观”匾。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 阳高 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士时,题“天下奇观”……第五层檐下的这块“峻极神工”匾,是明成祖朱棣御笔。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现在这块匾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重做的。“天宫高耸”是为清光绪十七年,应州知州李恕所书。
“永镇金城”匾额第一层副阶外檐,为书法珍品,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应州知州陆叙钊书。
一座塔,悬挂的匾额有45块,按内容分六大类。一是记事有4面,如“释迦塔”等;二是弘扬佛法有19面,如“慈光远照”等;三是宣扬 帝力 有3面,如“竣极神工”、“天下奇观”等;四是赞颂木塔有17面,如“天宫高耸”、“万古观瞻”等;五是借塔抒情的有4面,如“文笔参天”、“奎耀增辉”等;六是直接写景有1面“ 万象逢春”。
现在,应县木塔已经倾斜,但还没有矫正的办法,目前这座塔只开放塔身第一层内部参观,楼上部分不开放。第一层为一尊高约10米的释迦牟尼佛像,面目端庄,神态怡然。感觉融入于塔身之内,有“塔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塔”之感,仰望之,有压倒众生,逼人之感,让人不禁低头俯身膜拜。
大佛肚腩有两块修复过的疤痕,是在的时候红卫兵把大佛肚子掏空弄的。
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
当时没感觉,现在看照片,这藻井太美了。
内槽墙壁上画有6幅佛像壁画内,塔壁彩绘着金刚、天王等壁画。
出口看过去的大佛背景及两旁的画在木支柱上的彩绘。
由于不能登塔,我在现场买了一本介绍木塔的书。下面一些资料及图片来自这本书。
内部结构梁思成、林徽因测绘生涯中完成的难度最高的一批图纸就是山西应县木塔的测绘图。这个外观五层、内部九层通体由数万个木构件组成的木塔,斗拱有多达五十六种不同样式,每层中央都有不同的佛教造像组合,真是中国古代匠师的鬼斧神工之作。梁思成于1934年对其进行了全面测量,梁思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从母塔顶层的孔洞爬上屋面,并抓住冰冷的铁链,一路爬上金属塔刹的顶端进行测量,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此后即着手绘制木塔的测绘图,直到1936年底,调查报告的文稿和插图才全部完成。梁思成测量木塔后的第二年,民国政府对木塔进行了一次“大维护”,当地人误认为塔身明层原有的墙体对木塔载荷过大,于是统统拆掉,换上了门窗,也就是现在的样子。但实际上门窗对柱子的稳定性不再有帮扶作用,改变了曾经连为一体的柱网结构,也为后来塔身的倾斜埋下了隐患。次年,梁思成再来应县,那个“红白相间”的宝塔已经失去原来光彩,他顿足捶胸,止不住仰天长叹。 据报道显示,目前应县 木塔的倾斜最大倾角已达11.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组认为,就是这次错误的维护,大大降低了各层的抗侧移刚度和承载能力,使得每层的结构整体性减弱。下图为木塔的结构示意图。
木塔的结构⭐第一层:内有11米高的释迦牟尼塑像,塔壁彩绘壁画。(前面已有叙述)⭐第二层:方形坛座上塑有一佛二 菩萨和两位协待,姿态生动。
⭐第三层:在塔中心八角形的坛座上,塑有四方佛。
⭐第四层:塔中是盘膝打坐的释迦牟尼,旁边站立着弟子阿难、迦叶,左右分别是骑狮的文殊 菩萨和跨象的普贤菩萨 。
⭐第五层:释迦牟尼坐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
⭐塔刹:为 印度佛塔原型的浓缩,由基座、仰莲、覆体、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组成,直插云霄。
不遭虫蛀全凭麻燕守护?木建结构都怕虫蛀,为什么 应县 木塔伫立千年之久却没有虫蛀呢?有许多游客去 应县 木塔可以看到一个景观:每年清明前后以及立秋之后的几天,木塔周围都会有成群的麻燕环绕飞翔。当地人都亲切地称这些麻燕为木塔的守护神。原来 应县 木塔的木材中会生一种虫,刚好这种虫是麻燕的最爱。麻燕是一种比燕子稍微大一些的候鸟,清明前后来北方,立秋之后再飞回南方。但是有人指出,这一解释并不完美,在木塔底部和内部这些麻燕不能企及的地方,为啥也没有虫蛀发生呢? 山西 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任毅敏说,木塔所用木材主要是油松,本身不易被虫蛀,另外这可能也与当地干燥的气候不利于生虫子有关。躲过雷击因有避雷装置?中国 古代所建木塔数以千计,然而却鲜有保存至今,多数木塔毁于火灾,而雷击是引起火灾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 应县 木塔因何能躲过这千年里大大小小的雷击呢?难道是老天特别眷顾,让它一次雷击都没有遭遇过吗?事实并非如此,木塔四周在雷雨天常有雷击现象。仅上世纪50年代,在离塔100米左右的地方就有两次雷击,但木塔却安然无恙。原来,一般的避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组成。而木塔上有高达10米的金属塔刹,塔刹全为铁件制成,中心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之内,就像是避雷针(接闪器),四周设8根铁索正是引雷的引下线。有专家称,这高达10余米的塔刹为“法拉第笼”的上盖,是典型的现代避雷器,起到了避雷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资助的“ 应县 木塔避雷机制研究”课题组反复研究和试验得出结论: 应县 木塔存在“绝缘避雷”机制。但有人认为,塔顶虽有铁制塔刹,但并没有金属由此连接至地面,不能成为避雷设施。因此,木塔真正的避雷原因,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看来关于 应县 木塔的不倒之谜依然待解。
佛宫寺是前塔后院的格局;这个牌坊就是塔和寺院的分隔。
木塔后面20米的地方,就是佛宫寺的大雄宝殿了!
佛宫寺的大雄宝殿俗称九间殿。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比木塔早100余年,是典型的皇家建筑。后两次毁于火,纤维清朝同治年间所建,规模大大缩减。
寺内的观音殿。
大雄宝殿另一侧的地藏殿。
万历年间的2个铁狮子,现立于木塔前。
因为木质结构。极易引起火灾,所以木塔的庭院内始终停着一辆消防车,同时还有一班的消防员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