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考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国家形态的王朝,《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等著述中都清晰记载了夏朝的历史,在中国人心中夏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在国际上大部分国家承认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通过国外社交媒体的评论可以看出,外国网友普遍认同中华五千年说。关于夏朝有无的问题,反倒是学界争论较多,主要集中在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其他国家的学者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研究别国的历史)。

16.1夏朝开国君主-夏禹图

究其原因,有关夏朝的实物考古资料不足,缺少决定性考古成果的支撑,故而部分外国学者对中国夏朝的存在持保留态度。

一、关于夏王朝的主要分歧点

1、中西方史学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考证有各自的体系,其间差异很大。

西方研究早期历史时,因为缺乏信史体系支撑,主要采用考古方式,西方学者秉承“宁可信其无”的史学观点,未得到充分考古资料支撑前,不轻易得出考古结论。

而中国史学观念则正好相反,因为有强大的信史体系,我们“宁可信其有”,对先人记载的历史普遍缺乏考证动力。中国孩童在启蒙教育时就学习到“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已经预设了夏朝的存在,所以二十世纪前国人从不怀疑夏朝的存在。

但近代西方在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占据极大优势,深受国外考国学影响的近代中国历史学者顾颉刚、郭沫若等人引领了著名的疑古思潮,利用西方考古学体系研究中国早期历史,因此有了夏朝真伪之争。

16.3顾颉刚及其著作

其实西方史学界并不像部分人认为的那么狭隘--害怕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超过西方。要知道西方史学界很早就承认了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埃及文明,这两个文明出现的时间均比华夏文明和希腊文明早,且与欧洲关系不大,欧洲学界无法借用这两个文明来粉饰自己的历史。

所以大家不要有被害妄想症,把学术争端提升到民族情结上来。

2、国内的民科和假新闻哗众取宠、混淆视听

估计有不少读者读过“夏朝是古埃及人东来”的新闻。讲的是中国科技大学孙卫东教授提出:中国夏朝确实存在,但是夏朝并不在中国,而是在古埃及。

他列举了几个证明:历史记载中夏朝有条南北流向的河流,应该是埃及的尼罗河;殷商时期青铜的放射性与古埃及时期的青铜性质极为相似;埃及当时所掌握的技术与中国商朝所拥有的技术十分相似。

16.4强行解释甲骨文和埃及象形文的联系

孙教授提出该假说的真实意图无法揣测,但他的观点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哗众取宠、混淆视听的作用,该假说的核心实际就是“华夏文明西来说”。

孙教授是中国科学院矿物和成矿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不是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以地质学、矿物学的知识去质疑涉及人文学、遗传基因学的种族起源的重大问题,无怪乎网民称其为民科。

关于其主要观点大多被证伪,尼罗河并不是世界上唯一南北流向的河,加拿大的麦肯齐河也是南北流向的河。实际上夏朝南北流向的河很有可能就是黄河或其支流,黄河的几字形河段和部分支流也有南北流向的,夏朝人没有完整的黄河流域地图,所以认为部分河段是南北流向的河也很正常。

16.5夏代疆域图

从基因图谱来看,中国人和古埃及人的基因也相差甚远,古埃及法老的基因为R1b,中国人的基因是o3。更别说夏朝之后的商朝在人文(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文字(甲骨文和古埃及象形文)等方面与古埃及人更无相似之处。

至于青铜器的放射性异同,因为笔者非专业人士,借不来古埃及和殷商时期的青铜器进行放射性测定,无法反驳。但试想一下,一个在埃及没落的王朝携带大量青铜器,在没有地图和导航的情况下翻越高山雪原、穿过大漠戈壁,迁徙上万公里直达中原腹地定居,在沿途不留下任何痕迹,还换了肤色,这种概率为零。

16.6巴基斯坦的哈拉帕文明

此外网传贵州一位教授提出夏朝在巴基斯坦哈拉帕地区的奇说,笔者查了下资料,并未查出贵州哪一位教授说的,该新闻最早从贴吧传出,可信度很低。笔者不知道编造这种假新闻的目的何在,引用网友的经典回复--“真难为商人了,千里迢迢去巴基斯坦灭了夏朝,才回来建立商朝”。

3、夏朝文字的缺失

文字是一个文明(王朝)存在的重要标志,早期西方学界也不承认商朝的存在,在国内学者收集和破译甲骨文后,西方学界才承认商朝的存在。

在中国,黄帝时代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中国就很有可能出现了文字。近些年中国考古中并非没有发现夏朝文字,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虽然是独立发挥作用的纪事符号,但可以看做早期文字的雏形。

16.7二里头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夏朝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未形成系统的文献记录和文学创作,文字大多以数字和计量单位的方式存在,便于统计和管理,所以文字数量较少。

这种现象很好理解,解放前中国闭塞深山中的文盲只需要掌握三五百个汉字读音就可以和人正常交流,一战前美国西部的农民一辈子使用的单词量不超过700个。词汇的丰富程度随经济提升而提升,故而夏朝不会产生太多的文字。

