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吉林省事业单位公基哲学知识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梨树华图

2022年吉林省事业单位公基哲学知识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_梨树华图

收藏

“生命在于运动”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经常用来劝告人们要如何保健。其实不只是生命,世界上很多有形的无形的物都“在于运动”。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看一看运动的各种基本形式。

一、机械运动

二、物理运动

物理运动比机械运动涵盖的范围更广阔的,一般来说,分子、电子和其他基本粒子的运动都叫做物理运动。

三、化学运动

化学运动指元素的化合与分解运动,它的物质基础是原子。

四、生命运动

生命运动是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

五、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运动是最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

【例题】

1. (单选题)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下列有关社会形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形态往往通过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

B. 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C.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D.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顺序性是对曲折性的否定

【答案】D【解析】A项: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社会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制度能够集中体现社会形态的性质,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用社会制度来指代社会形态。A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B项: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但是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有些国家在发展中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些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B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C项: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C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D项: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顺序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它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现象。从世界历史上看,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2. (判断题)在社会运动的两对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起决定作用。( )

【答案】A【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这两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并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故本题判断正确。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哲学: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看一看运动之静止。

一、概念

静止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二、相对静止的两种形态

1、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2、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三、静止与运动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1、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例题】

1. (多选题)下列说法体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哲学思想的是( )

A.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B.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C.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答案】ABD【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指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项:“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静中有动(风定花犹落),动中有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话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项正确,当选。B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表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这样就承认了绝对运动。从另一方面看是在说人可以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就是将这一次踏入河流时的过程是看做静止的。因此,“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既承认了绝对运动又看到了相对静止。B项正确,当选。C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指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也表达了只有积极向上才能高瞻远瞩。与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无关。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坐在地球表面某一处不动,他也会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而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虽然相对于地球而言,人的空间位置并没有变化,人是相对静止的;但相对于更广阔的空间,如太阳系里,人的空间位置就发生了变化,而且是很大的空间移动。这其中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D项正确,当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D项。

2. (判断题)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但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中相对稳定性的哲学范畴,存在无相对静止的绝对化运动,但不存在不运动的绝对静止。( )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B【解析】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动与静是不可割裂的,事物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中相对稳定性的哲学范畴。因此不存在无相对静止的绝对化运动,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是一种诡辩论。故本题判断错误。

3. (判断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所处状态是相对静止的。( )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解析】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事物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所处状态是相对静止的。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故本题判断正确。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哲学: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

“意识”一词仿佛有一种点石成金的魔力。比如,网络流行词中有一种表达叫做“意识流xxx”,用来形容一些行为看似朴素但是其中蕴含无穷的深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我们了解到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看一看意识的相关知识。

一、意识的产生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到动物感觉心理;

(3)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

2.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2)语言(意识的物质外壳)也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3)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并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二、意识的本质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三、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具有高度自控性。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四、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

(1)实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

(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盲目的。

(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还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依靠一定的工具、仪器设备、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只有适时利用已有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才能更好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例题】

1. (单选题)某单位领导在讲话中喜欢引用俗语来结束深刻的管理。若该领导希望职工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能够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则其可以在讲话中运用下列谚语中的( )

A.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B.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C.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D.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答案】C【解析】“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指的是不按照木头的纹理去劈柴,必是劳而无功。其寓意是:做事不要硬着蛮干,必须找到它的规律,否则只会出力不讨好,体现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能够充分尊重客观规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 (判断题)“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

【答案】A【解析】“欲速则不达”的意思是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故本题判断正确。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哲学:人工智能与意识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种类人思维的“机器思维”。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有什么区别呢,小编今天带大家一起看一看。

一、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机器人毕竟是机器,电脑只是人脑的模拟物,它只是电子元件和线路所组成的机械的、物理的装置,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而人类智能却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

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电脑在解决问题时,并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它只是执行命令而不顾后果。人类智慧却具有社会性,人在行动时,一般都考虑到由此引起的社会效果。

三、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能力

电脑可以储存巨大的“记忆”容量,但是它不会自动地提出问题,而且它对任务的解决是机械的。人类思维则能够主动提出新问题,进行发明创造。人类记忆也有一个不同于机械装置的能按意义去进行记忆归纳系统,无需回忆全部信息就可以找出所需要的答案。

四、思维模拟并非思维本身

电脑以它惊人的“记忆力”、敏捷的运算速度、精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是,它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必须由人预先把思维过程加以形式化和符号化,以一定的信息输入电脑,它才能工作。二者的程序总是人脑的思维在前,电脑的功能在后。可见,思维模拟并非思维本身,人工智能是本来意义的人的智能。

【例题】

A.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B. 意识受到主体的影响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不受客观的制约”

【答案】B【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意识的本质是思维主体对信息分类处理的产物。我们每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社会话题持不同看法,表明意识受主体的影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 (单选题)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 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工智能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对认识的正确应用,从实践到认识,我们得到许多理论和客观规律,再从认识到实践,我们应用这些规律创造出人工智能,实践又证明人工智能的优越,这就验证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活动与物质具有同一性。故人工智能充实和演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它进一步表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的属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THE END
0.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jvzq<84yyy4vpsx0eqs0|8<883770qyon
1.2021高中政治复习:哲学篇易错点整理北京新东方学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jvzquC41dl4yfo3ep1mbqtfq1dq0eu4349>927mvon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总结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4.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社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663@726:<90qyon
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基础该原理既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2)既可从整体上运用,还可以分别运用。如果所分析的问题既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应从整体上把握,如分析两个文明建设。如果所分析的问题只体现物质的决定作用或意识的能动作用,那就只需用所涉及到的部分去分析,无需jvzquC41yy}/i€~qq0ipo8ftvkimg8l|ecrjcx4zzer0495928599A=30jznn
4.2022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哲学知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二)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四)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但仅有意识到能动作用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做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利用规律进行实践,将意识转化为物质。 jvzquC41iu4iwjyw0eun1;5441624>4384869B3jvor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改变事物使之成为人化自然文章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反作用,以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同时深入解析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包括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否定观。这些理论对认识世界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章 1.1 jvzquC41dnuh0lxfp0tfv8r2a895;;9961gsvrhng1jfvjnnu1747A9;9::
6.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古今中外的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明白意识不光来源于物质还能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意识反作用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现代化建设中不光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培养学生积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思想情感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mbqnw|jgth|qnlkcubp87466842@;444:54<;987634?3jvo
7.马克思主义意识观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上。 2.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jvzq<84ue0qbq‚fp58;/ew4uemcm8xem{€{1<88734ivvq
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万字知识点详细整理期末重点梳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jvzquC41dnuh0lxfp0tfv8Q262;268ftvkimg8igvcomu865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