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李**(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结构力学总结归纳#结构力学总结归纳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
###(一)基本概念
1.**结构体系**
-由杆件、板件、块体等基本构件通过节点连接而成的体系。
-常见类型:桁架、刚架、梁、拱、薄壁结构等。
2.**荷载类型**
-集中力(如P)
-均布荷载(如q)
-线荷载(如w)
-面荷载(如qA)
3.**支座类型**
-滑动支座(铰支座,反力Rx)
-固定支座(反力Rx、Ry、M)
-定向支座(反力Ry、M)
###(二)基本原理
1.**静力平衡方程**
-ΣFx=0(水平力平衡)
-ΣFy=0(竖向力平衡)
-ΣM=0(力矩平衡)
2.**结构几何不变性条件**
-简单桁架:n=2m(n为节点数,m为杆件数)
-刚片连接:R=3p(R为约束反力数,p为刚片数)
##二、内力分析
###(一)内力计算方法
1.**截面法**
-在需求内力的位置假想切开,取一部分为隔离体。
-列平衡方程求解轴力(N)、剪力(V)、弯矩(M)。
2.**荷载与内力关系**
-恒载:内力分布与荷载大小成正比。
-活载:考虑最不利位置(如简支梁中点受集中力)。
###(二)常见结构内力图
1.**梁的内力图绘制步骤**
(1)求支座反力
(2)列分段平衡方程
(3)绘制剪力图(斜直线/水平线)
(4)绘制弯矩图(抛物线/三角形)
2.**桁架内力计算**
-结点法:逐个结点列平衡方程(零杆判断)。
-截面法:假想切开取隔离体,计算截面内力。
##三、超静定结构分析
###(一)超静定次数判定
1.**计算公式**
-m=3p-r-3n(m为超静定次数,p为刚片数,r为约束数,n为节点数)
2.**常见超静定结构类型**
-单跨超静定梁
-多跨连续梁
-刚架结构
###(二)分析方法
1.**力法(柔度法)**
-基本体系:去掉多余约束,形成静定基。
-力矩方程:δ11X1+δ12X2+ΔPE=Δ1P
2.**位移法(刚度法)**
-基本体系:附加链杆限制位移。
-位移方程:k11δ1+k12δ2+FPE=Δ1
###(三)影响线法应用
1.**静力法作影响线步骤**
(1)取单位荷载在结构上移动
(2)列出影响线方程
(3)绘制影响线图形
2.**影响线应用**
-最不利荷载位置确定
-内力计算简化
##四、结构稳定性分析
###(一)屈曲概念
1.**临界荷载判定**
-分支点荷载:结构从稳定平衡转为不稳定平衡的最小荷载。
-极值点荷载:结构变形急剧增长的最小荷载。
2.**欧拉公式(细长压杆)**
-Pa=(π²EI)/(KL²)(E为弹性模量,I为惯性矩,L为计算长度)
###(二)提高稳定性措施
1.**构造措施**
-支座加劲(如端部固定)
-节点加强设计
2.**材料选择**
-高强度钢材(屈服强度≥300MPa)
-合金钢(屈服强度≥500MPa)
##五、结构动力分析基础
###(一)自由振动分析
1.**单自由度体系**
-运动方程:mω²y=-ky
-自振频率:ω=√(k/m)
2.**阻尼影响**
-阻尼比ζ:ζ=c/(2√(km))
-对数衰减:δ=ln(A_n/A_n+1)
###(二)动荷载效应
1.**等效静力法**
-动力系数β=1+(2πfζ)/√(1-(f/f1)²)
2.**疲劳验算**
-疲劳应力幅:σa=(σmax-σmin)/2
-疲劳寿命:N=C(σa)^-m(C、m为材料参数)
##六、总结
1.**核心方法归纳**
-静力分析:截面法、结点法
-超静定分析:力法、位移法
-动力分析:振型叠加法
2.**工程应用要点**
-荷载组合应考虑最不利工况
-材料选择需匹配结构要求
-稳定性验算不可忽视
3.**未来发展方向**
-参数化分析软件应用
-性能化设计理念推广
-新型材料结构试验验证
#结构力学总结归纳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
###(一)基本概念
1.**结构体系**
-**定义与组成**:结构体系是由杆件、板件、块体等基本构件通过节点连接而成的体系,用于承受和传递荷载。常见的基本构件包括:
(1)**杆件**:长度远大于其横向尺寸的构件,如梁、柱、桁架中的杆件。承受轴向力(拉压)、剪力、弯矩、扭矩。
(2)**板件**:厚度远小于其平面尺寸的构件,如薄板、厚板。主要承受弯矩和剪力。
(3)**块体**:三个方向尺寸相近的构件,如混凝土基础。主要承受压应力。
-**常见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1)**桁架**:由直杆在节点处铰接而成,杆件主要承受轴向力。适用于大跨度结构,如桥梁、屋顶。节点通常假定为铰接。
(2)**刚架**:由梁、柱等构件组成,节点通常假定为刚接,即节点处杆件夹角保持不变。能承受较大弯矩和剪力,刚度较大。
(3)**梁**:主要承受弯矩和剪力的水平构件,可以是简支梁、悬臂梁、连续梁等。
(4)**拱**:具有曲率的结构,主要承受轴向压力,能跨越较大跨度。
(5)**薄壁结构**:如箱形梁、壳体等,利用薄壁面板的刚度承受荷载。
2.**荷载类型**
-**集中力(P)**:作用在结构一点的力,大小和方向确定。单位通常为牛顿(N)。
-示例:吊车吊钩对梁的拉力、风荷载作用在塔顶的力。
-**均布荷载(q)**:沿结构长度或面积均匀分布的荷载,单位通常为牛/米(N/m)或牛/平方毫米(N/mm²)。
-示例:梁的自重、楼板上的恒载(如装修层、设备层)。
-**线荷载(w)**:沿结构线分布但不均匀的荷载,单位通常为牛/米(N/m)。
-示例:屋面坡度引起的雪荷载沿斜坡的分布。
-**面荷载(qA)**:作用在结构表面的分布荷载,单位通常为牛/平方毫米(N/mm²)。