从语言到文字创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世界上很多民族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欧洲很多国家都是在拉丁文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方言又组成了各国的语言,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等国的语言都属于拉丁语系。

16.8甲骨文实物

夏朝之后的商朝甲骨文在当时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如果没有夏朝的文字作为基础,商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套完善的文字系统。(目前中国发现大约13万片甲骨,共4000多个单字,已识别约2000个单字。)

4、甲骨文中未提及夏朝

持这一论点的学者和围观群众估计对甲骨文本身存在很大的误解,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并不是专门用来记录历史事件的。

商朝是中国古代最迷信鬼神的朝代,凡事都要卜问,占卜内容主要是渔捞、征伐、农业等重大事件,也不乏天气、病痛、生育等琐碎小事。通过甲骨文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16.9世界文化遗产-殷墟

5、部分人认为夏朝历史是周朝臆造

先秦史料中对于夏朝的记载虽然不够详尽,但对于夏朝的起始历史、帝王世系表、政体政令刑法等都有记述。有些人坚持这是周朝学者为周灭商而代之的法理性而编造的内容,但先秦著述大部分出现在东周时期,据西周已经过去数百年,并无必要进行这样的虚构。

16.10《史记》中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朝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朝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现在已经得到证实和承认,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夏本纪》中的记载也同样可信,只是暂时欠缺决定性的证据。

二、夏朝存在的证据和考古新发现

根据考古年代来说,仰韶、龙山、良渚、二里头等遗址都可能与夏文明有关,如陕西神木发现了大约四千年前的石峁古城遗址(龙山晚期),其古城具有瓮城和马面构造,可以确定在四千年前的的陕西存在城池和大规模的战争。

这些考古发现中,最可能实现夏王朝考古突破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根据众多史料记载,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区,洛阳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基本证实了这一点。

16.11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二里头遗址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面积超过3平方公里,其建筑风格类似于都城的对称式分布格局。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文物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两万多件,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里头遗址毫无疑问是中原地区正统的上古文明,因此被初步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的意义重大,证明在商朝之前中原已经有较大规模的城市存在,将中华王朝文明的时间又向前推进了数百年,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夏朝存在的证据将会越来越多。

三、夏王朝考古困难的原因分析

1、水患。

16.12黄河中下游的黄泛区水患频发

夏朝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当时较大的城镇都是傍水(黄河及其支流)而建,这样利于城市的生活用水或城郊的农业灌溉,不过当时的城市缺乏防洪手段和设施,黄河及其支流经常改道泛滥,夏商两朝多次迁都就跟水患有直接关系。

而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水平较低,以“夯土为基、泥墙茅顶”的建筑为主,极少有石头和砖瓦(中国最早的砖瓦实物距今4000年左右,只起装饰效果)垒砌的建筑存在,水患过后很多人类生存痕迹都被抹去,数千年后极难找到遗迹。

16.13夏朝迁都示意图

2、记录载体落后。

商朝的甲骨文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甲骨”质地坚硬,商朝也应该有竹、木质地的记载工具,可能年代久远全部腐朽掉了,所以不能认定商朝所有的记录均用甲骨记载,那样既不经济也不合理。

16.14木牍竹简易腐朽

而夏朝文字记录较少(只做统计用),其数量远远少于商朝,其记录载体更为原始,如泥板、竹简、木牍等物(错失了甲骨记录的方法),这些材料更容易湮灭在水患烂泥之中。

3、战乱。

夏朝的文字记录少,又主要集中在都城或重要城市的宫殿之中,在殷商灭夏的战乱年代,本来数量就不多的夏朝文字记录要么毁于战火,要么长埋于商朝新城的遗址之下,这也是目前无法确认夏朝遗址的最大原因。

16.15战火湮灭了很多历史证据

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证明夏朝的存在,但是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朝代,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即使没有夏朝的历史,也依然无法抹杀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当今世界的国家和民族是否受尊重是由综合国力和人民素质决定的,而不是由其历史长短决定,让美国人去崇敬埃及人、中东人、希腊人、印度人的祖先,那肯定不可能,所以努力争取国富民强,远比追寻一段历史更为重要。

当然作为华夏后人,笔者仍然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考古学家在夏朝考古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毕竟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不容缺憾。

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17.1夏代疆域图

根据史书记载,禹(姓姒,名文命,号禹,传说是颛顼的曾孙,黄帝的六世玄孙)因为治理天下水患立下大功,被世人尊称为"大禹"。帝舜因禹贤能选为继承人,舜年老之后将王位禅让给禹。

禹在位期间,征伐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三苗,收服西部的有扈氏部落,震慑东南的九夷部落,将势力范围从中原之地扩张到西北地区及江淮流域。禹通过涂山大会和苗山大会会盟诸侯,铸九鼎、划九州,称国号"夏",故而禹又被称为"夏禹"。

