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儿童美育——让儿童感知博物馆的美美学科学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凸显了儿童美学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其对儿童美学教育的意义值得每一位美育工作者和博物馆教育人士思考。

2020年11月,《博物馆儿童美育》正式与读者见面。本书作者是首都博物馆宣传教育与志愿者工作部首席研究员杜莹。杜老师结合自己十五年的博物馆教育实践经验,从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及哲学等跨学科研究角度,综合分析了全球范围内诸多博物馆的儿童美育案例;从展览解读、文化传播、情感互动、品牌建设、文化创意、馆校合作等方面,对博物馆儿童美学教育进行了创新性理论总结;从儿童观众的心理、生理特征出发,提出尊重儿童观众需求,为儿童设立独立展线,在展览策划、教育活动过程中,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导儿童在博物馆感受美、发现美、探索美的儿童美育策略。

“在今日之中国,美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美学教育的宗旨应是在培养儿童健康心理、健康情绪基础上,完善其人格,进而美化其人生。

博物馆的美学教育意义在于,当一个孩子在其间逐渐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知识,他们就会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把美渗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作为博物馆人,就是要在博物馆的每个角落,符合他们心理地创造美,展示美,供孩子们来发掘、探索,让他们健康成长,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 《博物馆儿童美育》作者 杜莹

关于京师儿童博物馆教育丛书

京师儿童博物馆教育丛书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策划推出的以博物馆教育、儿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图书系列。《博物馆儿童美育》作为该丛书的第一本书籍,于2020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书名:《博物馆儿童美育——让儿童感知博物馆的“美”》

作者:杜莹(首都博物馆)

策划: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推 荐 语

许静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15年前,我作为杜莹的硕士指导老师,第一次读到她的论文,就被其独特的跨学科研究视角、融会贯通的理论基础、注重实证观察的研究方法以及温暖细腻的文笔所打动。多年的坚守和勤奋耕耘,终于使她在博物馆儿童美育方面的研究结出了硕果。通读此书,我既重温了她曾多次跟我交流的对国内外博物馆美育传播的独特观察和具体研究,又感受到她在哲学、历史学、美学、文化学、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等不同学术领城的理论积淀和思想探索。全书不仅内容丰富,颇具新时代的新鲜感,而且文字晓畅,读者从中很容易感受到作者的气质和温度。”

黄琛 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此书作者历时15年时间,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博物馆开展儿童美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案例,特别是在如何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对儿童进行美育引导从而培养探究思维方式上进行了重点分析。以博物馆中的文物为载体多角度解读其背后所承载的传统美德、核心思想以及民族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的生命中,让他们成为一颗颗饱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民族自信的‘种子成长’发芽!”

柳扬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

“在过去30年间,美国博物馆的一个新动向在于,大家都积极寻求拥抱多样化的观众,聚焦于社区,吸引那些以往与博物馆绝缘的人群;在这一波变化中,儿童开始被视为极为关键的访者。从单个博物馆到美国博物馆组织,研究一个传统上是成人空间的博物馆如何服务小观众,成为博物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杜莹将她多年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经验,集成一书,与同仁分享,而且重要的是,她将经验提升为理论,使此书成为国内为数不多且言之有物的博物馆儿童美育与实践的专著,无疑是对博物馆学的一个贡献。”

龙海鹰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教育学院(美国) 终身教职副教授

“博物馆教育不仅是国内外教育研究学术前沿的学科,而且是联系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在美国及欧洲国家,学校将博物馆当作学生课外补充学习的重要基地,将学生在博物馆里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当作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杜莹老师在博物馆教育的大框架下,综合国内外教育研究中的最新成果,采用多学科视角,运用多种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将教育美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情绪智力探究和创新思维发展等方面有机地融合到此书的各个章节。该书是杜莹老师在博物馆工作15年的总结和升华,更是对国内外相关教育领域的系统研究和贡献。”

郑奕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

“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中枢,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透过实物载体,呈现文明之美,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杜莹老师从儿童美育的角度,结合其在博物馆的多年实践经历,为读者呈现我国博物馆逐步融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真实历程。”

目 录

第一章 让儿童在博物馆感知“美”

一、儿童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二、博物馆儿童美学教育的特点和方式

三、博物馆儿童美学教育的思考

第二章 博物馆儿童美育价值的历史梳理

一、博物馆教育功能及价值

二、国内外博物馆利用自身资源进行探究思维培养的研究及实践

三、引导、提示、溯源是博物馆培养儿童探究思维、体现教育价值的关键点

第三章 博物馆用探究性学习进行儿童美育的特色思路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二、国内博物馆儿童美育现状

三、博物馆儿童美育的特色思路:在探究性引导中渗透真与爱

第四章 博物馆儿童美育与博物馆展陈传播

一、现代博物馆展陈的传播学思考

二、策划实施展览“双展线”是博物馆进行儿童美育的重要手段

第五章 博物馆儿童美育与博物馆创意

一、“第三地”的诞生

二、博物馆应成为有创意的地方

三、博物馆优秀创意的要求

四、儿童观众喜爱的文创产品特点

第六章 博物馆儿童美育与建筑

一、博物馆建筑本身是审美的重要组成

二、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的儿童审美

三、博物馆建筑空间里的儿童美学活动

四、博物馆建筑和儿童美学教育的方向与启发

第七章 博物馆用探究性学习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美育的案例及研究

一、用探究性学习进行博物馆儿童美育的实践案例

二、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博物馆美的探究特点

第八章 博物馆、学校、家庭在儿童美育中的作用

一、北京市第八中学分校和首都博物馆合作完成的“雏鹰计划”