-示例:水压力作用在挡水墙表面、地震作用引起的地面惯性力分布。
3.**支座类型**
-**滑动支座(铰支座)**:允许结构在支座处发生微小转动,但不能移动。通常提供一对竖向反力(Rx=0,Ry≠0)。
-示例:桥梁的桥墩顶支座、简支梁的两端支座。
-**固定支座**:完全限制结构在支座处的移动和转动。通常提供三对反力(Rx≠0,Ry≠0,M≠0)。
-示例:建筑物基础、悬臂梁的固定端。
-**定向支座**:允许结构在支座处沿一个方向移动,但不能转动,且能提供该方向的约束力。通常提供一对竖向反力和一个弯矩(Rx=0,Ry≠0,M≠0)。
-示例:某些桥梁伸缩缝处的支座。
###(二)基本原理
1.**静力平衡方程**
-**ΣFx=0**:结构在水平方向上所有力的代数和为零。用于分析水平约束反力或水平荷载引起的内力。
-**ΣFy=0**:结构在竖直方向上所有力的代数和为零。用于分析竖向约束反力或竖向荷载引起的内力。
-**ΣM=0**:结构绕任意一点的力矩代数和为零。用于分析支座反力或弯矩分布。
-**应用**:在分析静定结构时,利用这三个方程可以求解所有未知的支座反力。
2.**结构几何不变性条件**
-**桁架几何不变性**:对于一个简单的平面桁架,节点数n和杆件数m之间必须满足关系:n=2m。这是桁架作为几何不变体系的最小杆件数要求。
-说明:此条件保证桁架在荷载作用下不会发生几何形变(仅考虑弹性变形时除外)。
-**刚片连接几何不变性**:对于由刚片组成的平面结构,刚片数p和约束数r之间必须满足关系:r=3p-3。这是保证结构几何不变所需的最少约束数。
-说明:如果r<3p-3,结构是几何可变的(不稳定);如果r>3p-3,结构是几何超静定的。
##二、内力分析
###(一)内力计算方法
1.**截面法**
-**核心思想**:在需求内力的位置假想切开结构,取一部分为隔离体,利用静力平衡方程求解截面上的内力。
-**步骤**:
(1)**选择截面**:在需求内力的位置沿杆件轴线方向假想切开。
(2)**选取隔离体**:根据计算方便,选择切开后的任一部分作为隔离体。
(3)**施加内力**:在切开的截面上,根据截面位置的内力类型(轴力、剪力、弯矩),假设其方向(轴力拉为正,剪力使隔离体顺时针转动为正,弯矩使梁下侧受拉为正),并施加到隔离体上。
(4)**列平衡方程**:对隔离体列出ΣFx=0,ΣFy=0,ΣM=0三个平衡方程。
(5)**求解内力**:联立方程求解截面上的轴力N、剪力V、弯矩M。
-**注意事项**:
-内力正负号的规定必须始终一致。
-切开截面上的内力是作用在隔离体上的外力。
2.**荷载与内力关系**
-**恒载效应**:恒载大小和位置固定,引起的内力分布也固定且与荷载大小成正比。如均布恒载作用在简支梁上,弯矩图是抛物线,剪力图是直线。
-**活载效应**:活载大小、位置或方向可能变化,引起的内力也随荷载位置变化而变化。分析时需考虑最不利荷载位置。
-示例:简支梁上的移动集中力,其弯矩最大值发生在力作用点处,值为qL²/4(q为均布荷载等效值,L为梁长)。
-示例:连续梁上的均布活载,最大弯矩通常发生在中间支座或跨中附近,需分别计算。
###(二)常见结构内力图绘制步骤
1.**梁的内力图绘制步骤**
(1)**求支座反力**:
-选取整个结构为隔离体。
-列出三个静力平衡方程:ΣFx=0,ΣFy=0,ΣM=0。
-求解得到支座A的竖向反力Ra和支座B的竖向反力Rb。
(2)**列分段平衡方程**:
-将梁沿荷载作用点或支座位置分段。
-对每个分段,假设截面内力方向(N、V、M)。
-对每个分段,列出ΣFx=0,ΣFy=0,ΣM=0(注意力矩正负号)。
(3)**绘制剪力图(V图)**:
-剪力图是剪力V沿梁长度的变化图。
-在支座、荷载作用点、集中力作用点、分布荷载起点和终点处,剪力值可能发生突变或连续变化。
-计算各控制截面(支座、荷载点)的剪力值,连接各点即得剪力图。水平线表示剪力不变,斜直线表示均布荷载作用,折线表示集中力作用。
(4)**绘制弯矩图(M图)**:
-弯矩图是弯矩M沿梁长度的变化图。
-在剪力为零处,弯矩有极值。
-在集中力作用点,弯矩图有尖角(斜率变化)。
-在均布荷载作用段,弯矩图呈抛物线。
-计算各控制截面(支座、荷载点、剪力为零点)的弯矩值,连接各点即得弯矩图。零点表示弯矩为零。最大弯矩通常在剪力为零处或跨中。
2.**桁架内力计算**
-**结点法**:
(1)**适用条件**:适用于简单桁架(从基础开始,逐层增加二元体)或只受结点荷载的桁架。
(2)**计算步骤**:
a.求支座反力(若存在)。
b.选取一个结点为隔离体,结点上所有力的合力必须为零(ΣFx=0,ΣFy=0)。
c.假设各杆件内力为拉力(背离结点)或压力(指向结点)。
d.列出结点平衡方程,求解杆件内力。
e.依次分析下一个结点,直到所有杆件内力求出。
f.验证零杆(内力为零的杆件),零杆的存在可以简化后续计算。
-**截面法**:
(1)**适用条件**:适用于求桁架中少数指定杆件的内力,或荷载和结构对称的情况。
(2)**计算步骤**:
a.假想用截面将桁架切割成两部分。
b.取其中一部分为隔离体。
c.作用在隔离体上的力包括:已知的支座反力、结点荷载、被切截杆件的内力(假设为拉力或压力)。
d.对隔离体列出静力平衡方程:ΣFx=0,ΣFy=0,ΣM=0。
e.求解截面内力。
f.若一个截面切断了三根或更多杆件,通常需要联合其他截面或结点法进行分析。
##三、超静定结构分析
###(一)超静定次数判定
1.**计算公式**
-**m=3p-r-3n**
-**m**:超静定次数(即多余的约束数)。
-**p**:刚片数(一个刚片或由若干铰接构件组成的几何不变体系算作一个刚片)。
-**r**:约束数(一个约束算作一个约束,如一个铰支座算作2个约束,一个固定支座算作3个约束)。
-**n**:节点数(仅适用于桁架计算,每个节点算作一个铰接约束)。
-**示例**:分析一根两端固定的单跨梁,超静定次数计算:
