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易犯错!考研政治马哲个易错知识点

江苏 公职类考试 招考公告

各地市公告 查看

2.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注意: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3.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郜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注意: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注意: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注意: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6.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7.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注意: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8.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厲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9.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注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0.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注意: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1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注意: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12.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注意: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13.发探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注意: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1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锗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注意: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5.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注意: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16.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7.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注意:自在事物和人为串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18.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19.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注意: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发展。)

20.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注意: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与上升。)

21.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注意:量变与质变有区别。)

22.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注意:事物发展是虽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23.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

24.任何变化都是发展。(注意: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25.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注意: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26.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注意: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

27.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注意: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28.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注意: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2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注意: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30.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注意: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31.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意: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注意:实质是扬弃。)

33.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軍物。(注意: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否定或扬弃。)

34.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6.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注意: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3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注意: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38.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注意:实践决定认识。)

39.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注意: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40.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注意: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41.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中级真理。(注意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中级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2.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注意: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4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注意: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注意: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注意:实践是认识的睢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问接经验。)

4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注意: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干实践。)

47.实践是认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难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48.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注意: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课误,S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49.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注意: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50.创新是人们思维的产物。(注意:创新离不开人的思维,创新归根到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51.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注意: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

52.创新就是科技创新。(注意:创新包括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

53.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注意: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54.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注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注意: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6.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浞进生产力的发展。(注意: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只会促逬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逬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才会促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逬步。)

57.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注意: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其主体不是全部。)

58.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注意: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有内涵。)

59.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注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屋,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虽,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60.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注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THE END
0.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jvzq<84yyy4vpsx0eqs0|8<883770qyon
1.2021高中政治复习:哲学篇易错点整理北京新东方学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jvzquC41dl4yfo3ep1mbqtfq1dq0eu4349>927mvon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总结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4.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社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663@726:<90qyon
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基础该原理既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2)既可从整体上运用,还可以分别运用。如果所分析的问题既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应从整体上把握,如分析两个文明建设。如果所分析的问题只体现物质的决定作用或意识的能动作用,那就只需用所涉及到的部分去分析,无需jvzquC41yy}/i€~qq0ipo8ftvkimg8l|ecrjcx4zzer0495928599A=30jznn
4.2022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哲学知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二)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四)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但仅有意识到能动作用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做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利用规律进行实践,将意识转化为物质。 jvzquC41iu4iwjyw0eun1;5441624>4384869B3jvor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改变事物使之成为人化自然文章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反作用,以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同时深入解析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包括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否定观。这些理论对认识世界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章 1.1 jvzquC41dnuh0lxfp0tfv8r2a895;;9961gsvrhng1jfvjnnu1747A9;9::
6.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古今中外的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明白意识不光来源于物质还能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意识反作用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现代化建设中不光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培养学生积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思想情感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mbqnw|jgth|qnlkcubp87466842@;444:54<;987634?3jvo
7.马克思主义意识观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上。 2.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jvzq<84ue0qbq‚fp58;/ew4uemcm8xem{€{1<88734ivvq
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万字知识点详细整理期末重点梳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jvzquC41dnuh0lxfp0tfv8Q262;268ftvkimg8igvcomu865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