17.2大禹治水图

"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氏"为首,因此建立王朝时就以"夏"为国号。

禹即位之初曾想保持禅让制,可惜他推举的继承人皋陶不久后病逝。其后禹一直未指定继承人,随着王位日益巩固,禹禅让的想法开始动摇。当时夏朝有一名贤臣伯益,政绩卓著、威望极高,深受百姓爱戴,禹不得不指定伯益为继承人,协助禹处理政务,不过禹同时也让自己的儿子启参与治理国事。

17.3禹贡九州图

在禹的帮助和指导下,启获得大量展示才能的机会,在政务方面表现卓越,而缺乏资源的伯益政绩则相形见绌。禹死后,启顺势接掌王权,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

伯益或为维持禅让制,或为自身争取利益,他在启继位后不久带领东夷部族进攻启,但是启的势力庞大,伯益兵败饮恨。启打败伯益后,在钧台(今河南禹州)举行盛大宴会,宣布自己为夏朝第二代国君,从此"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就被王位世袭制取代,开启了中国近四千年的"家天下"模式。

夏启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开始瓦解,中国从原始社会跨入了奴隶制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进步。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人们的生活异常艰难,而奴隶社会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分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随之得到改善,同时也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所以夏启还是有历史功绩的。

17.4夏启夺权家天下

夏朝自夏禹开始,总共传承了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四百七十一年,最终为商朝所灭。国人喜欢以"华夏儿女"自称,其中"夏"就是对夏朝的记忆和崇敬。

由于现存的与夏朝的史料较少且零散,多是春秋至西汉时期的文人和史官整理,笔者对现存的史料进行整理排序(多为正统史料,少量采信《竹书纪年》记录,剔除了百科上的谬误),将夏王朝的帝王世系表呈现给大家。

(关于夏朝的历史故事很多,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

笔者在整理夏朝资料时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

尧帝活了118岁,舜帝活了100岁,禹帝活了108岁;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赵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历经2137年,中国共出过422位皇帝(另有死后追封为皇帝73人不计入)。

17.5轩辕黄帝的龙之黄金血脉

笔者不得不感叹远古君王的寿命真长、政局如此稳定,看来夏商周君王身上流淌的真是黄帝的黄金血脉,所以在那么艰苦的岁月中还能如此长寿,而秦汉之后的君王血脉混杂,所以寿命和在位时间越来越短了。

想真正了解一个国家、一段历史,除了政体宗教、君王世系、阶级构成、重大事件外,还需了解它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

18.1中国《二十四史》

中国的信史以记录帝王事件为主,被戏称为“帝王的家谱”,二十四史不过是“相斫书”,民间事务、社会风貌的记录很少,尤其在造纸术推广前,稀缺的记录资源根本不会用于非统治阶级的记载,所以越是早期的历史资料亡失得越多、越有争议,越能引发猜想。

关于夏王朝的民政记录数量少且存在争议,笔者只能努力整理资料,尽量还原夏朝的社会风貌,有缺失及争议之处请大家海涵。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奴隶制世袭王朝,君主与诸侯分而治之,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构成王朝主体的夏族是姒姓夏后氏中央王室和十一支姒姓部落的联盟,他们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构成了夏王朝的核心统治阶层。

18.2夏族姒姓部落联盟

夏朝处于氏族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王朝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族与其他氏族的关系就像宗主国与朝贡国,另有一些“方国”受夏室分封,略同于后世诸侯国,夏朝对其影响力大小不一。

“方国”是由原始氏族部落转化形成的小型国家,这些邦国位于王畿之外, 不受夏后直接管辖。一些方国只是大的部族,另有一些较大的方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组织,在综合实力方面逊于夏族。如太康失国有穷氏代政,有穷氏就是大方国之一。

夏朝的行政区域由大禹划分,即“九州”: 冀州(今山西、河北省境、辽宁西部)、兖州(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角)、青州(今泰山以东之山东半岛)、徐州(今淮河以北之江苏、安徽及山东南部)、扬州(今淮河以南之江苏、安徽及浙江、江西北部)、荆州(今湖北、衡山以北之湖南及江西西北端)、豫州(今河南省境、湖北北部、陕西东南、山东西南部)、梁州(今四川及陕西、甘肃南端)和雍州(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18.3禹别九州图

夏后(即夏王)是夏朝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其下属的军队、官吏、税收和司法等系统维系着国家政权运转。

一、军事

夏以前,各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征战由部落内部的青壮年男子(民兵)承担;夏建立后,夏朝统治者为维护贵族阶层的利益,必须建立了一支专业专职的常备军。

不过夏朝生产力水平不高,所以常备军数量不多,只负责保卫夏都;京畿的贵族可按爵位组建一定数量的卫队,负责京畿防务。如果发生大型战争,夏后会临时征调诸侯国军队和氏族民兵进行战斗。例:少康复国时只有500部属,联合了斟寻氏和斟灌氏两个部落,才打败寒浞恢复夏族统治。