-p=1(梁作为一个刚片)
-r=6(一端固定支座3个约束,另一端固定支座3个约束)
-n=0(梁结构节点数不影响此公式)
-m=3(1)-6-3(0)=3,即为三次超静定结构。
2.**常见超静定结构类型**
-**单跨超静定梁**:如两端固定的简支梁、一端固定一端简支的悬臂梁。超静定次数通常为2或3。
-**多跨连续梁**:中间支座为固定铰支座或滑动支座,超静定次数等于中间支座数。
-**刚架结构**:节点为刚接的梁柱体系,超静定次数取决于刚接节点数和支座约束数。例如,两跨两层刚架可能有多个刚接节点和固定支座。
###(二)分析方法
1.**力法(柔度法)**
-**基本体系**:去掉所有多余约束,形成静定结构(基本体系),在多余约束处施加与原结构等效的多余未知力(称为力法未知数)。
-**基本体系特点**:静定结构,其受力分析和变形计算相对简单。
-**力矩方程推导**:基于变形协调条件(即基本体系在多余力作用下的变形与原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一致)和力平衡条件,建立关于多余力的方程组。
-公式形式(以一次超静定为例):δ11X1+ΔPE=Δ1P
-δ11:基本体系在X1作用下的柔度系数(即X1作用点沿其方向的位移)。
-X1:原结构的一个多余未知力。
-ΔPE:基本体系在原荷载作用下,X1作用点的位移(静位移)。
-Δ1P:基本体系在单位力P作用下,X1作用点的位移(静位移)。
-**求解步骤**:
(1)确定超静定次数和多余未知力。
(2)选择基本体系,绘制其内力图(在多余力X1单独作用下的弯矩图M₁和原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MPE)。
(3)计算柔度系数:δ11=∫(M₁²/El)dx,其中El为杆件的弯曲刚度。
(4)计算ΔPE:ΔPE=∫(MPE*M₁/El)dx。
(5)代入力矩方程,求解多余未知力X1。
(6)利用叠加原理,计算基本体系在X1和原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内力,得到原结构的内力。
2.**位移法(刚度法)**
-**基本体系**:在原结构的刚接节点处假想添加链杆,限制节点的线位移和角位移,形成基本体系。
-**基本体系特点**:静定结构,其受力分析和变形计算相对简单。
-**位移方程推导**:基于节点位移协调条件(即基本体系在多余约束力作用下的节点位移与原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节点位移一致)和节点力平衡条件,建立关于节点位移的方程组。
-公式形式(以一次超静定为例):k11δ1+FPE=Δ1
-k11:基本体系在δ1作用下的刚度系数(即δ1作用方向的反力)。
-δ1:原结构的一个节点位移(通常是转角)。
-FPE:基本体系在原荷载作用下,节点1的反力(与δ1方向相反为正)。
-Δ1:原结构在荷载作用下,节点1的位移(与δ1方向一致为正)。
-**求解步骤**:
(1)确定超静定次数和节点位移未知量。
(2)选择基本体系,绘制其弯矩图(在节点位移δ1单独作用下的弯矩图M₁和原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MPE)。
(3)计算刚度系数:k11=∫(M₁²/El)dx。
(4)计算FPE:FPE=∫(MPE*M₁/El)dx。
(5)代入位移方程,求解节点位移δ1。
(6)利用叠加原理,计算基本体系在δ1和原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内力,得到原结构的内力。
###(三)影响线法应用
1.**静力法作影响线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要绘制哪个量值(如支座反力、截面弯矩、剪力)的影响线。
(2)**选取坐标系**:建立合适的结构坐标系和移动荷载P=1的作用位置坐标x。
(3)**设定移动荷载位置**:将单位荷载P=1作用在结构上任意位置x(通常从结构的左端开始,x=0)。
(4)**列影响线方程**:
-对于静定结构,影响线方程是线性方程。
-对于超静定结构,影响线方程是超静定次数的线性方程。
-通过静力平衡方程(ΣFx=0,ΣFy=0,ΣM=0)求解目标量值(如反力或内力)与荷载位置x的关系。
(5)**绘制影响线图形**:
-将影响线方程表示为y关于x的函数。
-计算关键位置(如支座、跨中、荷载作用点)的影响线值。
-绘制影响线图,通常以水平基线表示荷载作用位置,纵坐标y表示目标量值。
2.**影响线应用**
-**确定最不利荷载位置**:
(1)对于单个移动集中荷载P,将P作用在影响线纵坐标绝对值最大的位置。
(2)对于均布荷载q,将q作用在影响线正号部分面积与负号部分面积之和最大的区域。
(3)对于多个集中荷载(如汽车车队),根据影响线形状,将荷载组合放置在能使目标量值达到极值的位置。
-**计算内力**:
(1)当移动荷载P作用在影响线上的某点时,该点对应的影响线值即为该位置的内力值乘以P。
(2)当均布荷载q作用在影响线上的某区域时,该区域对应的影响线图形的面积即为该区域荷载引起的内力值乘以q。
##四、结构稳定性分析
###(一)屈曲概念
1.**临界荷载判定**
-**分支点荷载(Euler临界荷载)**: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从稳定的平衡状态转变为不稳定平衡状态的最小荷载。此时结构可能出现新的平衡形式,即失稳(屈曲)。
-定义:在荷载P达到临界值Pcr时,结构存在两种可能的平衡状态:原始直线平衡状态和偏离原始位置的曲线平衡状态。
-**极值点荷载(Péterson临界荷载)**: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变形急剧增长,达到材料强度极限或发生破坏的最小荷载。
