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确诊一例!病死率北京市一肉牛养殖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该病主要经由蜱虫传播

也可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人传人”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

该病病死率约5%

据疾控部门介绍,蜱虫在北京的分布主要在偏远山区,除当地农民外,户外徒步、露营爱好者也是风险人群。

此外,北京市内的小区、公园的绿地或低矮灌木丛中也发现有刺猬携带蜱虫或游离蜱。市民外出应注意防范蜱虫叮咬。

通州区发现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记者获悉,近日,通州区疾控中心对地区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完成了实验室确诊。

在接到首例疑似病例报告后,通州区疾控中心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流调采样和应急检验小组,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对患者的血液、血清等样本进行了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一系列实验室检测。

经过样本检测和反复验证,最终确诊了该病例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27个省有病例报告,病死率约5%

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介绍,该病俗称“蜱虫病”,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所引起的新发传染病(SFTS)。

该病于2009年首先发现于中国,截至2021年,中国发病人数已达18902例,死亡率5.11%。目前大部分病例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安徽、湖北、辽宁、浙江、江苏7个省。除海南、西藏、青海、宁夏4个省(自治区)无病例报告外,其他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

该病潜伏期一般在1周至2周,然后突然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血常规检测可以发现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感染该病后,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近十年的统计结果显示,该病病死率约5%。

主要经由蜱虫传播,也可“人传人”

据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蜱虫主要靠吸食血液为生,蜱虫的嗅觉极为敏感,能在几米之外嗅到宿主的气味,爬到1米高的树叶或草尖上等候觅食,当人和动物经过时,突然跳到人和动物的身上,伺机吸血。吸血时可给人体注入麻醉剂,无痛痒感,所以人体经常感受不到。吸血持续时间较长,甚至能达数天之久,蜱虫吸血后体积可增大几十倍。

如果吸血的蜱虫携带有病原体,则人体就会有感染的可能。

另外,直接接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血液和体液也可能感染,国内已发生多起“人传人”导致的聚集性疫情。

农民、露营爱好者等为风险人群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多发于春夏季,高峰在6月至10月。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均较高。中老年人是主要发病人群。

蜱虫在北京的分布主要在偏远山区,除当地农民外,户外徒步、露营爱好者也是风险人群。除山区外,北京市内的小区、公园的绿地或低矮灌木丛中也发现有刺猬携带蜱虫或游离蜱。

医务和陪护人员接触病人时如未采取个人防护措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时,也有感染该疾病的风险。

如何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对于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平时要注意清理和杀灭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的蜱虫。

对于普通市民,应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穿凉鞋、涂抹驱避剂等。

外出回家后及时洗澡。可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虫附着。如果同时携带宠物,需要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叮咬的蜱虫。

如已被蜱虫叮咬,应用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用稳定、均匀的力在垂直于皮肤方向把蜱虫拉出,不要扭动或猛拉,避免把蜱虫捏碎或扭断头部。取出后切勿用手指压碎蜱虫,可通过将取出的活蜱放入酒精、密封袋/容器或将其冲入马桶中来处理。

如果发生蜱虫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用镊子取出口腔部分;要是不能用镊子轻易地取出,也不要过于担心,可不动,让皮肤愈合。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

如无把握,应尽快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让医生处理。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

远离悲剧,健康平安!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风险预测研究论文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近年来发现于我国中部农村地区的新发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热、发热(多在38℃以上),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伴有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部分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该病发现初期平均病死率达12%,部分jvzquC41ogj/yjshcpmec}f0eqs/ew4Rcrks1Mjvckr@kmBFgixfgYfrgteZ4B>5:3;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新出现的出血热,其首个病例出现在中国农村地区。SFTS 的病原体为SFTS病毒(SFTSV),是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自2010年首次报道以来,中国已有11个省份发现大约2500例该病病例,平均死亡率为7.3%。 2012年日本和韩国也曾有此病报道。Heartland 病毒,美国从 2 例患jvzquC41yy}/jjtfh0ipo8ql1v{xgwdlkgyigwljwce53>99;;:2:hIG6tsv{9H;Nw}SyuH4qqQ:hLiirpuo/p^PNjVRM6gguhLSoxg[pdI/j}r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没听说过?其实离我们很近一、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由我国新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一种新布尼亚病病毒,简称SFTS病毒)引起,是一种主要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及多脏器功能损伤等,病情严jvzq<84z{{4bjjz0gf{/ew4kphu039<515=767mvo
3.小小蜱虫危害大!警惕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01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俗称“蜱虫病”。病例主要分布在植被丰富、气候湿润的丘陵地区。 02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发热伴起病较急,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jvzquC41lji/ps}|e0kew7hp1g>0;>4e44:7c:7729=0rjlg0jzn
4.人感染h7n9禽流感6种知识考试答案5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为(B)A.抗病毒治疗B.对症支持治疗C.抗菌治疗D.保肝抗炎治疗59.以下不能对寨卡病毒灭活的是(C)A.70%乙醇D.可逆性抑制剂28.寨卡病毒感染儿童患者高热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为(A) mg/kg/次A. 10-15B. 15-20C.20-25D. 25-3029.以下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有误的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d7?7387=/j}rn
5.2018不同年份的病死率在5.07%~6.17%之间,2018-2021年平均病死率为5.38%。 图1 2010-2021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 2. 地区分布:2018-2021年,除6个省份(内蒙古自治区、海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病例报告外,其余25个省份均有报告,其中98.99%jvzq<84ejktbgyn0kejd0ls1|jryd4ctvodnn4jvor049762376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防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我国分布广泛,以散发为主,具有地区聚集性,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和浙江等省份的山区、丘陵地区。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感染。在有疫情发生的丘陵、山jvzquC41yy}/j~grf0ipo8mwdrj0t|x1we5jpmjz0jznnHhqpvkovRi?82;3:<<:;;79:A6:5:<
7.蜱传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俗称蜱虫病,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蜱传播。临床表现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损伤而衰竭。 主要症状有哪些? jvzquC41pg}t0qzdgkjbku~0pgz0oxgkng5da;997;740qyon
8.安徽省宿州市中医医院三级综合中医医院信息公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蜱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感染后的主要症状为发热、疲乏、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重症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01防止蜱虫叮咬,做好防护 jvzquC41yy}/uƒx|{{4og}4o1fotruf{0rnqAri?:37
9.伴有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人群是什么?血液科血小板减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见于病毒性感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疾病患者,患病后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1、病毒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通常是由病毒侵入体内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咽干、咽痛、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病毒会吸附在血小板表面,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破坏血小板,减少血小jvzquC41o0li4:3eqo4dp8okdkth1ngy1=699;99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