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建筑领域,有“八大辽构”的说法,即现存于今世的八座辽代木构建筑,即现存于世的八座辽代建筑。即独乐寺观音阁(天津市蓟州区)、独乐寺山门(天津市蓟州区)、佛宫寺释迦塔(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奉国寺七佛大殿(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善化寺大雄宝殿(山西省大同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山西省大同市)、开善寺(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和阁院寺(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
其中,佛宫寺释迦塔是八大辽构中唯一的木塔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塔。这种独一无二的存在更加凸显了它的宝贵。木构建筑的研究者很难绕开这座古塔。因为地处陕西省朔州市应县,因此它也被称作“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建于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并在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应县地处雁门关通往大同的要道上,这里本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既然当时可以修建大型宗教建筑,可见当时这里的生活已经较为安定了——这里已经属于辽国许久,不仅建立起了秩序,还发展为辽国的主要城市之一。
如今的应县佛宫寺在应县县城西北,如此体量的宗教建筑,在一个城镇的一隅,似乎显得有些不大合理。其实并非如此。今天的应县县城是明清后缩建的。考古人员曾在应县的西北方向发现了一段辽代的夯土城墙,并由此推测出了辽代应县城的范围。基于这种推测,佛宫寺,即应县木塔所在的寺院,大概正处于县城中部偏西——若辽代的应县和其他的同级别城镇一样有十字街,那佛宫寺大约应在十字街的西南侧附近,这里一般都是县治所在,或商贸较发达之地,的确通常会有大型宗教建筑。
其实除了佛宫寺木塔以外,应县县城内也分布着不少古建筑,例如在今应县东北一隅的净土寺大雄宝殿,即为金代木构建筑。其他的例如玄帝庙、城隍庙、四牌楼、文庙等,也都是一应俱全,可以说,小小的应县城中,包含了儒释道这三种中国主流宗教信仰的建筑,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过,在这些建筑中,佛宫寺木塔是最高也是最著名的建筑,于是木塔就自然成为了古城的中心。
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天花藻井
在聊起应县木塔之前,还要先说说木塔所属佛宫寺的规制——佛宫寺保留了较为传统的以塔为中心的布局模式,即进入山门之后,左手鼓楼,右手钟楼,然后再往前走的中轴线上,是巨大的木塔,木塔之后,才是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除了木塔,其余附属建筑均为清代遗存或近世重建,其建筑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但也都是值得一看的古建筑了。史料记载塔后原有九间大殿,塔后的高台即原本九间大殿的台基,原大雄宝殿的规模应接近义县奉国寺大殿,但如今只能根据台基去遥想当年大雄宝殿的风采了。尽管在历史上多次重修,但寺院以塔为中心的格局一直没有改变。
航拍应县木塔以及佛宫寺
聊完了寺院的布局,再来聊一聊木塔本身的结构。
应县木塔从下到上,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底部为砖石垒砌的阶基,高4.40米(塔基下方还探有近两米的地下夯土)。塔身自阶基上至塔顶砖刹座下,主要构架为木结构,高51.14米。塔顶为砖砌刹座,高1.86米。顶层覆以八角攒尖屋顶,最顶为铁制塔刹,高9.91米。塔刹自下而上则细分为基座、莲台、覆钵、相轮、华盖、圆光、仰月、日轮、宝盖、宝珠等。刹顶有八道铁索与各屋角相连,防止塔刹被大风吹倒。塔平面为八角形,每面三开间,首层带副阶一周,塔身主体结构中,又分为五层塔身,四层平坐,(内含四层暗层),和一层塔顶构架。这样的一座木塔,屹立千余年,经历地震、战乱等灾难而不倒,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应县木塔塔顶
首先,应县木塔的基座要比其他常规古建筑更宽一些。应县木塔的基座宽度可达到52米左右,分为两级,总高度4.4米。下为方形,上为八角形,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方向,分别出月台,这样塔身就可安放在巨大而平稳的台基上,整座塔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变大,塔身也就更平稳了。
