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公职类考试 招考公告
各地市公告 查看
2.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注意: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3.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郜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注意: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注意: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注意: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6.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7.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注意: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8.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厲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9.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注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0.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注意: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1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注意: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12.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注意: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13.发探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注意: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1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锗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注意: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5.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注意: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16.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7.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注意:自在事物和人为串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18.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19.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注意: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发展。)
20.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注意: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与上升。)
21.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注意:量变与质变有区别。)
22.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注意:事物发展是虽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23.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
24.任何变化都是发展。(注意: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25.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注意: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26.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注意: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
27.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注意: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28.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注意: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2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注意: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30.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注意: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31.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意: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注意:实质是扬弃。)
33.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軍物。(注意: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否定或扬弃。)
34.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6.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注意: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3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注意: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38.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注意:实践决定认识。)
39.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注意: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40.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注意: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41.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中级真理。(注意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中级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2.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注意: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4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注意: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注意: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注意:实践是认识的睢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问接经验。)
4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注意: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干实践。)
47.实践是认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难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48.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注意: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课误,S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49.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注意: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50.创新是人们思维的产物。(注意:创新离不开人的思维,创新归根到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51.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注意: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
52.创新就是科技创新。(注意:创新包括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
53.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注意: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54.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注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注意: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6.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浞进生产力的发展。(注意: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只会促逬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逬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才会促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逬步。)
57.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注意: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其主体不是全部。)
58.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注意: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有内涵。)
59.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注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屋,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虽,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60.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注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