18.4从《太康失国图》中看出东夷以弓箭著称

夏朝军队以步兵为主,车兵开始出现。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木石制造的戈、矛、斧、殳和弓箭,也有少量的青铜兵器。据《尚书·甘誓》记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可见夏朝的军队已经有严格的纪律。

夏朝脱产的常备军战斗力远远大于氏族民兵,故而夏朝近五百年历史中,发起的征战大多以胜利告终。

二、律法

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可概括为奉“天”罪罚,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主要法典《禹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规法典。不过《禹刑》已散佚,只能从其他典籍记录的片段中大致推断其内容。

18.5夏朝法律典籍《禹刑》

《唐律疏议·名例律》:夏刑三千条。郑玄注《周礼》: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可见夏朝法律条文较多,规定应该比较细密,法制初具规模,已形成五刑,并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

三、土地所有制

关于夏朝的社会性质,学界目前还未统一看法,但是当时应该存在井田制度,即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和农村公社制。

《汉书·刑法志》中记载:“殷商之时,方里而“井”(一井就是一平方里),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古代京畿指的是王朝核心控制区域的方圆千里范围,可看出殷商时期井田制是国家根本制度。

18.6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推测的井田制

《周礼·地官·小司徒》中记载:“乃经土地而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周朝把长宽各百步称为一“田”,是一个成年劳动力的耕种土地,九块“田”为一“井”大小,这里同样出现了“井”,说明商周两朝在土地计量上具有相同标准,都采用了“井田制”。

《左传》中又记载“少康中兴”时,少康因过浇之逼逃奔有虞时说:“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欢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这里出现了“邑”和“成”,说明夏朝与商周的土地计量单位相似,夏朝很可能也采用井田制,所以古代文献中多记载井田制“实始于禹”。

井田制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私有制,井田分配给庶民和奴隶耕种,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夏商周时一切土地名义上都属于君王所有),需向国家交纳一定的贡赋。但因种种因素影响,这种制度从未得到严格的执行。

四、赋税

九州的五服贡赋是夏后氏的主要经济来源。《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赵岐在《孟子注》中注解:“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看来夏商周三朝都采用十税一的税率。

18.7井田制的份田和公田示意图

夏朝农村公社的大部分土地以份地方式(五十亩)分配给公社成员,由其独立耕种;另外每人再分配五亩公社“共有地”,由公社成员共同耕种(实际上多为奴隶耕种),共有地上的产出由公社首领官控,公社首领按照朝廷定例交纳税赋(贡纳)。

公社首领经常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当时法律不允许,土地国有],把不计入井田的田地上的产出据为己有,且不纳贡,从而快速积累财富。

夏朝纳贡的形式在《尚书·禹贡》中有记载:“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翻译为:离国都一百里内的要缴纳连着秸穗的整捆的禾,二百里内的要缴纳禾穗,三百里内的要缴纳去掉了秸芒的穗,四百里内的要缴纳谷粒,五百里内的要缴纳米粒。

有人质疑,夏朝收税为什么越远的地方越要交纳细粮?笔者认为一是出于运输成本考虑,越远的贡纳越需轻便;二是禾也是当时重要的生产生活物资,长途运输不易保存,由较近的区域供应;三是夏后收税有远近亲疏之分,越靠近都城地位越高的夏族宗室越给予政策优惠。

夏朝对甸服之外的其他四服采用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纳税标准:

18.8禹“贡”九州图

侯服:距离夏都五百至一千里间的方国是夏族诸侯部落的封地。五百里至六百里为采地(即卿大夫的封地);六、七百里为男爵小国;八至千里地为侯伯大国。

绥服:距离夏都一千至一千五百里为夏朝势力所及的边缘区域。三百里内推行掌管文化教育,二百里外推行发挥武威卫戍。

要服:距离夏都一千五百至二千里为夏朝必须通过结盟交涉的方法而施加影响的区域。三百里内通过同盟和平相处,二百里外为夏民的流放地。

荒服:距离夏都二千至二千五百里处为异族疆域,与夏后氏只有间接的沟通。三百里内的是各少数民族,二百里外是流放地。

五、农业和饮食

夏朝的农业有较大的发展。大禹治水期间,夏人积累了大量的农业水利技术,黄河流域开始普遍种植黍、粟、稷、稻等粮食作物(二里头遗址中发现黍壳、稻壳的遗存),另有麻、菽(大豆)等经济作物出现。

18.9夏朝考古中发现的农作物

当时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如石铲、石镰,以及蚌铲、骨铲、蚌镰和木制耒、耜等,同时夏人还掌握了农田排灌技术。

夏朝的畜牧业有一定发展,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西北、北方还有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如有扈氏在甘战败后,被贬为牧奴从事畜牧工作。