-定义:在荷载P达到极值点荷载Pep时,结构的变形不再按比例增长,而是急剧增加,通常伴随着材料屈服或断裂。
-**判断依据**:通过求解结构的特征方程(如压杆的欧拉方程),找到使特征方程具有非零解的最小荷载,即为临界荷载。
2.**欧拉公式(细长压杆)**
-**适用条件**:适用于初始几何形状完美的理想直杆,在两端铰接(理想铰支)、一端固定一端自由、两端固定等边界条件下受轴向压力作用,且杆件的长细比(L/e)足够大(材料屈服前失稳)。
-**公式**:Pa=(π²EI)/(KL²)
-**Pa**:欧拉临界荷载(单位:力,如牛顿N)。
-**E**:材料的弹性模量(单位:帕斯卡Pa)。
-**I**:杆件截面绕失稳方向(通常是弱轴)的惯性矩(单位:四次方米m⁴)。
-**L**:杆件的计算长度(单位:米m)。
-**K**:计算长度系数,取决于边界条件:
-理想铰支(两端):K=1
-一端固定一端自由:K=2
-一端固定一端铰支:K=0.7
-两端固定:K=0.5
-**示例计算**:计算一根两端铰支的钢材压杆(E=200GPa,I=4000mm⁴,L=3m)的临界荷载:
Pa=(π²*200*10⁹Pa*4*10⁻⁸m⁴)/(1*(3m)²)=265294.8N≈265kN。
###(二)提高稳定性措施
1.**构造措施**
-**支座加强**:对于需要提高稳定性的结构,应采用更强的支座形式。
(1)**增加约束**:将铰支座改为固定支座,可以显著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理论上使计算长度系数K减半)。
(2)**设置支撑**:在梁、柱之间设置支撑体系(如柱间支撑、梁间支撑),可以防止侧向弯曲和扭转,提高整体稳定性。
(3)**端部构造**:对于压杆,确保端部连接能有效传递约束,避免出现实际计算长度大于名义计算长度的现象。
-**节点加强设计**:对于刚架结构,加强刚接节点的构造,确保节点在受力时能保持刚性连接,避免节点先于杆件发生破坏。
2.**材料选择**
-**高强度钢材**:选用屈服强度更高的钢材(如屈服强度≥300MPa的碳素钢,或屈服强度≥500MPa的高强度合金钢),可以提高压杆的临界荷载。
-说明:提高弹性模量E同样能提高临界荷载,但对于钢材,E的变化相对较小,主要依靠提高屈服强度。
-**复合材料**:在特定应用中,可以使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等轻质高强材料制作压杆,获得更好的稳定性与重量比。
-**截面形状优化**:选择具有较大惯性矩I的截面形状(如H型钢、箱形截面),特别是绕弱轴的惯性矩,可以有效提高临界荷载。
##五、结构动力分析基础
###(一)自由振动分析
1.**单自由度体系**
-**模型简化**:将复杂的实际结构简化为仅有一个自由度的体系,如集中质量m悬挂在无质量的弹性杆上,或弹簧-质量系统。
-**运动方程**:描述体系在恢复力(如弹簧力)和阻尼力作用下运动的微分方程。
-无阻尼自由振动方程:mω²y=-ky,其中y为位移,k为刚度系数。
-有阻尼自由振动方程:m(d²y/dt²)+c(dy/dt)+ky=0,其中c为阻尼系数。
-**自振频率**:体系在没有外部激励和阻尼力作用下,自由振动的固有频率。
-无阻尼自振频率:ω=√(k/m)(单位:弧度/秒rad/s)。
-周期:T=2π/ω(单位:秒s)。
-频率:f=ω/(2π)=1/T(单位:赫兹Hz)。
-**阻尼影响**:实际结构振动中存在能量耗散,导致振幅逐渐减小。
-**阻尼比ζ**:衡量阻尼大小的无量纲参数,ζ=c/(2√(km))。小阻尼(ζ<<1)时,振幅衰减快。
-**对数衰减**:相邻两个振幅比的自然对数,δ=ln(A_n/A_n+1)≈2πζ。
-**振幅衰减公式**:A_n=A_0*exp(-2πnζ)。
2.**阻尼影响**
-**粘性阻尼模型**:假设阻尼力与速度成正比,方向相反,Fd=-cv。
-**影响**:阻尼会降低自振频率(有阻尼自振频率ωd=ω√(1-ζ²)),但通常对频率影响不大(ζ<0.1时,ωd≈ω)。
-**能量耗散**:阻尼导致振动能量逐渐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耗散掉。
###(二)动荷载效应
1.**等效静力法**
-**适用条件**:适用于周期性动荷载作用下的结构,且结构阻尼较大或动荷载频率远低于结构自振频率的情况。
-**原理**:将动荷载引起的最大反应(如最大位移、最大内力)等效为一个静荷载作用下的反应。
-**动力系数β**:等效静荷载与实际动荷载的最大幅值之比,表示动荷载效应的放大倍数。
-无阻尼情况:当动荷载频率f远小于结构自振频率f1时,β≈1+(f/f1)²。
-有阻尼情况:β=1/√(1-(f/f1)²-2ζ(f/f1))。
-**应用**:计算等效静荷载后,可按静力分析方法计算结构的最大反应。
2.**疲劳验算**
-**概念**:结构在循环变应力作用下,即使应力幅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也可能发生疲劳破坏。
-**关键参数**:
-**应力幅**:循环应力中应力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一半,σa=(σmax-σmin)/2。
-**平均应力**:循环应力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平均值,σm=(σmax+σmin)/2。
-**疲劳寿命预测**:基于S-N曲线(应力-寿命曲线)或Miner累计损伤法则进行预测。
-S-N曲线:描述材料在循环应力幅作用下存活次数(疲劳寿命)的关系曲线。