二、博物馆、学校、家庭在青少年探究思维培养中发挥的作用

第九章 博物馆儿童美育品牌建设

一、博物馆“至爱品牌”建设

二、博物馆儿童美育需要品牌活动支撑

三、博物馆亲子美育品牌建设

第十章 博物馆儿童美育与教育宣传品的创新

一、博物馆教育宣传品的创新之口袋书的策划实施

二、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角度谈博物馆出版工作创新

第十一章 博物馆儿童美育与儿童在博物馆里的情感互动

一、关于增进博物馆里儿童与他人之间情感互动的思考

二、从情感互动角度探索为儿童策展及解读

三、博物馆策划实施教育活动的情感互动要素

第十二章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儿童美育的几点思考

二、整合营销传播观念下博物馆儿童美育的思考

参与话题互动,领取赠书

请于1月3日查看评论区排名,获点赞数量排名前20者,请将您的姓名、手机号、地址发送至CMRC助手微信(微信号CMRC2013),CMRC将在核对点赞排名后,为获奖者安排寄送。

欢迎参与!

本书从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及哲学等跨学科研究角度,综合分析了全球范围内诸多博物馆的儿童美育案例,同时结合作者在博物馆从事儿童美育的实践,从展览解读、文化传播、情感互动、品牌建设、文化创意、馆校合作等方面,对博物馆儿童美学教育进行了创新性理论总结。作者从儿童观众的心理、生理特征出发,提出尊重儿童观众需求,为儿童设立独立展线,在展览策划、教育活动过程中,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导儿童在博物馆感受美、发现美、探索美的儿童美育策略,期望对业内美学教育实践工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想了解更多内容?

长按识码,即刻购书

京东(科学出版社)

科学书店(科学出版社)

本期编辑丨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林国斌,刘万明,徐俊起等:中国高速磁浮交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文章简述了中国发展高速磁浮交通技术的战略意义、国内外高速磁浮交通技术的发展概况和中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技术制式形成过程,阐明了常导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特点以及环境影响与能耗,论述了当前中国高速磁浮交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中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发展建议。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52468::;
1.中国儿童中心中国校外教育跨学科视角下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此外,还有贯穿所有单元的历史学和考古学。 各个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观众在参观展览时不仅能感知不同的学科知识,又能 在整体的宋金壁画主题下感受宋金时期的文化熏陶。展览内容不仅契合了多学科融合 的特点,也通过展线的巧妙设计采取了繁而有序、杂而不乱的形式,消除了观众的观 展疲劳,增加了观展兴趣。jvzquC41yy}/elh0qtm/ew4ctv532;:151721jwva78`4;>5274ivvq
2.广东十六城双湾双岛全景游双飞12日景点· 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自然之门 游玩时长:约10分钟 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自然之门”位于南澳县青澳湾北回归线广场,是迄今我国建成的第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 晚餐: 成人、儿童自理 建议时间:40分钟 晚餐:自理 住宿· 南澳岛天海酒店经济型或南澳县维亚纳酒店(汕头南澳岛店)经济型 如遇以上酒店满房,则安排其他同等jvzquC41yy}/v~skw0ipo8yqwt5339<422=:
3.桂在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边疆民族地区特点办好思政课教学理念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桂西南边疆地区因多元民族文化荟萃而独具魅力,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应立足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定位,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紧紧围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形成符合边疆民族地区的jvzquC41yy}/isgyu4dqv3ep1yuc}nercmfu87246674A4pgymy8?
4.下一篇:金融理财的概念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范文如何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之试图从分析江西省的环境特点、遵循预防为主方针,探讨公路建设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二、环境状况和评价 (一)自然环境状况 l、地形、地貌 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639;/j}rn
5.藏品视野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考古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便是博物馆与遗址密不可分,且须结合遗址本体在原址上进行展示,这样便于充分解读遗址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背景信息。这也使考古遗址博物馆具有了与其他类型博物馆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也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和挑战。不可移动文物虽未纳入藏品体系,但它是遗址博物馆最主要的藏品资源,因此,jvzq<84ucpbo~xgwo4dqv4c15532;8132781<>9;0nuou
6.道路工程实习报告标准要求较低的路线,在薄垭口适当深挖,可缩短里程;翻越宽厚的垭口,最好浅挖,以减少工程量。(c)、垭口两侧的展线,以适当的坡度顺自然地形绕山咀布线,转箐沟展延距离,克服高差直接到达。不得已时,采用回头展线的方法取得距离,克服高差。展线时,不要出现反坡现象,以免高差损失,增长路线长度,加大工程量。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bpp4ujk~jdjticq532;7284926;967a;3496430nuou
7.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用12篇作为中国人民,我们需要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传承我国的文化精。而博物馆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以及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的展示以及教育的一个公共场所,有利于我国人民对我国的形成、民族的形成,我国的发展经历、民族的发展经历进行重要宣传。由此可知博物馆肩负着展示中华文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的使命。jvzquC41zzep7}wgunv0lto1jgpyns142<587mvon
8.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原创性临展策划实战分享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作为武汉市首家考古遗址类博物院,坐落于公园西部,与周围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馆体建筑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630平方米,展厅面积3800平方米,有三个主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其中临展厅面积575平方米,展线长160米。因受临时展厅基础情况限制,临展类型以中小型展览为主。jvzquC41yy}/f6ftvu4dp8ftvkimg8ftvkimghnphq5lg‚4OVK}Nl^7OVi€NF`I|6oxs8‚xey0nuou
9.农耕文化设计方案范文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同时结合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关注点和心理需求,精心选取相关典型资源,设计一些富于趣味性及挑战性的问题,创设贴近学生认知起点、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培养其参与体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体验,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33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