夏朝庶民的主食是各类谷物做成的粥饭,社会上层多食干饭,偶食青菜。只有在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时才宰牲,礼肉置于鼎内在地下储藏。

18.10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爵

夏朝时已有余粮可供造酒,《世本》载夏朝“杜康造酒”、“仪狄作酒”、“少康作林酒”等故事,二里头遗址发现有陶制的觚、爵、罂和青铜爵等酒器,说明夏朝确已有酒。

六、(手)工业

随着夏朝农业水平提升,手工业逐渐独立出来,细分出琢磨石器、烧制陶器、制作骨器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马车等多种手工业门类。

在石器制造方面,以钻孔石铲与石刀为主。各种石器磨制精致,几乎没有钻孔损毁或重钻的现象,表明制作石器的技术已相当成熟。

18.11二里头遗址发掘出4000余件精美陶器

在烧制陶器方面,当时已广泛使用快轮制造技术,在烧造方法上多采用陶器出窑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又质地坚硬。陶器表面除多施用篮纹、方格纹与绳纹等装饰外,还有精美而细致的指甲纹、羽毛纹、划纹、圆圈纹和镂刻等装饰。器形品种有炊器、饮器、食器和盛储器等达三十多种,其中尤以黑陶制品最为精美。

18.12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武器)

在青铜器制作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二里头遗址中有青铜铸造的刀、锥、锛、凿、镞、戈、爵等工具、武器和容器,同时还发现有铸铜遗址,出土有陶范、铜渣和坩埚残片。出土的铜容器采用复合范铸成,反映当时的铸铜工艺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但以夏朝早期的技术是否能制作出“九鼎”这种大型铜器尚存疑。

此外,制造木器、玉器、骨器、蚌器,以及纺织、酿酒、造车等,在夏朝都可能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18.13二里头发掘的玉器(饰品)

七、科技文化

夏朝已设有专门的历法官,但收录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原稿部分散佚)已被证明并非夏朝作品,应为后人专门整理编写,是综合了夏朝至春秋时期天文历法知识的古籍。

不过《夏小正》仍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书中除二月、十一与十二月外,每月都载有确定季节的星象(主要是拱极星象与黄道星象)以指导务农生产,另外还记载了植物生长形态、动物活动习性与祭祀等。

18.14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夏小正》

在文字和文学作品方面: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虽然是独立发挥作用的纪事符号,但可以看做早期文字的雏形;夏朝以口头传颂方式保留下来大量神话故事,影响后世思想、文化、文学等。

八、重要外交对象

1、三苗(居住在湘鄂地区的少数民族,非后世苗民祖先),以剿抚为主。

2、东夷,以同化融合为主,经夏商周三代,东夷族完全融入了华夏族。

18.15夏与三苗东夷的地理位置

3、商族,黄河下游地区畜牧业发达的大族,夏朝后期几代夏后都曾试图削弱商族,但未奏效。汤趁夏地发生旱灾,起兵西进,在鸣条与夏后桀展开激战,桀抵挡不过,经历山逃至南巢。汤在西亳称王,夏朝覆灭,商朝成立。

作为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在延续了471年后轰然倒下,是什么原因让它走向覆灭的?后世很多君王、政客、学者都反复研究过,希望从夏朝的覆灭中总结经验、查漏补缺,避免重蹈覆辙。

历代文献在论述夏朝灭亡的原因时,多把其归结于夏桀的“失德”、“无道”,造成了百姓离心、诸侯背叛、最终亡国。这种观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当时的显学儒、墨两家对这一问题有一致的阐发,后世史学家基本保持相同观点,夏桀成为中国暴君的典型代表。

19.1夏桀无道图

夏亡于桀看来事实清晰、不容辩解,但细究之下,就会发现该观点的局限性。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中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个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平行四边形 ,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因此辩证地看夏朝的衰亡过程,会发现这一过程是渐进的、非偶发的,绝不仅仅是某一人某一时段的行为导致的结果。

19.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首先看夏朝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禹到第十三代廑,夏王朝基本保持稳定,中间虽然有“太康失国、有穷代政”的百年时间,但并未动摇夏王朝的根本,夏朝对诸侯国保持着足够的控制力,并且在对外征伐中多以胜利告终。

第十四代夏后孔甲继位后,夏王朝开始极速跌落。孔甲本是第十一代夏后不降的儿子,自幼性格乖僻,不降担心他无法治理好国家,才将后位内禅给弟弟扃,扃和儿子廑都是守成之君,寿数都不长,廑死后还是由孔甲接任了夏后。

孔甲性情残暴,笃信鬼神之事,致使朝政荒怠、诸侯离心,不少方国部落开始对夏室产生不满。《国语·周语》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可见孔甲对夏王朝的伤害。

19.3传说中养龙的孔甲

第十六代夏后发,昏庸无能,夏王室与方国的关系持续恶化,很多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族宗室的内部矛盾日益加深,发对此束手无策;同时阶级矛盾(奴隶和贵族)日趋加深,夏朝进一步衰落。