-Miner法则:将每个应力循环造成的损伤累加,当总损伤达到1时,认为结构发生疲劳破坏。Δd=Σ(n_i/N_i)=1。
-ni:第i级应力循环的次数。
-Ni:材料在承受第i级应力幅时的疲劳寿命。
##六、总结
1.**核心方法归纳**
-**静力分析**:
-截面法:用于求指定截面的内力(轴力、剪力、弯矩)。步骤:切、取、代、列、解。
-结点法:用于求桁架杆件内力。步骤:求反力、选结点、假设内力、列平衡、求解。
-截面法(桁架):用于求少数指定杆件内力。步骤:切、取、代、列平衡、求解。
-**超静定分析**:
-力法(柔度法):适用于超静定次数较低的结构。步骤:选基本体系、求柔度系数、列力矩方程、求解未知力、叠加求内力。
-位移法(刚度法):适用于节点位移是主要未知量的结构。步骤:选基本体系、求刚度系数、列位移方程、求解位移、叠加求内力。
-**稳定性分析**:
-欧拉公式:用于计算细长压杆的临界荷载。步骤:判断适用条件、计算参数(E,I,L,K)、代入公式求解。
2.**工程应用要点**
-**荷载组合**:结构设计需考虑多种荷载组合(恒载、活载、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并按规范要求进行组合计算,以确定最不利荷载工况。
-**材料选择**: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工作环境(如温度、腐蚀性)和经济性,合理选择材料(如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种类、钢材牌号)。
-**构造措施**:合理的构造设计(如支座形式、连接方式、支撑体系)是保证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试验验证**:对于重要结构或新型结构,应进行足尺模型试验或构件试验,以验证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未来发展方向**
-**数值分析技术**:随着计算机性能提升,有限元分析(FEA)、有限差分法(FDM)等数值方法在结构力学分析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可处理更复杂几何和边界条件。
-**参数化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结合结构力学原理,实现结构参数化建模和自动分析,提高设计效率和优化能力。
-**性能化设计理念**:从传统的极限状态设计转向基于性能的设计,根据结构在不同风险水平下的服务性能要求进行设计,实现结构安全与成本的平衡。
-**新材料与新结构**: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形状记忆合金等新材料的应用,以及膜结构、张弦结构、预应力结构等新型结构体系的发展,为结构力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结构力学总结归纳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
###(一)基本概念
1.**结构体系**
-由杆件、板件、块体等基本构件通过节点连接而成的体系。
-常见类型:桁架、刚架、梁、拱、薄壁结构等。
2.**荷载类型**
-集中力(如P)
-均布荷载(如q)
-线荷载(如w)
-面荷载(如qA)
3.**支座类型**
-滑动支座(铰支座,反力Rx)
-固定支座(反力Rx、Ry、M)
-定向支座(反力Ry、M)
###(二)基本原理
1.**静力平衡方程**
-ΣFx=0(水平力平衡)
-ΣFy=0(竖向力平衡)
-ΣM=0(力矩平衡)
2.**结构几何不变性条件**
-简单桁架:n=2m(n为节点数,m为杆件数)
-刚片连接:R=3p(R为约束反力数,p为刚片数)
##二、内力分析
###(一)内力计算方法
1.**截面法**
-在需求内力的位置假想切开,取一部分为隔离体。
-列平衡方程求解轴力(N)、剪力(V)、弯矩(M)。
2.**荷载与内力关系**
-恒载:内力分布与荷载大小成正比。
-活载:考虑最不利位置(如简支梁中点受集中力)。
###(二)常见结构内力图
1.**梁的内力图绘制步骤**
(1)求支座反力
(2)列分段平衡方程
(3)绘制剪力图(斜直线/水平线)
(4)绘制弯矩图(抛物线/三角形)
2.**桁架内力计算**
-结点法:逐个结点列平衡方程(零杆判断)。
-截面法:假想切开取隔离体,计算截面内力。
##三、超静定结构分析
###(一)超静定次数判定
1.**计算公式**
-m=3p-r-3n(m为超静定次数,p为刚片数,r为约束数,n为节点数)
2.**常见超静定结构类型**
-单跨超静定梁
-多跨连续梁
-刚架结构
###(二)分析方法
1.**力法(柔度法)**
-基本体系:去掉多余约束,形成静定基。
-力矩方程:δ11X1+δ12X2+ΔPE=Δ1P
2.**位移法(刚度法)**
-基本体系:附加链杆限制位移。
-位移方程:k11δ1+k12δ2+FPE=Δ1
###(三)影响线法应用
1.**静力法作影响线步骤**
(1)取单位荷载在结构上移动
(2)列出影响线方程
(3)绘制影响线图形
2.**影响线应用**
-最不利荷载位置确定
-内力计算简化
##四、结构稳定性分析
###(一)屈曲概念
1.**临界荷载判定**
-分支点荷载:结构从稳定平衡转为不稳定平衡的最小荷载。
-极值点荷载:结构变形急剧增长的最小荷载。
2.**欧拉公式(细长压杆)**
-Pa=(π²EI)/(KL²)(E为弹性模量,I为惯性矩,L为计算长度)
###(二)提高稳定性措施
1.**构造措施**
-支座加劲(如端部固定)
-节点加强设计
2.**材料选择**
-高强度钢材(屈服强度≥300MPa)
-合金钢(屈服强度≥500MPa)
##五、结构动力分析基础
