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甘肃敦煌似乎是神秘的代名词,踏着前人走过的足迹,行走于绿洲和戈壁间,永远不可能预料到,下一刻出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风景。
当你踏进鸣沙山一片汪洋的沙海之中,眼神会不由自主地往右边飘去,看一眼传说中她亘古不变的容貌——一弯月牙泉躺在鸣沙山的怀抱中。
这座“沙漠第一泉”,经历了万年的时光。
任风沙肆虐而不枯,形如月牙而水清润不浊。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据测算,月牙泉形成于一万两千年前。汉朝时就已经成为“敦煌八景”之一,被誉为“月泉晓澈”。
唐代时,月牙泉边建起船舸和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典雅、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
据记载,清朝时月牙泉上还能行大船,当时最大水深有9米。
相比起古代,近代的月牙泉就“袖珍”了不少,还曾因为水浅,一度分裂成两个小泉,失去了月牙形状。
月牙泉“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的秘密是什么?
沙漠里最缺的就是水。敦煌深居内陆,还被青藏高原挡住了西南方来的湿润空气,气候极其干旱,年降雨量比年蒸发量少了几十至上百倍之多,即使有水很快也会被蒸发掉,月牙泉又是如何做到“常盈不枯”的?
其实,最初的月牙泉不是现在这样一汪封闭的泉水。
荒漠上本来生机寥寥,但有了水,一切都开始不同。
敦煌南侧的祁连山脉,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拦住太平洋来的暖湿气流,降水丰富,还发育有3000多条冰川,山区降水与冰川融水汇成了敦煌的母亲河——党河。但经过数千年的风沙侵蚀,大部分河道被风沙所掩埋,党河因此改道,与月牙泉断流。
好在月牙泉的地势较低,依靠着祁连山的冰雪融水不断流入,以及地下水的补充才保证了千年不干涸。
此外,就是得天独厚的周边地形。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风沙被高山阻挡无法刮入。复杂的地形围出了月牙泉的“避沙港”。
晴空万里蔚蓝天,月牙泉的奇景得以延续。而敦煌让人魂牵梦萦的不止有月牙泉,还有大漠孤烟、古道驼铃、沙漠绿洲……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敦煌迎来送往无数旅客。他们在沙中跋涉,在水畔休息,在鸣沙山、月牙泉、月泉阁间穿梭,在美丽的景色中聆听历史的回响。
编辑: 谭光芬 责编: 韦英 编审: 雷畅
扫描二维码,下载动静新闻
贵阳公安网监备案 GYBA-第2919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24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