第十七代夏后履癸(桀)继位,他能“手搏豺狼、足追四马”,足见其武力之强,就连他的谥号“桀”本意就是“凶猛”,若是桀好好施政,以其武勇也许能再次中兴夏朝,可惜桀之行为比孔甲有过之而无不及。

桀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给夏上贡的部落不断减少,桀自持武勇,不顾国库空虚接连讨伐不顺从的部落,愈发使诸侯国与夏室离心。

桀十分贪色,每击败一个部落后会从该部落中挑选美貌女子带回宫作为妃子。《国语·晋语》中记载桀发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不敌,进贡美女妺喜。桀十分宠爱妺喜,特地为她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瑶台、象廊和玉床,还从各地搜寻美女收入后宫,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为修建豪华宫殿征调了无数民夫,导致农业衰退、粮食减产、民不聊生。

桀用人多有不当,近小人远贤臣。《史记 ·龟策列传》载:“桀有谀臣,名曰赵宝,较为无道,劝以贪狼。”说的是赵梁专门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乐,如何盘剥残害百姓。而贤良大臣关龙逄被诛、太史令终古等被黜落,政事日渐荒废。

此时,活动于今河南东部、山东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在其首领汤的带领下日益兴旺起来。桀担心商汤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就借故将他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省禹县境内)。汤急忙向桀表忠心,桀相信了汤,并很快释放了他。后来桀又以商不服王命为借口讨伐商族,汤再次被囚禁于夏台,商族急忙敬献了大量财宝和美女,桀很快又把汤放了。

19.5成汤(商汤)画像

汤回到部落后重用伊尹等贤人,对内减轻赋税,大力发展生产,深受民众支持;对外态度谦和,与周边邻国互通有无,增进友谊,逐步扩大了商的影响力,天下诸侯逐渐归心,商族在短时间内成为最有实力的国家。

公元前1600年,夏朝连续多年大旱,王室无力救灾。商汤认为时机已到,组织了一支六千人规模的精锐军队,配给战车七十辆,准备讨伐夏王室,随后汤召集了各路诸侯,以“夏德大乱”为名出师讨伐夏桀,得到大部分诸侯的拥戴。

19.6成汤灭夏之战示意图

商汤率领方国部落联军先灭了亲夏的韦、顾、昆、吾后等部族,然后迂回北上攻击夏之重镇鸣条(今山西安邑)。桀得到军报后,匆忙带兵赶到鸣条,夏军将士根本不愿为桀卖命,两军尚未交战,就有大批军士乘机逃散。商军势大,夏军在鸣条大败,最终王都失陷,商汤放逐夏桀于历山(一说是桀自己逃到历山)。后来桀携妺喜又逃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并死于此处,并未死于灭国之战。

在各方国部落的支持下,汤在西亳称王,夏朝覆灭,商朝成立。

19.7商朝建立

仅从夏朝灭亡的表象来看,其责任必须由桀来承担,但王朝灭亡的内因很值得认真分析一番。

一、夏王朝经济衰退动摇国本

1、夏夷之战消耗国力

历代夏后通过对偏远方国、部落的征伐来保持中央王室的控制力。夏夷战争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扩张领土;二是捕捉奴隶(从事农业生产和大型宫殿墓葬建设);三是保持对诸侯国的威慑力。

夏夷战争贯穿整个夏朝,是维持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但也消耗了大量国力,而社会生产力没有实现突破,经济终于难以为继,因“好战灭国”。

19.8夏军配备甲和矛后外战无往不利

2、人口增长和落后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据专家考证,夏初时,预估夏朝人口在200万-270万 ,到夏末商初时,夏朝总人口数已突破400 万,但农业科技却没有实现突破,粮食供应越发紧张,底层人民缺衣少食艰难求生,贵族阶层却大量积累财富享乐,社会矛盾日趋加剧。

3、奴隶制度(劳动关系)影响生产积极性

夏朝是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要来源于夏夷战争的俘虏,这些奴隶承担着最艰苦的生产工作,但生活环境恶劣,劳动积极性很低,社会生产率远低于自由民。同时越来越多的自由民因徭役过重、税赋增加导致破产,不得不卖身于贵族充当奴仆,成为新的“奴仆阶层”,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19.9夏朝的奴隶几乎没有任何人权

4、气象水文因素对夏王朝的影响

夏朝时的气象水文条件不好,总体上呈现“前涝后旱”的过程。夏朝早期虽然治理了水患,但是仍然处于降雨较多的时期,夏朝前期频繁迁都就与水患有关。

夏朝中后期后不再频繁迁都,但又进入了干旱少雨的时期,粮食产量下降,加之夏人并没有轮耕休作的概念,以前一片土地退化后迁徙即可,定居后人口激增、土地退化、粮荒加剧,人民生活非常艰辛。