###(一)自由振动分析
1.**单自由度体系**
-运动方程:mω²y=-ky
-自振频率:ω=√(k/m)
2.**阻尼影响**
-阻尼比ζ:ζ=c/(2√(km))
-对数衰减:δ=ln(A_n/A_n+1)
###(二)动荷载效应
1.**等效静力法**
-动力系数β=1+(2πfζ)/√(1-(f/f1)²)
2.**疲劳验算**
-疲劳应力幅:σa=(σmax-σmin)/2
-疲劳寿命:N=C(σa)^-m(C、m为材料参数)
##六、总结
1.**核心方法归纳**
-静力分析:截面法、结点法
-超静定分析:力法、位移法
-动力分析:振型叠加法
2.**工程应用要点**
-荷载组合应考虑最不利工况
-材料选择需匹配结构要求
-稳定性验算不可忽视
3.**未来发展方向**
-参数化分析软件应用
-性能化设计理念推广
-新型材料结构试验验证
#结构力学总结归纳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
###(一)基本概念
1.**结构体系**
-**定义与组成**:结构体系是由杆件、板件、块体等基本构件通过节点连接而成的体系,用于承受和传递荷载。常见的基本构件包括:
(1)**杆件**:长度远大于其横向尺寸的构件,如梁、柱、桁架中的杆件。承受轴向力(拉压)、剪力、弯矩、扭矩。
(2)**板件**:厚度远小于其平面尺寸的构件,如薄板、厚板。主要承受弯矩和剪力。
(3)**块体**:三个方向尺寸相近的构件,如混凝土基础。主要承受压应力。
-**常见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1)**桁架**:由直杆在节点处铰接而成,杆件主要承受轴向力。适用于大跨度结构,如桥梁、屋顶。节点通常假定为铰接。
(2)**刚架**:由梁、柱等构件组成,节点通常假定为刚接,即节点处杆件夹角保持不变。能承受较大弯矩和剪力,刚度较大。
(3)**梁**:主要承受弯矩和剪力的水平构件,可以是简支梁、悬臂梁、连续梁等。
(4)**拱**:具有曲率的结构,主要承受轴向压力,能跨越较大跨度。
(5)**薄壁结构**:如箱形梁、壳体等,利用薄壁面板的刚度承受荷载。
2.**荷载类型**
-**集中力(P)**:作用在结构一点的力,大小和方向确定。单位通常为牛顿(N)。
-示例:吊车吊钩对梁的拉力、风荷载作用在塔顶的力。
-**均布荷载(q)**:沿结构长度或面积均匀分布的荷载,单位通常为牛/米(N/m)或牛/平方毫米(N/mm²)。
-示例:梁的自重、楼板上的恒载(如装修层、设备层)。
-**线荷载(w)**:沿结构线分布但不均匀的荷载,单位通常为牛/米(N/m)。
-示例:屋面坡度引起的雪荷载沿斜坡的分布。
-**面荷载(qA)**:作用在结构表面的分布荷载,单位通常为牛/平方毫米(N/mm²)。
-示例:水压力作用在挡水墙表面、地震作用引起的地面惯性力分布。
3.**支座类型**
-**滑动支座(铰支座)**:允许结构在支座处发生微小转动,但不能移动。通常提供一对竖向反力(Rx=0,Ry≠0)。
-示例:桥梁的桥墩顶支座、简支梁的两端支座。
-**固定支座**:完全限制结构在支座处的移动和转动。通常提供三对反力(Rx≠0,Ry≠0,M≠0)。
-示例:建筑物基础、悬臂梁的固定端。
-**定向支座**:允许结构在支座处沿一个方向移动,但不能转动,且能提供该方向的约束力。通常提供一对竖向反力和一个弯矩(Rx=0,Ry≠0,M≠0)。
-示例:某些桥梁伸缩缝处的支座。
###(二)基本原理
1.**静力平衡方程**
-**ΣFx=0**:结构在水平方向上所有力的代数和为零。用于分析水平约束反力或水平荷载引起的内力。
-**ΣFy=0**:结构在竖直方向上所有力的代数和为零。用于分析竖向约束反力或竖向荷载引起的内力。
-**ΣM=0**:结构绕任意一点的力矩代数和为零。用于分析支座反力或弯矩分布。
-**应用**:在分析静定结构时,利用这三个方程可以求解所有未知的支座反力。
2.**结构几何不变性条件**
-**桁架几何不变性**:对于一个简单的平面桁架,节点数n和杆件数m之间必须满足关系:n=2m。这是桁架作为几何不变体系的最小杆件数要求。
-说明:此条件保证桁架在荷载作用下不会发生几何形变(仅考虑弹性变形时除外)。
-**刚片连接几何不变性**:对于由刚片组成的平面结构,刚片数p和约束数r之间必须满足关系:r=3p-3。这是保证结构几何不变所需的最少约束数。
-说明:如果r<3p-3,结构是几何可变的(不稳定);如果r>3p-3,结构是几何超静定的。
##二、内力分析
###(一)内力计算方法
1.**截面法**
-**核心思想**:在需求内力的位置假想切开结构,取一部分为隔离体,利用静力平衡方程求解截面上的内力。
-**步骤**:
(1)**选择截面**:在需求内力的位置沿杆件轴线方向假想切开。
(2)**选取隔离体**:根据计算方便,选择切开后的任一部分作为隔离体。
(3)**施加内力**:在切开的截面上,根据截面位置的内力类型(轴力、剪力、弯矩),假设其方向(轴力拉为正,剪力使隔离体顺时针转动为正,弯矩使梁下侧受拉为正),并施加到隔离体上。
(4)**列平衡方程**:对隔离体列出ΣFx=0,ΣFy=0,ΣM=0三个平衡方程。
(5)**求解内力**:联立方程求解截面上的轴力N、剪力V、弯矩M。
-**注意事项**:
-内力正负号的规定必须始终一致。
-切开截面上的内力是作用在隔离体上的外力。
2.**荷载与内力关系**
-**恒载效应**:恒载大小和位置固定,引起的内力分布也固定且与荷载大小成正比。如均布恒载作用在简支梁上,弯矩图是抛物线,剪力图是直线。
-**活载效应**:活载大小、位置或方向可能变化,引起的内力也随荷载位置变化而变化。分析时需考虑最不利荷载位置。
-示例:简支梁上的移动集中力,其弯矩最大值发生在力作用点处,值为qL²/4(q为均布荷载等效值,L为梁长)。
-示例:连续梁上的均布活载,最大弯矩通常发生在中间支座或跨中附近,需分别计算。
