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入门知识,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必考形而上学辩证法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源,比如五行学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如原子论。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官方哲学。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2.客观唯心主义

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三)哲学发展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辩证法:坚持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

2.形而上学:坚持孤立、静止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多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和意识

1.物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型。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

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辩证法之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认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2)普遍性:事物之间、内部各要素之间。

(3)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代表人民的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常见的哲学谚语】

普遍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事物发展: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光阴四季催人老,日月如梭不再返。

辩证法之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亦称矛盾规律。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两点论和重点论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2.内因和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常见的哲学谚语】

①两点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②重点论: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打铁先得本身硬;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好酒不怕巷子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④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名师出高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将手下无弱兵。

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和度

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范围、程度;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限度、范围。

2.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着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

3.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事物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注意事物的数量变化(重视积累、防微杜渐)。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常见的哲学谚语】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②适度原则:欲速则不达,把握分寸,把握火候。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任何事物都存在肯定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趋势。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

①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②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常见的哲学谚语】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好事多磨;自古雄才多磨难。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jvzq<84yyy4vpsx0eqs0|8<883770qyon
1.2021高中政治复习:哲学篇易错点整理北京新东方学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jvzquC41dl4yfo3ep1mbqtfq1dq0eu4349>927mvon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总结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4.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社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663@726:<90qyon
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基础该原理既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2)既可从整体上运用,还可以分别运用。如果所分析的问题既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应从整体上把握,如分析两个文明建设。如果所分析的问题只体现物质的决定作用或意识的能动作用,那就只需用所涉及到的部分去分析,无需jvzquC41yy}/i€~qq0ipo8ftvkimg8l|ecrjcx4zzer0495928599A=30jznn
4.2022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哲学知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二)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四)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但仅有意识到能动作用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做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利用规律进行实践,将意识转化为物质。 jvzquC41iu4iwjyw0eun1;5441624>4384869B3jvor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改变事物使之成为人化自然文章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反作用,以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同时深入解析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包括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否定观。这些理论对认识世界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章 1.1 jvzquC41dnuh0lxfp0tfv8r2a895;;9961gsvrhng1jfvjnnu1747A9;9::
6.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古今中外的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明白意识不光来源于物质还能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意识反作用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现代化建设中不光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培养学生积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思想情感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mbqnw|jgth|qnlkcubp87466842@;444:54<;987634?3jvo
7.马克思主义意识观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上。 2.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jvzq<84ue0qbq‚fp58;/ew4uemcm8xem{€{1<88734ivvq
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万字知识点详细整理期末重点梳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jvzquC41dnuh0lxfp0tfv8Q262;268ftvkimg8igvcomu865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