19.10久旱无雨百姓困苦

而商族位于夏京畿地区东边的低纬度地区,降雨较多,旱灾对以畜牧业为主的商族影响较小。商汤伐夏,就是趁着夏朝七年大旱后发动的。《国语·周语》有“伊洛竭而夏亡”的记载。

二、夏王朝政治环境持续恶化

1、夏族内部纷争导致实力削弱,丧失向心力

夏族原本由十二个姒姓部落联盟而成,各部落同心协力建立了夏朝,前期各部落为维护夏族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少康复国,就是靠斟寻氏和斟灌氏两个夏族部落的帮助),但是夏室不断欺压削弱同族部落,导致族内向心力衰落。

夏启继位后,派兵镇压了反对自己继位的夏族有扈氏部落,将全族贬为牧奴,后来斟灌、斟寻、缯等夏族部落因种种原因被夏王朝自己所灭,辛、褒等夏族部落因为不受夏后氏重视,与夏后氏的关系逐渐淡化,这些都使夏族内部实力削弱。

19.11夏启征伐有扈氏

夏桀即位后一意孤行,夏后氏宗室内部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宗室大员控制的京畿军队也逐渐脱离夏桀的控制。

2、人才流失

夏桀近小人远贤臣,不少官员贵族受到迫害或对王室失去信心就投奔了商汤(如终古、伊尹、费昌),增强了商朝的军政实力。

19.12费昌弃夏奔商

3、通婚联盟政策失误

夏王朝的盟邦政策大部分是利用婚姻方式团结诸族,是夏代的立国之本,夏朝的兴衰存亡每每与这方面的成功与否紧相交织。夏桀每次征伐方国部落成功后,纳其族美女入宫很可能是一种结盟手段,并不仅仅是贪图美色,但这种粗犷的外交策略实在无法消弭仇恨,形成真正的联盟,实际上夏朝的外部环境长期不稳定。

19.13夏妃妺喜(有施氏)

最后总结一下:夏王朝灭亡归根到底是一个历史性和必然性的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生产力退化、经济衰退,政治环境和外交环境持续恶化,再加上天灾(干旱)人祸(夏桀),各种矛盾彻底激化,到了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程度,王朝就此走向灭亡。

关于夏人后裔的去向历史上也有记载。夏族人主要留居中原,《大戴礼·少间》:“成汤既受天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商汤接掌了天子之位,并未杀害夏桀,只是将他流放了,将夏族大部分人打散迁居别处,封其中一支姒姓后裔到杞地,以奉夏后氏祀。因杞国是夏之延续,保存有夏礼,所以《史记》将其列为《世家》,相传孔子为了了解夏礼,还曾专门到杞国考察过。

19.14《史记》专门记录了陈杞世家

《史记·陈杞世家》中记载夏裔在“殷时或封或绝”,看来留在中原已被打散的夏族还是受到了商朝的清洗,朝代更迭绝不像史书中写得那么云淡风轻,一定充满了血腥杀戮。

夏人其他后裔分为两支分别向南方和北方迁移。

南支为桀带领的夏后氏直系族人从历山南迁至南巢(今安徽巢湖),最后自然消亡。不过另有专家考证南巢为《楚辞》中所提及的南方远国名,实际为四川广汉市,“完美解释”了三星堆遗址二至四期(公元前16世纪至前14世纪)突然出现的青铜器和青铜文明,以及之后三星堆文明又神秘消失的原因。

19.15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广汉)

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形成了(东)匈奴人。《史记·匈奴列传》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游牧性质),中国谓之匈奴。”

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均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战败后的夏。土方是殷朝时西北方的一个强大方国,武丁及其先王长期征讨土方。武丁征服土方后,在其腹地“唐土”建设大型城邑“唐”,镇压控制土方人民,从此土方不再作乱。

19.16油画-匈奴人

(入川说、匈奴说、土方说都是猜想,各位看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既然夏朝灭亡有这么多内外因素,那么历史上为什么会把夏朝灭亡归结于夏桀一身呢?除了古人的史观局限外,还出于古人“天下之美,归于舜禹周孔;天下之恶,归于桀纣”的社会心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缺乏系统性和辩证法。

例如“暴秦”和“包青天”就是这种社会心态影响下两个很典型的例子,人们恶之可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喜之可以集天下大美于一身,对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容易产生极端化和集中化,并通过群体的思维模式影响和同化其他个体。(参看《乌合之众》)

19.17社会心理学图书《乌合之众》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一定受到过某种学术思潮或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并不一定是真相所在,需要不断地研究和论证,才能还原历史的原貌。