###(二)常见结构内力图绘制步骤
1.**梁的内力图绘制步骤**
(1)**求支座反力**:
-选取整个结构为隔离体。
-列出三个静力平衡方程:ΣFx=0,ΣFy=0,ΣM=0。
-求解得到支座A的竖向反力Ra和支座B的竖向反力Rb。
(2)**列分段平衡方程**:
-将梁沿荷载作用点或支座位置分段。
-对每个分段,假设截面内力方向(N、V、M)。
-对每个分段,列出ΣFx=0,ΣFy=0,ΣM=0(注意力矩正负号)。
(3)**绘制剪力图(V图)**:
-剪力图是剪力V沿梁长度的变化图。
-在支座、荷载作用点、集中力作用点、分布荷载起点和终点处,剪力值可能发生突变或连续变化。
-计算各控制截面(支座、荷载点)的剪力值,连接各点即得剪力图。水平线表示剪力不变,斜直线表示均布荷载作用,折线表示集中力作用。
(4)**绘制弯矩图(M图)**:
-弯矩图是弯矩M沿梁长度的变化图。
-在剪力为零处,弯矩有极值。
-在集中力作用点,弯矩图有尖角(斜率变化)。
-在均布荷载作用段,弯矩图呈抛物线。
-计算各控制截面(支座、荷载点、剪力为零点)的弯矩值,连接各点即得弯矩图。零点表示弯矩为零。最大弯矩通常在剪力为零处或跨中。
2.**桁架内力计算**
-**结点法**:
(1)**适用条件**:适用于简单桁架(从基础开始,逐层增加二元体)或只受结点荷载的桁架。
(2)**计算步骤**:
a.求支座反力(若存在)。
b.选取一个结点为隔离体,结点上所有力的合力必须为零(ΣFx=0,ΣFy=0)。
c.假设各杆件内力为拉力(背离结点)或压力(指向结点)。
d.列出结点平衡方程,求解杆件内力。
e.依次分析下一个结点,直到所有杆件内力求出。
f.验证零杆(内力为零的杆件),零杆的存在可以简化后续计算。
-**截面法**:
(1)**适用条件**:适用于求桁架中少数指定杆件的内力,或荷载和结构对称的情况。
(2)**计算步骤**:
a.假想用截面将桁架切割成两部分。
b.取其中一部分为隔离体。
c.作用在隔离体上的力包括:已知的支座反力、结点荷载、被切截杆件的内力(假设为拉力或压力)。
d.对隔离体列出静力平衡方程:ΣFx=0,ΣFy=0,ΣM=0。
e.求解截面内力。
f.若一个截面切断了三根或更多杆件,通常需要联合其他截面或结点法进行分析。
##三、超静定结构分析
###(一)超静定次数判定
1.**计算公式**
-**m=3p-r-3n**
-**m**:超静定次数(即多余的约束数)。
-**p**:刚片数(一个刚片或由若干铰接构件组成的几何不变体系算作一个刚片)。
-**r**:约束数(一个约束算作一个约束,如一个铰支座算作2个约束,一个固定支座算作3个约束)。
-**n**:节点数(仅适用于桁架计算,每个节点算作一个铰接约束)。
-**示例**:分析一根两端固定的单跨梁,超静定次数计算:
-p=1(梁作为一个刚片)
-r=6(一端固定支座3个约束,另一端固定支座3个约束)
-n=0(梁结构节点数不影响此公式)
-m=3(1)-6-3(0)=3,即为三次超静定结构。
2.**常见超静定结构类型**
-**单跨超静定梁**:如两端固定的简支梁、一端固定一端简支的悬臂梁。超静定次数通常为2或3。
-**多跨连续梁**:中间支座为固定铰支座或滑动支座,超静定次数等于中间支座数。
-**刚架结构**:节点为刚接的梁柱体系,超静定次数取决于刚接节点数和支座约束数。例如,两跨两层刚架可能有多个刚接节点和固定支座。
###(二)分析方法
1.**力法(柔度法)**
-**基本体系**:去掉所有多余约束,形成静定结构(基本体系),在多余约束处施加与原结构等效的多余未知力(称为力法未知数)。
-**基本体系特点**:静定结构,其受力分析和变形计算相对简单。
-**力矩方程推导**:基于变形协调条件(即基本体系在多余力作用下的变形与原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一致)和力平衡条件,建立关于多余力的方程组。
-公式形式(以一次超静定为例):δ11X1+ΔPE=Δ1P
-δ11:基本体系在X1作用下的柔度系数(即X1作用点沿其方向的位移)。
-X1:原结构的一个多余未知力。
-ΔPE:基本体系在原荷载作用下,X1作用点的位移(静位移)。
-Δ1P:基本体系在单位力P作用下,X1作用点的位移(静位移)。
-**求解步骤**:
(1)确定超静定次数和多余未知力。
(2)选择基本体系,绘制其内力图(在多余力X1单独作用下的弯矩图M₁和原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MPE)。
(3)计算柔度系数:δ11=∫(M₁²/El)dx,其中El为杆件的弯曲刚度。
(4)计算ΔPE:ΔPE=∫(MPE*M₁/El)dx。
(5)代入力矩方程,求解多余未知力X1。
(6)利用叠加原理,计算基本体系在X1和原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内力,得到原结构的内力。
2.**位移法(刚度法)**
-**基本体系**:在原结构的刚接节点处假想添加链杆,限制节点的线位移和角位移,形成基本体系。
-**基本体系特点**:静定结构,其受力分析和变形计算相对简单。
-**位移方程推导**:基于节点位移协调条件(即基本体系在多余约束力作用下的节点位移与原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节点位移一致)和节点力平衡条件,建立关于节点位移的方程组。
-公式形式(以一次超静定为例):k11δ1+FPE=Δ1
-k11:基本体系在δ1作用下的刚度系数(即δ1作用方向的反力)。
-δ1:原结构的一个节点位移(通常是转角)。
-FPE:基本体系在原荷载作用下,节点1的反力(与δ1方向相反为正)。
-Δ1:原结构在荷载作用下,节点1的位移(与δ1方向一致为正)。
-**求解步骤**:
(1)确定超静定次数和节点位移未知量。