其次,应县木塔的立柱分布颇为科学。
木塔的柱网大致可分为内外两层,内槽柱用以支撑佛像上方的穹顶与上层梁架,绕中心分布8根;而外檐柱环绕木塔则分别有24根,用以支撑塔身屋檐,连接楼层。木塔全部重量均由各层的32根立柱承担,并自上而下依次传递至地基。
一层较为特殊,即在外檐柱外圈还绕塔分布有24根柱子,作为一层塔身副阶,将巨大的屋檐托起来了。
此外,应县木塔对斗拱的使用也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斗拱是十分重要的,斗拱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几乎决定了一座建筑的成败。从原理上说,斗拱在纵向上承接屋檐传导至柱头的力,而横向上又牵拉左右两边的梁枋,横纵交织的斗拱部件让来自两个方向的力都有了承托。而斗栱系统本身是由若干小木料榫接在一起,出现了许多小型的悬臂梁,它们对于调整倾角、平衡弯矩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地震或战争引起建筑本身的震动,斗拱结构也会通过榫卯间的摩擦、错位,来消耗掉外来的巨大能量,使整个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抗冲击性能。人们常说中国木构建筑较为抗震,常常“晃而不散,摇而不倒”也正在于此。
而当我们站在应县木塔之下,仰望这座屹立近千年的古塔时,很难不为塔檐密集而规整的斗拱所震撼。据资料统计,木塔所使用的斗拱多达480朵,按样式划分则有54种。这些不同部位不同楼层所选用的斗拱均有样式差异,人站在木塔脚下,一眼望去,全是各种斗拱的交替铺陈。而且这些选用的斗拱之中,也有相应的排列规律, 从铺作等级看:副阶用五铺作,第一、二层檐用七铺作,第三、四、五层檐分别用六、五、四铺作,越往上铺作层数越少。这些斗拱的榫卯精密地咬合着,托起了木塔巨大的塔身和瓦檐。不仅如此,应县木塔还大量铺用斜栱,相对于传统样式来说,这种设计让建筑更加富于变化,在整体上庄重的同时,也兼顾了细节上的优美。
如果我们将可以观光和眺望的楼层成为明层,将外部看不到的斜撑与梁架称为暗层,那么应县木塔的层数就可分为“五明四暗”,即九层。这种设计也同样是为了塔身坚固而设计的。应县木塔没有一以贯之的塔心柱,也没有上下连通的立柱,每一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构造,但层与层之间还有互相制约的关系。其中,暗层夹在每一层的屋檐与平座之间,内槽与外檐柱之间,与上下相互交叉,同样是独立的结构。因此诸如天花藻井、承载佛像的地面等需要承重的部分都交给了暗层,而需要为木塔提供缓冲的部分,被安排为平座,装点阑槛门窗,布置内饰与斗拱。于是明层空余空间大,受力柔和,斗拱的大面积铺用,可以为木塔提供缓冲。暗层空余空间小,结构牵拉,构造紧实,为刚性结构,不易改变。这种一张一弛的结构。既能将木塔紧密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又能抵抗一定程度上的震动,可以说是非常精妙了。
应县木塔的结构
从建成到如今,应县木塔已经经历过967年的风雨了,在这九百多年里,有地震,有战争,还有数不清的电闪雷鸣。屹立967年而不倒,可以说是中国木构建筑的奇迹了。然而在如今,应县木塔却正在经历着危机。
在1933年,营造学社的梁思成、莫宗江等多位先生对木塔进行了测绘,确认木塔为辽代结构建筑,并记录了塔的状态——“塔的现状尚不坏,虽略有朽裂处”。然而在营造学社一行人离开后,木塔二到五层的带有古壁画的夹泥墙被人为拆除,拆改为格扇门。拆除者认为宝塔不够玲珑,风水不好 ,但正是这一次“拆改”,将彻底改变了木塔的“健康状况”。因为拆除灰泥墙壁不仅容易让古塔内部透风透雨,还改变了古塔的承重结构。仅仅十四五年后,木塔的塔身已经明显可以看出向东北倾斜,而以二层尤甚。当梁思成先生得知这次“拆改”后,忧心不已,称其为“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梁先生所言不虚,即便是如今,应县木塔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其塔身的塔身的巨大偏斜也难以在短时间内修复,更遑论不少木构件出现开裂、劈裂、脱榫、被压碎等情况,需要一一修复。而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对应县木塔的细致研究和精准把握的基础上。所以,想要对木塔进行彻底的修复,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不过好在,这座木塔至今还好好地伫立在晋中大地上,俯瞰着这片朝夕相处的黄土地,守护者这座平静而古老的小城,在晨钟暮鼓声中迎接着慕名而来的游客、信徒和古建爱好者们。尽管带着那些难以修复的伤痕,我们相信它可以看到自己的“千年寿辰”,并且祈愿它可以好好地陪伴我们的民族度过下一个千年,就像它之前一直以来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