THE END
0.神鬼之辨:从科学哲学与文化多角度探究神鬼的存在在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2025年,虽然我们已经能够探索宇宙的边缘、解码生命的奥秘,但关于神鬼是否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答案。这一问题跨越科学、哲学和文化多个领域,需要综合不同视角的分析与思考。本文旨在从科学证据、哲学论证和文化表现三个维度,系统考察神鬼的存在问题,以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框架。 通过对科学研 jvzquC41yy}/lrfpuj{/exr1r1=35?=gd;8e3m
1.探索灵魂与鬼神是否真的存在?2.鬼神的存在与否 ‌宗教与文化背景‌:在许多宗教和文化中,鬼神的存在有着深厚的根基。例如,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普遍认为灵魂由神创造,肉体死亡后灵魂接受审判。佛教和印度教则认为灵魂通过轮回转世,受业力支配‌。 ‌科学解释‌:许多所谓的“鬼神现象”可以通过科学来解释。例如,濒死体验中的“灵魂出jvzquC41yy}/onnrkct/ew47ek{1zl=
2.哪些星座相信世界上是有鬼魂存在的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观点各异,有人坚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由物质构成,否认超自然现象的真实性;也有人对鬼神保持开放态度,认为在缺乏确凿证据否定其存在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有。接下来,我们探索几个星座中对灵异世界持有特别看法的代表。 白羊座,一个通常接受过良好教育、思想开明的群体,他们对待鬼神之说的态度并非全然不jvzquC415i4djrsc0eun1jhv1gtu1:822573:87247664A46:5?54<=0jvsm
3.李白不喝酒,他还能写诗吗?文化频道可能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可能是潇洒一生、浪漫为怀的青莲居士,当然,也可能是占据了中小学课本里必背古诗半壁江山的知名作者。 在我们的脑海中,不论哪种形象,李白身边似乎都有一物相伴——酒。 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来源/纪录片《中国》截图 jvzquC41ewruw{j0ejooc7hqo1kyrx4qwvrpqt4333=18?6142832?6716868;749agmn7mvon
4.真有鬼神吗——幽冥问答录(完整版)太白童子偶尔谈起这些奇怪诡异的事情,方子樵拿出《幽冥问答录》给我们看,说这本书是林黝襄参谋长,当年在陆军大学任特别班主任时,和黎澍教官一起,用你问我答的形式把冥间的诸多事情记录下来;并托付他将此书印刷发行,让世间人都知道鬼神确实存在,常常生起警醒之心,那么社会上的罪恶或许会减少一些,对于挽回世道人心,会有jvzquC41dnuh0|npc0ipo7hp1u5cnxlach>6ho:h2363{{|30jznn
5.元轶:证据制度循环演进视角下大数据证据的程序规制——以神示证据“在开展大数据侦查过程中应当通过数据清洗、多库交叉检验等方式验证数据的真实性。禁止包括侦查机关在内的数据使用者、管理者共享、传输无法验证真实性、过时的相关数据,同时数据使用者与管理者也负有及时修正虚假、过时信息的相应义务。”其次,大数据证据存在的非结构化存储和网状结构运行等对接问题,对于我们期待的对司法jvzq<84yyy4qtxhgfwxbnufy0et0kwkq13635882994ivv
6.魂飞魄沉——佛教传入前的汉人生死观(东汉生死观)书评阴阳称鬼神,人死亦称鬼神。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冰释为水,人死复神。其名为神也,犹冰释更名水也。人见名异,则谓有知,能为形而害人,无据以论之也。《太平经》生命是阴阳之气混合的结果二、死后生活的流行信仰迷信:对死后生活的普遍相信汉代,相信死后存在鬼根深蒂固字源上讲,“鬼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5714<:1
7.郑显文:中日古代神明裁判制度比较研究神明裁判制度是古代证据制度和司法鉴定技术不发达的产物,是基于人们对于鬼神的崇拜和对自然界现象的无知认识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而产生的,没有任何科学性和合理性可言。古老的神明裁判方式在世界许多国家进入到文明社会之初长期施行,自然有其存在的法律土壤,它对提供虚假证据的犯罪嫌疑人能够在心理上给予一定的威慑,在人类jvzquC41hcyik7jewrr/gmz0ep532:<129841l:38c722;=81rghg7mvo
8.易中天:历史从未隐瞒,是我们常常误读文化在解读历史遇到问题时,易中天戏称“侦破此案要有证据。”文献、文物、文字就是易中天考证历史使用的三个证据。而文物与文字又是最可靠的证据,因为历史文献的记载会有“伪书”存在。 比如判断“道德”之说从何朝何代开始,易中天认为,在甲骨文中,“德”字的构型可看出这个字的表意是“直”与“得”;金文的“德”jvzq<84ewnzvtn3rgqvmg7hqo0io1w4423903;571e784<6:/4987A=580nuou
9.怎么证明鬼神存不存在?鬼神的存在或不存在并不重要,证明其存在或不存在更无足轻重。从某个程度上来不管是证明其真或伪,都已经陷入迷信状态,背离先贤利用鬼神之初衷。 话讲回来,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鬼神之说已经被列入迷信之说,绝大多数人已经不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鬼神打倒不是问题,问题是鬼神倒后,当下之人是靠什么来约束恶念的?这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2::<2;@:5a369:?6;979/j}rn