(2)选择基本体系,绘制其弯矩图(在节点位移δ1单独作用下的弯矩图M₁和原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MPE)。
(3)计算刚度系数:k11=∫(M₁²/El)dx。
(4)计算FPE:FPE=∫(MPE*M₁/El)dx。
(5)代入位移方程,求解节点位移δ1。
(6)利用叠加原理,计算基本体系在δ1和原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内力,得到原结构的内力。
###(三)影响线法应用
1.**静力法作影响线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要绘制哪个量值(如支座反力、截面弯矩、剪力)的影响线。
(2)**选取坐标系**:建立合适的结构坐标系和移动荷载P=1的作用位置坐标x。
(3)**设定移动荷载位置**:将单位荷载P=1作用在结构上任意位置x(通常从结构的左端开始,x=0)。
(4)**列影响线方程**:
-对于静定结构,影响线方程是线性方程。
-对于超静定结构,影响线方程是超静定次数的线性方程。
-通过静力平衡方程(ΣFx=0,ΣFy=0,ΣM=0)求解目标量值(如反力或内力)与荷载位置x的关系。
(5)**绘制影响线图形**:
-将影响线方程表示为y关于x的函数。
-计算关键位置(如支座、跨中、荷载作用点)的影响线值。
-绘制影响线图,通常以水平基线表示荷载作用位置,纵坐标y表示目标量值。
2.**影响线应用**
-**确定最不利荷载位置**:
(1)对于单个移动集中荷载P,将P作用在影响线纵坐标绝对值最大的位置。
(2)对于均布荷载q,将q作用在影响线正号部分面积与负号部分面积之和最大的区域。
(3)对于多个集中荷载(如汽车车队),根据影响线形状,将荷载组合放置在能使目标量值达到极值的位置。
-**计算内力**:
(1)当移动荷载P作用在影响线上的某点时,该点对应的影响线值即为该位置的内力值乘以P。
(2)当均布荷载q作用在影响线上的某区域时,该区域对应的影响线图形的面积即为该区域荷载引起的内力值乘以q。
##四、结构稳定性分析
###(一)屈曲概念
1.**临界荷载判定**
-**分支点荷载(Euler临界荷载)**: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从稳定的平衡状态转变为不稳定平衡状态的最小荷载。此时结构可能出现新的平衡形式,即失稳(屈曲)。
-定义:在荷载P达到临界值Pcr时,结构存在两种可能的平衡状态:原始直线平衡状态和偏离原始位置的曲线平衡状态。
-**极值点荷载(Péterson临界荷载)**: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变形急剧增长,达到材料强度极限或发生破坏的最小荷载。
-定义:在荷载P达到极值点荷载Pep时,结构的变形不再按比例增长,而是急剧增加,通常伴随着材料屈服或断裂。
-**判断依据**:通过求解结构的特征方程(如压杆的欧拉方程),找到使特征方程具有非零解的最小荷载,即为临界荷载。
2.**欧拉公式(细长压杆)**
-**适用条件**:适用于初始几何形状完美的理想直杆,在两端铰接(理想铰支)、一端固定一端自由、两端固定等边界条件下受轴向压力作用,且杆件的长细比(L/e)足够大(材料屈服前失稳)。
-**公式**:Pa=(π²EI)/(KL²)
-**Pa**:欧拉临界荷载(单位:力,如牛顿N)。
-**E**:材料的弹性模量(单位:帕斯卡Pa)。
-**I**:杆件截面绕失稳方向(通常是弱轴)的惯性矩(单位:四次方米m⁴)。
-**L**:杆件的计算长度(单位:米m)。
-**K**:计算长度系数,取决于边界条件:
-理想铰支(两端):K=1
-一端固定一端自由:K=2
-一端固定一端铰支:K=0.7
-两端固定:K=0.5
-**示例计算**:计算一根两端铰支的钢材压杆(E=200GPa,I=4000mm⁴,L=3m)的临界荷载:
Pa=(π²*200*10⁹Pa*4*10⁻⁸m⁴)/(1*(3m)²)=265294.8N≈265kN。
###(二)提高稳定性措施
1.**构造措施**
-**支座加强**:对于需要提高稳定性的结构,应采用更强的支座形式。
(1)**增加约束**:将铰支座改为固定支座,可以显著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理论上使计算长度系数K减半)。
(2)**设置支撑**:在梁、柱之间设置支撑体系(如柱间支撑、梁间支撑),可以防止侧向弯曲和扭转,提高整体稳定性。
(3)**端部构造**:对于压杆,确保端部连接能有效传递约束,避免出现实际计算长度大于名义计算长度的现象。
-**节点加强设计**:对于刚架结构,加强刚接节点的构造,确保节点在受力时能保持刚性连接,避免节点先于杆件发生破坏。
2.**材料选择**
-**高强度钢材**:选用屈服强度更高的钢材(如屈服强度≥300MPa的碳素钢,或屈服强度≥500MPa的高强度合金钢),可以提高压杆的临界荷载。
-说明:提高弹性模量E同样能提高临界荷载,但对于钢材,E的变化相对较小,主要依靠提高屈服强度。
-**复合材料**:在特定应用中,可以使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等轻质高强材料制作压杆,获得更好的稳定性与重量比。
-**截面形状优化**:选择具有较大惯性矩I的截面形状(如H型钢、箱形截面),特别是绕弱轴的惯性矩,可以有效提高临界荷载。
##五、结构动力分析基础
###(一)自由振动分析
1.**单自由度体系**
-**模型简化**:将复杂的实际结构简化为仅有一个自由度的体系,如集中质量m悬挂在无质量的弹性杆上,或弹簧-质量系统。
-**运动方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